第五百一十八章 哪有同黨?都是陛下的臣子(恭賀“打磨z”成爲本書盟主!)

商舶帶刀是李賓言搞出來的潛規則,這個規則是當初密州市舶司的無奈之舉。

現在李賓言想要將港口之內,不得張弓填藥,改爲大明海內,不得張弓填藥。

“陛下,大明水師已經有二十艘戰座船,明年這個時候,又會有兩千料福船七艘,戰座船四十餘艘下海,陛下,應該讓商賈們習慣安靜的大明海域了。”李賓言認爲到時候了。

而朱祁鈺認真琢磨了許久說道:“不夠,實在是他少了,朕當初在南衙的時候,問過徐承宗,當初永樂年間,一千三百多所巡檢司,有超過萬艘巡江、巡檢、戰座船。”

“即便如此,當初也未曾禁止張弓。”

“不妥,萬里海塘也是大明海,依舊不安穩。”

南洋、萬里海塘都是南海的別稱,大明朝在琉球列島有了戰座船和巡檢司,可是南洋呢?

雞籠島以北,大股倭寇和海盜被平定,可依舊不是很太平,南洋就更不太平。

而且,幾十條船,等於沒有船!

哪裡有什麼海疆安全的說法?

李賓言這才意識到自己這話說的有點問題。

萬里海塘也是大明海域,彭遂四處立碑,不就是爲了確界嗎?

寬泛的讓所有商賈不得在大明海域內不得張弓填藥,是一刀切的懶政,需要進行區別對待。

朱祁鈺搖頭說道:“還是離港之後,允許張弓填藥,以防萬一。”

“海盜很猖獗啊,無論海商忠誠與否,都是朕的臣工萬民,朕不能讓他們在大海上,陷入違反大明律法和保護自身的矛盾之中。”

朱祁鈺之所以如此決定,是因爲即便是到了後世,有一定的國際秩序的時候,多少海船還被各種海盜騷擾?又誕生了多少安保公司?

朱祁鈺可不認爲現在海面上是太平的,即便是李賓言認爲大明海域已經處於高安區,可是朱祁鈺卻不這麼認爲。

“可是陛下,海商勢大,名義爲商,實際爲匪,在海上橫行無忌,海船傾覆之後,更是無從查起。”李賓言眉頭皺成了山字形。

海商可不是什麼善與之輩,他們在海上百無禁忌,名爲商實爲匪,如此日久,到時候,倭患又起。

“再有五年時間,再議此事吧。”朱祁鈺認真考慮之後,依舊不肯聽從李賓言的想法。

正因爲有人不老老實實的當商賈,在海上劫道,朱祁鈺纔不肯下這道禁令。

再給大明五年的時間,至少得有上千艘的戰座船,有數百艘的寶船之後,再討論這個問題才合適。

歸根到底,還是船太少了。

李賓言認真的琢磨了下,纔開口說道:“陛下英明。”

他理解了陛下的想法,即便是海商們不那麼忠誠,但是陛下還是把他們當成大明的人。

“朕知道你和李賢都深受勢要豪右之迫害,對他們恨之入骨,朕可以理解,可是朕以爲,他們在沒有入罪之前,是大明人。”朱祁鈺說的是法學的基本屬性,審慎。

大明律有云:強盜及萬惡訪犯,新犯死罪,皆三推六問,情真罪當,始上長枷監候。

司法審慎,是中原王朝自周始至今的一種重要的人文精神。

《尚書》曰: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

如果犯了錯,不應該由爲上者主觀的認定有罪,而是審問、查找證據,反覆查補之後,確實有罪,才應該處罰。

這是司法審慎的基本態度。

即便是在春秋戰國時候,法家追求的大同世界,是一個用法治國,一切一斷於法的世界。

但是法家依舊反對有罪推定。

法家的思想集中在了法、勢、術、刑、罰、賞、利、公、私、耕、戰等內容上,但是無論從哪一點看,法家的任何人都不支持任何的有罪推定。

死刑,也在唐朝之後形成了完善的三複奏的流程,就是爲了防止不可挽回的司法悲劇的發生。

在歷史上總有些冤案讓人扼腕痛惜。

比如南宋初年的趙構殺岳飛的大案之中,秦檜爲相十三載,都沒有給岳飛編出來一個合適的罪名來,最後只能以莫須有三個字定調。

秦檜查抄了岳飛的府邸,發現了岳飛的甲冑,就想以私藏甲冑定罪。

可是那件甲冑之上,傷痕累累,是御賜之物。

秦法,毫無疑問是法家的代表,當年始皇帝收天下刀兵鑄十二金人。

百代皆秦法,並無什麼本質的不同,都說始皇帝收天下刀兵,可哪朝哪代都是禁止私藏強弩、甲冑?

嘴上說的不要,可是身體力行的時候,還是很誠實。

私藏一具甲冑、強弩流放三千里,私藏三具甲冑、強弩殺無赦籍家,家屬流放。

若是樵夫,帶刀劈柴,很合理。

若是獵戶,帶弓打獵,很合理。

可是私藏甲冑,意欲何爲呢?所以,私藏甲冑,往往等同於造反。

朱祁鈺接着說道:“前段時間四川成都府眉州發生了一件事,一個叫王耳的鄉農,被懷疑偷了一頭牛,在眉州知州的嚴刑拷打之下,屈打成招,慘遭冤獄。”

“這頭兒知州剛判了流放,那頭兒,那頭牛自己回來了。”

“結果這個眉州知州爲了防止被有司考成,更怕屈打被發現,就把這頭牛私自打死,坐罪王耳,最終釀成了赭衣半道,羣盜滿山。”

赭衣,就是囚徒的赤土色衣服,冤獄越來越多,囚犯最後逃跑,到了山上當了羣寇。

“後來這王耳跑了,這知州被王耳殺死在了家中,有司前往查補,才知道了這其中詳情。”

這個案子裡,知州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百姓落草爲寇,惶惶不可終日。

四川總兵官方瑛前去平定羣寇,查補之後,才只能徒嘆奈何,方瑛將王耳押解入京。

事實清楚,王耳也認罪了。

可是所有事,都是因爲司法不慎,引發徹頭徹尾的悲劇。

但是朱祁鈺話鋒一轉,繼續說道:“審慎是必然的,但是也不能變成前宋那般模樣,重入輕出,疑獄,汜與衆共之,衆疑,赦之,那就失去了司法的獨立性。”

整個宋代司法,都堅持“重入罪,輕出罪”的傳統,不慎放跑了罪犯,不是天大的問題,無辜者蒙冤入獄,才被視爲天大的問題。

帶宋的司法,將死刑儘量處理爲刺配,刺配的儘量處理成流放,流放的處理爲杖刑,杖刑從輕爲笞。

高喊着刑賞忠厚之至,把司法視若玩物。

稍微有人質疑,就有人裹挾聲勢,把死刑變成了流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後不了了之。

李賓言思考了許久,終於理解了陛下的話。

陛下這是在訓誡。

當初他李賓言在松江市舶司搞釣魚執法,被陛下批了一句,過猶不及。

時至今日,陛下依然在訓誡他,不要再犯那樣的錯誤。

陛下藉着海商商舶張弓填藥的事兒,說的卻是李賢和他,在南衙執法的底線問題。

有案必查,有罪必糾。

但是不能把沒有的罪名扣在別人的頭上,那是製造冤假錯案。

這算是敲打嗎?

李賓言認爲不是,如果真的要敲打,陛下應當收回他的永樂劍就是了。

陛下是希望李賓言真的堪任左膀右臂的肱骨之臣。

李賓言俯首說道:“臣謹遵聖誨。”

朱祁鈺十分滿意的點了點頭,李賓言聽懂了他話裡的潛臺詞。

訓誡這件事說的重了,君臣相隙,說的輕了,臣子不當回事兒。

顯然李賓言聽進去了。

“如若朕在松江市舶司,可能會做的比李愛卿更加過分。”朱祁鈺看着李賓言感慨的說道。

他想起了當初的舊事,李賓言當時爲何差點栽贓到了解幀期身上?

因爲李賓言當時已經怒極。

整個舟山海戰,作戰一共才死傷了兩百餘人,結果因爲奸商供給的豬肉腐敗,用豬血塗抹掩蓋,導致死了三百餘人死在了慶功宴上。

換成朱祁鈺,怕是要發瘋。

整個大明,沒人能管得住他,他是皇帝。

“李愛卿。”朱祁鈺忽然開口問道。

李賓言趕忙俯首說道:“臣在。”

朱祁鈺欲言又止,換了個話頭兒問道:“回京之後,見過胡尚書了嗎?”

“還未曾見過。”李賓言滿是疑慮。

朱祁鈺抿了口茶,笑着說道:“一路舟車勞頓,就別再朕這耗着了,去見見胡尚書,然後回家團圓幾日,再往南衙。”

李賓言提起了自己的百事大吉盒,俯首告退。

李賓言離開聚賢閣之時,成敬帶着一堆人來還劍,這聚賢閣雖然不是皇宮,可是陛下在哪裡,哪裡就是丹陛,他自然沒有資格佩劍覲見。

“李巡撫,這是永樂劍。”成敬先把劍還給了李賓言,然後將奇功牌的大禮包,給了李賓言一份。

主要是三經廠印了一大堆的書籍,一盞明燈,一輛新車駕。

李賓言在舟山海戰之中,有總督軍務在身,得獲奇功牌一枚。

可是李賓言在舟山海戰之後,一直未曾回京,牌子是送過去了,可是這大禮包一直沒領。

“謝過大璫。”李賓言坐上了新的車架,前往了官邸。

他拿了拜帖,去了胡濙的府上。

胡濙不是很忙,在自己的小閣樓上,見到了李賓言。

“陛下讓你來的?”胡濙上下打量了下李賓言,這個儒學士,現在的精氣神和過去已經完全不同了。

渾身的煞氣。

“是的。”李賓言不知道陛下爲何讓他來見胡濙,按理來說,他的職務和胡濙沒什麼瓜葛,要見不是更應該見金濂嗎?

他掛的是戶部右侍郎的印綬,在松江任巡撫。

胡濙稍微琢磨了下,立刻就懂了。

李賓言身上什麼都不缺,唯獨缺了朝堂狗鬥術,他就這麼回京,在京師這無底潭之中,怕是得淹死。

陛下讓李賓言來胡濙這裡學狗鬥術來了,會用不會沒關係,手段必須都要知道。

胡濙坐直了身子,笑着說道:“胡某不才,癡長几歲,有些忠告告訴李巡撫。”

“謝胡尚書。”李賓言趕忙坐直了,他甚至都不知道這一趟到底要來做什麼。

胡濙認真的回顧了一下自己的一生,感觸良多,他是生在洪武年間,在建文年間出仕,聞達於永樂年間,屹立朝堂四十年的大明常青樹。

胡濙十分確切的說道:“任何一件事,在沒有塵埃落定的時候,不要相信任何人,只相信你自己。”

“在官場上,沒有誰是誰的人。”

“都是陛下的臣子。”

李賓言愣愣的看着胡濙,這啥意思?!

“陳循。”胡濙想到了一個人,陳循,那個穿儒袍進殿,最後被罷官回鄉的文淵閣大學士。

陳循就是忘了這一點,所以他臨到了,晚節不保,狼狽回了家。

胡濙十分鄭重的說道:“你切記,沒有誰是誰的人。”

“即便是依靠裙帶,節節高升之人,他也是他自己,不是誰的人。”

“這世間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黨羽,同榜、同鄉、同師,都是不值得信任的,今日的同盟,明日就可能倒戈相向。”

“沒有誰,是誰的人的說法,在沒揭開鍋前,全都可能是敵人,也全都有可能是同盟。”

李賓言瞪大了眼睛,胡尚書這個觀點,和他的認知相悖。

那麼多同榜、同鄉、同師,拉幫結派,朝中山頭林立,都是假象?

官場是最大的名利場,可是在這裡生存的第一要務,卻不是名利,而是謹記自己的身份。

如果薛定諤和胡濙異世相遇,肯定有很多話要說。

薛定諤說在未開箱的時候,沒有人知道貓是死是活。

胡濙說在未塵埃落定之時,沒有誰是同盟,也沒有誰是敵人。

胡濙忽然想起了景泰元年改元的那天,他低聲說道:“當初王直其實非常反對廢稽王世子的太子位,不肯參與廢太子之事,陳循抓着王直的手,在請旨廢太子奏疏上籤的名。”

李賓言呆滯的問道:“陳循…不是反對廢太子嗎?!”

胡濙給李賓言續了一杯茶說道:“時至今日,王直依舊是吏部尚書,還在泰安宮裡教導皇嗣,可是陳循卻離開了朝堂。”

“世事難料。”

“這就是我說的,我們入朝爲官,就只是陛下臣工。”

第四百八十三章 那個在海上飛的男人第718章 謹防嫡皇叔被造反第718章 謹防嫡皇叔被造反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明真的失掉開拓性了嗎?第四百九十九章 莫道石人一隻眼第663章 苦一苦大明百姓?第三百九十三章 陛下更喜歡大明女子第六百三十九章 王者本多疑第一百七十五章 第一次鹽鐵會議第三百五十八章 那隻能苦一苦勢要豪右之家第一百零二章 除惡務盡(求訂閱)第三百四十章 趙輝伏誅 還有同謀第706章 大明百姓的性情大抵是隱忍的第717章 陛下是仁君聖主第886章 交趾的歷史定位問題第十四章 幫他們體面!第四百九十八章 重病初愈上前線,心中大仁安地方第707章 你覺得他們會傷害朕嗎?第二十五章 登基後的一道考題第十章 大明,要變天了第一百五十章 國運之爭第750章 土地是什麼?土地就是根兒第二百四十三章 至聖先師首善之地第864章 說一套做一套第689章 某平生不善鬥,唯好解鬥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風不善,教化不明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能再猶豫了,一定要出重拳!第874章 用糧草做餌?第四百二十五章 令有緩急,物有輕重第六百三十二章 王諮政,知道錯了嗎?第四百四十九章 地獄就在人間第861章 給朱見深另請封號第三百一十九章 像模像樣的造反第五百六十二章 大皇帝的至仁之心第四百八十七章 十萬銀幣換一塊奇功牌,換不換?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的地理大發現,自漂流鴨始第一百八十七章 喜寧伏誅第一百七十九章 送稽王歸京第五百六十六章 裝在套子裡的人第四百八十七章 十萬銀幣換一塊奇功牌,換不換?第四百一十三章 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爲何人第672章 文人曲筆,是非黑白顛倒說第六十五章 銃發太上皇者,郕王也!第五百七十四章 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第四百一十七章 法不責衆,冤魂何以慰藉!第三百一十四章 天下焉有如此酷烈之法?第893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第一百零九章 一點微小的工作(均訂加更)第四百章 金濂路倒第857章 緣,妙不可言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明真的失掉開拓性了嗎?第769章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第943章 魏景陽什麼東西,也敢用景泰二字?第九十五章 天寒地凍,來往不便第五百三十七章 你想跟我火併?第六百四十章 西域苦,苦在沒有大明第二十章 登基第740章 寓言兩則,羊與牧羊人第二百三十六章 吃不了兜着走的手段第三百一十九章 像模像樣的造反第一百一十八章 子嗣很重要(均訂加更)第四百一十章 袁彬去哪了?第831章 對和林龍庭,掃穴犁庭第803章 承認問題更需要勇氣第717章 陛下是仁君聖主第662章 本地幫會很沒有禮貌第一百九十一章 朕許他們造反,但必須納稅!(感謝冷面冷心宋家郎!)第三章 待明日,權在手第778章 十萬大山一條路 唯有諒山可通行第一百一十四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均訂加更)第983章 岐聖門庭,醫者仁心第667章 殿下,這可不興看啊!第五百一十二章 臣于謙,大明養鴿人第903章 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第721章 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第三百四十三章 襄王他實在是太擅長自保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判官筆和硃筆的重量第五百六十一章 有牌子,就是了不起!第二百八十五章 生老病死不饒人第918章 男兒不丈夫,天下皆苦楚第五百零四章 松江造船廠第三百二十四章 誰在配合謀反?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的地理大發現,自漂流鴨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陽再次升起第一百二十四章 在朱棣頭上動土寫在十月末第四百九十六章 陛下,奇觀誤國啊!第十章 大明,要變天了第九十四章 徙木立信,殺人立威第788章 機器一轉,人心不古第六百三十四章 衣冠楚楚 豺狼虎豹第八十三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三百一十章 戰前有動員、戰後要總結第969章 大明興衰疏第九十三章 冠軍旗第五百一十五章 失望與希望第911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二百六十七章 前方劍戟 身後毒蛇第六百零七章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第一百零四章 帝姬怨(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