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皇帝的七宗罪

李賢去了南京的南鎮撫司衙門,人都被嚇傻了,他走出天牢大門的時候,嚇得都走不動路了。

雖然聽說京師那個太醫院更可怕,但是他從未去過。

孫繼宗看着李賢這副模樣,嗤笑的說道:“李御史,還是那套說辭嗎?”

“非要把事情做絕,大家豈不是都不體面?而且父親給了你高官厚祿,又未曾薄待,還請李御史仔細思量。”

李賢咬着牙說道:“你們都是叛賊!我大明進士,怎麼可能委身於賊!殺了我吧!”

“非要折辱我嗎?”

孫繼宗想起了自己父親的所作所爲,嘆息的說道:“我們並不想折辱御史,是御史非要折辱自己啊。”

“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擔任戶部尚書,何來折辱呢?”

李賢依舊搖頭說道:“非吾之所願,你且把我收押起來吧,我父母皆在京師官邸,若是被陛下聞訊,必定誅殺我的父母親族上下。”

“我非不忠不孝之人。”

孫繼宗卻笑着說道:“大丈夫何患無妻啊!”

威逼利誘,這四個字,孫繼宗逐漸學到了精髓,他低聲說道:“景泰帝自詡一心爲公,登基以來,從不連坐,更不株連,並常以此標榜僞善,怎麼會殺李御史父母妻兒呢?”

李賢指着孫繼宗,最終有些顫抖不安的看了一眼那南鎮撫司的天牢,無奈的說道:“陛下恕嚴有度,所以就成了被你們利用的地方嗎?”

“簡直是無恥之尤!”

“你們這是逼着陛下,將汝等會昌伯府上上下下,全都殺得一乾二淨!”

孫繼宗大怒,但是卻用力的吸了幾口氣說道:“混賬!好言相勸你不聽,高官厚祿你不要,眼下我大軍盤踞南京城,你就是插上翅膀還能飛的出去嗎?”

“非要受一遍五毒之刑,方肯做事不成?!”

五毒之刑,是錦衣衛的刑罰,比如水刑、炮烙是火刑,亦有土刑,將人埋在土中,頭皮隔開,灌入蜂蜜,然後放一些螞蟻遊走。

這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忍受的刑罰?

李賢害怕這樣的刑罰,他聽聞孫繼宗所言驚懼不已,憤怒的說道:“你,你!殺了我!快殺了我!”

李賢說着就奮力直奔着門前的石獅子撞去,這一下撞實了必死無疑,李賢腳步並沒有停留,用力的撞了過去。

但卻被孫繼宗身後跟着的軍卒,給攔了下來。

孫繼宗走了過去,扶起了腿軟的李賢,拍了拍李賢的肩膀。話鋒一轉,立刻說道:“誒,李御史,爲何要鬧成這般模樣呢?”

“李御史啊,你也算是死過一次了,爲皇帝盡忠了。”

“秦淮河畔煙雲樓中,有一花魁,尚且待字閨中,名曰玉娘,不知李御史可曾聽聞其豔名?”

李賢呆滯的點了點頭,他當然聽聞過,但是那秦淮河畔煙雲樓,乃是重奢之地。

聽聞,有一書生,在煙雲樓內縱情聲樂一晚上,就花了三千多兩銀子。

那煙雲樓待字閨閣的花魁,非有萬金而不可求。

他一個窮困書生,當然聽聞過煙雲樓花魁的豔名,但是哪裡是他消費的起的?

“玉娘眼下已經等在曹國公府了,不對,現在已經叫李府了。”孫繼宗笑着將地契放到了李賢的手中說道:“要讓美嬌娘等許久嗎?”

“來人,送李御史回府!”

這曹國公府本身是爲了徐有貞準備的,在孫忠眼中,這徐有貞治水之能,那是安社稷的大才。

但是人家徐有貞壓根不搭理他們…

這李賢是退而求其次,而且他還能夠抓得到,徐有貞人家在河套之地,連尋都尋不到,更別說抓了。

李賢本身是河南人,家資不厚,考取功名之前,家中僅有薄田十畝,勉強算個上農之家。

宣德八年進士及第,至今已經在朝爲官十九年了,四十有三的他,也不貪腐。

雖然稽查鹽引,每次都是價值三五十萬兩的私鹽鹽引過手,但是李賢從未奢靡享受過。

日子最好過的就是在京師的時候,住進了官邸之中,終於衣食無憂了。

在大明做官,尤其是持正守節的清官,是一件很苦的事兒,因爲朝廷會折俸爲寶鈔,寶鈔又一文不值。

朝廷收稅都已經不用寶鈔了,卻還在大肆刊印,還要各種私人刊印寶鈔,更是糜爛。

做了二十年的官,他居然一次青樓未曾去過,不爲別的,因爲窮…

大皇帝發了足俸,李賢已經感恩戴德了。

他被人塞進了轎子裡,走過了滿是繁華盛景的南京城街道,來到了曹國公府。

在看到那巨大的府邸的一瞬間,李賢有些發愣,他看着那朱門牌額,看着那門前的兩尊巍峨的石獅,再看着高高的門檻,兩道偏門,一道正門,情不自禁止住了呼吸。

好大的一座院子。

朱門在傭人手中緩緩打開,一個新的世界出現在李賢的世界裡。

孫繼宗看着李賢目瞪口呆的樣子,長笑一聲,說道:“請!”

入門就是一個高約一丈長約三丈的石刻影壁牆,入門便是金磚鋪地,鑲嵌花紋何其繁瑣。

自大門入、儀門、大廳、暖閣、內廳、內三門、內儀門並內塞門,直到正堂,擡頭迎面先看見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

閣廳樓園,鱗次櫛比。

李賢這輩子都未曾見過。

孫繼宗滿是笑意的領着李賢走過了外院,卻未曾進內宅,而是從打開了角門,來到了後花園。

湘雲以石擊水,有鶴駐香榭檐。

李賢看着一處四合院,呆滯的問道:“這是後院嗎?”

孫繼宗看着李賢指的方向,搖頭笑着說道:“這是客居院,多是給下人住的。”

李賢呆滯的說道:“給下人住的?”

就是給下人住的,都比李賢在京師的官邸還要大許多!

孫繼宗搖了搖頭,李賢顯然對勢要豪右之家的理解出現了點偏差。

依山之榭,臨水之亭,比比皆是。

“這宅子有多大?”李賢呆滯的問道。

孫繼宗稍微思考了下說道:“大約有八頃地,也就是八百多畝地。”

孫繼宗指着遠處隱藏在樹木之間的滴翠亭,笑着說道:“這裡上去是滴翠亭,平日可以登高望遠。”

“那邊的顧思殿,乃是敕造正殿,有玉石雕欄的那邊是玉皇廟,禮佛所用,若是李御史不喜佛,可以直接拆了,那邊是紫菱湖,現在正是羣鶴聚集的時候。”

“李御史自己逛逛吧,我事情繁多,就不多叨擾了。”

孫繼宗看着第一次見到如此豪奢之地的李賢,目瞪口呆的樣子,笑而不語,轉身離開,這個表情這幾日他見了幾次了。

而那個孫繼宗答應的花魁玉娘,帶着香風,泛舟而來,踩在了青石小路之上。

玉娘站在楊柳樹下,一步步的走進了李賢,扇子半掩面,輕輕一笑,千嬌百媚。

玉娘輕輕欠身,笑着說道:“見過官人,官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李賢李御史嗎?”

“奴家聽人說了好多次,說官人頗有賢名,說奴家尋了個好人家,今日一見,果然一表人才。”

李賢看着玉娘那潔白如玉的肌膚,呆滯的說道:“正是在下。”

李賢似乎是被這錦繡奢靡所淪陷了。

一連幾日,日日笙歌,絲竹之聲盈耳,直到孫繼宗在出現在李賢面前的時候,李賢接受了孫繼宗的印綬。

像李賢這樣被籠絡的官員還有很多,李賢並非個例。

他坐上了轎攆,向着南京城皇宮而去。

奉天殿的第一次朝議開始了。

這是南京留都,雖然年久失修,但是畢竟是大明龍興之地,三大殿依舊是休整了一番。

李賢終於等到了錦衣衛的鞭子聲,在錦衣衛搜身之下,走進了大殿之上。

坐在監國位上的人惶惶不安,李賢從未見過此人。

一名宦官站出來大聲的喊道:

“景泰帝荒淫載度,臣民失望,一聞上皇復京,無不歡忭鼓舞;景泰帝不孝於親,不敬其兄,不睦其室,兄弟鬩於牆,殺兄在太廟,天變於上,氣乖於下,一年甚過一年。”

第一宗罪,不修親親之誼,太廟殺兄,乃是不顧孝道大倫。

“景泰帝自登基至今三年有餘,不思祖宗之法,巧舌善辯,大興土木,營建石景廠、勝州廠,不思修德,枉顧鑿山伐石之禁,驚擾社稷安定。”

第二宗罪,大興土木,違背祖宗鑿山伐石之禁,再興官冶所。

“濫加賞賜、胡亂花費無度,橫徵暴斂無休止,致使國庫空虛,海內困窮,天下嗟怨其苦,竭民之膏,勞民之髓,窮兇之極,無親親之誼,對宗室親王亦徵賦稅。”

第三宗罪,一體納稅,違背太祖恆制,人有貴賤之分,怎可一體交稅納賦呢?

“景泰帝戀棧權位,小人趁勢而發,敗壞綱常,變亂舊制。放縱淫亂、酗酒,信任奸佞,拒諫良言拒仕良賢,乃用奸佞人之言,君臣逸豫,相爲誕謾,怠棄國政,日行無稽。”

第四宗罪,朝廷昏聵,任用奸佞,而不用正臣,有正言,革職、罷免、流放、砍頭,百官緘口,阻塞言路。

“景泰帝不休仁政,窮兵黷武,又戾兵勤遠,稔禍速亂。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衆,竭民之財力,奢泰而亡度,天下虛耗無數,官亂致民貧,盜賊並起於野,亡命者衆,百姓流離。”

第五宗罪,窮兵黷武,雖然有一點點微弱的闢土的功勞,但是軍士多死,百姓窮困,天下虛耗,盜賊四起。

“設市舶司納商舶,設鈔關盤剝,與民爭利,此民之所以囂囂苦不足也,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

第六宗罪,與民爭利,設立市舶司把商舶納入,又在靖虜府設置鈔關,搶民的錢。

“景泰帝立考成法,以爲制治之本。曏者因循玩愒,至是始中外淬礪,天下焉有如此酷烈之法?月有考,歲有稽,致使庶官瘝曠、吏治止循、邊備不修、財用大匱。”

第七宗罪,酷烈暴政,把官員都當做是什麼了?

居然用如此酷烈之法,月有考,歲有稽,導致官僚們無不瑟瑟發抖,長此以往下去,還有吏治?還有邊備?

“景泰帝之惡,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今日齊聚,普天率土,罔或貳心,凡我明人,皆爲同德。”

“舉國諸軍各整戎馬、揮師討逆!義師所指,戮在一人,元惡既除,勿有所問!廣宣恩信,班揚符賞,是以召告天下!”

“欽此。”

這封聖旨很快就被傳了下來。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正統之寶,其次則是秦王朱志𡐤、晉王朱鍾鉉、周王朱有爝三位太祖高皇帝嫡親王印綬。

秦王藩王府在西安、晉王藩王府在太原、周王藩王府在開封。

爲何他們三位千里跋涉趕到了應天府,聯合孫忠謀反之事呢?他們可是大明親王!造反了最高不也是王爵嗎?

這就是涉及到了大皇帝一直在嚴查的私印鹽引之事了。

眼看着就要查到秦王府、晉王府和周王府了,這查到他們,以大皇帝那一點點不顧及親親之誼的性子,此等貪贓枉法之事,他們焉有命在?

國出,或者旁支襲國,基本是板上釘釘。

正如當初朱棣起兵造反一樣,他們若是再不反,就再也沒有活的機會了。

等死,還不如試一試。

李賢嘆息,將聖旨傳了下去。

這正統之寶,居然是真的!

難不成真的是稽戾王有遺命不成?

但是他觀禮了稽戾王之死,稽戾王哪有遺命的時間?那枚正統之寶,可是用在了罪己詔和禪讓詔書之上。

他可是親眼看到的!

這真的正統之寶的印璽,到底哪來的?還是會昌伯府早有圖謀?

李賢擡頭看了眼,坐在監國位上並不是秦王,而是太子府的朱文圭。

朱文圭根本不想參與到這等事兒中,他甚至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就被一夥賊人,搶到了這應天府來。

他的妻子和孩子被囚禁了,他不得不坐在監國位上,當這個監國之人。

他面色悲苦的說道:“議政吧。”

朱文圭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說這三個字,其他都不歸他管。

孫忠歲數大了,不能久站,而是坐在轉移之上,閉目養神。

孫繼宗轉過身來,大聲的說道:“景泰帝貴爲天子,富有天下,卻不修寬仁之道!”

“上詬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萬民,播棄黎老,賊誅孩童,楚毒無罪,刳剔孕婦,庶舊鰥寡,號啕無告也!”

“神人共憤,人人得而誅之!”

孫繼宗雖然說得聲音很大,但是羣臣們的反應卻是沒有多少反應。

李賢無奈,刳剔治病救人之術,也是暴戾之罪了嗎?

那養在泰安宮的朱愈,又是怎麼回事?

這七宗罪裡,句句都是真的,但是捫心自問,真的是罪過嗎?

哄弄人倒是夠了,但是騙不得自己。

李賢站出來,高聲說道:“監國,臣有安國十策。”

第901章 既然大明要這頭顱,那便拿去第十八章 我們的身後,便是京師第四百七十四章 瑕瑜互見,長短並存第四章 退敵良策第九十三章 冠軍旗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五百一十六章 斷章取義也,小道耳第二章 喋血奉天殿第892章 黃雲遍野,玉粒盈艘,十九皆大姓之第四百九十九章 莫道石人一隻眼第三百九十七章 瓦剌西進第二百零二章 天怒人怨的政令第一百三十四章 削太上皇帝號(均訂加更)第929章 沒有人,比朕,更懂抄家!第二百九十八章 于謙打魚說第四百零九章 如何系統性的欺負皇帝第785章 大道至簡 光明正大第三章 待明日,權在手第885章 最好欺負的便是佃戶第二百零一章 朕又成亡國之君了?第831章 對和林龍庭,掃穴犁庭第四百三十九章 四時之序,生機斷絕第828章 陛下是個好人啊第一百一十八章 子嗣很重要(均訂加更)第六百一十二章 羅馬後繼有人第六百三十三章 此間樂,不思明第五百六十七章 天下最偉岸的大丈夫第859章 兩難自解,你看如何?第二百三十三章 外戚狷狂第二百三十章 朱見深朝拜賀歲,李貴人得償所願第一百二十七章 爲醫學研究持續做出貢獻第六百二十九章 死掉的瓦剌纔是好瓦剌第五百七十五章 圖窮匕見,荊軻刺秦第898章 火併第八十二章 十七歲,十七歲啊第673章 容易折磨才子氣,最難消受美人恩第三百八十四章 陛下,臣請清田釐丁!第三百七十六章 亡國之策、亡國之臣、亡國之君第915章 問出奇怪問題的皇帝陛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三十年不決口?第三百章 夫尊於朝,妻榮於室第五百八十六章 喪子之痛第672章 文人曲筆,是非黑白顛倒說第968章 俱往矣,還看今朝第三百九十二章 逆子就是逆子,甚至不肯叫一聲君父第八十三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五百四十五章 因私廢公,非朕之所欲也第六百零七章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第1000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第787章 大軍凱旋,因功授勳第932章 二十萬裡水路疏浚第898章 火併第974章 天生的航海家抵達古巴島第五百三十四章 山野銀山的名主第一百三十四章 削太上皇帝號(均訂加更)第四十三章 大明失去了自信力第837章 就像是貓爪子在心裡撓一樣第913章 金山銀山手頭過,一釐錢也不敢沾第五百九十章 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便會生根發芽第919章 拳頭夠硬,才能立規矩第727章 膽小者遊戲和勇敢者遊戲第三百七十八章 時代,變了第五百八十六章 喪子之痛第三百零九章 胡尚書做事,朕很放心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就是酷吏!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陽再次升起第五百一十一章 若力有未逮,必引頸自戮第一百二十四章 在朱棣頭上動土第一百零九章 一點微小的工作(均訂加更)第三百零三章 再賞一塊奇功牌第870章 就差臨門一腳第九十七章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第四百三十四章 但凡有一點用,也不至於一點用沒有!第二十八章 到了朕的回合!第655章 沒有孔府,山東煥然一新第一百零一章 朕躬安(求訂閱)第869章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一百一十九章 拿這個考驗皇帝?第二百章 高端洗地法第776章 工業革命的本質就是燒開水第五百二十六章 視自己的命如草芥第二百八十九章 鈔關商稅不能免第三十三章 國體之根本第692章 大明皇帝的蛇頭企劃案第三百七十九章 扶持社稷擎天柱,平定乾坤架海樑第五百六十八章 打斷施法第四百六十八章 大明最危險的男人們第一百二十七章 爲醫學研究持續做出貢獻第五十八章 衆人拾柴火焰高第一百一十三章 重鑄蒙兀榮光!第四百零四章 天的盡頭是什麼?第三百五十二章 讓那皇爺爺見識下咱們的厲害第六十一章 開炮!第903章 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第五百八十六章 喪子之痛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正典刑,再斬一遍第四十二章 爲陛下賀,爲大明賀第五百四十八章 陛下的大道之行第971章 祥瑞?不,是專利!第858章 被皇帝給擺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