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點軍

簫間還是淡淡地彎腰行禮道:“誠幸事也!願聞其詳。”

居於東席首座的張輒開言道:“臣等謹往啓封,打探軍情,遇車先生及與二公困於啓封,得武卒陳四相告,遂往援之。幾經波折,幸得成功。”

簫間於席間敬禮道:“車右者,吾主之肱股也,得先生相助,幸出虎口,簫間謹拜謝!”張輒亦於席間回禮,續道:“臣於啓封,探得秦於其坊開軍市,四鄉糧秣皆往供之以求利。更有韓邊邑華陽尉,以公帑資秦,韓氏不申其司也。魏邑尉氏亦往,有家老總其事。想啓封近邑,多有往者。秦軍甚多,四方供應,而秦人日才一餐。華陽、尉氏,車皆百乘,隊數百人,入啓封時蓋由一大夫引百人隨衛之,啓止動靜皆如命,曾不稍亂。秦營設於啓封城,而坊間交易,兩者隔河相望,以橋交通;坊裡秦軍少,交易如舊,即糧坊、女閭亦然。日落休市,關防甚嚴,禁人出入。”

議事前,張、郭、呂、唐等皆通告了自己的經歷,故張輒席間能總諸人所見而言之,簡明扼要,條理清晰。即席間諸門客,經張輒這麼一歸納,也覺得許多難解的頭緒解開了,紛紛點頭。

大梁尉依舊拍膝道了聲“善哉”,晉鄙於席間一禮,表示自己聽到了,很滿意。輪到簫間時,他問道:“秦人糧少,營間動靜若何?”

張輒好像明白簫間問話的本意,回道:“秦營依城而立,漫無涯際。營間道路宛然,動靜舉止得宜。糧雖少,營不亂也。”

簫間再問道:“坊間秦兵雖少,其狀若何?”

張輒道:“但各司其司,無散亂擾民者。”

簫間低頭拱手,表示問完了。晉鄙接上來道:“臣遣多路斥候,日夜探報,不如張先生多矣!”

信陵君道:“願聞大夫所知。”

晉鄙道:“慚愧!臣多方斥報,僅知三十里內並無秦軍。然亦與秦斥候相遇。——秦人當在六十里外。”

信陵君道:“大夫老成謀國,諸軍所賴!今探得軍情如此,今日吾軍動靜若何,願大夫教我。”

晉鄙自然知道進退,道:“張先生既得秦軍之實,必有所謀。願聞先生所策。”

張輒也不推辭,道:“依臣等所見,秦人設軍市,必有隙可乘;韓邑華陽暗資秦人,不可不防。故臣等議得三策:以精壯乘隙入啓封,大軍一至,內外並起,此上策;前赴華陽,全據糧秣、城池,外和韓王,待韓軍出,吾軍與大梁軍三路齊出,必勝秦軍,此中策;前據南關,復修城壘,以爲不可勝,外結韓國,內協大梁,而待敵之可勝,此下策。”

大梁尉默不作聲,晉鄙偷眼看了看簫間,見簫間亦低頭不語,只得自己開口道:“吾軍之利在於急戰,如先爲不可勝而據南關,糧秣日費千石,非旦夕可備。如據華陽,韓王處恐難開口。”

張輒道:“臣等議得:秦人在側,華陽城小兵微,當天下之衝,苟爲秦破,所失非小;故念同盟之誼,代爲防守;秦人若退,朝夕還之於韓。一應軍需,雖取之於華陽,容後以金償之。”

晉鄙想了想,道:“善。非僅得華陽,且促韓出兵,一舉而二得。”

信陵君道:“大夫既善其策,願總司其事。大梁尉雖臥病,其勉力相助;武卒久隨尉府,願大梁尉掌之,必能協力。”

大梁尉辭道:“臣老病,願辭。”

信陵君道:“大梁尉,先王肱股,親至營中,倚爲干城。雖臥病,勞心者治人,自有弟子服其勞。願勿辭。”

大梁尉道:“公子謬讚,臣何當之。願捐殘軀以報。”

信陵君道:“大梁尉辛勞!”

晉鄙道:“臣願以大梁尉麾指是瞻。”

大梁尉道:“老病之軀,得效犬馬爲幸,願附驥尾,大夫勿棄。”

信陵君道:“二卿皆國之干城,吾魏所賴。但精誠協和,無難事也。願卿細籌華陽之事,勿使有遺。”

晉鄙道:“臣匆忙失策,願借公子之籌。”

信陵君道:“但憑大夫所欲。”拱手相辭出帳。衆門客亦隨其後出帳。晉鄙道:“張、郭二先生深入啓封,願得相助!”

得到信陵君暗示,張輒和郭先生連忙回頭,道:“願爲大夫效力。”

出到帳外,營前列陣已畢。仲嶽先生入帳議事,諸營務皆由門客靳先生承擔,而由曹先生輔之。信陵君引衆門客出來,見營前點兵,遂於營門十步之外停下,靜觀靳、曹二人點兵。二人雖不經陣戰,但點兵的事還是在鄉里幹過,加之有司莽處理各種細節,常規點兵事務倒還進行得井井有條。

不多時,各軍偏俾均來到信陵君營前領命,被引到信陵君跟前,見信陵君也立於營口,知道有特殊事情發生,均簡單地報告列陣完畢,可以出戰,就不再說話,安靜地立於兩側下首。信陵君也不多說話,耐心地等待帳內商議出一個章程。仲嶽等門客一個個均神情嚴肅,配合着表演,讓前來的軍將、偏俾心神不寧,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終於,帳幕掀開,大梁尉、晉鄙領頭,幾名門客跟在後面,走出大帳,來到信陵君下首,立定行禮,信陵君躬身回禮。晉鄙道:“臣等議得……”

信陵君突然側轉身,道:“軍機緊急,請大夫行令。”說完,就從身邊門客的手中接過斧鉞,執於手中,立於東側。晉鄙正不知如何纔好,仲嶽先生心領神會,上前揖讓道:“軍機緊急,願大夫勿辭!”大梁尉竟然也對晉鄙揖讓一下。晉鄙見信陵君已經立於下首,仲嶽先生和大梁尉出來揖讓,不敢再辭,只得走到衆門客隊前,轉身面對各營諸將,信陵君和大梁尉竟似有默契地立於晉鄙兩旁,明確了晉鄙全軍主將的地位。衆將見信陵君和大梁尉如此,哪裡不知道做人,均出列對晉鄙贊名敬禮後,分列兩邊領命。

晉鄙的指令說起來非常簡單,就是全軍以現有陣形向南開進三十里,前鋒要開進得更多一些,佔領殘破的南關。只不過涉及到的細節很多,各軍各營均要協調步調,所以涉及的軍令十分繁瑣。信陵君在軍中有些日子了,已經有能力把軍令轉換成大軍行進的粗略圖。

晉鄙發佈的另一項命令讓人有些意外。他宣佈將剩下的一萬武卒整成一軍,以大梁尉爲將。抱病的大梁尉完全沒有病態,底氣十足地應喏。任務分派完畢,諸將各自回營。信陵君將晉鄙和簫間留下,與車右先生見面。

車右先生和啓封令、尉各自有一小帳,散在各營,互不通氣。點軍時,由於仲嶽先生的特別囑咐,車右先生和啓封令、尉連夜操勞,可不參加點軍。

車右先生可能是真累了,也可能是回到魏軍軍營後十分放鬆,雖然鋪的秸稈並不厚,身下的土地還有些硌,但他還是很快就睡着了,一直睡到點軍結束。

車右先生從鋪上坐起,有些茫然地看了看周圍的環境,回憶起昨天發生的事,猛然感覺自己有些過於放鬆,睡得太沉,萬一夢中道出些什麼可不得了。他定定神,拍掉身上沾的秸稈,站起來,緊跟着發現陳四從帳口探出頭來,道:“先生好睡!”

車右先生見到陳四,連忙過去道:“爾如何在帳外?夜間宿於何處?”

陳四道:“夜來只宿於營中。點軍之時,身無所屬,知先生宿於此,故留於帳外,以候先生。”

車右先生道:“四兄辛勞,吾心何忍!”

陳四道:“先生此言,小子何當!既有侯夷門重託,又得先生厚待,小子焉敢稍有懈惰。”

正言間,營門前一片腳步聲。陳四趕忙跑到帳口一看,失聲叫道:“信陵君到!”

車右先生也跳到帳口,果見信陵君在前,左邊是大梁尉、晉鄙、簫間等一干文臣武將,右邊是張輒等一干門客,浩浩蕩蕩而來。車右先生趕忙整理了一下自己衣冠,出帳立於帳口,陳四立於身後。

信陵君等進了營門,在營司的引導下,向車右先生所留宿的帷帳走來。離了好遠,信陵君看到車右先生立於帳外,甩開身後的人,趨步上前,拱手當胸,道:“無忌謹拜先生!俗務多纏,有失請教,怠慢先生,有罪有罪!”

車右先生一揖到地,道:“微庶得公子救拔,脫離虎口,身得安泰,不及拜謝,惶恐惶恐!”

信陵君已經走到近前,也一揖到地,道:“先生清名,無忌久慕,恨不得朝夕請教耳!得先生駕臨軍營,幸何如哉!”

車右先生道:“微庶豈敢!公子之義,薄於天下,雖泰山北斗,不敢加也!”

信陵君道:“先生謬讚,無忌何當!”正好大梁尉等也跟了過來,信陵君轉身,一一介紹,車右先生一一禮敬,不知躬了多少次腰。簫間與車右先生是同僚,自不必說,大梁尉和晉鄙因爲芒卯的緣故,也與車右先生打過交道,都不是外人。一一禮畢後,張輒對信陵君介紹道:“陳四兄,武卒也。啓封之事,所賴多矣!”

第46章 入國第108章 故事重溫第129章 草舍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99章 義士曹包第30章 陷城第230章 司勝第234章 旦夕評第121章 豪強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333章 積竹柲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247章 魏使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75章 陳留司士第222章 善後第342章 三牲入城第33章 出城第11章 離城第156章 過橋第375章 利害相權第142章 刺探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120章 俠士第162章 離啓封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155章 共其利第208章 芒氏二子第272章 信用週轉第57章 樑尉公子第221章 除警第163章 船離啓封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304章 廟堂大事第88章 武卒第358章 夜聚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348章 管仲明第31章 陷城(二)第338章 祭壇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142章 刺探第89章 壯行第227章 司莽論策第5章 夜行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84章 侯嬴第78章 帳議第193章 將相和第223章 秦人來犯第155章 共其利第73章 樽俎折衝第215 歃血爲誓第111章 大梁門衛司莽第74章 將相和第251章 相持之道第205章 武卒歸營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263章 密議第131章 麻太公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250章 盤點情報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165章 破臉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33章 出城第313章 貪而致敗第183章 陰險狡詐信陵君第93章 故地重遊第142章 刺探第73章 樽俎折衝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84章 侯嬴第86章 尉府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173章 夜議第107章  一身擔之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4章 信陵君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72章 節鉞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271章 明勸賞罰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197章 車右求計第230章 司勝第131章 麻太公第196章 張祿第188章 兩府較量第300章 樑西驛卒第83章 俠士第111章 大梁門衛司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