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奇葩取士

劉備的“長安取士”,確實是一個奇葩。

這個政策,前半段,看着像是察舉制的延伸,又有點像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需要地方名士或者州郡官吏的推薦。

換句話說,這對地方世家豪強們還是有利的。

這年月,畢竟還是世家子弟有這個條件讀書識字,一般的寒門子弟,在學識上,依然還是無法跟世家大族的子弟們相比的。

但實際上,劉備對於這個地方名士的認定,並沒有那麼嚴格,而且也不限於一州只有那麼一兩個名額,也不要名士對被推薦人做出評定,只需要推薦就可以了。

至於後半段吧,你要說他是察舉制或者是九品中正制吧,他偏偏是用考試的方式來決定是否錄取,而不是通過名士評定來決定一個人是否有才能。

而你要說他不合禮法呢,這個考試也是劉備這個大漢天子親自主持的,真要說起來的話,察舉制的最後,也是需要天子親自考察被舉薦人才的品德,學識,這也能算是一種考試的方式。

可你要說他是科舉制.反正張溪是打死不承認,這玩意兒算科舉制。

科舉制可不只是讓皇帝親自出面組織考試,那可是從鄉試,會試,殿試爲一體的,一整套人才選拔制度。

但張溪也知道,在這個時代貿然開啓科舉制,那名聲,不見得會比隋煬帝好到哪兒去張溪也沒辦法,只能是選擇了妥協。

而對於龐統和黃權來說,他們也覺得他們是妥協了,同意採用考試作爲察舉制的最後一關,而不是以地方名士的評定來決定一個人是否具備出仕的資格。

畢竟,這年月,察舉制的弊端也已經顯現出來了,尤其是東漢末年,出現了不少濫竽充數的玩意兒,甚至在桓靈時期,還流傳過這麼一首歌謠。

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雖然這裡面有桓,靈二帝賣官鬻爵的因素,但事實也證明了,察舉制,其實並不能找出真正能懂實務,能理民的好官來。

與其這樣,還不如在學識上一較高下,能者上,庸者下呢。

至於非要地方名士推薦,一方面是龐統和黃權爲了保證地方世家利益所做的堅持,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儘可能的篩選掉一些有才無德之人。

中國人的用人理念,一向還是比較偏向於用人用德的。

有德無才之人,最多就是個庸官,這樣的人壞不了大事,甚至多鍛鍊一下,也不是沒有鍛煉出來的可能。

但有才無德之人,用好了,自然能起到大作用,但用不好,可就容易爲禍百姓,甚至是爲禍天下了。

你不可能指望每個上級官員,甚至皇帝都能用好有才無德之人,畢竟不是什麼人都有這樣的資質,哪怕是在曹魏,也只有曹操敢說我“唯纔是舉”,換了曹丕都不行。

站在劉備的角度考慮用人機制,從來不能只考慮眼前,必須要考慮到以後.因此這個名士推薦,雖然張溪覺得會導致一些寒門子弟沒有出仕的機會,但劉備覺得還是很有必要的。

但即使如此,當劉備昭告天下,在長安取士之後,依然引起了天下士族們的紛紛議論。

這種取士方式,不同於以往的察舉制,但也可以看做是察舉制的一種延伸.對這樣的取士方式,世家們都是議論紛紛的。

最大的爭論點在於——世家子弟是不是要參加這種以皇帝個人意志爲喜好的考試,通過這樣的方式出仕?!

這年代世家大族的高傲,遠遠超過大衆的想象。

倒不是這羣世家子弟不屑於跟寒門子弟同場競技,覺得這是丟身份這時代的世家格局還沒有那麼小,而且世家子弟也不覺得自己會在考場上輸給寒門子弟。

畢竟雙方的現實差距還是很大的。

這年代世家子弟真正的高傲體現在——這個天下,不是皇帝一個人的天下,皇帝要求賢才,那就該禮賢下士,來請我出仕,而不是用一場考試來決定我的未來。

這裡面的主次問題不能搞反了。

這也是爲什麼這個時代,甚至往後的幾十年,很多士族明明有被推舉出仕的機會,但非要拒絕出仕,遊戲于山林的原因。

老子決定你這個皇帝不值得我輔佐,那你就是三請我,我也不出山相助.這是士人的風骨。

比如說著名的竹林七賢,大多數就是這樣的人雖然背後的原因比較複雜,展開說就太水字數了,但至少明面上來看,他們就是拒絕了朝廷的徵召,而且被世人所尊敬。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劉備做人不厚道啊。

你沒當大漢天子那會兒,尚且知道要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如今才當了三年的皇帝,就擺架子,弄個什麼考試,讓天下賢才去應試?!

做夢去吧!!!

這,就是如今世家對劉備的“長安取士”嗤之以鼻的最大原因。

當然,有人嗤之以鼻,但也有人心動了。

辣麼大一個關中啊,四十六個縣啊,要甄選官吏,甚至是上到州一級的佐官,下到縣令縣尉,幾百個職位的空缺呢。

你們大世家是無所謂,自己在本州都已經吃的盆滿鉢滿的了,可很多中小世家們,他們的利益誰來保證,他們的生存發展,難道就只能維繫在依附大世家一條路上麼?!

大世家們對劉備的“長安取士”嗤之以鼻,那不是正好,少了這些大世家出身的子弟,大家都是中小世家,甚至是跟寒門子弟競爭,那多少也是一條出路啊。

只要能當上了官,有了上升通道,誰知道將來自家能不能出個三公?!

就算不出三公,只要連着幾代出州郡高官的子弟,自己的家族也能實現一個臺階的飛躍,從中小世家成長爲一方大世家到那個時候,誰會笑話誰?!

中小世家這麼想,寒門子弟就更別說了。

以前寒門子弟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附世家,通過世家的推薦給州郡主官入仕,能在州郡內當一方佐官就已經是高光時刻了,大部分的寒門子弟,甚至一生都沒有入仕的機會。

可如今,他們雖然還需要世家的推薦信,但好歹可以憑藉考試成績來決定自己的前途,而不是一昧的通過討好世家來獲取上升通道這已經是讓他們很滿意的變革了。

因此吧,不同於大世家在冷嘲熱諷,以及中小世家的權衡利弊,寒門子弟如今已經開始想辦法找人託關係,要推薦,然後準備啓程前往長安了。

這是世家和寒門之間的反應,具體到官方的反應,倒也有些意思。

當劉備“長安取士”的消息傳到江東的時候,孫權在公開場合嘲笑劉備,說劉備“一世英名,臨老糊塗”,還說“世間焉有不取德行,以試決才之理?!”

一方面,孫權確實覺得,劉備這樣的做法很不妥當,有得罪世家的風險。

另一方面,孫權很清楚自家內部的這些事兒,不管是淮泗集團,還是江東世家集團,他們其實都是世家出身。

孫權要是敢覺得劉備的做法很不錯,那估計連淮泗集團都不會再支持孫權,更別說一直有點桀驁不馴的江東世家集團了。

因此,孫權說這話,純粹就是嘲笑劉備,覺得劉備是真的老了,現實是什麼樣都看不清了。

而曹魏這邊,曹丕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後,在洛陽朝會上,也是狠狠的嘲笑了一把劉備,說劉備“自斷其根,不足爲慮”了。

但私下,曹丕找來孫資和劉放這倆狗頭軍師,認真的研究了一下,是不是有效仿的可能。

順帶一提哈,雖然兩線戰事都結束了,但曹丕並沒有返回鄴城,而是一直常駐洛陽,還把朝廷班底給搬到了洛陽,一副要久住的架勢。

這方面,曹丕還是體現了大魏天子的魄力和擔當的。

之前丟涼州吧,好歹有關中三輔和長安在前面擋着,曹丕回鄴城也沒人說什麼。

可現在連長安都丟了,曹丕要是再回鄴城,就給人一種怕了劉備的感覺,這上面的政治失分是很大的。

再一個,曹丕也不是沒有脾氣的人,他雖然膽略沒法跟他父親曹操比,但政治眼光還真的不差,知道自己現在絕對不能再退了,再退的話,大魏的人心可就不好說了。

因此,在劉備已經佔據了長安,距離洛陽只有九百里的情況下,曹丕愣是沒有退縮,反而常駐洛陽,在洛陽處理朝政。

說實話,其實曹丕心裡也虛,但這時候,他真不能退,只能硬着頭皮硬頂。

好在劉備在佔據長安後,也沒有了繼續東進的餘力,而隨着曹魏青徐戰事的結束,曹丕也有了餘力來拱衛兩關和中原,一時間倒也沒什麼大問題。

但曹丕消停了沒兩天,就接到了劉備“長安取士”的消息這事兒,雖然曹丕憑藉着自己的政治敏感性,第一時間對劉備表達了批判,但私底下,曹丕還是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能削弱世家話語權的好辦法。

就像蜀漢的那個三省六部制一樣,雖然看着離經叛道,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是提高國家行政效率的好辦法如今的大魏雖然表皮依然是三公九卿制,但實際上,裡子跟蜀漢差不多,曹丕對各部的責權重新進行了劃分,也是各管一攤,互不統屬,本質上也是三省六部制。

現在這個取士方式,曹丕覺得吧,其實也不是改改,然後拿來自己用。

畢竟,這個取士制度,跟九品中正制,確實看着很像。

第462章 突破第814章 雙方誤判第466章 再次僵持第1161章 三年後(二)第506章 等第144章 張機第1014章 寇封來援第675章 江州密議第722章 東吳有變第632章 關羽的傷勢第305章 收取襄陽第619章 誤判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379章 經濟作物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958章 試探第140章 攻克江陵第585章 張郃之計第289章 關羽的策略第155章 劉備親臨第947章 互相試探第657章 疑兵計第543章 無當飛軍對曹魏禁軍第984章 聯姻第804章 心累的陳祗第960章 洛陽攻城第1071章 重整第877章 城門攻防戰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808章 添油第61章 想對大家說的一些話第23章 反對第1145章 夾擊虎牢關第332章 江陵城的鏖戰第626章 敗退第1029章 誰比誰更爛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138章 油江口第1243章 三大變故第398章 出兵第1042章 遷都之議第956章 影響第309章 江東在行動第787章 陸遜的戰略第286章 張郃戰魏延第57章 三顧茅廬第919章 大婚第409章 不覺中計的趙昂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729章 空城計第187章 治病第180章 迎親第478章 爭論第431章 詭異的南陽戰事第75章 離去的準備第1185章 魏縣第742章 歲月第753章 餿主意第115章 察覺第595章 凌晨突襲第71章 博弈第894章 撤離第742章 歲月第812章 擊潰第948章 各地局勢第643章 名將隕落第1208章 投降?!第338章 江陵城下第988章 巧合第301章 收降第1207章 退路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932章 司馬懿的預判第831章 議策第369章 三路戰局第99章 棄新野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799章 陸遜的心態第1254章 兵臨城下第1129章 有心無力的蔣濟第1085章 曹叡的決策第468章 馬超的神奇操作第288章 胡修與呂常第710章 成都議事第1059章 偏師出兵第1209章 變數第1148章 司馬懿的困境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30章 對比第144章 張機第332章 江陵城的鏖戰第276章 襄樊之戰的真正用意第119章 船艙密謀第195章 張溪告狀第1179章 進兵河東第860章 潼關之戰(十五)第1135章 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