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相持之道

盤點守張輒入鄭所獲的情況,亦喜亦憂。喜的是張輒此行,獲得了可靠性很高的有關韓國動向的情況,不虛此行;憂的是,一直處在懷疑之中的韓秦相通,竟然被證實了。韓人不僅以邊邑小城向秦輸送給養,甚至在鄭城動員了全國之力,從水道向啓封運糧。這給大家戰勝秦軍的信心投下巨大的陰影。

張皇之間,張輒突然說自己從鄭地買了一整口豬,今夜可以美餐一頓,一下子提起了衆人的興趣。衆人紛紛議論,如何分食這口豬;仲嶽甚至提到,昨天信陵君昏倒過,應該多喝些肉羹補補。

說起昨天信陵君昏倒一事,張輒被提醒了,問仲嶽先生道:“君上於陣暈厥,其因爲何?”

仲嶽先生道:“不可說,不可言,不可道!”

張輒道:“何也?”

仲嶽先生道:“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故不可說,不可言,不可道!”

衆人一下子明白,信陵君漲紅了臉,道:“不肖無狀之甚,愧對諸公!”

一名門客道:“非也,非也,周公之禮,豈曰非禮;周公之道,豈曰非道。君上青春正盛,合當如此,合當如此。力所不支,但以肉羹相補,必得完也!”衆人復哈哈大笑。信陵君只得道:“焉敢當諸公之言!”怕衆門客還要再鬧,連忙請門客分別去請三司和晉鄙來府議事。衆人辭去。信陵君下意識地往東閣望去,但沒有看到小奴和蓋聶的身影。

司莽很快就來了,嚴肅地見過禮,端正地坐下。信陵君開門見山地問道:“有先生探得其實,韓非止車運糧秣予啓封,復以水道,舟載運之,以求厚利。以鄭爲援,秦人安若磐石,如之奈何?”

司莽沉思片刻,道:“願與秦人決一死戰!”

信陵君道:“其有可勝之道?”

司莽道:“萬人必死,橫行天下。君若有意,臣願前驅。”

信陵君道:“若相持而久,可經幾時?”

司莽道:“君其言糧支幾何?”

信陵君道:“足支一月。”

司莽道:“與秦相持,非比尋常,必城堅糧足,乃保無虞。以大梁之堅實,亦難必一月,而況曠軍於野,衣食不足,凍餒交加,必將有變。”

信陵君道:“孤聞趙以晉陽孤城,能守二年,奈何以大梁之堅,經月亦難?”

司莽道:“時勢異也。方其時也,趙之晉陽,城堅而地僻,趙家經營多年,專備不虞;大梁大國之都,商賈雲集,天下之會;此遠近有異。三家聯兵貌合神離,勞師遠征;,而秦併力一向,上下同欲;此強弱有異。晉陽背山面水,地勢險峻,大梁四野開闊,無險可據;此險易有異。三家得晉陽而無所得,失晉陽而無所失,秦得大梁是得一都會;此得失有異。有此諸異,是大梁戰守不若晉陽也。雖然,背城借一,猶可一戰。而吾軍曝於曠野,掘溝爲壕,堆土爲牆,更何論也!”

信陵君見司莽越來越往不能堅守的方向走,便截住道:“必若堅持,卿議何如?”

司莽一懍,道:“若得其令,必約束部卒,旦夕不懈,以待秦人。”

信陵君道:“秦韓勾聯,非朝夕能破,曠日持久,勢難免也。願卿熟籌之。”司莽心情沉重,禮辭而去。行前信陵君叮囑道:“此事只在汝心,不可宣之於口。”司莽應喏道:“必不敢亂言。”

第二個過來的是左營司勝。他的態度稍微積極一點,道:“華陽邊邑,士卒千人,守猶經月,況十萬之師哉!惟恐糧秣不支,外援斷絕,則陷死地矣。”信陵君也讓他暗自“熟籌上報”,不可宣之於口。

樑尉公子和司空一齊過來,隨便把那口豬也拖過來上繳。聽了信陵君的問話,兩人都倒吸一口涼氣,道:“不可。兵聞拙速,未睹巧久也。十萬之卒,皆編戶也,家裡相望,時時倚門而盼;田野荒蕪,猶待力田。從徵而不顧者,爲君戰也。今戰又不戰,和又不和,空費勞力於無用之地。來年春開,將以何養民?”

這一番道理,把信陵君也搞得心神不定。十萬編戶,千萬畝地,都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荒擲一月,明年的春耕就會受到影響。“不誤農時”,古來聖賢諄諄教訓,信陵君也不知道若因抗秦而誤了農時,是得是失。

照例送走樑尉公子和司空,信陵君心中十分憂鬱。一方面希望能在沙場建功立業,一方面又希望魏國百姓安居樂業。現在,要他從中間選擇其一,他感到爲難了。而讓他尤其沒有想到的是,他賦予重望的三司,竟然一個支持他的也沒有,一個能爲當前危局出個主意的也沒有;大家只是說“不行”“不行”,到底怎麼樣才能“行”呢?這纔是問題的關鍵。大廈將傾,誰得砥柱其間?

晉鄙最後到來。進府見過禮,先關切地詢問道:“公子今日若何?”

信陵君知道他問提昨天自己昏倒的事,有些不好意思,道:“並無他礙。”

晉鄙問道:“仲嶽先生所言何因?”

信陵君面紅耳赤,但還是儘量語氣平靜地回答道:“閨闈失節,大夫見笑!”

晉鄙朝東閣看了一眼,明白過來,道:“誠若是,靜養即痊。”

信陵君道:“先生亦言如此。”然後迅速轉化了話題,道:“今晨張先生密探於鄭,訪得韓人的信:韓秦勾聯,非止一日;韓以水道,密運糧秣,以達啓封。主是者,說客陳筮也。”

晉鄙道:“臣亦有耳聞,然不能必也。張先生親探,必無虛也。願聞其詳。”

信陵君道:“先生多方奔走,方知此情。其因起於上巳日,陳筮見王,陳背魏親秦之事,恩威並施,韓王猶兩端也。月望日,秦人出關,報於韓王,王卒病,太子與公卿等執國,遂密資秦,以取厚利。秦得鄭助,勢難猝退,故請大夫教我。”

晉鄙道:“臣等所計者,在韓魏相援,共抗強秦。無韓援,魏尚不能勝秦,而況助秦焉?須賈大夫何報?”

信陵君道:“昨夜須賈大夫來報,王臥病,不能視事,所有魏使皆滯於鄭,淹留難歸。大夫乃集其力,漸次而訪諸卿大夫等,或得其門而入。”

晉鄙道:“臣聞公子之言,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所喜者,魏使命未達,韓無相拒。所懼者,王無必援魏之心。”

信陵君道:“聞韓王曰:盟魏者,義也;親秦者,利也。此義利相爭,高下難定,左右爲難。”

晉鄙道:“故其機不在陣前,而在宗廟。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此之謂也。”

信陵君道:“方其時奈何?”

晉鄙道:“靜以待時,勿妄動也。”

信陵君道:“支之一月可乎?”

晉鄙道:“但得糧秣不缺,又何虞也?”

信陵君大喜,道:“大夫真國之干城,宗廟中柱也。”

晉鄙有些不解道:“公子但言一月,可有說焉?”

信陵君道:“計者,韓雖助秦,亦不背魏,可令其助魏。以一國資二軍,必不能久,期之一月,必背秦也。”

晉鄙沉默半餉,道:“果隨公子願,誠魏之幸也!”

信陵君道:“算有遺策乎?”

晉鄙道:“兩軍數十萬,曝軍於野,連接百里,樵採無路,風雨無遮,困病必多,更兼作奸虛詐之徒於中起事,恐一月後,其事有變。”

信陵君疑惑道:“大夫適言,但得糧秣不缺,一月又何虞也?復言,恐一月後,其事有變。不知其可,願大夫教我。”

晉鄙道:“驅士卒鬥,其難也;而靜之尤難。必也,上下相合,內外相親;內有所附,外無所畏;則庶幾也。雖曰無虞,其實難能。雖然,彼我正相等也。然期之韓,一月背秦,則非所願。何者?韓非無偏,必有所向,向秦則秦勝,向魏則魏勝,秦魏皆欲得其親,勢相賄之,魏與秦孰勝?韓向秦則秦勝,向魏則魏勝,是韓弄秦魏於掌股,秦與魏孰能忍之?既爭賄之,復不能忍,韓將何向?是故韓之背秦向魏,誠魏之幸也。”

信陵君道:“若韓不向魏而向秦如之何?若韓不向秦而向魏如之何?若韓於秦魏無偏如之何?”

晉鄙道:“韓不向魏而向秦,魏當擊韓;韓不向秦而向魏,則秦必退;韓於秦魏無偏,其勢最難,攻則無方,守則無時,生死由人,無能自主,久則有變。”

信陵君道:“願大夫謀其尤難者!”

晉鄙道:“事勢未定,不可預謀。方其時也,吾據華陽,王據大梁,相距百里,而夾秦人。雖聲息不通,其勢相接。遙爲呼應,互爲犄角,是立於不敗也。韓人暗以糧秣助秦,不過小有助益,非與大勢有違。設韓王心動,出韓卒援魏,是勝勢也。奈何舍必勝之勢,而就死地乎!若公子有一月之資,臣必令秦一月不攻樑;有二月之資,二月不攻樑。待秦疲於堅城之下,必爲王擒矣。”

第97章 月下清談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162章 離啓封第147章 尉氏第183章 陰險狡詐信陵君第28章 降服(二)第236章 後軍議事第121章 豪強第296章 代王會盟第155章 共其利第51章 棄民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27章 降服第363章 韓警第362章 管邑初成第137章 軍市第303章 韓襲第23章 大梁門衛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121章 豪強第86章 尉府第95章 郭子仲謹第133章 呂太公第103章 危機第47章 龍陽君第237章 圖秦第200章 以尾搖狗第281章 夜歸華陽第26章 謀定第352章 小四之心第41章 備戰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130章 烤肉第303章 韓襲第297章 會魏齊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35章 計議第165章 破臉第29章 降服(三)第78章 帳議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260章 議連衡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47章 龍陽君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282章 疑雲第270章 賞罰第357章 管祭第99章 義士曹包第47章 龍陽君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303章 韓襲第142章 刺探第91章 美酒美姬第302章 報喪第209章 乘其隙第205章 武卒歸營第327章 夜守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21章 籌謀第122章 豕三第11章 離城第3章 祭旗出征第150章 陳筮第270章 賞罰第92章 整軍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165章 破臉第154章 博學的家老第215 歃血爲誓第38章 列陣(一)第32章 陷城(三)第248章 中人之失第135章 打探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262章 傷營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175章 車氏之奇第59章 拜將第77章 聚兵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120章 俠士第282章 疑雲第49章 庭議第37章 點兵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285章 見陳公第128章 階父第344章 神蹟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15章 升帳第282章 疑雲第3章 祭旗出征第305章 再遇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