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4)

樗裡疾再無二話,將惠施的“觀物十事”書在一塊木板上,指板道:“惠子府中,常年懸掛此板,凡登門士子,解出一條者,自請出門;解出三條者,賞茶點;解出五條者,好酒好菜款待;解出八條者,可爲貴客;十條全解者,引爲知己;一條解不出者,掃地出門。”

張儀瞄向那板,聚精會神。

“還有一點相國須知,”樗裡疾湊近,壓低聲音,“迄今爲止,入相府解題者,多被掃地出門,能喝茶點者少之又少,至於好酒好菜……”頓住不說了。

“曉得了。”張儀擺手,指指門口。

見樗裡疾識趣退出,張儀閂起房門,面對木板,祭出鬼谷中修來的靜定功夫,苦苦冥思,一夜未解。雞鳴時分,張儀靈光一現,將鬼谷先生開示的捭闔大道導至玄冥,恍然有所悟,逐一引證,終至大悟。待天色大亮,張儀已然成竹在胸,伏枕睡去。及至中午,張儀醒來,將凌晨所悟細細琢磨一遍,換上一身士子袍,興致勃發地踏上征途。

聽聞張儀登門,惠施不敢怠慢,迎至客堂,分賓主坐下。

惠施原以爲張儀此來是談國事的,顯然不樂意接待,一落席即入主題,一副點到即止的趕客架勢:“聽聞特使乃百忙之身,今朝光臨寒舍,敢問可有惠施效力之處?”

“先生客氣了,”張儀不稱相國,直呼先生,同時正正衣襟,坐坐踏實,擺出趕也不走的論戰架勢,“聽聞先生通達名實,在下不才,此來特向先生求教學問,望先生不吝賜教。”

惠施略吃一驚,目光鎖在他的士子服上。自張儀進門,他一直沒忖明白此人初次登門,何以自貶身價,沒想到他這是上門挑戰來了。

儘管對手是名噪天下的鬼谷子高徒,僅憑三寸之舌就滅掉越國,但這論辯名實,惠施卻無怯意,閉目有頃,微微一笑:“既爲辯論而來,在下規矩,你可曉得?”

“曉得。”

惠施“啪啪啪”連擊三掌,候在旁側的書童應聲而入,走到堂前,“唰唰唰”幾聲,拉起一根垂竿。垂竿連着兩根絲線,系起一塊寬約丈許、長約三尺的漆板。

書童將面板拉到一定高度,在牆上固定。

板上由左及右赫然寫的,正是惠施名震八方的觀物十事:

一、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二、無厚千里

三、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萬物畢同畢異

六、南方無窮而有窮

七、今日適越而昔來

八、連環可解

九、天下之中,燕之北,越之南

十、天地一體

惠施掃一眼那板,看向張儀,伸手禮讓道:“張子,請。”

“先生,”張儀凝視那板,有頃,拱手道,“在下斗膽試解,謬誤之處,請先生教正。”

“張子不必客氣。”

“觀物十事,鎖鑰在八,連環可解也。”張儀一字一頓。

張儀出口即點要穴,倒讓惠施暗吃一驚,但旋即恢復鎮定,淡淡一笑,轉對書童:“上茶!”

之前是解對三事才上茶,此人只說一句,主人即讓上茶,顯然出於童子意外,不由得看向惠施,見他眯眼看過來,不敢怠慢,急急端上茶點,低頭退去。

“張子,請!”惠施端起茶盞,拱手禮讓。

二人各自飲畢。

“連環何解,還請張子詳示。”惠施放下茶盞,二目凝視。

“十事連環,由一而生十,解一而釋十。”

“一在何處?”

“一在第十事,天地一體。”

惠施吸口長氣,良久,傾身問道:“請問張子,天地如何一體?”

“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天地是以一體;無厚不積,其大千裡,天地是以一體;天地同卑,山澤同平,天地是以一體;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天地是以一體;南方無窮而有窮,天地是以一體;今日適越而昔來,天地是以一體;天下之中,燕之北,越之南,天地是以一體……”

wWW★ tt kan★ CO

“不愧是鬼谷先生高足。”惠施豎拇指贊過,轉對書童,“通知膳房,準備好酒好菜。”緩緩起身,伸手讓道,“老朽有請張子後花園中賞春,還望張子賞臉。”

“謝先生擡愛。”

二人移至後花園裡,閉口不談國事,亦不談天下治理,只論名、實、義、理,直談得天色昏黑,張儀酒足飯飽,盡興而歸。

“嘖嘖嘖!”早在守候的樗裡疾連聲讚歎,“在下原以爲相國此去,倘若混個茶點,已是了不得的,沒想到大人竟然連好酒好菜也混上了!”

“不僅混上,還與惠相國成了至交呢!”

“真的麼,”樗裡疾趕忙拿過木板,“不瞞大人,你走之後,在下就在琢磨,這也琢磨大半天了,越琢磨越暈頭。”

“莫說是大半天,即使三年,想你也琢磨不出來。”

“呵呵呵,是哩,”樗裡疾憨笑幾聲,指着板道,“你這快給解解,何爲‘至大無外,至少無內’?”

“這個是總綱,所以排在第一。無外的至大,是不能再大,也就是無邊之大;無內的至小,是不能再小,也就是無邊之小。無邊之大與無邊之小即最大的大和最小的小,這是兩個不可定的數,但在這兩個不可定的數字之間,其他所有數字都是可定的。既是可定的,就是相對的,後面所有答案,全部緣於這個相對。”

“這這這……”樗裡疾撓撓頭皮,“你不講我還明白,你越講我越糊塗了!”

“就是下面的這一條吧,無厚千里,無厚就是最薄,薄到不能再薄,但再薄之物,也能形成一個面,這個面伸開去,可達千里。”

“這個不講了,在下這腦瓜子笨哩。”樗裡疾搖搖頭,仍是不解,轉向後面,“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呢?我怎麼也想不明白,這天總該比地高才是。”

“天在哪裡?”

“這……天在頭頂呀。”

“就是說,地上是天,是不?”

“是。”

“你到山裡觀天,是山頂的地高,還是山谷的天高呢?”

“這個……是哩,山谷的天,當然要比山頂的地低。”

“這就是了。高與低是相對的。如此類推,沒有絕對的日中,也沒有絕對的日睨,生與死也是一樣,生即死,死即生。”

“這這這……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怎能一樣呢?”

“譬如說你吧,你出生這日,是最小的數,零歲,你死那日,是最大的數,譬如說八十歲。在零歲與八十歲之間,你活一歲,就少一歲,換言之,就死去一歲。你今年三十五歲,離死還有四十五歲,因而你可以說,我已活過三十五歲,還能再活四十五歲,同時,你也可以說,我已死去三十五歲,還能再死四十五歲。”

“真還是這個理呢。”樗裡疾摸摸頭皮,恍然有悟,“那……南方有窮而無窮,這個何解?”

“四方無限,是不?”

“是哩。”

“四方既無限,何處是南方?譬如以此地爲準,南方之地稱作南方,可到南方之後,你還會遇到南方,因而南方是無窮的。但南方也是有窮的,因爲南方永遠是相對的,無論怎樣的南方,相對於它的北面,它就是有窮的。”

“是是是,”樗裡疾拍拍腦門,交口讚道,“真是大道理嗬!今日適越而昔來,這個何解?今日才適越,怎能昨天就到了呢?”

“這話是你理解錯了。日即爲時,今日即爲今時,因爲今與昔是對應的。什麼是今呢?今就是現在。什麼是昔呢?昔就是現在之前。現在永遠是瞬時的,可以短到不能再短,你剛說現在,現在就成過去了。你說現在適越,話音尚未落地,它就成過去了,成爲昔了。”

“乖乖,”樗裡疾又是一拍腦門,“他這不是鑽牛角尖嗎?連環可解呢?這個最讓在下想不通了。”

“你若換個說法,‘環方連方解’,或就悟開了。”

“環方連方解?”樗裡疾陷入長思,有頃,猛地睜眼,興奮道,“就是說,這環在初連時,就是它的解時!”

“哈哈哈哈,”張儀伸出拇指,笑應道,“若是你光顧惠門,就憑此語,該當不會被他掃地出門了。”

“說起惠門,”樗裡疾亦笑一下,切入正事,“大人此去,可否見到莊先生了?”

“還沒有。莊先生這在王宮裡正哄魏王開心呢。”

“魏王若是開心了,不定會重用此人?當初惠施……”

“你就甭操這個心了。”張儀呵呵笑過幾聲,揚手打斷他,“莊先生不是籠中鳥,圈不過三日,必會飛走。在下給惠相國留下話把子了,兩日之後再去拜訪。”

真讓張儀說着了。莊周被惠王圈到第三日,就對二百餘畝大小的御花園玩膩味了,連說話的姿態也漸漸怠倦起來。魏惠王卻是不同,自從聽過庖丁解牛的事,對莊周的養生之道大感興趣,扯住他問個沒完沒了。

是的,魏惠王有理由這麼做,因爲他的身子骨大不如前。尤其在函谷戰後,惠王的霸業之夢漸成泡影,一向雄健的身體一如其雄心,無時無處不顯露出敗象。但惠王不想死。生命於他而言,也不是死與不死的事,是他眼下真的還不能死。太子申仍舊立不起來,其他公子論賢不及太子申,論能不及公子卬,沒有一個讓他放心,惠王實在不敢設想一個沒有自己的魏國,至少是現在。

然而,養生是個大且玄的話題。莊周左論右譬,從入門到玄妙,惠王越聽越覺得高深。莊周急了,決定不再講道理,直接帶他實修,從齋心修起。

“好好好,”惠王連聲應諾,“請問先生,齋心從何做起?”

“齋心就如這般,”莊周坐定,兩手抱在丹田上,閉目息氣,“口舌不可說話,身體不可動作。”

“這個容易。”惠王亦如莊周坐定,手抱丹田。

“氣須沉,息須緩,意不可遊,駐守丹田,神不可走,駐守心田。”

“這個也不難,”惠王急不可待了,“先生,齋多久爲好?”

“齋心自是越久越好,只是,就你而言,若能齋上兩個時辰,在下就肅然起敬了。”

“兩個時辰?”惠王大是不屑,長吸一口氣,轉對毗人,“毗人,什麼時辰了?”

“剛入申時。”

“好。”惠王朗聲吩咐,“寡人與莊先生這就比賽齋心,以一晝一夜爲限,你作裁奪,至明日申時,先起身者爲輸。”

“陛下?”毗人急道。

惠王卻不睬他,轉對莊周,抱拳道:“先生,請吧。”

見惠王逞強比試,莊周朝他笑笑,站起身,幫他擺正姿勢,而後大襟一擺,在離他不遠處瀟灑坐定。

接後幾個時辰裡,莊周漸入佳境,端坐如鐘,紋絲不動,狀若枯木,惠王卻如同受刑。

惠王原也有些修煉功夫的,只是近來心緒不寧,這又遇到莊周,免不得相形見絀。前面兩個時辰,惠王尚能堅持,到第三個時辰上,惠王眉須皆動,指節屈伸,齜牙咧嘴,小動作越來越多。熬到後半夜,惠王撓耳抓腮,呼吸不勻,顯出各種不自在來。

守在一邊的毗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琢磨良久,認定是夜寒襲人,吩咐宮女取來兩塊毯子,一塊搭在惠王肩上,另一塊搭在莊周肩上。幾乎是出於本能,莊周肩膀一抖,毯子落地。惠王見狀,只好也抖肩膀,連抖幾下,毯子非但沒落,反而搭得更踏實了。惠王由不得看向毗人,原本請他取掉毯子,不想毗人乾脆拾起莊周的毯子,輕輕搭在惠王的兩條老腿上。

惠王輕嘆一聲,閉眼作罷。

一日一夜只爲齋心,惠王之心卻一時一刻兒也未落定,只如猿馬般肆意奔騰。心累身亦累,惠王再也吃不消了。勉強撐到第二日午時,愛逞強的惠王終於放棄抗拒,身子一沉,頭一歪,倚在樹幹上呼呼睡去。

莊周卻如算計過一般,恰好在申時出定。見惠王呼嚕打得山響,涎水順嘴角流出,莊周苦笑一下,起身繞花園悠悠漫步。

惠王醒時,天色已近黃昏。

毗人伺候洗過,用過便餐,惠王自覺不好意思,朝莊周拱拱手道:“魏罃算是明白了,這看似容易之事,其實真正難呢。我觀先生立馬入靜,而魏罃之心卻如猿馬奔騰,總是想東想西。敢問先生是何緣故?”

“你心緒不寧,心竅不開,是以心不能靜。”

“先生可有寧心、開竅之道?”

“無他,順天應人即可。”

“如何方能順天應人?”

“抱元守一。”

“這……”惠王緊皺眉頭,“如何方能抱元守一?”

“凝神於心,用志不分。”

“凝神用志,先生可有妙方?”

“大王聽說過楚人承蜩之事嗎?”

“楚人承蜩?”惠王搖頭道,“魏罃未曾聽聞。”

“昔年仲尼至楚,見一佝僂人在林中用蛛絲承蜩,出手必有所得,從無失手。仲尼看得呆了,近前問道,‘老先生好功夫。敢問先生,你這般功夫是如何修來的?’佝僂人應道,‘沒什麼,此功是用累丸之法練出來的。頭半年,當我在承竿頂部摞疊二丸而丸不墜時,收穫就已不少了。摞三丸而不墜時,少有失手。當我達到摞五丸而不墜時,自然也就得心應手了。你看我,在承蜩時,身如枯木,持竿之臂如枯木之枝。天地雖大,萬物雖多,但我斷然不爲所動,一意只在蜩翼,從不左右顧盼,這般承蜩,想失手也是難的。’”

惠王長吸一口氣,良久,微微點頭:“謝先生指點,魏罃曉得如何凝神用志了。”

“曉得是一碼事,做到卻是另一碼事。”

“對,”惠王大是贊同,“佝僂人摞丸之事,可望而不可求,先生可有易行之方?”

“佝僂人若不可求,可求梓慶。”

“梓慶?”惠王目光詫異,“梓慶爲誰?”

“梓慶是魯人,善於削木爲鐻(jù),所制之鐻精美絕倫,見者驚爲鬼神天工。魯公奇之,召其問道,‘你是怎麼做出這種鐻的呢?’梓慶應道,‘無他,齋心而已。要做鐻時,我就不去空耗心神,而是齋心以待。齋至第三日,我不再去想富貴爵祿,齋至第五日,我不再去想褒貶譭譽,齋至第七日,我連自己的形體也全然忘記,自然也把公室、朝廷等拋諸腦後,心中只存鐻。此時,我就持銳器進山,觀林木之天性,以其天性成就我鐻。’”

“好好好,”惠王大有感悟,拱手應道,“魏罃就從爲鐻做起。從今日起,以先生爲師,苦練齋心,可否?”

“好是好,”莊周看一眼周圍的雕琢景色、遠處戲耍的宮娥美女,最後將目光落在一直候守一側的毗人身上,“只有一點不妥。”

“先生請講。”

“梓慶是在野外林中削木爲鐻的。大王若是守在此園,內有公子王孫、嬪妃宮女,外有文武百官、王親國戚,莫說是七日,縱使七月、七年,怕也難成一鐻!”

“依先生之見,魏罃當去何處爲鐻?”

“離開此宮,到廣袤的天地裡去。”

“那……”惠王微微皺眉,“請問先生,魏罃寢於何處?”

“天地我廬,何處不是寢處?”

“好!”惠王沉思良久,牙關一咬,“咚”一拳砸在腿上,“魏罃這就隨先生出宮。”

“陛下——”惠王的話音尚未落地,毗人“撲通”一聲跪下,號啕大哭。

“你你你……你這哭個什麼呢?”惠王已站起來,不耐煩地看向毗人,有頃,擺手道,“是了是了,寡人曉得你是舍不下。好吧,你這也跟在後面。待寡人爲鐻時,也好有個照應,有個觀瞻。”言訖,拔腿即走。

“萬萬不可呀,陛下!”毗人撲前幾步,一把抱住他的大腿。

“哈哈哈哈!”莊周望着這對君臣,聽着二人煞是有趣的對話,長笑數聲,大步遠去。

“先生,等等我——”惠王急了,揚手大喊,拔腿就追。

不料,此時的毗人就如發瘋一般,連小命也豁出去了,不顧一切地將惠王的兩條粗腿死死抱住。

第三日頭上,張儀再訪惠施府,意外得知,相國和莊周一大早就外出賞游去了。張儀問明去處,驅車尋去,果在大梁城外郊野分界處的一個土坡下覓到一輛駟馬軺車。車中空無一人,馬已卸套,四馬悠然自得地在草地上尋食,馭手蹲在地上,正眯縫兩眼欣賞它們。

張儀無須多問,單看車篷即知是相府的,遂跳下車,自報家門。那馭手似是曉得他來,拱手還過禮,朝坡上略略一指,說主公在那裡恭候呢。張儀大喜,拱手謝過,吩咐馭手也在此處牧馬,撩起兩腿健步登坡。

坡上並無一人。

張儀登上坡頂,極目望去,但見逢澤之水無邊無際,清波盪漾,岸邊百花競豔,鳥語蝶飛,唯獨不見人影。

張儀急走幾步,換角度重新搜尋,終於看到坡下的水岸邊有幾棵柳樹,樹下似有人形,急急尋路近前,果是二人,各依樹幹,背山面水,無語而坐。

張儀直走過去,垂首拱手:“晚生張儀拜見二位先生。”

二人似是沒聽見,仍舊神情專注地凝視面前的浩渺水波。

張儀吸口長氣,眼珠子一轉,瞥見二人中間有棵樹,剛好與惠子、莊子的兩棵呈品字形,曉得是爲他備下的,遂走過去,不客氣地倚樹坐定,但不是面水背山,而是背水面山,正對二人。

這種坐法顯然不爲賞景,亦不爲冥想,一看就是論戰架勢。

惠施的眼睛眯開一道縫,斜他一下,微微拱手:“老朽恭候多時了。”指向莊周,“這位就是莊周,你不是說做夢都想拜見嗎?”

第27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3)第20章 爭相位,張儀逼走公孫衍(2)第15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4)第35章 連橫開場,張儀發兵平巴蜀(2)第14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3)第25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1)第20章 爭相位,張儀逼走公孫衍(2)第15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4)第14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3)第10章 齊燕相抗,蘇秦奔走解內爭(3)第10章 齊燕相抗,蘇秦奔走解內爭(3)第17章 縱局難解,蘇秦再回鬼谷求教(2)第37章 連橫開場,張儀發兵平巴蜀(4)第4章 太子篡位,蘇秦赴燕拯亂局(1)第27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3)第24章 躲楚使,莊子離鄉投友(3)第36章 連橫開場,張儀發兵平巴蜀(3)第22章 躲楚使,莊子離鄉投友(1)第18章 縱局難解,蘇秦再回鬼谷求教(3)第3章 六國伐秦,公子卬奉命困蘇秦(3)第14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3)第1章 六國伐秦,公子卬奉命困蘇秦(1)第36章 連橫開場,張儀發兵平巴蜀(3)第6章 太子篡位,蘇秦赴燕拯亂局(3)第2章 六國伐秦,公子卬奉命困蘇秦(2)第12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1)第14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3)第30章 爭巴蜀,陳軫智促蜀王伐苴(1)第1章 六國伐秦,公子卬奉命困蘇秦(1)第25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1)第14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3)第23章 躲楚使,莊子離鄉投友(2)第19章 爭相位,張儀逼走公孫衍(1)第28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4)第3章 六國伐秦,公子卬奉命困蘇秦(3)第24章 躲楚使,莊子離鄉投友(3)第19章 爭相位,張儀逼走公孫衍(1)第28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4)第37章 連橫開場,張儀發兵平巴蜀(4)第31章 爭巴蜀,陳軫智促蜀王伐苴(2)第11章 齊燕相抗,蘇秦奔走解內爭(4)第12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1)第17章 縱局難解,蘇秦再回鬼谷求教(2)第3章 六國伐秦,公子卬奉命困蘇秦(3)第25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1)第29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5)第2章 六國伐秦,公子卬奉命困蘇秦(2)第31章 爭巴蜀,陳軫智促蜀王伐苴(2)第10章 齊燕相抗,蘇秦奔走解內爭(3)第35章 連橫開場,張儀發兵平巴蜀(2)第22章 躲楚使,莊子離鄉投友(1)第34章 連橫開場,張儀發兵平巴蜀(1)第7章 太子篡位,蘇秦赴燕拯亂局(4)第36章 連橫開場,張儀發兵平巴蜀(3)第13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2)第32章 爭巴蜀,陳軫智促蜀王伐苴(3)第9章 齊燕相抗,蘇秦奔走解內爭(2)第14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3)第34章 連橫開場,張儀發兵平巴蜀(1)第15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4)第3章 六國伐秦,公子卬奉命困蘇秦(3)第31章 爭巴蜀,陳軫智促蜀王伐苴(2)第6章 太子篡位,蘇秦赴燕拯亂局(3)第12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1)第9章 齊燕相抗,蘇秦奔走解內爭(2)第4章 太子篡位,蘇秦赴燕拯亂局(1)第28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4)第26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2)第25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1)第19章 爭相位,張儀逼走公孫衍(1)第32章 爭巴蜀,陳軫智促蜀王伐苴(3)第8章 齊燕相抗,蘇秦奔走解內爭(1)第10章 齊燕相抗,蘇秦奔走解內爭(3)第12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1)第23章 躲楚使,莊子離鄉投友(2)第6章 太子篡位,蘇秦赴燕拯亂局(3)第6章 太子篡位,蘇秦赴燕拯亂局(3)第3章 六國伐秦,公子卬奉命困蘇秦(3)第34章 連橫開場,張儀發兵平巴蜀(1)第8章 齊燕相抗,蘇秦奔走解內爭(1)第4章 太子篡位,蘇秦赴燕拯亂局(1)第24章 躲楚使,莊子離鄉投友(3)第34章 連橫開場,張儀發兵平巴蜀(1)第31章 爭巴蜀,陳軫智促蜀王伐苴(2)第23章 躲楚使,莊子離鄉投友(2)第11章 齊燕相抗,蘇秦奔走解內爭(4)第9章 齊燕相抗,蘇秦奔走解內爭(2)第20章 爭相位,張儀逼走公孫衍(2)第15章 大敗龐涓,張儀一石二鳥解合縱(4)第21章 爭相位,張儀逼走公孫衍(3)第2章 六國伐秦,公子卬奉命困蘇秦(2)第1章 六國伐秦,公子卬奉命困蘇秦(1)第18章 縱局難解,蘇秦再回鬼谷求教(3)第25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1)第30章 爭巴蜀,陳軫智促蜀王伐苴(1)第25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1)第20章 爭相位,張儀逼走公孫衍(2)第27章 秦魏交好,莊子魏都辯張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