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亡國之策、亡國之臣、亡國之君

“太長了。”朱祁鈺搖了搖頭說道:“於少保,這真的是太長了。”

四萬裡水路的疏浚,不是簡單的一個數字。

在紙面上,它只有四萬裡,但是在現實中是一個個險灘,是一道道天塹,是一個個埋藏在水底的暗礁,是大明無數百姓的噩夢。

徵調多少民力,才能做到這件事?

于謙卻是據理力爭的說道:“陛下要設立松江市舶司的目的,不就是爲了打通長江水路,讓這條大江沿岸的百姓受益嗎?”

“臣以爲可行,自重慶府至松江府,自貴州至南直隸,這條水路完全貫通之後,多少商舶可以由西向東,直至松江市舶司?”

“陛下,四萬裡而已!”

朱祁鈺依舊搖頭,四萬裡還是太長了,他想要振興沿江經濟,溝通東西不假。

但是這四萬裡的水路,很容易就變成了楊廣徵調百姓大興土木,很容易就變成了元朝徵調百姓疏通黃河,很容易就變成了大明的催命符。

于謙猛地站了起來,俯首說道:“陛下,臣有另外一封奏疏。”

于謙又拿出了一本奏疏,朱祁鈺打開看完之後,認真看完,吐了口濁氣。

他滿是感慨,這是于謙完整版的長江水系疏浚疏,這纔是催命符!

以重慶府爲集散地,長江干流、大渡河、沱江、涪江、渠江、烏江、嘉陵江、赤水河、綦江、橫江、牛欄江等爲主的水路網;

以長沙府爲中心的洞庭湖集散地,包括湘、資、沅、澧和洞庭湖區水路網;

以武昌府爲中心的漢江水路網,包括長江干流、漢江及其他支流等;

以九江府爲中心的鄱陽湖水路網,包括贛江、撫河等;

以廬州府爲中心的巢湖水路網,包括了淝水、巢湖等;

最後是南京、蘇州府、松江府爲中的水路網,包括了運河等。

一共六個水路中心,水路無算。

僅僅最後一個南京、蘇州、松江府三個地區爲核心的水路網,就將近四萬裡。

而整條水路,在於謙的第二封奏疏中,于謙並沒有覈算出一共多少裡,因爲涉及到的支流就超過了三千六百餘條河渠。

最少也有二十餘萬里。

而於謙給出的第一個四萬裡的水路,僅僅只是烏江至重慶府,再從重慶府到松江府長江主河道的水路疏浚。

僅僅如此,就四萬裡。

朱祁鈺理解了于謙的野望。

在有生之年,這條溝通東西的大江,終於要變成一條與大明萬民息息相關的水路。

而位於最末尾的松江府市舶司,在未來可見的歲月裡,都將是大明最繁華,貨物集散最大的港口。

這是一份企圖心極強的奏疏,即便是僅僅四萬裡的水路被打通,大明的貨物就會如同百川入海,彙集在南京等地。

朱祁鈺深吸了口氣,他承認自己有些被說服了。

“多久?第一階段的四萬裡的疏浚,要多久?”朱祁鈺問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四萬裡的河道疏浚,這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徵調民力過多,最終就是大明重演隋末和元末之亂局。

但是一旦成功,四川、貴州、湖廣、南直隸將會因爲這條水道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國士無雙。

“十年。”于謙趕忙俯首說道。

“陛下,第一個十年只是疏浚,炸燬暗礁,清理險灘,大學士陳循等人不是在修寰宇通志嗎?可以以此爲契機,現將所有的斷行險灘逐漸清點出來。”

“緊要的灘淤可以先做疏浚,用十年的時間,一點點將這條大江打磨到渾然天成的地步。”

朱祁鈺猶豫了片刻,繼續問道:“那第二封奏疏,這二十萬裡的水路,於少保以爲需要多久?”

于謙感慨,搖頭說道:“陛下,這誰人能夠推算呢?最少也要百年吧。”

百年大計。

這就是于謙這封奏疏極致的企圖心。

“於少保先坐。”朱祁鈺再次拿起了于謙第二道奏疏,無奈的說道:“於少保,好一封亡國之策啊。”

“朕要是做了,怕是又要被罵做是亡國之君了。”

朱祁鈺看着那至少二十萬裡以上的水路圖,就是一陣陣的恍惚,這東西到底需要多久?

“此乃定國興邦之大策,爲何要被罵呢?”于謙眉頭緊皺的說道。

就是十年之期的四萬裡水路疏浚做完了,長江兩岸,能夠爲多少生民謀福?

這怎麼會是亡國之策?!

朱祁鈺拿起了那封奏疏,放進了袖子裡,滿是感慨的說道:“於少保百年之後,若是朕一意孤行,這天底下,誰又能攔得住朕呢?”

“這不是亡國之策,又是什麼呢?”

沒有人可以長生不死,朱祁鈺不能,于謙也不能,只能以名長存。

一個會死三次。

第一次是生物性死亡,心臟不再跳動,不再呼吸,不再思考,意味着身體死了。

第二次是葬禮,意味着自此一生停滯在了最後的時刻,一生的榮辱在這一刻被頂格,那些遺憾再無法彌補。

第三次是遺忘,這世上再也沒有人想起你了,被徹底的遺忘,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

楊洪的一生都在戍邊,人生的最後一仗,也是在宣府,差點把也先主力盡數吃掉,最後的彌留時刻,也是看到了大明的太陽再次升起,所以胡濙說楊洪是喜喪。

以名長存,就是名垂青史,永遠被人記住。

于謙完全沒必要上這道奏疏,無論是從什麼角度而言,他已經功德圓滿了。

只需要在皇帝陛下手下,兢兢業業的完成自己分內的事兒。

救時宰相,大明忠骨。

但是于謙還是上奏了。

“陛下英明天成。心中常懷警醒,萬事考慮周全,特別是心懷萬民、民爲邦本,一旦涉及民生之事,都是能緩則緩,陛下不會犯錯,若是有錯,都是臣之錯。”于謙笑意盎然的說道。

人一旦開始求那些自己都管不了的虛名,那便陷入了名利的陷阱之中,就此沉淪。

于謙不是很在乎自己的名聲,他只在乎自己的品行,只在乎大明是否能夠再興。

陛下也不是很在乎那些虛名,這對兒君臣坐在一起,討論自然是亡國之策,亡國之臣,亡國之君了。

“陛下,臣請陛下移駕。”于謙爲了說服陛下,可是準備了後手。

陛下遲遲沒有下筆硃批,那是以天下生靈爲念,但是于謙的諫言,何嘗不是以天下生靈爲念?

朱祁鈺站起身來說道:“那就走吧。”

車駕從南湖別苑向着西北方向而去,沒過多久,便來到了一處連綿的破敗之地。

于謙嘆息的說道:“陛下,這裡是龍江造船廠。”

朱祁鈺點頭說道:“朕知道。”

他當然知道這裡是哪,他自金川門而入,遠遠就看到了位於長江沿岸,秦淮河尾巴上龍江關造船廠。

大明的皇宮破敗了,這造船廠,也破敗了。

一入造船廠的門廷,就看到了七條作塘,作塘之上有泊位。

這個船廠,告訴朱祁鈺一個答案。

大明永樂年間建起,一直到宣德九年還在正常運轉的無敵艦隊,大明那支讓世界顫抖的無敵艦隊,消失的無影無蹤!

它們到底去了哪裡?

它們就靜靜的停在這船廠所設的碼頭之上,水閘之外則是碼頭,碼頭上的泊位上,停着不少的船舶。

因爲長期無人維護打理,那支無敵艦隊的船舶停泊在龍江造船廠,最後腐朽在了泊位之上。

一隻長達四丈有餘的桅杆,就倒在了岸邊,長滿了苔蘚。

這些船爛在了這裡,甚至還不如沉到大洋之中!

至少還能作爲魚兒棲息之所,日後有一天被打撈,重見天日!

寶船的桅杆早已倒塌,有些船舶已經腐朽只剩下了龍骨,鐵錨已經完全鏽蝕,看不到本來的模樣。

寶船腐爛在了這裡。

朱祁鈺站在秦淮河畔和長江交匯處,沉默不語。

正統三年,朝廷對寶船進行了銷燬,三桅以上的大船被毀,二桅小船被撲買掉。

這裡這是一部分未被銷燬的寶船,但是也都爛在了淤泥之中。

浮光躍金。

夕陽灑在了秦淮河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水中流螢在春風之下,不斷被打散,跳躍着,和這龍江造船廠的破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于謙領着陛下走過了龍江造船廠的遺蹟,這裡曾經聚集着超過兩萬名的船匠,這裡曾經有幾萬戶居住在附近,日夜不息的打造西洋水師。

www⊕ тTk án⊕ ¢O

篷廠、細木坊、油漆坊、鐵坊、索坊、纜坊、船塢等等工坊,已經倒塌,看料鋪舍、工作間已經荒蕪,甚至成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作塘也滿是淤泥。

朱祁鈺、于謙、盧忠和數百名錦衣衛走過之時,驚得野兔倉皇逃竄。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啊。”朱祁鈺深吸了口氣,話說了半截,但是于謙顯然聽懂了。

因爲這本就是于謙帶着陛下來到這廢棄船廠,想要上諫的內容。

皇帝說的是人亡政息的大事,于謙要上諫的也是此事。

人亡政息,是大明朝的悲劇。

太祖皇帝龍馭上賓之後,軍衛法立刻敗壞到無法挽回的地步,除了在九邊之地已經很少討論衛所如何。

太宗皇帝龍馭上賓之後,七下西洋最後一次在宣德九年,劉大夏藏匿了海圖、寶船圖,甚至到了嘉靖年間,因爲真假倭使爭貢,市舶司最終被廢置。

興文匽武代替了興文振武,大明走上了一條奇怪的路。

正統年間的興文匽武,隨着皇帝的一點點改進,也有了人亡政息的趨勢,當然大皇帝走的是興文振武之路,大彰教化之功,振興武備。

但是皇帝走後呢?

皇帝的這些政策,如何保證不會人亡政息呢?

于謙想要用的手段就是萬民所繫。

如果這四萬裡的水路被打通,那麼松江市舶司的大勢已成,事涉整個長江流域,萬民所仰之事,如何廢止?

這就是陛下所言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于謙已經開始想,景泰新政,如何能夠妥善的、穩定的、長期的運行下去了。

即便是子孫不肖,這條大江的水路,滔滔不絕,這就不是少數人三兩句話,能夠決定了。

朱祁鈺點頭深吸一口氣,從興安手中,拿起了硃筆,批紅了于謙的諫言說道:“那就先從這四萬裡開始,十年不夠就二十年,至於這二十多萬裡的水路,百年不夠,就千年!”

于謙寫的不是具體的政策,而是諫言,是一個方向,是需要經過廷議、朝議、計省商議,最後纔會確定派人去執行。

朱祁鈺準了,只是批准這件事去推行。

萬民所繫之大事,纔不會最終被廢止,人亡政息的悲劇,應當終結,長遠的規劃,纔是大明興衰的關鍵。

于謙是良言,朱祁鈺嘉納此言。

不就是四萬裡嗎!

浚!

朱祁鈺笑着說道:“唐貴人產下皇子,朕決定給他取名朱見浚,取意浚通這二十萬裡的水路。”

于謙這才知道,陛下又有了皇嗣,趕忙俯首說道:“臣爲陛下賀,爲大明賀。”

朱祁鈺站在秦淮河畔,看着滔滔不絕的長江水,問道:“誰來做這件事呢?疏通四萬裡的水道,這可不是小事。”

于謙心中也早就有了人選,俯首說道:“巡河御史徐有貞。”

“他啊。”朱祁鈺滿是感慨的說道:“於少保和徐有貞有怨,此事若成,徐有貞也要青史留名,於少保果然大氣。”

于謙和石亨有舊怨,不也是把石亨從北鎮撫司的大牢裡給撈了出來,爲大明效力嗎?

在舉薦良才這件事上,于謙從來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陛下以爲徐有貞如何?”于謙有點拿不定主意。

畢竟當初徐有貞可是站錯了隊,雖然徐有貞在張秋治理了運河水患拿了頭功牌,雖然徐有貞在河套挖掘三百六十里的景泰安民渠,這人治水做的很好,但是畢竟是站錯隊的人。

朱祁鈺倒是不甚在意的說道:“等他在河套忙完了安民渠的事兒,陳循他們也剛好做完了梳理之事,就讓他到長江來,疏浚這四萬裡的水路吧。”

“陛下寬仁。”于謙鬆了口氣,陛下依舊是一片公心,即便是不喜歡徐有貞,但是能用,自然要用。

朱祁鈺對徐有貞的安排就是,這輩子就在天下治水吧!

既然有治水之才能,又不擅長政治之事,不如治理大江大河。

朱祁鈺最後看了夕陽下七道作塘,數個坍塌的船塢的龍江造船廠,上了車駕,向着南京城而去。

那是大明、是中華海權最璀璨的煙火,也如同煙火一般的短暫。

朱祁鈺回到了南湖別苑,眉頭緊皺的對興安說道:“太平伯楊俊送來了個美姬,是釣魚城守將冉璡的後人。”

“陛下不是安排她在南湖別苑了嗎?”興安奇怪的問道。

都住南湖別苑了,給個選侍的身份也不是不可以,陛下這侍寢的宮女才幾個啊?

朱祁鈺猶豫了片刻,還是搖頭說道:“朕的大軍在播州征伐,她是播州人,萬一對朕懷恨在心,朕豈不是要遭殃?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還是算了。”

“你把她送去織造局,做一名織工,準其另嫁人家便是。”

選秀女選不上之後,宮裡都會給一筆錢,讓其另嫁。

楊俊覺得冉思娘不好處理,朱祁鈺也覺得不好處理,思前想後,還是讓她自謀生路便是。

興安欲言又止。

第四十八章 歡樂的空氣第五百二十八章 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第854章 大丈夫,居於天地之間第四百九十八章 重病初愈上前線,心中大仁安地方第四百三十三章 葛朗臺看了想擁抱,嚴監生聽聞要落淚第四百二十二章 人生有很多種選擇第995章 我李賓言能有今天,全靠聖眷第991章 火尋侯王復回京第四百零一章 陛下!什麼時候打倭國!!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皇帝陛下財務狀況良好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845章 開門,自由貿易第五百二十七章 如何把好人變壞人,把好事變壞事第775章 令人作嘔的罪證,觸目驚心的塘報!第四百八十一章 陛下是真的不坑窮人第709章 松江府匠城有路燈第760章 伊凡三世的遊記第860章 能不能給稽戾王遮掩一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就是酷吏!第五百三十六章 在讓人失望的這件事上,從不讓人失望第三百七十八章 時代,變了第958章 陛下承諾過的!第二百五十八章 大明白和大糊塗第686章 記賬貨幣第三百九十一章 當忠犬變成野狗第770章 烈風捲髒爛,榮辱春秋斷第三百九十六章 是我、有我、無我第649章 安內救民 慕外勤遠第779章 唯唯諾諾唯命是從;鐵骨錚錚寧折不第五百八十三章 權臣的誕生,是雙向奔赴第六百零八章 小農經濟蛻變的必要條件第三百一十七章 咱們去哪兒?應天府嗎?第一百八十四章 抓捕喜寧的超級長跑第一百五十三章 五十兩!第二百八十三章 總是和姦細有不解之緣的袁彬第一百四十八章 三十年不決口?第五十二章 英烈冊與英烈祠第677章 孫孝子不甘枉送性命 唐國丈恭順巧獻第三十六章 也先所求,無所不應第731章 如何治好朕的精神內耗第五百九十九章 顒顒十目窺,齪齪千人指!第六十七章 各懷鬼胎第763章 老虎 狐狸與驢第651章 還天下萬民一個太平盛世!第688章 康國公第三百八十七章 畏威而不懷德第五百五十八章 十三萬人的大麻煩第875章 大明軍該贏!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的地理大發現,自漂流鴨始第五百八十五章 大石先走我殿後!第三百三十章 賊,全是賊!偷,就硬偷!第三百七十一章 改土歸流的本質第780章 升龍城不戰而降第四章 退敵良策第885章 最好欺負的便是佃戶第707章 你覺得他們會傷害朕嗎?第967章 不動如山,侵掠如火第二百零四章 進攻與防禦的成本第六百章 白麪、頭繩、門神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虜上策第二百八十九章 鈔關商稅不能免第996章 崇王 沂王,就藩海外第834章 雖然沒有軍事天賦,但仍是優秀統帥第三百四十四章 來自北衙的僭主攻破徐州第二百二十七章 人間閻羅第932章 二十萬裡水路疏浚第二百六十二章 勝利必將屬於我們!第788章 機器一轉,人心不古第二百零二章 天怒人怨的政令第四百七十八章 朝廷敘事風格的小小變化第692章 大明皇帝的蛇頭企劃案第655章 沒有孔府,山東煥然一新第五百零九章 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第一百五十一章 畏民與爲民第815章 技術並不中立,更不普善第六百二十九章 死掉的瓦剌纔是好瓦剌第三百四十一章 喪盡天良,該下十八層地獄第三十七章 布仁行惠議第五百八十章 景泰十六姓第三百零八章 你想辦法我幹活第二百零五章 酒池肉林亡國之君第一百一十五章 磔!第991章 火尋侯王復回京第695章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第二百零六章 剿匪戰前會議第五十二章 英烈冊與英烈祠第九十八章 土木堡冤魂第五百八十三章 權臣的誕生,是雙向奔赴第845章 開門,自由貿易第780章 升龍城不戰而降第774章 《詭辯二十四法》第806章 金戈鐵馬的馬,原來真的是鐵馬第七十五章 于謙,你比王莽還要王莽!第三百二十五章 天下利來,天下利往第十二章 吊!第八十八章 跳着腳的作第十七章 騎白馬的朱祁鈺和于謙第735章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忽悠在和林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僅要殺,還要有理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