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胡濙教育理論,于謙教育實踐

于謙上奏疏要致仕,就是卸掉少保的擔子,然後轉上書房教育皇嗣。

王文的教育工作,得不到大多數皇子的認可,尤其是得不到大明太子的認可,給皇嗣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的困難,師生矛盾讓王文有些難辦,畢竟是他教的是太子,不能打不能罵,關鍵是也有點辯不過。

皇太子殿下,對王文的講課產生了質疑。

而胡濙那個無德的諂臣,講的那些東西,又很難反駁,胡濙活着的時候,讓朝臣們極爲難受,胡濙死了,還是讓朝臣們如鯁在喉。

很多話題,是碰都不能碰的滑梯,連講都不能講,太子能講,王文不能講,這不是打瞎子罵啞巴,欺負啞巴不能還嘴?

王文就找到了于謙,希望把上書房的差事讓出來,同時把內閣首輔讓出去,王文歲數也大了,這舊黨黨魁也當膩歪了,還不如跟着舊友,一起好好教皇嗣妥當。

其實于謙要領上書房事,最主要的考慮,是擔心舊黨會鋌而走險,對太子下手,畢竟太子表達出來的政治主張,實在是不符合舊黨對帝王的要求,大明已經出現了一個離經叛道的大皇帝陛下了,再出一個,舊黨真的承受不住皇恩鐵拳。

朱祁鈺經過了反覆的權衡後,硃批了于謙的奏疏,于謙爲大明奔波了將近四十年,該稍微歇一歇了,反正朱祁鈺聖眷仍在,朝裡出了點事兒,隨時起復就是。

于謙致仕,不代表着于謙失去了權勢,作爲晉國公的于謙,沒了朝中的擔子,還有五軍都督府的擔子,還有尚書房的擔子,于謙依舊處於大明制度設計權力的核心位置。

誰讓皇帝看於少保忠心體國?

“哪怕是陛下謹慎謹慎又謹慎的贊之和倍之,其實也沒什麼,中原王朝的發展,總是像人字形馳道一樣,走走停停,上上下下,繞着圈總是能往上爬的,你方唱罷我登臺,總有循環到的時候。”

而於謙本人,正式履任了上書房。

“最怕的就是怠政了,政怠宦成,很多人喜歡連起來用,但是臣看來,最怕的便是怠政。”

李賢沒那麼多的聖眷,他講方式方法,他選擇了迂迴,看似和舊黨們你儂我儂,一入京,立刻翻臉不認人,撈到了印把子,還看別人臉色做事,那不成了跪着當明公嗎?

賀章是什麼?

在胡濙走後,賀章、劉吉、姚夔三人,共同構成了禮法的衛道者。

一個臣子沒有了文官職務,但是這個臣子在皇帝身邊,事事都能發表自己意見,而且皇帝這個決策者,對這個臣子極爲信任,對他的意見極爲重視,他的意見權重極高。

李賢在邸報上,將自己在南衙的見聞,寫成了《大明財經事務二十四問》,明確的表達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在朝中,一個進士出身、得封火尋侯的武勳,堂而皇之的佔據了兵部尚書的位置。

大明的制度設計,用一句話去總結,就是衆目睽睽,自我糾錯。

除非屍體擡回京師下葬金山陵園的那一天,否則徐有貞是絕對不會在京過夜的!

愛誰誰!

舊黨最後還是擰巴來擰巴去,找到了賀章。

這是失去了權柄嗎?

徐有貞也沒猶豫,一道致仕的奏疏回京,讓他回京,他就致仕,回京是不可能回京的,只有修修水利,才能維持明公的樣子。

司禮監覺得沒有問題,就會請示皇帝用印,用印後下發到六部。

這個制度最可怕的問題就在於:一旦皇帝本人,不再處理政務,那大明這一整套制度,就會立刻完全失效,進而造成系統性的崩潰。

而後太子殿下被于謙帶離了上書房,從書桌前走了出去,走到了大明的最基層,大明的村寨,到鄉里切實的去看看老百姓的生活,理解大明朝的政治運行邏輯。

執行到地方後,各地巡撫會在地方巡撫查看政令的執行,監察百官是他們的職責,如果巡撫包庇,還有巡按御史,巡撫和巡按是一樣職責兩套班子,都有直達天聽上奏皇帝的權力。

“大明的政務制度設計是極爲合理的。”于謙談到這個問題,略有些蒼老的面龐上,浮現了一抹銳利,他把這件事講解的很細緻。

“皇帝位置很重要的,他要從這麼多的意見裡,選擇出一條能夠運行,而又不會傷害到根本的意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太子殿下是儲君,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呢!”

聽進去道理是一回事,行萬里路明白道理是另外一回事,實踐解決問題,又是另外一回事兒。

朝局的方向依舊是堅若磐石,依舊是海陸並舉,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只是于謙察覺到大明沒有大規模、需要朝廷組織進兵的戰爭需要總督之後,卸掉了文職,頤養去了。

大明但凡是個有品秩的官員,都可上書朝廷,上奏言事,這叫公車上書言事。

然後李賢履任的第一天,就給了舊黨一擊重擊。

這個制度並不完美,但已經是大明多番鬥爭下來,最好的結果了。

于謙像個老農一樣把兩隻手揣到了袖子裡,眼神明滅不定的說道:“最近解刳院發現了一種名叫失榮症的病,就是身體裡的有一部分的組織,像樹的瘤子一樣,只索取養分,卻不幹事,最終這樹就死了。”

商輅首先是皇黨,他從清流變成事務官隨軍出征,參贊軍務,那是皇帝陛下請商輅看戲,耍了陰招,把商輅從清流拽進了泥潭裡,商輅半推半就也就從了。

“也就是說,哪怕是咱們這皇位上,栓條會蓋章的狗,也能維持基本的運轉?”朱見澄思考了很久,才發出了自己的疑惑。

徐有貞這運河修的好好的,大幹特幹打算早一年完工,給皇帝陛下開開眼,再撈一個奇功牌的時候,就收到了朝廷來的調令,因爲羣臣共薦,要他回京任事。

理論這東西形而上,誰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但是實踐的部分,于謙當仁不讓。

其實皇位栓條會蓋章的狗,大明也能跌跌撞撞的維持下去…

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從制度上兜住了皇帝的下限,但是碰到稽戾王那種千古昏主,那用什麼制度也兜不住。

比如嘉靖四十四年,海瑞寫出大名鼎鼎的《治安疏》,指着嘉靖老道士的鼻子罵嘉靖是:嘉靖嘉靖,家家皆淨無財用的時候,海瑞只是大明朝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正六品,不照樣罵了皇帝?

王復是武勳代表,李賓言是工黨代表,商輅鋤大地,就一定是舊黨了嗎?

因爲海瑞罵得對,這就是讓嘉靖最最最難受的地方了,海瑞在罵他,因爲海瑞罵得對,嘉靖就不能殺他。

商輅在東北鋤大地一共才鋤了四年,按照商輅自己的規劃,至少要鋤十二年之期,纔會回朝。

朝裡吵吵鬧鬧,爭論不休,而李賢在文淵閣首輔的位置上,跌跌撞撞的坐了下來。

于謙立刻怒不可遏的說道:“胡說!什麼話!什麼話這是!”

也不一定。

火尋侯王復,三司使李賓言,這兩個人是什麼?是大明海陸並舉的代名詞。

朱見澄只是笑,于謙甩了甩袖子,沒有多說。

于謙看着太子頗爲確切的說道:“既不是黨錮,也不是求榮得辱,咱們大明最怕什麼?最怕怠政。”

當年所有人都在勸李賢不要立劉玉娘爲正妻,賙濟的女兒又年輕又漂亮,你這一個煙花世界出身的正妻,有礙觀瞻,即便跟了你是完璧之身,即便是幫你在南衙僭朝的叛亂中渡過了難關,難道榮養一生還不夠嗎?非要給名分?

但是這兩個致命的缺點,始終無法對李賢造成致命傷害,第一個問題,皇帝陛下在應天府時,已經選擇了原諒李賢的被逼無奈,第二個問題,皇帝陛下給劉玉孃的孩子隨了份子錢。

這麼些年了,于謙到底是沒把自己換出去,他還是有很大的價值,大明始終沒有什麼利益,讓他堅定的把自己換出去,就南衙僭朝那幫蠢貨,加起來也換不到于謙一根手指頭。

李賢一拳打在了所有舊黨的老腰上,這可是來自自己人的背刺腎擊,其危害可想而知。

六科給事中覺得沒問題,沒有遺漏和補充,會送往內閣,內閣再發往六部進行執行。

“黨錮嘛,鬥來鬥去,就咱們大明士大夫們那個水平,始終無法和兩宋士大夫們相比,誰讓朝中有一批軍戶出身的士大夫們,就只想做事呢。”

于謙對太子殿下的學業是非常滿意的,過猶不及,他對皇長子朱見濟其實並不看好,那是個開拓性的主公,放出去打江山合適,但是守江山,浪費是一方面,守江山和打江山的根本矛盾不同,過於銳意進取的皇帝,對於已經邁出了一大步的大明朝而言,也不合適。

“先生以爲,咱們大明朝最怕什麼?”朱見澄經過了多日的實踐,問出了自己最關切的問題。

嘉靖皇帝只說了一句,他要做比干,朕還不是商紂王呢,但還是把治安疏留在宮中數月,最終也沒把海瑞殺了。

商輅現在在東北耕地,他回京也是個農戶代表,和傳統的士大夫,地主、勢要豪右、富商巨賈等肉食者階級代表,是完全不同的舊黨,舊了,但是並沒有那麼的舊。

“求榮得辱嘛,其實也沒什麼,漢室江山,代有忠良,朝廷辜負了忠良,忠良仍然是層出不窮,南宋時候嶽少保以莫須有論死,南宋缺少忠良了?”

大多數的奏疏,發往內閣擬票,經過廷議,內閣擬好意見後,會送往司禮監,司禮監認爲內閣的處置不會傷害到皇權,覺得有問題,就會出去罵人,撕咬。

這個過程極爲漫長,但是朱見澄如飢似渴的學習着具體實踐,心中的感悟越來越多。

若是巡撫和巡按與地方勢力,沆瀣一氣,不肯好好監察。

李賢在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他的政治立場,可謂是大明二十年來的一個路徑依賴的總結,一旦遇到了冬序,就苦一苦勢要豪右。

朱見澄頗爲確切的說道:“還請先生教我。”

基於皇權的制度設計,或者明太祖高皇帝的制度設計,倒是如何運行的?

某地發生了某事,地方官員上奏朝廷,通過通政司送到皇帝面前,皇帝若是覺得需要朝廷處置,可以選擇自己批覆,或者下發到內閣票擬。

這是重大人事調動,很多人都以爲朝廷要變天了,但是很快朝臣們就發現,壓根沒有什麼變化,于謙是致仕了,但是並沒有回到原籍閒住,更沒有離開權力的核心。

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負責監察政令的是都察院的御史,這幫御史就是聞到腥味兒就會撲上去撕咬的獵犬,爲了晉升極爲大膽,最好的求名方式,就是罵六部、罵內閣、罵司禮監、罵皇帝。

只是朝局已經極其穩定,于謙的歲數也越來越大,沒必要爲了些不重要的事兒繼續勞心勞力了。

于謙帶着皇太子從掌令官和庶弁將負責的鄉野生產結構開始入手,從具體的政務開始一點點手把手的教皇太子,爲何一些政令看起來是朘剝但其實是保護,如何處置村中的惡霸,如何將農副產品和農莊法的小農、低附加值商品通過官鋪以一種較爲合理的價格交換到高附加值商品,農莊法的義勇團練在鄉野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所有人一看,這舊黨黨魁,還是得隻手遮天的賀總憲,賀章雖然始終標榜自己是胡濙的弟子,但是胡濙不認不是?

當年李賢在應天府隨駕,就問了陛下七個關於財經事務的問題,每一個都是直奔舊黨的核心利益重拳出擊,包括了大地主階級利益,勢要豪右利益、鉅商富賈階級利益。

大明的官場是一個巨大的名利場,在這裡想出頭,那可不是什麼簡單之輩,能鬥到文華殿坐着廷議之人,根本沒有一個簡單的。

“陛下就對這個執念很重,寧願把天下耕犁一遍,也不肯放臣去置換一些利益,其實沒必要,政治本來就是利益交換,當然南衙僭朝也不值得臣去換,臣還是值點錢的。”

賀章如此想,如此做,就讓翰林、編纂、部分的御史去找徐有貞。

大家看來看去,又把目光看向了隻手遮天賀總憲,賀章糾集了一堆的科道言官,對李賢進行了攻擊,李賢身上有兩個致命的缺陷,第一個是他在南衙僭朝任職,第二個就是他有一個娼妓出身的正妻,劉玉娘。

大明有骨氣的讀書人還是有的,肯擡着棺材上諫的也不在少數。

賀章才覺得古怪,這舊黨黨魁,輪也輪不到他纔是,無論是在東北鋤大地的商輅,還是在廣西修運河的徐有貞,他們倆才更合適纔對。

賀章對這個舊黨黨魁,並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大家都拱着他當,他也無所謂,就這樣,于謙致仕後,熱熱鬧鬧的朝堂,再次陷入了沉寂之中。

于謙的致仕在朝野內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因爲他的致仕引起了一連串的人事調動,大明兵部尚書江淵,年事亦高,選擇了致仕,將兵部尚書的位置讓渡給了王復,文淵閣中極殿大學士王文,選擇了致仕,把文淵閣首輔的位置讓給了從應天府回京的李賢。

李賢在一般情況下被視爲舊黨,因爲他的履歷從哪個角度看,都跟新黨不沾邊,而且還揹負着在僭朝任職的履歷,舊黨們以爲李賢能夠很好的接管王文的職責。

六部設有六科給事中,六科給事中覺得有問題,會上奏質疑,再到廷議上論述,若是皇帝不顧六科給事中的意見,仍執意執行,六科給事中會行封駁事職權,封駁皇帝聖旨。

李賓言的《大同疏》是在入京前就刊登在邸報上,就表明了要依靠聖眷入京來,誰攔都攔不住。

而御史們,甚至會指着皇帝的鼻子罵,若是把皇帝罵生氣了,皇帝一頓廷杖,這御史的名聲反而更大了。

一個松江巡撫入京,牢牢的掌控着大明帝國財稅監察職責的李賓言。

于謙在發怒,朱見澄卻不是很害怕,因爲他知道于謙是怕他當了皇帝后怠政。

當年李賢一共準備了十四個問題,但是問到了第七個就問不下去了,因爲李賢自己都陷入了迷茫之中,而這次入閣做首輔的二十四問,是當年七問的擴展和補充。

簡單來說講,胡濙負責了皇太子殿下的基本世界觀塑造和理論知識的完善,而於謙負責皇太子殿下的實踐。

“皇帝要負責剪出這些瘤子,就是李賢最近那二十四問的核心價值,苦一苦勢要豪右的原因。”

大明朝有一種動物棋,老鼠能吃大象,六科給事中就是老鼠,大明皇帝就是大象。

“所以說,皇帝還是很重要的!”

瘤子多了,樹就會死,樹會長瘤子,人會長瘤子,國家也會長瘤子,皇帝不見得能把瘤子給剪乾淨,攢的多了,自然亡國。

于謙很贊同襄王殿下的話,大明終究是要亡的,但是亡國不怕,只要不亡文明,就不是什麼大事。

新書已發,大家可以前往支持一二。哦吼吼哦吼…………

第七十六章 你甚至不肯叫我一聲…勳宗!第945章 太陽照常升起的安心第三百六十七章 看他煤山崩第二百五十八章 大明白和大糊塗第十八章 我們的身後,便是京師第一百二十七章 爲醫學研究持續做出貢獻第885章 最好欺負的便是佃戶第870章 就差臨門一腳第890章 地荒着不種,作大孽第八十九章 你在教朕做事?第五百三十章 勞動使人自由,工作賦予人權第二百二十章 朱瞻墡:怎麼全都想我死?!第六百二十七章 時代的悲劇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陽再次升起第701章 夫人,你也不想你的夫君成爲流浪武第四百一十七章 法不責衆,冤魂何以慰藉!第二百四十九章 寒暑往來相繼,興衰周而復始第777章 鐵匠皇帝第980章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第四百六十四章 羅馬使者和奧斯曼使者的禮物第六百三十三章 此間樂,不思明第687章 銀莊不應成爲朘剝的利刃第六百三十九章 王者本多疑第一百六十八章 陛下要殺人第九十二章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五百零一章 是他先動的手!第六百三十二章 王諮政,知道錯了嗎?第772章 胡尚書的殺手鐗第四十六章 與敵接戰,天經地義第830章 什麼是天命?第九十九章 一曲忠誠的輓歌第707章 你覺得他們會傷害朕嗎?第862章 隻手遮天賀總憲要做惡人第三百四十六章 不可明說的人間閻羅駐蹕兩淮第六百二十四章  時來頑鐵生輝,運去黃金失色第一百六十七章 倒於不能涉及陛下第五百九十七章 宰相出現的必然性第665章 讓子彈飛一會兒第二百一十一章 有隙則明示之第716章 什麼是天命?第五百六十一章 有牌子,就是了不起!第三百二十四章 誰在配合謀反?第766章 朕不敢收的錢,坐寇也敢收!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三十二章 殺人,還要誅心吶!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坡的時候,踩一腳油門第736章 一個安南,兩個國王第902章 阿剌知院投降伏誅第三百六十七章 看他煤山崩第一百一十八章 子嗣很重要(均訂加更)第五百二十三章 勢與羅馬同生同死第951章 微雨見晴,六合清朗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明:已經吃的很飽了,別送了(打賞加更)第二百一十一章 有隙則明示之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二百一十一章 有隙則明示之第三百八十二章 左眼跳災,右眼跳災?第五百七十三章 日月永照!殺!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二百九十七章 皈依者狂熱第一百五十二章 陛下又一個奇思妙想第二百七十五章 不僅要軍事勝利,還要政治勝利!第三百五十五章 景泰通寶第691章 大明詔獄,養才儲望之所第778章 十萬大山一條路 唯有諒山可通行第一百一十章 教科書(均訂加更)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的地理大發現,自漂流鴨始第四百六十章 景泰四年的奇功牌第十七章 騎白馬的朱祁鈺和于謙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虜上策第二百九十一章 三根神針針穴療經第813章 賞罰利害,五刑之闢教之末也第725章 當街殺之第三百五十二章 讓那皇爺爺見識下咱們的厲害第917章 廢物就是廢物,連被利用的價值都沒第三百九十二章 逆子就是逆子,甚至不肯叫一聲君父第九十七章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第724章 用愛消滅仇恨第二百一十七章根本還不起第980章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明銀幣供不應求第四百六十二章 富得流油,遍地黑金第二百零七章 羣臣惶恐 京師非議第三百六十三章 徹底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第六百三十二章 王諮政,知道錯了嗎?第970章 紙貴墨貴,書就貴,讀書就貴第十七章 騎白馬的朱祁鈺和于謙第四百零七章 陛下不唱紅臉,也不唱白臉第900章 人頭來見,再言和戰第四百七十八章 朝廷敘事風格的小小變化第三百三十二章 皇帝的兩個大嘴巴子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就是酷吏!第一百六十九章 不僅要殺,還要有理有據第六百三十二章 王諮政,知道錯了嗎?第二百八十六章 贈穎國公,諡武襄第三百七十九章 扶持社稷擎天柱,平定乾坤架海樑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836章 跳出三界處,不在五行中第二百二十一章 京察和大計的抓手第733章 皇帝賜物,青兕獻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