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秋耕

時間流逝,轉瞬已經到了八月,天氣開始轉冷。

卻說趙嘉採納鄭國滅蝗之策,軍民齊心協力,極大遏制了蝗蟲的蔓延,保住了田間爲數不多的糧食。

饒是如此,乾旱、蝗災仍舊讓糧食大幅度減產,許多地方的收成,甚至根本不夠百姓自己食用。

趙嘉極力進諫,趙王偃遂下詔免除所有災荒地百姓賦稅。

沒有了沉重的賦稅,再加上百姓們在滅蝗期間攢到的錢財,倒也能夠艱難度日。

不過如此一來,趙國國庫今年幾乎沒有收成。

若非破燕之後從齊國換來許多糧食,趙國恐怕根本難以支撐軍隊所需糧草。

假都中陽。

雖然新都已經逐漸完善,然今歲收成不好,爲了節省開支以及穩住人心,趙嘉並未遷都,繼續將行政中心放在中陽。

平岐君府。

李斯看着各地送來的公文,臉色濃重的說道:“君上,趙地位於北方,每年糧食只收一季。”

“秋收完畢,田地被翻土以後,現在都尚在閒置,待來年開春播種糧食,又要到秋季方能收穫。”

“然今歲百姓收成過低,哪怕有官府免除賦稅,恐怕也很難支撐到來年秋收。”

趙嘉聞言,不由眉頭大皺。

“從秋季收穫到來年開春,尚有半年時間,爲何不在田間種植其餘糧食?”

李斯對曰:“君上有所不知,趙國土地大多貧瘠,每年一季收成最好,若不斷壓榨土地,反而會影響來年收成,得不償失啊。”

趙嘉輕輕捋了捋鬍鬚,不發一語。

過猶不及的道理,趙嘉如何不懂?

這個時代沒有化肥,僅僅依靠人畜糞便,想要讓土地不間斷種植糧食,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反,適當休耕不僅不會影響土地出產,反而會藏糧於地,乃可持續發展策略。

“我似乎記得,後世只有長城以北因爲太過寒冷,纔會種植春小麥,每年收穫一季。”

“至於長城以南,大多種植冬小麥,待來年收穫糧食以後,還能再種植一季大豆。”

趙國雖然地處北方,卻仍在長城以南,若按照後世經驗,完全能夠做到一年種植兩季。

現如今,唯一擋在趙嘉面前之事,那就是讓土地保持足夠肥力。

沉吟許久,趙嘉忽然說道:“事急從權,令百姓們焚燬荒草,將草木灰與人畜糞便混合灑于田間,再種一季!”

李斯臉色微變,勸道:“君上有所不知,粟都有其耕種時節,縱然不考慮土地肥力問題,冬季恐怕也不能種植啊。”

也不怪李斯如此。

假如此時胡亂種地,不僅會消耗掉大量種子,甚至會影響來年耕種。

是以,哪怕沉穩如李斯,此時也有些着急了。

趙嘉卻是反問道:“據我所知,此時種植麥剛好,爲何偏偏要種植粟?”

李斯聞言愕然道:“麥雖可食,然極難下嚥,百姓向來種植不多,且種植出來也都給牲畜食用,君上下令種麥,恐怕百姓不會同意。”

聽到李斯的話,趙嘉並不覺得奇怪。

小麥雖然在商朝中後期就已經出現在華夏,然而由於其難以下嚥之故,種植並不普及,基本沒有人會食用小麥。

一直到石轉盤在漢代得到推廣,讓小麥可以磨成麪粉之後,小麥的種植才逐漸廣泛起來。

如今乃是戰國末期,在李斯這些人眼中,小麥根本不能當做主食。

趙嘉盯着李斯,問道:“先生可知石轉盤?”

李斯疑惑道:“何爲石轉盤?”

趙嘉答曰:“吾巡視各地,發現有窮苦之家低價購得小麥,而後將其置於兩塊大石之間,以人力轉動上面石塊,將小麥磨成細粉。”

“細粉摻水,則可烹飪出口感不錯之食物。”

“磨粉之物,謂之曰石轉盤。”

石轉盤又稱石磨,最早出現於戰國末期,直到漢代纔開始逐漸普及,繼而也讓小麥成爲主食。

趙嘉所要做的,就是將現有的東西加以改進,而後將其早幾百年推廣出去。

趙嘉相信,只要百姓們嚐到了麪食,對於種植小麥之事,肯定不會再有牴觸心理。

眼看李斯還有些迷糊,趙嘉當即將其帶着,見到了由墨家子弟親自改進的石磨。

當李斯看到白花花的麪粉,從石磨中不斷掉落下來以後,不由目瞪口呆。

特別是嘗過以麪食烹飪的食物以後,李斯臉上的狂喜之色,無論如何也掩飾不住。

“還請君上將石磨磨面之法公諸天下,百姓得知麥可磨成麪粉,麪粉口感極佳之後,必然願意種植小麥。”

趙嘉深以爲然,遂起草文書,在推廣磨盤的同時,嚴令各地官吏督促百姓種植冬季小麥。

李斯所不知道的是,種植完冬季小麥以後,趙嘉還準備讓百姓接着種植大豆,如此就能一年收穫兩次。

大豆營養豐富,有了石磨的出現,豆腐、豆漿、豆皮也能提前幾百年面世。

這些東西的製作並不算難。

只要趙嘉將想法告知衆人,自會有相應的人才爲其分憂。

最爲重要者,大豆根瘤有固氮養地的作用,能夠顯著提高土壤肥力。

若再加上草木灰以及人畜糞便,境內百姓一年耕種兩季,想必也不再是問題。

一年耕種兩季,就相當於讓整個趙國糧食產量翻倍,對於趙國來講,乃是功在千秋之策。

卻說詔令頒佈以後,哪怕趙嘉在民間威望極高,仍舊遭遇到了極大阻力。

大多數百姓在沒有經驗之前,都不敢貿然嘗試種植冬小麥。

他們如此行爲,不僅僅是因爲擔心小麥難以下嚥,也是在憂慮種植冬小麥會耽誤來年春耕。

對於百姓而言,哪怕只耽誤了一季糧食的種植,就會給整個家庭帶來滅頂之災。

不僅僅是百姓,就連趙王以及邯鄲文武,大多也心生疑慮,不願輕易嘗試。

好在有范增以及韓倉極力支持,再加上趙王偃對於自己這個兒子,已經有了一種莫名信賴感,這才力排衆議,將秋耕令頒佈到整個趙國。

有了各地官吏的嚴厲督促,哪怕許多百姓仍舊憂心忡忡,也不得不開始秋耕,將小麥種植在地裡。

就這樣,其餘諸侯國百姓,仍舊沉浸在顆粒無收的悲痛中時,趙國百姓卻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秋耕。

第八十四章 永結盟好第一百一十五章 意義第二百二十三章 蒙恬第二百一十二章 成皋第四章 長幼尊卑第一百五十二章 毒餌第一百五十章 漫山遍野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災第一百七十九章 下詔奪權第二百四十三章 請廉頗入申岐第三十八章 爆發第四十五章 出兵第二百三十二章 窘境第二百三十二章 窘境第一百五十三章 起風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血未涼第二百一十七章 書信第兩百章 長平第五十六章 棒喝第五十三章 掛印離去第三章 耳光第一百一十七章 敢爲天下先第一百零九章 千騎卷平岡第一百三十一章 公子亦知王翦乎第九十二章 什麼名字第一百一十章 焦頭爛額第七十二章 舍美人而追賢才第二百一十六章 暴行第二百零七章 妥協第二百四十四章 英雄遲暮第一百六十四章 毒計第二百一十七章 書信第一百九十九章 擄韓相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言北伐第二百六十八章 斷臂求生第一百二十一章 獻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質問第一百八十六章 岐山對(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血染秦都第一百八十七章 岐山對(下)第二百零八章 一雪前恥第二百二十章 爾虞我詐第一百零八章 滅了它第一百四十七章 塞外第一百零六章 挾持第六十章 閒棋第三十二章 棄城第八章 趙人不屈第二百四十六章 公子薨第二百四十六章 公子薨第一百零八章 滅了它第一百四十一章 殺姬第七十五章 人約黃昏後第一百零二章 城門口第二百零六章 老將斬甘羅(下)第六十二章 絕望第十五章 非其不可第二百六十四章 盡殺之第二百七十章 應允第九十八章 汝可知罪第二百七十四章 鄭國第一百六十八章 希望第一百一十九章 屍骨盈秦地第一百一十五章 意義第八十章 勸諫第二百四十二章 溫水煮青蛙第七十三章 驚變第一百三十一章 公子亦知王翦乎第二百七十五章 如食吾肺腑第二百一十四章 三城第一百七十一章 滿載而歸第二百零五章 老將斬甘羅(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父子(上)第三十章 第二把火(感謝書友‘六蟈蟈’的盟主打賞)第一百七十五章 使伐魏第九十七章 嶄露頭角第一百三十五章 遇襲第二百五十五章 欲殺之第一百三十四章 回邯鄲第一百二十八章 縱論天下(下)第十八章 且取趙嘉人頭第二百一十九章 使趙第一百三十七章 何謂無恥第一百九十章 父子(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赤字財政第二百三十七章 破關第一百一十五章 意義第一百零七章 以弱勝強第二百二十五章 蒙恬當斬第十八章 且取趙嘉人頭第一百八十章 樂乘奔逃第一百六十四章 韓使第五十八章 李嫣嫣第二百一十六章 暴行第一百一十章 縱馬斬賊酋第二百二十章 爾虞我詐第六章 燕國使臣第十九章 雖死無憾第一百零二章 城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