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裴刺史請旨伐高麗黨仁弘罷死罪君王

上回書說到皇上要宴請秦府的舊臣,這樣一來一個問題又擺在他的面前,既然要舉行宴會,魏徵、王圭等人到底應不應該被邀請的?如果他們沒有被邀請,就說明皇上對待他們有所區別,如果邀請了他們這些秦府的舊臣,又該作何感想呢?思前想後拿不定主意,身邊一位宦官說:“陛下是在爲宴會該邀請誰發愁嗎?”皇帝說:“如果不邀請魏徵和王圭,他們一定會覺得朕在區別對待。如果真邀請了他們,秦府的舊臣就會有複雜的想法。”宦官說:“陛下自己覺得與哪一頭的關係更加親近呢?”皇帝說:“這個現在朕也不好說了。”宦官說:“如果陛下自己都說不清楚,秦府的舊臣有一些想法不是很正常的嗎?”皇帝說:“你覺得這件事情這應該怎麼處置呢?”宦官說:“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如果陛下能夠遊說秦府的舊臣接受邀請魏徵、王圭,那就可以給這兩個人發出邀請,要是陛下自認爲沒辦法擺平這件事,那就不要邀請魏徵、王圭。”

一聽這話皇上馬上說:“如果朕連秦府的舊臣都不能擺平的話,那這個皇帝乾脆還是換人吧!”於是傳旨,把長孫無忌招進宮,入座之後皇上滿臉堆笑說:“有一個問題,真希望你能夠幫忙拿個主意,宴請秦府的舊臣,到底應不應該把魏徵、王圭也列入被邀請人名單了?”一聽這話長孫無忌的汗毛就樹立起來了,皇上這麼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是刻意的在敲打他,還是有別的什麼意圖?於是拱手說:“無論陛下怎麼做,作爲秦府的舊臣都會支持。”皇帝說:“你真是這麼想的嗎?”長孫無忌說:“當然。”皇帝當即下令,把魏徵和王圭補入被邀請的人員名單,而且特意寫明是長孫無忌提的建議,皇上很以此爲由嘉獎了他。皇帝說:“你果然是個識大體的人,相信你一定能夠說服他們接受朕的這個決定。”事已至此,長孫無忌也不好說什麼了,拱手說:“他們不是會接受這個決定,而是非常歡迎這個決定,皇上既然把魏徵視作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作爲秦府的舊臣也沒有人敢於他爲難。”

不久之後,長安派使者過來說:“派去漠北送親的人已經回來了,契苾何力將軍已經平安地抵達長安,只是有一點意外。”皇上說:“發生什麼意外了?”對方說:“爲了表明不會投降薛延陀的決心,按照當地風俗契苾何力將軍用刀割下了自己的左耳,現如今他只剩一隻耳朵了。”聞聽此言,皇上立刻就呆住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才重重的嘆了一口氣說:“都是這樣不好不該安排他去撫慰自己的母族。”對方說:“他這次回來陛下打算怎麼安置他呢?”皇帝說:“目前右驍衛大將軍出缺,就讓他補這個缺吧!”對方拱手說:“那我就以契苾何力將軍的名義在此謝過陛下了。”皇帝說:“你回去告訴他,朕不會忘記他對朕的這一番情意。”

其說皇帝下令舉行宴會,底下的人就開始忙碌起來。對於如何安排這一場宴會,皇上非常的關心,他注意到。被邀請的每個人喜歡吃什麼東西,有什麼忌口的東西,總而言之細緻入微。就在宴會舉行的前一天,整個會場就已經被裝飾一新。而那些被邀請的秦府舊臣們一個個興奮不已,程知節找到秦瓊,說:“我以爲陛下已經把我們忘了,現在看來是我想多了。”秦瓊說:“這樣的話可千萬不能出去說。”程知節說:“俺老程又不是傻子,怎麼會把這種話拿到外面去說呢?”秦瓊點點頭說:“這樣最好,所以說我們過去與陛下情同手足,可他畢竟現在已經是皇帝了,現如今君臣之禮大於手足之情,要是我們把這個道理忘記了,就會引火上身。”程知節說:“你就放心吧!我還沒有糊塗到那個程度。”

兩個人正在這裡聊着,忽然有一位傭人進來說:“侯君集將軍到了。”秦瓊說:“快快邀請。”話音未落就聽到一串腳步聲,侯君集推門而入。兩個人趕緊站起來說:“侯將軍怎麼有空到這裡來呀?”侯君集說:“我如今可是個閒人,自從打高昌回來之後,就失去了陛下的信任。”他看起來非常的沮喪,秦瓊說:“將軍千萬不要這樣說,以侯將軍的才幹,總有一天還會派上用場。”侯君集說:“你們難道從來不擔心這麼一點嗎?”秦瓊說:“放心吧!陛下肯定不會委屈你,而且我們這些人都是秦府的老臣了,應該多一些擔當。”看着秦瓊在那裡打哈哈,侯君集的心裡很不是滋味,說:“我們是一殿之臣,難道就不能以誠相待嗎?”秦瓊說:“侯將軍,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侯君集說:“這是何人所作?這句子我怎麼聽着有些耳生呢?”秦瓊說:“聽着耳生就對了,這是我們過時之後很多年纔有一個人作的詩。”聞聽此言,侯君集大笑,說:“想不到你也能這麼逗悶子了。”

與此同時,房喬早就已經收拾停當,隨時準備趕往宴會的現場。這個時候,唐儉來到了府上,說:“陛下邀請大家赴宴,這絕對是好事一樁,不過事先到你這裡來走一走,在秦府的舊臣當中,你的位置最高。”房喬趕緊說:“這話千萬不能亂講,若論秦府舊臣當然首推長孫無忌。”唐儉說:“長孫無忌固然了不起,但大家都知道他之所以得寵,是因爲他是皇帝的大舅子,而你就不同了,憑的是真才實學。”房喬說:“這樣的話說多了,我想善終,怕是難比登天。”唐儉說:“你怕得罪長孫無忌?”房喬說:“哪個我都不想得罪,我希望大家能夠和睦相處,而不是勾心鬥角,但人的願望和事實總是有些距離的。”唐儉說:“你也沒必要這麼灰心,我相信一切都會轉變的,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都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朝着相反的方向推進。”

宴會正式開始之前,大家陸陸續續到達現場。只見尉遲恭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顯得非常的恭敬。曾幾何時,他大鬧宴會現場,現如今他像是雕塑一般。很多人上去跟他打招呼,他顯的彬彬有禮,這個時候任城王李道宗進來了。二人見面彼此都覺得十分尷尬,李道宗特意找了一個比較遠的位置坐下來,沒過多一會兒就有一位宦官把他請了起來,說:“你貴爲郡王,怎麼能坐在這麼偏僻的位置呢?再說位置是事先定好的,按照安排去坐就是了。”任城王把那位宦官拉到一邊說:“你也知道我曾經被尉遲敬德打過,現在把我安排在距離他那麼近的地方,這不是讓我難堪嗎?”宦官說:“要不這樣,我去跟陛下說一說,看能不能給你換個位置。”

之後他就來到御前如此這般一說,皇帝說:“他提的這個要求的確不過分,你就看哪個人願意跟他換,調一調他的位置吧!”宦官說:“要想辦法還和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要不然天長日久可怎麼得了呢?”皇帝說:“人待在一起的時間久了就會有恩怨,人家既然想換那就換,要使我們在宴會之上強人所難,這反而會傷了和氣。”宦官出去跟秦瓊商量,秦瓊說:“我也不喜歡尉遲恭,你還是跟別人商量吧!”結果商量了一圈,沒有一個人願意換,宦官心裡盤算着,我可不能讓皇帝覺得我辦不了事,於是說:“秦將軍,任城王與尉遲恭之間的事,你是知道的,如果把這兩個人安排在一起,整個宴會的氣氛都會讓大家覺得尷尬無比,爲了大局就請你幫個忙吧!”秦瓊說:“那麼多人被邀請,你怎麼就盯上我了呢?”宦官不慌不忙的說:“還不是因爲將軍一向正直,最能體恤他人。”秦瓊說:“我擔心有過這麼一回之後,以後我每一次都被安排跟他坐在一起。”宦官說:“這一點請你放心,只此一次不會有下回。”

秦瓊說:“只是一回跟我換,還是說宴會就這麼一回?”宦官說:“當然是前者了。”宴會開始之後,現場響起了美妙的音樂,舞伎步入了舞池,伴隨着音樂的節奏,他們翩翩起舞。侍者一輪一輪的給大家倒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皇上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樂聲暫停、舞伎退了出去,皇帝說:“今天受邀的絕大多數都是秦府的舊臣,從跟着朕打天下到擁有了天下,這是一種不得了的緣分,真希望彼此之間的這一場相遇,能夠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大家各自嚴守本分,朕保證在貞觀朝不發生鳥盡弓藏之事。過去我們以誠相待,今後也應該一如既往。”羣臣起而拜賀,皇上說:“感謝上天讓我們相遇,感謝大家的付出,讓天下太平,今後我們還要相互扶持,造福天下的黎明百姓。”

說一番客套話之後,話題很快就會繞到如何治國上來。皇上說:“打天下的時候時刻命懸一線,很多時候來不及多思多想,只能隨機應變。治天下則不同,很多事情需要反覆推敲,纔好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所以自從朕登基之後,在處理公務之餘讀了很多書,其中最多的是史書,可以從前人的得失當中有所覺悟。”其中有的人已經準備好接受皇帝的提問了,比如魏徵。有的人覺得事不關己,比如尉遲恭。而有的人則顯得惶恐不安,比如侯君集,其實他也說不清楚自己爲什麼會這樣。這些人的表現被皇帝盡收眼底,但宴會之上,皇上無意讓誰出醜,話題一轉說:“最近讀《史記》當中的《李斯列傳》,有了很多感悟,有誰讀過這一篇?能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嗎?”

因爲這一次被宴請的大多是秦府的舊臣,所以魏徵也無意在這種場合出風頭從而招致別人的怨恨。皇上說:“尉遲將軍,聽說你最近一直都在讀書,不如你來說說吧!”尉遲恭說:“陛下,臣的確在讀書,不過讀的不是史書,而是專講修道的玄學書籍。”皇上說:“你這是打算要成仙?”現場發出一陣鬨笑,尉遲恭紅着臉說:“我這一生殺孽甚重,所以成仙應該不關我事,只要求得長生,我就心滿意足了。”皇上說:“所以說殺了不少人,卻都是爲了天下太平,相信你一定能夠得償所願。”說着讓人倒了一杯酒給他,這個時候王圭說:“陛下,臣最近剛讀過《李斯列傳》而且頗有心得。”皇上說:“你說吧!”王圭站起來走到舞池之中,大聲說:“李斯最終爲趙高所害,此人不愧爲一世之傑,落得這般下場,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衆人紛紛點頭,他接着說:“當他被押到刑場的途中,對自己的兒子說‘現在就是帶着黃狗去外面狩獵也不可能了,人不知足,乃至於此!’當年范雎在秦國爲相,蔡澤來到咸陽,揚言要奪他的相位,結果范雎讓出相位最後得以善終。而李斯因爲捨不得相位,竟然與趙高合謀害死公子扶蘇和蒙恬,殘殺其他始皇的子孫,這樣的結局實在是他咎由自取。”此言一出,現場譁然,特別是房喬,悵然若有所失。其實他對於樂極生悲,有着極爲清醒的認知,也屢次提出想交出相位,皇帝就是不準。其實皇帝也很爲難,一方面是皇后的囑託,另一方面是很難找到一個纔敢與他相當的人取而代之。一看房喬如此的難堪,皇帝說:“你覺得毛病出在李斯的身上,朕覺得不然,問題還是在始皇的身上。”一聽皇帝這麼說,大家集中精神,想要知道他接下來會說出什麼樣的高論。皇帝說:“在統一六國的過程當中,秦並天下之後的諸多作爲,李斯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但任用此人爲相是始皇一生當中犯的重要錯誤。”

一聽這話,衆人目瞪口呆。皇帝說:“始皇本人,李斯、趙高等輩皆是法家傳人,所以他們很容易達成共識。而公子扶蘇對於治國的看法與始皇不同,與李斯也不同,與趙高也不同,所以一旦公子扶蘇得志,李斯就沒有伸展的餘地了。但以公子扶蘇的性格,如果他做了皇帝,李斯、趙高、胡亥等人都會善終。”衆人聽得非常的認真,皇帝說:“李斯這個人在少年時就立志做倉中碩鼠,後來他到了秦國,終於借秦國之力,實現了平生抱負。但歸根結底,他只是一隻碩鼠罷了,並不是一位真正的賢相,此人有才無德,只知道一位討好始皇,從來沒有見過他指出皇帝有什麼過失。”

這個時候魏徵終於說話了,他說:“比如漢朝的蕭何曹參,他們是賢相都能夠善終,本朝的房、杜也是深受皇帝和百姓看重的賢相,豈是李斯之流所能相比的呢?”皇上說:“魏夫子所言極是。”看到魏徵替房喬解圍,這些秦府的舊臣們對他的厭惡一下子減少了很多。然而這個時候,長孫無忌的臉色卻非常的陰沉,說:“魏夫子說這番話是何意呀?方纔大家只是在談論李斯,並沒有說到房先生。”魏徵說:“雖然我提到了房先生,卻並沒有別的意思,長孫司徒怎麼就不高興了呢?”皇上說:“今天是讓人高興的日子,真不希望在這宴會之上,有人掃了朕的興。”一看皇帝這樣長孫無忌不再言語,很快舞伎再次回到舞池,隨着樂聲翩翩起舞。皇上端着酒杯、思緒萬千,這個時候他的眼睛飄向了房喬,而此時的房喬臉上已經沒有了尷尬的神情,皇帝心裡想但願此人能夠善終,要不然朕如何取信於人呢?

宴會結束之後第二天皇帝就決定從岐陽返回長安,一路之上車馬勞頓自不必提,皇上藉着外面的光看着奏本,這是一份姓裴的刺史寄來的,在這一份奏文當中,他歷數高勾麗權臣蓋蘇文的罪行,建議皇帝發兵攻打高句麗,皇帝在硃批當中寫了,對於高勾麗王的遭遇,這也非常同情,只是天下初定、民生凋敝,如果在此時讓大軍攻打高句麗,山東百姓會背上沉重的負擔,這是真不願意看到的。之前爲了避免戰亂,朕已經答應了薛延坨和親,又如何呢?因爲這件事興師動衆的。皇上的這個決定得到了羣臣的支持,而皇上自己私下裡屢屢陷入糾結當中。明明自己已經是天可汗了,爲何還要如此的委曲求全呢?回到京師之後,魏徵來到大內,皇上說:“你覺得朕在哪一些方面還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呢?”魏徵說:“打仗固然打的是將領的計謀和勇氣,但從根本上拼的是國力。”

皇帝說:“這一點朕是非常清楚的。”魏徵說:“陛下真的清楚嗎?”他這一問皇帝含糊起來了,魏徵說:“文帝和景帝的時候,匈奴頻頻來犯,他們爲什麼選擇隱忍呢?如果認爲他們窩囊,這個就錯了,是因爲他們知道當時的國力沒辦法支持一場大戰,而且戰端一開往往曠日持久,百姓苦不堪言。相比之下,前秦苻堅不顧天下初定,人心不穩,督促大軍南下,結果一戰而敗、社稷不保。又比如隋煬帝屢次討伐高句麗,按說那個時候的隋朝國力強盛,卻也架不住他反覆折騰,最終與內鼎沸、四海分崩。由此看來,一動不如一靜,只有慢慢的積蓄民力,纔有條件在戰場上得志,爲人君者,不光要能發起戰事,也要能夠及時止戰。”皇帝點點頭說:“你說的的確有理,不過朕還有另外一層顧慮。”

魏徵說:“陛下說的顧慮到底是什麼呢?”皇帝說:“天下人都喜歡平而不喜歡亂,一但天下太平,人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懈怠,只有敵人再來蹂躪,才能夠喚醒人們的鬥志。”魏徵說:“陛下說的沒錯,但只要將士勤於操練,皇上重視武備,即便是時光變遷,也無需擔心。就好像雖然經歷了文景之治,武帝仍然能夠馳騁塞北,讓胡虜望風逃竄。”皇上點點頭說:“你說的有道理,不過朕有這樣一種不好的預感,應該也不是空穴來風。”一邊說着一邊有太監過來把一摞奏本放在了龍書案上,皇上說:“最近有很多人談何黨仁弘,你覺得他有什麼問題嗎?”魏徵說:“黨仁弘是秦府的舊臣,陛下比臣更清楚,爲什麼要問臣呢?”皇上說:“這個你不用管,只要把你自己的想法告訴朕就行了。”魏徵說:“黨仁弘這個人頗有才略,在地方上聲名顯赫,不過我聽說他有個毛病,就是非常的貪婪。”

皇上說:“你覺得朕應該派人去調查他,還是應該用彼所長,而不必在意他的貪婪呢?”魏徵說:“陛下如果知道他貪婪,就不應該把他派到金山之旁滿足他的貪慾。因爲慾壑難填,最終他會越陷越深,不能自已。”皇帝說:“你說的在理,大錯已經鑄成該怎麼辦呢?”魏徵說:“以臣所見,還是應該派人去調查,然後按照情節量刑。”皇上說:“黨仁弘犯下這樣的過失,錯在朕而不在他。”魏徵說:“陛下,先應該把事情查清楚,至於要不要赦免他再說,要是就這麼糊里糊塗的,陛下覺得他會收手嗎?如果他一直這麼幹下去,它之下的百姓怎麼辦呢?”皇上說:“朕把他調離原來的位置就是了。”魏徵說:“這麼做固然容易,只是還有一個問題萬一他要是被人冤枉了呢?”皇帝瞪大了雙眼說:“朕還沒有想到這一層。”魏徵說:“無論如何應該先查把事情查清楚,至於如何處置,可以在朝會之上讓大家討論,既不能辜負了秦府的舊臣,也不能讓法網出現漏洞。”

第27回中山王承襲嗣君位苗山幽恨做異食狂168彌勒院佈施臘八粥 清涼洞飽嘗人間苦130河南北千里走黃湯 九成宮皇上往避暑第26回太上皇深宮辭舊歲趙德言草原逞奸才第95回東宮隱憂沉渣泛起深宮宴會上皇動情第46回蕭陳二公冰釋南山貞觀之光照耀大漠第八回秦府開張良禽入慕 懷恨娶親引火燒身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225慕容純奉獻馬奶酒李大亮烹茶吐難言190李衛公白髮領三軍 隋外孫上書乞歸順第85回御史大夫彈劾李靖入值門下擬改衣服289九成宮結社謀事變立政殿皇上豎屏風124使者山風談判救人 突利可汗壽盡薨逝179張士貴領兵平獠亂 安四娘改嫁引風波147爲人臣自當解君憂 逢天究何以濟蒼生180苗山幽入門做居士 袁天罡講學陷囚籠131姚思廉請止新出行 苗山幽誤入拜女教324裴刺史請旨伐高麗黨仁弘罷死罪君王236上臨御門聽四方聲詔命降下改諸王號100大匠竇奉旨造新宮張蘊古執法得橫死300王師所至不破國喪智盛詐降石如雨下第92回在曲阜酒肆逢故友到洛陽茶社聽奇聞160福報護佑上師脫險 聖德日隆不納奸財235高士廉後飲屠蘇酒孫思邈熬製雪香丸290侯弘仁銳意開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216李道彥縱兵逞兇頑薛萬鈞貪功亂胡漢第30回築臺求雨祈福避災反躬罪己噩夢不止第86回改軍制侯李二虎鬥逞性情蕭瑀喪職官192大唐皇帝演說古事慕容伏允再襲擾涼州第69回盧夫人知心勸夫婿鞠文泰舉酒送唐僧303李元景再謀封禪事祿東贊奉命請婚期157去遼東雪中遇法隱 望江岸風裡嘆樸靈351段志充請上禪大位苗山幽聽琴解心聲第97回鞠文泰遊歷東西市李世民獻俘大安宮339玄奘法師迴歸長安洺州刺史見駕行在第44回人無所依妖法時興萬事有常偶有跌宕312沙鉢葉護遇襲身喪職方郎中遠遊見故人第97回鞠文泰遊歷東西市李世民獻俘大安宮310唐尚書奉旨誅宣王李承乾謀殺於詹事253昔謀主復爲左僕射苗山幽受封金刀郎102爲守社稷分封皇親 宗室立功平息夷亂151苗山風入職尚書省 老黃狗死在小竹林第54迴護新法不忍殺太監答故人決心放裴寂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蕭玉蓉南下祭祖宗331破國賊敕書降封賞喜漢王相約鬥甲兵200高昌新中藏壯志大比丘南下散妖言101魏夫子彈劾權萬紀 孫思邈拜會袁天罡第24回新主臨朝百廢待興胡虜來犯含恨隱忍107哀山幽人前失體面 俏龍波掌摑濟平衡134慕容伏允聯絡高昌 南泉上人慾破迷障219高甑生獲罪赴邊境李衛公閉門安住家329舊功臣圖畫凌煙閣齊王佑親佞生反心169利益衆生魔窟傳法 意氣用事謀害高僧174頡利可汗身染重病 大唐天子憂心而傷279鄧世隆表請集上文魏夫子直言引自省293京兆小民不孝獲罪弘化公主遠嫁西垂142李承乾求教長孫後 苗宜家乞嫁高士衡116交涉失利無功而返 遁入深山又逢故人233賢居士佳節飲寡酒張鄉紳良辰解憂愁105聞直言下旨毀新宮 感無常奈何失皇子317岑文本蒙賜知機務張玄素遇害幾喪身175徐嘉尚獻上言事疏 李衛公出任黜置使324裴刺史請旨伐高麗黨仁弘罷死罪君王第25回杜如晦妙計退胡虜長孫後請納小楊妃288鞠文泰陰謀舉大事白肥兒面君陳實情255白肥兒對峙長公主田有釧拜會蕭玉蓉160福報護佑上師脫險 聖德日隆不納奸財第80回論往昔前事皆落空說來年此生成追憶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221苗山幽遊蕩至廟門老法師失言惹災禍第37回義安王興兵清君側李世民殺雞儆羣猴303李元景再謀封禪事祿東贊奉命請婚期第29回帝后合璧推行古禮文武兼用力興大唐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第49回越王泰歡喜清商樂苗山幽秘密洞天機131姚思廉請止新出行 苗山幽誤入拜女教277高士廉率爲氏族志貞觀帝西遊砥柱山356司空奉敕知三省事房公病重爲諸子憂218宗室姻親出鎮北門西域浪子夢迴長安223光祿大夫拜爲特進長安浪人請做比丘157去遼東雪中遇法隱 望江岸風裡嘆樸靈207南路軍穿越邏真谷賊偏師大敗寺海平104棄急計決議緩吞併 止逐兔華夷共明王343岑文本軍中染暴疾李世勣進兵拔蓋牟135張公瑾一病死襄州 大可汗舉國請內附285三國合謀共伐焉耆一陽初升敬答太清第88回林邑王獻珠進妄言李大亮請旨停捐獻134慕容伏允聯絡高昌 南泉上人慾破迷障第49回越王泰歡喜清商樂苗山幽秘密洞天機第52迴天子修身垂範天下全民皆兵以護蒼生第八回秦府開張良禽入慕 懷恨娶親引火燒身113慈父知禮爲女消業 罪官起復算計功名362苗山幽拜訪袁天罡陸一蟬難棄房遺愛359李君羨緣喪親命太史令深言後來人第十二回劉文靜行年犯災星竇建德英雄至末路169利益衆生魔窟傳法 意氣用事謀害高僧第99回一心護主李綱病故修建新宮戴胄請止第32回閱野聞江湖是非起遣宮女去陰以調陽104棄急計決議緩吞併 止逐兔華夷共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