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趙策三(1)

趙惠文王三十年

[原文]

趙惠文王三十年①,相都平君田單問趙奢②曰:“吾非不說將軍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獨將軍之用衆。用衆者,使民不得耕作,糧食賃③,不可給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單之所爲也。單聞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過三萬,而天下服矣。今將軍必負十萬、二十萬之衆乃用之,此單之所不服也。”

馬服曰:“君非徒不達於兵也,又不明其時勢。夫吳幹之劍④,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⑤;薄之柱上而擊之則折爲三,質⑥之石上而擊之則碎爲百。今以三萬之衆而應強國之兵,是薄柱擊石之類也。且夫吳幹之劍材難,夫毋脊之厚而鋒不入,無脾⑦之薄而刃不斷。兼有是兩者,無釣、、鐔、蒙須⑧之便,操其刃而刺,則未入而手斷。君無十餘、二十萬之衆,爲此釣、、鐔、蒙須之便,而徒以三萬行於天下,君焉能乎?且古者四海之內分爲萬國,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人雖衆無過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萬距,此奚難哉!今取古之爲萬國者分以爲戰國七,能具數十萬之兵,曠日持久數歲,即君之齊已。齊以二十萬之衆攻荊,五年乃罷;趙以二十萬之衆攻中山,五年乃歸。今者齊、韓相方兩國圍攻焉,豈有敢日我其以三萬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萬之衆圍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戰不足用也,君將以此何之?”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單不至也!”

[註釋]

①趙惠文王:名何,武靈王之庶子,武靈王二十七年,立王子何爲王。是爲惠文王。②按,趙惠文王三十年,田單尚未相趙,仍在齊。趙奢,趙之大將,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大破秦軍,賜號爲馬服君。③糧食賃:賃,租賃,這裡指從別國糴入。④吳幹之劍:吳國、幹國的利劍。⑤匜:古代的一種容器,用來裝水。⑥質:通“置”。⑦脾:劍面上靠近劍刃的地方稱爲脾。⑧釣、、鐔、蒙須:分別指劍環、劍刃、劍珥、劍繩。

[譯文]

趙惠文王三十年的時候,相國安平君田單與趙奢交談,他說:“我不是反對將軍您的用兵策略,我不滿意的只是您損耗太多的兵將。如果損耗太多的兵將,百姓就不能很好地生產,糧食也要從別國糴入,這樣遠距離輸送,不能保證軍隊及時供應,這是不攻自破、坐以待斃的做法,我不會這樣做。我聽說過,帝王用兵不超過三萬人,天下就能降服。如今將軍您每次一定要派出十萬乃至二十萬的大量兵將才能出戰,這是我所不佩服的。”

馬服君趙奢說:“您不僅不瞭解兵法,而且還不能明白現在的形勢啊。那吳國、幹國的利劍,砍在肉上能夠把牛、馬都給砍斷;砍在金屬上能夠把盤子、盆子斬斷;砍在柱子上能夠把柱子變成三段,砍在石頭上能夠把石頭能碎成一百塊兒。現在倘若用三萬士卒去對抗這樣強大之國的軍隊,就好比是砍在柱子上、擊在石頭上一樣。此外吳國、幹國的寶劍的鑄造之材很難得到,而且假如劍背的厚度不合適,劍鋒就不能刺入物體;假如劍面的輕薄不合適,劍刃就不能斬斷物體。如果只滿足了這兩方面的條件,但劍上缺少劍環、劍刃、劍珥、佩帶這樣的輔助之類的東西,那隻好拿着劍刃去刺殺,這樣的結果是,自己還沒刺到敵人,自己的手先被割斷了。假如您沒有十幾萬、二十萬的兵力,即使有劍環、劍珥這樣的輔助的東西,想要僅僅以三萬兵士橫行天下,您又怎麼能做到呢?古代的時候天下分成成千上萬個國家。即使是大的城邑,城牆也不會多於三百丈;即便是人口稠密的城邑,也不會多於三千戶人家。用事先準備好的三萬兵士,去攻打這樣的城邑,這又有什麼難的呢?現在古代成千上萬的國家已經分爲戰國七雄,都能聚集起數十萬的兵士,進行曠日持久的戰役,如果僅用三萬兵力於他們交鋒的話,就會像齊國一樣,敗的很慘了。齊用二十萬的兵力討伐楚國,五年的時間纔拿下;趙國用二十萬的兵力討伐中山國,五年的時間才贏了。倘若現在齊國與韓國實力相當,並且都用全力討伐彼此,誰敢對我說他用三萬人的兵力就可以救助這兩個國家呢?現在擁有千丈長的城牆的大城、擁有上萬戶人家的大邑舉不勝數,想要用三萬兵力圍攻有千丈城牆的大城,連城牆的一個角都不能攻下,進行野戰就更是力不從心了,您想要用這點兵做些什麼呢?”安平君長嘆道:“我的確不如您啊!”

趙使仇郝之秦

[原文]

趙使仇郝之秦,請相魏冉。宋突①謂機郝曰:“秦不聽,樓緩②必怨公。公不若陰辭樓子曰:‘清無急秦王③。’秦王見趙之相魏冉之不急也,且不聽公言也,是事而不成,魏冉固德公矣。”

[註釋]

①宋突:宋人。②樓緩:趙人,當時爲秦相國。③秦王:昭王。

[譯文]

趙國派仇郝出使到秦國去,請求讓魏冉擔任相國的職位。宋突對仇郝說:“如果秦王不同意,樓緩一定對您產生怨恨。您不如私下裡告訴樓緩說:‘請不要讓秦王急於任命魏冉。’秦王看到趙國對於讓魏冉擔任相國的事並不着急,也不會再聽您多說。這事如果一旦失敗,樓緩就會感激您;這事如果成功,魏冉肯定也會感激您。”

齊破燕

[原文]

齊破燕,趙欲存之。樂毅謂趙王曰:“今無約而攻齊①,齊必仇趙。不如請以河東易燕地於齊②。趙有河北,齊有河東,燕、趙必不爭矣。是二國親也。以河東之地強齊,以燕以趙輔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齊。是因天下以破齊也③。”王曰:“善。”乃以河東易齊,楚、魏憎之,令淖滑、惠施之趙④,請伐齊而存燕。

[註釋]

①無約:沒有約結盟國。②河東,今河北清河縣一帶,靠近齊國。河北,今河北密縣一帶,靠近趙國。③以:猶與。④淖(zbuō卓)滑:楚國大臣。惠施;魏國相國。

[譯文]

齊軍攻破了燕國,趙國想讓燕國能夠存在下去。樂毅對趙武靈王說:“現在您沒有與結盟國商量就去攻打齊國,齊國一定對趙國心存。您爲什麼不向齊國請求用河東換取燕國被佔領的土地。趙國佔據河北的土地,齊國佔據河東的土地,燕、趙兩國一定不會再爲土地問題發生爭執。這是兩國建立良好邦交關係的好方法。齊國靠河東的土地增強了自己的力量,而齊國也受到燕、趙兩國的輔助,天下諸侯就會憎恨齊國的強大,一定都來事奉大王而討伐齊國。這是依據天下諸侯力量擊破齊國的絕好時機。”趙武靈王說:“好。”於是就拿河東的土地和齊國交換,楚、魏兩國憎恨這件事,就派淖滑、惠施到趙國來,請求討伐齊國保住燕國。

秦攻趙

[原文]

秦攻趙,藺、離石、祁拔。趙以公子部爲質於秦,而請內焦、黎、牛孤之城①,以易藺、離石、祁於趙。趙背秦,不予焦、黎、牛孤。秦王怒,令公子繒請地②。趙王乃令鄭朱對曰③:“夫藺、離石、祁之地,曠遠於趙,而近於大國,有先王之明與先臣之力,故能有之。今寡人不逮④,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收恤藺、離石、祁乎?寡人有不令之臣⑤,實爲此事也,非寡人之所敢知。”卒倍秦。

秦王大怒,令衛胡易伐趙,攻閼與⑥。趙奢將救之。魏令公子咎以銳師居安邑⑦,以挾秦。秦敗於閼與,****魏幾⑧。廉頗救幾,大敗秦師。

[註釋]

①公子郚(wú吾):趙國公子。按:據史實焦本秦地,不知何時歸趙所有。牛狐:趙國地名。②秦王:即秦昭王。公子繒(zēng增):秦國公子。③趙王:即趙惠文王。鄭朱:趙國大臣。④逮:及。⑤不令之臣:不善的臣子,不好的臣子。⑥胡易(shāng傷):原衛人,當時爲秦國將領。⑦公子咎(jiù就):魏國將領。安邑;魏國邑名。⑧幾:魏國地名。

[譯文]

秦國攻打趙國,攻克了藺地、離石、祁地。趙國把公子郚送到秦國作人質,並請求把焦、黎、牛狐等城邑獻給秦國,用來交換藺地、離石、祁地。秦國把藺地、離石、祁地歸還給趙國以後,趙國卻背叛了秦國,並沒有把焦、黎、牛狐等城邑給秦國。秦昭王大怒,派公子繒前去向趙國索要土地。趙惠文王就派大臣鄭朱回答說:“那藺地、離石、祁地,距離趙國遙遠,地理位置距離大國,因爲有了先王的賢明和先臣的力量,我才能佔據了它們。現在我不及先王賢德,恐怕國家也治理不好,哪裡還能顧及到收復藺地、離石、祁地呢?我的臣子不好,這件事實際上是他們在暗中操作的,我並不知道詳情。”趙國終於背棄了秦國。

秦昭王大怒,命令大將胡易前去攻打趙國,進軍閼與。趙國大將趙奢率兵前去救援趙國。魏國派公子咎率領精銳部隊在安邑駐紮,目的是牽制秦軍。秦軍在閼與大敗,返回來攻打魏國的幾地。廉頗前去救援幾地,把秦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

富丁欲以趙合齊、魏

[原文]

富丁欲以趙合齊、魏,樓緩欲以趙合秦、楚①。富丁恐主父之聽樓緩而合秦、楚也。

司馬淺爲富丁謂主父曰②:“不如以國順齊③。今我不順齊伐秦,秦、楚必合而攻韓、魏。韓、魏告急於齊,齊不欲伐秦,必以趙爲辭,則不伐秦者趙也④,韓、魏必怨趙。齊之兵不西,韓必聽秦違齊。違齊而親,兵必歸於趙矣。今我順而齊不西,韓、魏必絕齊,絕齊則皆事我。且我順齊,齊無不西。日者,樓緩坐魏三月,不能散齊、魏之交。今我順而齊、魏果西,是罷齊敝秦也,趙必爲天下重國。”

主父曰:“我與三國攻秦,是俱敝也。”曰:“不然。我約三國而告之,以未構⑤中山也。三國欲伐秦之果也,必聽我,欲和我⑥。中山聽之,是我以三國撓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聽,三國必絕之,是中山孤也。三國不能和我,雖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孤爍⑦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⑧,而以餘兵與三國攻秦,是我一舉而兩取地於秦、中山也。”

[註釋]

①富丁:趙國大臣。樓緩:趙國人,當時在秦爲相國。②司馬淺:趙國大臣。③不如以國順齊:此句意爲不如以國家的名義順從齊國。④以趙爲辭:用趙國作爲推辭的藉口。⑤構;講和,構和。⑥欲和我:想要讓我和中山講和。⑦爍:消爍,猶言削弱。⑧我已亡中山:設想之辭。趙國滅亡中山在兩年之後。

[譯文]

富丁打算用趙國的名義聯合齊、魏兩國,樓緩打算用趙國的名義聯合秦、楚兩國。富丁擔心靈王聽信樓緩的話和秦、楚兩國聯合。

司馬淺替富丁對趙武靈王說:“大王爲什麼不用國家的名義順從齊醴。如果我國不聽從齊國的調遣,前去討伐秦國,秦、楚兩國必然聯合起來攻打韓、魏兩國。韓、魏兩國必然向齊國請求支援,齊國不討伐秦國,必定拿趙國作爲推辭的藉口,那麼不討伐秦國的就只剩下趙國了,韓、魏兩國必定爲此怨恨趙國。齊國的軍隊不向西攻打,韓國一定聽從秦國的指揮背叛齊國。趙國一旦背叛齊國而親近秦國,兵禍一定來臨了。現在我們聽從齊國的指揮,一旦齊國不向西攻打,韓、魏兩國必定斷絕與齊國的邦交,這樣一來,他們都會前來事奉我國。況且我們順從齊國,齊國就不會不向西攻打的。過去,樓緩在魏國用了三個月的時間,都沒能拆散齊、魏兩國國的邦交。現在我們順從齊國,並且齊、魏兩國果真向西攻打,這是使齊國疲憊不堪,讓秦國得到破壞的好辦法,趙國一定會成爲天下諸侯重視的國家。”

趙武靈王說:“我跟三國聯合一起去進攻秦國,這是都會遭到破壞的。”司馬淺說:“不是這樣。我們約合三國把情況詳細向他們說明,最後用沒有與中山講和爲藉口不參與攻打秦國。三國打算攻打秦國是出於真心,必定聽信我們的話,想讓我們和中山講和。中山如果聽從,這是我們藉助三國力量前去阻撓中山,從而取得土地的時機。如果中山不聽從,三國一定和中山斷絕邦交,這是孤立中山的好辦法。三國如果不能使我們與中山講和,即使少出兵也是可以的。我們分兵幾路孤立中山,致使中山削弱下去,中山一定會滅亡。我們滅亡中山以後,用剩餘的兵力與三國一起攻打秦國,這是我們一舉從秦國、中山兩處割取土地的好辦法。”

魏因樓緩且合於秦

[原文]

魏因樓緩且合於秦,趙恐,請效①地於魏而聽②薛公。李欬謂李兌曰:“趙畏橫之合也,故欲效地於魏而聽薛公。公不如令主父以地資③周最,而請相之於魏。周最以天下辱秦④者也,今相魏,魏、秦必虛⑤矣。齊、魏雖勁,無秦不能傷趙。魏王聽,是輕齊也。秦、魏雖勁,無齊不能得趙。此利於趙而便於周最也。”

[註釋]

①效:獻出。②聽:聽命於。③資:資助。④辱秦:意思是對秦國不友善,仇視秦國。⑤虛:指魏、秦的關係會出現裂痕。

[譯文]

魏國想借助樓緩的力量和秦國結盟。趙國知道這事之後很害怕,於是想割地獻給魏國以尋求救援,並聽命於齊國的薛公。有人便讓趙人李欬對趙相李兌說:“趙國由於害怕魏國的連橫陣線會成功,所以提出承諾割地給魏國,並且聽命於薛公。這樣一來,您爲什不讓趙主父拿着土地去幫助周最,請求魏國將周最任命爲相國。周最是很仇視秦國的,如果他做了魏國的相國,魏、秦兩國的關係必然會惡化;齊、魏兩國國力雖強大,但一旦失去秦國的支持,就無法與趙國相抗衡。如果魏國不答應讓周最擔任相國,就好比是削弱了齊國;秦、魏兩國國力雖強大,一旦失去齊國的支持,也無法戰勝趙國。因此,我們請求魏國讓周最擔任相國,這樣做的話,既能對趙國有好處,也會對周最有好處。”

魏使人因平原君請從於趙

[原文]

魏使人因平原君請從於趙①。三言之,趙王不聽。出遇虞卿曰②:“爲入必語從③。”虞卿入,王曰:“今者平原君爲魏請從,寡人不聽。其於子何如④?”虞卿曰:“魏過矣。”王曰:“然,故寡人不聽。”虞卿曰:“王亦過矣。”王曰:“何也?”曰:“凡強弱之舉事,強受其利,弱受其害。今魏求從,而王不聽,是魏求害,而王辭利也。臣故曰,魏過,王亦過矣。”

[註釋]

①平原君:即趙勝,當時正爲趙國相國。②虞卿:趙國人,原本是遊說之士,當時爲趙國上卿。③爲入必語從:如果入見趙王一定談論合縱的主張。④其於子何如:猶言對於這件事您的看法怎麼樣。

[譯文]

魏國派人藉助平原君的力量向趙國請求參與合縱策略。但平原君向趙王談了多次,趙王就是不聽。平原君從趙王那裡出來之後,正好遇到虞卿說:“如果拜見大王,就一定談論合縱的主張。”虞卿入見趙王,趙王說:“現在平原君替魏國請求合縱,我沒有聽從,對於這件事您的怎麼看?”虞卿說:“魏國這個謀略錯了。”趙王說:“是的,因此我沒有聽從。”虞卿說:“大王也錯了。”趙王說:“爲什麼這麼說?”虞卿說:“大凡強國與弱國一起共事,每次都是強國得到利益,弱國得到損害。現在魏國請求合縱,然而大王不聽,其實這是魏國自求禍害,相反的大王是拒絕利益。我所以說,魏國錯了,大王也錯了。”

平原君謂馮忌

[原文]

平原君謂馮忌曰:“吾欲北伐上黨①,出兵攻燕,何如?”馮忌對曰:“不可。夫以秦將武安君公孫起乘七勝之威,而與馬服之子戰於長平之下②,大敗趙師,因以其餘兵,圍邯鄲之城。趙以七敗之餘,收破軍之敝守,而秦罷於邯鄲之下③,趙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難而守者易也。今趙非有七克之威也,而燕非有長平之禍也。今七敗之禍未復,而欲以罷趙攻強燕,是使弱趙爲強秦之所以攻,而使強燕爲弱趙之所以守。而強秦以休兵承趙之敝,此乃強吳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故臣未見燕之可以攻也。”平原君曰:“善哉!”

[註釋]

①上黨:可能爲上谷之誤。②馬服之子:即馬服子,趙奢之子,趙括;一說,“馬服之子”本無“之”字,後人以趙括爲趙奢之子,因此加“之”字。其實當時人稱趙括爲馬服子。兩說均通。③七敗:姚作“亡敗”,據王念孫說,“亡敗”當作“七敗”,與上文“七勝”相對,“亡”、“七”字相近,故“七”訛爲“亡”。

[譯文]

第16章 秦策二(5)第37章 楚策一(2)第86章 燕策一(3)第91章 燕策三(1)第47章 趙策一(1)第71章 魏策三(3)第39章 楚策一(4)第18章 秦策三(2)第32章 齊策五(2)第22章 齊策一(1)第90章 燕策二(3)第30章 齊策四(3)第45章 楚策四(2)第28章 齊策四(1)第11章 秦策(6)第14章 秦策二(3)第61章 趙策三(7)第55章 趙策三(1)第64章 魏策一(2)第39章 楚策一(4)第6章 秦策(1)第67章 魏策二(2)第82章 韓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28章 齊策四(1)第19章 秦策四(1)第69章 魏策三(1)第3章 東周策(3)第19章 秦策四(1)第40章 楚策二(1)第25章 齊策二第39章 楚策一(4)第46章 楚策四(3)第22章 齊策一(1)第22章 齊策一(1)第27章 齊策三(2)第65章 魏策一(3)第53章 趙策二(3)第51章 趙策二(1)第81章 韓策三(1)第23章 齊策一(2)第29章 齊策四(2)第53章 趙策二(3)第17章 秦策三(1)第36章 楚策一(1)第71章 魏策三(3)第36章 楚策一(1)第86章 燕策一(3)第89章 燕策二(2)第77章 韓策一(3)第15章 秦策二(4)第92章 燕策三(2)第92章 燕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31章 齊策五(1)第88章 燕策二(1)第96章 中山策(1)第68章 魏策二(3)第24章 齊策一(3)第45章 楚策四(2)第61章 趙策三(7)第22章 齊策一(1)第41章 楚策二(2)第39章 楚策一(4)第16章 秦策二(5)第66章 魏策二(1)第43章 楚策三(2)第24章 齊策一(3)第38章 楚策一(3)第22章 齊策一(1)第85章 燕策一(2)第70章 魏策三(2)第47章 趙策一(1)第81章 韓策三(1)第92章 燕策三(2)第42章 楚策三(1)第22章 齊策一(1)第13章 秦策二(2)第89章 燕策二(2)第1章 東周策(1)第32章 齊策五(2)第89章 燕策二(2)第92章 燕策三(2)第10章 秦策(5)第75章 韓策一(1)第66章 魏策二(1)第19章 秦策四(1)第13章 秦策二(2)第22章 齊策一(1)第64章 魏策一(2)第1章 東周策(1)第93章 燕策三(3)第37章 楚策一(2)第47章 趙策一(1)第21章 秦策四(3)第49章 趙策一(3)第57章 趙策三(3)第37章 楚策一(2)第62章 趙策三(8)第51章 趙策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