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宮司上奏遺作示君言事者流多相讒告

苗山風點點頭說:“你說的太對了,就是根本不可能停下來。這就好比人掙錢吃飯,怎麼停下來呢?難道人可以不吃飯活着嗎?在讀書人當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爲衣食謀似乎很丟臉,孔子也說過,憂道不憂貧。似乎讀書人就應該爲家國大事憂慮,而不爲自己的貧苦感到焦慮。孔子說貧而樂,富而好禮。這些話說着好聽,真的吃過那個苦頭的人是樂不出來的。”對方說:“要不人家怎麼是聖人呢,就是因爲人家不食人間煙火。”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聊得熱火朝天。不知不覺已經不見苗山幽的蹤影,此時苗山風長長的,出了一口氣,心中釋然了。陳涉在未得富貴時,曾經說:“苟富貴,無相忘。”後來他自己富貴了,過去跟他一起做苦力的人前來投靠,這些人非但沒有得到富貴,反而因此而喪命。所以如果你想保命的話,或者說你不想自取其辱,在你的親友當中有人富貴了,在人前你不要提起這個人,在人後也不要想起他。

在人前提起他,等於敗壞人家的名聲。在人後想起他,這就好比你想把星星摘下來裝進兜裡。這樣的貪念是不可能得到滿足的人,只能根據自己地位相近的人做朋友。人的位置不同想法也就不同想法,不同的人怎麼能夠成爲朋友呢?這個道理苗山幽明白,苗山風也明白,於是他們非常默契的躲開了彼此。這個時候苗山幽的嘴角露出燦爛的笑容,一邊走路一邊唱着歌,不知不覺身邊有一隻大鳥飛過。這一隻大鳥長着五彩的羽毛,眼睛非常的清澈,叫聲極爲悅耳。苗山幽覺得這鳥一定是神明的化身,於是停住了腳步,朝着鳥飛去的方向鞠躬行禮。等鳥飛遠了他才說:“在這深山之中,能夠見到這樣的神鳥,實在是三生有幸。”清醒的人都覺得自己是非常卑微的,人過於高,看自己一定會招來災禍。不要隨意地發表意見,人多的地方不要湊上去。平時勤奮低調,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完,但也絕不逞強,請求多承擔責任。

不知不覺苗山風已經來到了城門底下,一溜煙進了城門,之後風風火火來到皇城。到了尚書省發現房喬已經等在那裡很久了,走上前來拱手說:“房先生,卑職失禮了。”房喬說:“皇后大喪是天大的事情,你居然敢偷偷的出去郊遊,這件事情要是傳揚出去,後果不堪設想。你以爲在這偌大的皇城沒有一雙眼睛在盯着你嗎?告訴你,你的一舉一動都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稍有不慎,你的官帽子就沒了。”在所有的官員當中,對自己的公民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非常看重的,因爲這都是他們寒窗苦讀掙來的。房喬說:“皇后的喪事你不要參與了,回去做你原來的差事吧!”苗山風一拱手退了出去,雖然感到有些失落,但並沒有特別的難過。這個時候苗懷仁卻受到了很大的打擊,說:“這說明皇上已經不相信大郎了。”

母親說:“這話說的不太對吧?不是房先生免了大郎的差事嗎?爲什麼是皇上不高興呢?”苗懷仁說:“你以爲不論什麼事皇上都會出面嗎?很多時候只要是得罪人的勾當,一把手都不會出面。”夜裡皇上靜靜的坐在那裡,藉着燭火緩慢的翻越着奏本。沒一會兒,太監柔聲細語的說:“陛下長孫太尉到了。”皇上擡起頭看見長孫無忌立在那裡,隨口說:“坐吧!”長孫無忌說:“陛下,你已經如此勞累了,就多休息一會兒吧!”皇上露出一絲苦笑說:“朕也想休息,可這麼多奏章堆在這裡,怎麼能睡得着呢?”長孫無忌說:“如果有什麼要緊的事,請房先生挑出來給陛下看,如果是一般的事就要政事堂自行決定好了。”皇上說:“身爲天子,怎麼能貪圖安逸呢?朕必須率先垂範,百官才能盡職盡則。”

蕭玉蓉在尋找新的住處的時候,十分的不順利,這一天她又在那裡行走,忽然看到前面有一個人,她下意識的躲了起來。在暗處越看那個人,越覺得似曾相識。等那個人走的越來越近,他終於發現這不是別人正是苗山幽,蕭玉蓉不由的湊了上去,苗山幽被嚇了一大跳,端詳了好一會兒纔看出來是蕭玉蓉,說:“真是想不到我們會在這裡重逢。”蕭玉蓉說:“這些日子你過得怎麼樣?”兩個人一邊說着一邊並排走着,不知不覺來到了一處空地,抱着膝蓋並排而坐。苗山幽說:“從前種種,猶如昨日死,還提它做什麼呢?”蕭玉蓉說:“過去的事情並不會消失,它會待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一直影響你。只有正視他它,妥善的安置它,才能夠讓你有一個值得期待的將來。”苗山幽說:“你錯了,人活到我這個地步,就沒有什麼可以期待的了。”蕭玉蓉說:“其實你並沒有到那一步。”

兩個人說一說過去說一說自己這些年的感悟,雖說終究沒有什麼用處,但至少可以消磨時光。之後兩個人很自然的走到了一起,雖然在一起生活,卻沒有發生很多人想象的那種事情。每天只是覓食聊天,然後各自而眠。在冰冷的夜光之下,看着滿天的星星,星星也好像是冰做的,雖然距離遙遠,卻仍然能夠感受到它的寒氣。這個時候孫思邈對於細節的鑽研已經更進一步了,盧照鄰說:“師父,這是不是已經意味着你已經攻破了氣疾這一頑症呢?”孫思邈說:“並不是那麼回事,並不等於已經攻破了這一頑疾,這方法還需要找病人進行驗證,驗證的時候並不能保證一次成功,有時候要反覆很多次,才能夠找到真正的方法。”盧照鄰撓着頭皮說:“如此一來什麼時候纔是個頭啊!”孫思邈說:“作爲郎中每一天都與疾病打交道,所以沒有哪一天會到頭。”盧照鄰耷拉着腦袋說:“看來做個郎中實在不易。”

孫思邈說:“做這一行,每一個細微的舉動都牽涉到人命,每一條人命都牽涉到一些人的感情,所以務必要謹慎,醫病也要會調人,不能什麼病都治,要不然就會惹禍上身。”自從皇后離世之後,皇上每天都過來燒紙。每次都哭得非常厲害,大臣們商量着說,再不能讓他去了。可他是皇帝,怎麼樣才能夠阻止他呢?長孫無忌說:“這件事就交給我吧!”衆人紛紛朝他行禮,房喬說:“那就拜託了。”明日一早皇上又要去燒紙,卻被早早趕來的長孫無忌攔住了去路。皇上說:“你來的正好,咱們一起去吧!”長孫無忌說:“陛下,你不能再去了。”聞聽此言皇上就懵了,說:“這話我就聽不明白了,爲什麼我不能去呢?”長孫無忌說:“皇后已經過世了,陛下與皇后已經陰陽兩隔了,皇上天天去燒紙,這叫分離嗎?”

一聽這話皇上竟然無言答對,但他並不打算就此罷休,而是繼續準備前往。長孫無忌說:“如果陛下僅僅是牽涉到一個人,臣不能攔你,可陛下一舉一動都牽涉到千萬黎明百姓的生計,陛下怎麼能爲了一己之私,不顧千千萬萬的黎明百姓呢?”皇上有些不耐煩的說:“這話從何說起呢?朕去給皇后燒紙,怎麼就連累到黎明百姓了呢?”長孫無忌說:“陛下每一次去皇后那裡燒紙,必定會捶胸痛哭,這樣是非常損耗元氣的,如果陛下不能節制,要知道東宮還非常的年幼,出個好歹陛下就是對千千萬萬的黎明百姓不負責任。”如果是別人說這樣的話一定會倒大黴可說這話是長孫無忌就不一樣了。皇上回到自己的寢宮,坐下之後面沉似水,長孫無忌說:“臣知道陛下與皇后情深意重,如果皇上真的不忘舊情,那就好好撫育她留下的子女,把他的囑咐記在心裡永遠不忘。”

皇上說:“今天這一出是誰的主意?是房喬安排的嗎?”長孫無忌有些無奈的笑着說:“陛下這就不能是臣的主意嗎?臣也是足智多謀的人,臣也是忠心耿耿的人。”皇上點點頭說:“你說的沒錯。”此時房喬在政事堂與諸位廷臣商議大事,他說:“今年流年不利,大事頻發,朝廷的開支更是多於往年,在這方面我們要更加慎重,凡是不必要的開支儘量縮減,錢要留下來去做最重要和最緊急的事。”戴胄說:“皇后的喪事是大事,如果過於簡陋,不能體現皇后尊貴的身份,如果過於隆重,後世就會爭相效法,喪禮就會越來越隆重,花銷就會越來越大,雖然看起來氣勢雄渾,對於社稷的長久維持大爲不利。”楊師道說:“房先生,皇后生前有這樣的習慣,凡事不少拿也不多佔,處處以禮法爲準繩,我覺得此法十分可取。”

房喬說:“如果禮法制定的合理,這麼做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如果立法制定的不合理,這麼做就不妥了。”楊師道說:“禮法固然有不合理的地方,但相比之下,讓人自行裁度,豈不是更不靠譜嗎?”房喬說:“人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除了因循成文的立法,還有就是因循前例,今天我們操辦皇后的喪事,每一個細節都會形成潛力,如果我們處理的好,後世再遇到相同的問題只需因循就能夠處理妥當。”戴胄說:“房先生說的對,不過我覺得相比於因循前例,成文的禮法會更加靠譜一些。”房喬說:“禮法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一代人在一定的時間內,沒有辦法把所有的問題都想透徹,而一個又一個慣例,只要後代的人們不斷去總結他的得失,加以時日就會形成成文的禮法。”

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問題擺在了大家的面前,對於已經離去的皇后,該如何評價呢?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皇上已經幾次召開御前會議討論相關事宜。皇上說:“朕希望你們能夠給出一個公正的評價。”之後他的目光落在了房喬的身上,因爲皇后對房喬有恩,皇上就讓他先發言,再加上房喬在羣神當中地位崇高,他第一個發言幾乎就是爲評價定調。房喬拱手說:“陛下,古人在制定禮法的時候其實也是想要理法塑造一個完美的皇后,自從她被冊封爲皇后,從來沒有違背禮法的言行。通常禮法給人的感覺都是冷冰冰的,是老夫子板起臉教訓人的感覺,而皇后完全不是如此,她如同春日之朝陽,又如同冬日之暖陽,一舉一動都體現着對君王和臣下的厚愛,所以臣以爲皇后的時候應該用文德二字。”皇上說:“皇后的德行當然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文字從何說起呢?”房喬說:“道是沒有形狀的,德是沒有顏色的,而禮法就是希望用外在的東西描畫內在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文。皇后文質彬彬,當然能當得起一個文字。”

皇上說:“雖然聽起來沒有什麼問題,但朕覺得還是沒有把皇后的美德完整的刻畫出來。”魏徵說:“陛下,皇后的諡號只是代表官家對她的評價,她的意見不應該把她的美德在官家的描繪當中完整的呈現出來,要留下幾分美德交給百姓去說,陛下可曾記得皇后爲了照顧到百姓的利益,不願意赦免罪犯,祈求冥福。”皇上點點頭說:“魏夫子說的很對,朕完全贊同。”房喬說:“陛下,皇后已經囑咐過了,喪事一切從簡,如果能夠按照她的心願行事,天下的百姓都會歌頌她的美德,也不會忘記陛下的厚愛。”高士廉表示贊同,長孫無忌說:“臣以爲此論十分妥當,請陛下恩准。”作爲皇后的孃家人表了態,皇上也說:“既然如此,那就這樣定了吧!”

自從皇后變故之後,有司就開始整理她的遺物,按照習俗,凡是皇后貼身的東西一律都要焚燬,就在這個時候,太監捧着一盒書稿來到御前。打開盒子一看上面果然是皇后的筆記,據說皇后曾經囑咐跟前的人,千萬不要把這些書稿給皇帝看,而是神不知鬼不覺的將它們焚燬。因爲這麼做有欺君之嫌,太監不敢隱瞞,只好把盒子送來。只見上面寫的都是皇后被冊封之後處理各項事務之後留下的一些感悟,而且對過去的史實有很多評價,表示自己不會重蹈覆轍。皇上一邊看一邊流着眼淚,說:“早些時候朕就說過,要是她是個男人,一定能夠成爲一代賢相,現如今她離朕而去了,朕失去了一個非常好的輔助。”太監說:“皇后生前囑咐,務必把這些書稿焚燬,小的們不敢盲從,請陛下定奪。”

皇上說:“把這部書交給翰林院,讓翰林們抄寫,之後分發給後宮的嬪妃們,讓她們好好學習,朕希望這部書能夠流傳後世。”太監說:“陛下爲這本書取個名吧!”皇上就在書稿的扉頁上寫了女則兩個字。太監高高興興的捧着書稿離開了,皇上坐在那裡久久不能平靜,沒過多久房喬被請到御前,皇上說:“你說如果皇后是一個男人,她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房喬說:“如果遇上了明君,會是一位賢相,如果遇上了暗君,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皇上說:“這麼說不太妥吧!難道他不會成爲一名優秀的隱士嗎?”房喬說:“凡是有名聲傳到今天的影視,多半也都是性格張揚之人,因爲不爲當時的世事所容,只好找個地方隱居起來,雖然是隱居,仍然會有很多放蕩不羈的言行。如果是一位真正的隱士,這世上絕對不會留下他的蹤跡。”皇上說:“你要是遇上了暗君,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房喬說:“開皇、仁壽、大業很多年我都只是朝廷裡的一位小官,如果遇不上明主,我可能一輩子就做個小官吧!不求自己的主張,被皇帝所使用,只是在官府棲身苟圖衣食而已。”皇上說:“如今你又做了尚書左僕射,對天下對你自己有什麼打算呢?”房喬說:“陛下,臣了心願很早就對陛下說過了,這心願是不會變的,無論時間過去了多久,臣都不會忘記第一次與陛下交心的時候所說的那些話。”皇上說:“你嘴上雖然不說,朕知道你心中怎麼想,你一定覺得這是當年的漢高帝,當初與他一起打天下的很多人都因爲被猜忌而走上了不歸路,可即便如此漢高帝與蕭何還是能夠走到最後,你爲什麼對自己如此沒有信心呢?”房喬說:“漢朝初年評論功臣的時候,蕭何排名第一。無論是論功勞還是論與陛下關係親近的程度,臣都不能與長孫太尉相比。既然如此,臣怎麼敢自比蕭何呢?”

房喬這麼一說,皇上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接他的話了。於是他故意岔開了話題說:“你覺得漢高帝背離當年的心願了嗎?”房喬說:“後世的人們在評價漢高帝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項羽更好,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爲這些人對漢高帝的瞭解是來自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漢高帝不敬士大夫!而項羽不同,面對士大夫禮數非常的周到。相對於項羽,漢高帝給士大夫的東西更加實惠。然而士大夫在作史書的時候,不看重實惠的東西,更看重虛禮,阮籍甚至說世無英雄,致使豎子成名。”皇上說:“你沒有回答關鍵的問題,朕的意思是你怎麼看待他屠戮功臣的事?比如爲什麼要殺掉韓信?”王強之所以答得亂七八糟,他就是要繞開這些很難回答的問題可是繞來繞去還是繞了回來。

無奈之下只好硬着頭皮作答,說:“漢高帝之所以要殺掉韓信,是因爲他沒有聽明白當初蒯通所說的話,相君之面,不過封侯,相君之背,貴不可言。意思是如果你忠於漢王,你頂多不過封侯,如果你背叛漢王,你有機會成爲天子。而當時韓信已經被漢王封爲齊王,想想看,韓信原本不過是一個走投無路的小人物,是因爲漢王的知遇之恩才讓他成爲叱吒風雲的人物,漢王當時只是諸王之一,韓信就要挾害王封他爲假齊王。做這件事情,其實就已經註定了他在漢王那裡已經不可能善終了。”皇上聽得目瞪口呆,說:“你的意思他背叛了漢王就能夠善終?”房喬說:“韓信如果真的像蒯通所勸誡的那樣與象王和漢王三足鼎立,隨着時間的推移,漢王還是會一同天下,因爲他的手底下有蕭何、張良、陳平等輩,韓信的手底下不過是蒯通一人而已,項羽的手底下不過是范增而已,唉,那個時候連范增都已經被趕走了,韓信雖然謀略過人,但他不過是另一個項羽罷了。”

皇上說:“你是不是覺得相比於死於婦人之手,三足鼎立好的多。”房喬說:“就韓信的一己私利而言,當然是三足鼎立比較好,如果從天下的大利考慮,戰亂越早結束越好。韓信如果沒有威脅漢王的舉動,如果能夠聽從張良的勸告,就一定能夠善終。”就在這個時候,就在此時,似乎是在一夜之間出現了很多彈劾房喬的本章,這可把房喬嚇壞了,以爲這是皇上有意爲之。而皇上卻覺得非常的尷尬,在皇后的極力舉薦之下,皇上把房喬重新聘了回來,如今又暗中指使人對他進行彈劾。這件事要是被坐實了,天下的百姓會怎麼評價他滿朝文武又是怎麼看他的呢?皇上把長孫無忌叫來商量,長孫無忌說:“臣覺得這沒什麼,讓他警醒一下,沒什麼不好。”皇上搖搖頭說:“房先生這個人向來謹慎,如此的驚嚇他怎麼使得呢?”

172彌勒院推舉新住持 甘露殿上書諫天子321宇文士及疑是小人慕容幽蘭覓揮鞭自持第42回苗山幽北上收骸骨蕭玉蓉南下祭祖宗161奔窮途無情在牢獄 尋活水造夢出藩籬第89回孫思邈回山尋清靜苗山幽出遊解天機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341俟利苾輕騎入朝中史刺史坐髒遭刑戮321宇文士及疑是小人慕容幽蘭覓揮鞭自持第27回中山王承襲嗣君位苗山幽恨做異食狂220大勳貴關門做居士浮浪子當街被人毆第51回法雅和尚斬之鬧市刺史都督書於屏風146苗山幽融入奴人羣 張士貴掃平奴人亂185大法師寂靜坐檯上 蕭玉蓉隻身遊敦煌第61回孫思邈廬中語病理苗山幽林間聞箴言182李淳風驚聞壞消息 孫思邈營救老相識229無常橫死小龜壽盡大道流行心何能依228遇盧生大談養生術盼方士多言命早夭201衆羌人殺死孔長秀老聖人算計房玄齡309太常博士斥僞數術果毅都尉平吐谷渾337春三月皇上論名將夜子時大家答諫官157去遼東雪中遇法隱 望江岸風裡嘆樸靈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第十二回劉文靜行年犯災星竇建德英雄至末路231知天命甘心受死難行篡逆揮刀弒君王323蓋蘇文手刃其王武李世民岐陽宴舊臣303李元景再謀封禪事祿東贊奉命請婚期105聞直言下旨毀新宮 感無常奈何失皇子342蕭特進留守洛陽宮高士廉佐嗣定州地323蓋蘇文手刃其王武李世民岐陽宴舊臣第85回御史大夫彈劾李靖入值門下擬改衣服第27回中山王承襲嗣君位苗山幽恨做異食狂第46回蕭陳二公冰釋南山貞觀之光照耀大漠210術門師徒尋找吉壤契苾何力解救袍澤333紇幹承基告發謀逆賀蘭楚石檢舉阿翁256出意外不死何立身入彀中讀書更上進224何刀兒服役陽關外苗山幽再入吐谷渾219高甑生獲罪赴邊境李衛公閉門安住家108魏夫子乞旨清污穢 房相公下問解民情248魏王泰禮接士大夫皇阿爺設立文學館239番邦監國提前卸任河源郡王遣子來唐351段志充請上禪大位苗山幽聽琴解心聲336憐愛子皇帝多教誨是慈父天子徵遼東302陳倉縣尉杖殺魯寧櫟陽縣丞請止遊獵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第62回杜如晦病聞真人語任城王怒斬楊義成122苗山幽深山開學館 唐皇帝南郊祭上天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162苗山風介入盜蠶案 楊鐵超奉命來敦煌206陳太守降身訪名士隱大德過府論人才217契苾何力顧全大局臨洮縣主下嫁將軍207南路軍穿越邏真谷賊偏師大敗寺海平218宗室姻親出鎮北門西域浪子夢迴長安282設國宴皇上問二臣分權勢大家厚兩子162苗山風介入盜蠶案 楊鐵超奉命來敦煌275溫彥博六月死憂國柳御史連夜彈罪王283苗山幽獻計平獠亂岑文本中正品賢人309太常博士斥僞數術果毅都尉平吐谷渾第九回中原大地一片紛擾 北方胡天換代改朝148執節杖唐儉又出使 訪澤國官員欲殉身310唐尚書奉旨誅宣王李承乾謀殺於詹事327褚遂良請緩封皇子侯君集怨憤生異心第92回在曲阜酒肆逢故友到洛陽茶社聽奇聞第71回在磧口發現敵蹤跡居九重覽疏斷萬機286李世民獻陵祭太武房玄齡相府拜高陽141曬伏節天上瑤池會 秋分日對月祈蒼生第五回觀音婢力齊兄弟心 李二郎奇謀定大計280虞世南因病謝紅塵高士廉進位右僕射324裴刺史請旨伐高麗黨仁弘罷死罪君王317岑文本蒙賜知機務張玄素遇害幾喪身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第36回顯德殿良臣論吉凶保育房比丘說善惡165居士沉浸水墨世界 浪子執着宜假嗣續280虞世南因病謝紅塵高士廉進位右僕射355苗山幽朝見葉子柒惠恩善挑戰陸一蟬132魏夫子依禮規天子 溫令公舉酒解君憂102爲守社稷分封皇親 宗室立功平息夷亂249李承乾請求赦罪人魏王泰開府納賢士182李淳風驚聞壞消息 孫思邈營救老相識第22回尉遲恭諫言行特赦李世民寬宏得良臣第82回在朝堂蹉跎如火煎立宮門度日似風起132魏夫子依禮規天子 溫令公舉酒解君憂344白巖城下將士受阻安市牆頭高麗揚威154苗山幽行情日漸壞 藍毘尼遠路初登程315十二月鸞駕會京師初八日宰相問小事261權萬紀失言丟官位孫思邈詐病請門徒第73回伊蘇尼失頡利失蹄京兆風華房杜染疾第75回大唐故主威服遠人異域酋長拜舞君上340李大亮臘月死京兆故皇嗣寒冬薨黔州241孫思邈烹茶待來客袁天罡彈指話文王217契苾何力顧全大局臨洮縣主下嫁將軍第39回長孫無忌順時去位皇上悔過怒吃蝗蟲348莫離支遣使獻二女薛延陀叛唐致家亡第87回李思摩爵封懷化王李衛公官拜右僕射第28回李玄霸延嗣續香火封德彝事敗奔西天244翻舊書以方治病龜拜上神尋花解重罪210術門師徒尋找吉壤契苾何力解救袍澤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130河南北千里走黃湯 九成宮皇上往避暑350懼風疾修繕隋廢宮聽朝議偏師伐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