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看不慣

第479章 看不慣

諸葛亮最後也沒有辦法,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把從張溪那邊獲得的啓發,加上自己的思考,對新官制進行了一個總結,制定了兩種並行的行政制度,以張溪和諸葛亮兩人的名義,一起上奏給劉備。

這種事兒,就讓劉備自己去做決定吧。

到底是採用對皇權更加有利的“內閣”制,還是採用比較熟悉的“三省六部制”,交給劉備去權衡利弊。

而劉備也相當頭疼的考慮了很久,最終選定了“三省六部制”。

其實劉備本人是更加傾向於“內閣制”的,這樣可以保證皇帝徹底掌握權利,不用擔心再出現像曹操,王莽這樣的篡逆之輩.甚至連霍光這樣的權臣都不太可能出現。

但考慮到現在的實際情況,劉備又不得不選擇後者。

因爲現在是亂世,並不是太平盛世,不是求穩的時代,而是需要開拓進取的時代。

再一個,就目前的世家大族的勢力和影響力,即使採用“內閣制”,也可能會出現世家大族輪流上臺執政的情況。

就這些世家大族一貫的作風和節操,他們也許會爲了自己的權利去維護皇權,但更重要的,這幫人還是會主要維護家族利益,這樣對百姓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兒。

甚至一個搞不好,世家大族們聯合起來架空皇權也不是不可能的。

與其如此,劉備倒不如用“三省六部制”,這樣分散的權利,皇帝只要不是真的廢物,哪怕懂的一點制衡的道理,起碼也能掌握一些權利,不至於被人欺負了。

再一個,“三省六部制”雖然跟現行的三公九卿制不太一樣,但好歹也有相似之處,不需要做太多的改變,不過是把三公和九卿的職能各自進行一個重新的劃分而已。

用“三省六部制”承接“三公九卿制”會省下不少的事兒,相反,“內閣制”就跟三公九卿制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了,那是一種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再衍生的產物,貿然用“內閣制”承接“三公九卿制”的話,很多人會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

幾番來回的考慮後,劉備還是決定採用“三省六部制”來取代“三公九卿制”。

當然,新官制的誕生,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不可能說諸葛亮一個上表,劉備一句話就能決定下來,這年頭的皇權還沒有強大到這個地步。

因此劉備還得把諸葛亮上表的新官制下發給部下主要的文官武將們討論,最終決定出具體實行的官制,同時也是給屬下們一個心理準備,知道在改制後,自己應該做什麼事兒。

而這個“三省六部制”.其實不管是代表哪個地方和階層利益的人,看了都覺得挺不錯的。

“三公九卿制”,其實重頭部位在三公,九卿很多時候都是建議權,沒有決定權,甚至部分職能還要受到三公的約束三公可只有三個位置,競爭壓力太大了。

但“三省六部制”裡,一共有九個可以獨當一面的職位可以給到大家。

三省雖然統領朝政,但六部也是單獨的職能部門,三省對六部雖然有上下級關係,但並不代表三省能直接干預六部決策,只是對六部決策有決定權而已。

甚至必要的時候,皇帝還能直接越過三省,直接干預六部決策.六部尚書,也是朝廷決策層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就比九卿的職權要高的多。

雖然感覺“三省六部制”相比較於“三公九卿制”少了三個重要的職位,但手裡的權利可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樣的改制,其實在劉備集團的內部,是很受歡迎的,甚至已經有人開始上下活動,謀求一個合適的職位了。

比如說像許靖這樣的人物,知道自己在劉備集團內部的位置不高,但本身的聲望又非常的高,算是天下名士.這要是不去爭取一下禮部尚書的位置,那簡直都對不起自己。

要知道禮部尚書可是非常重要的職位,禮部的職責是: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察舉人才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禮部又下設四司: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各州郡人才察舉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

別的不說,光一個掌“察舉人才”就夠天下名士們爭破頭的。

真的,別說許靖了,就是遠在荊州的司馬徽,如果不是實在年紀太大不宜遠行,他都想到成都去,跟許靖爭一爭這個禮部尚書的職位。

說起這個司馬徽.原本歷史上早就該去世的司馬徽,這幾年在荊襄的嶽麓書院活的是越來越滋潤,平日裡除了接待一下來訪大儒外,基本都是在嶽麓書院的後山休養,偶爾也去前山講講課啥的,小日子過的挺舒服的。

只是年紀越來越大了,不太適合遠行,家人也不放心,所以才只能作罷,讓許靖去撿這個便宜。

但司馬徽越想越覺得生氣,越想越覺得這事兒不爽你許靖一個翻牆出城投降的主,就這個品德,你好意思當這個禮部尚書?!

司馬徽是名士嘛,不太好在正式的場合翻許靖的黑歷史但私底下,司馬徽非常瞧不起許靖的這種做派。

越想越不爽的司馬徽,派人去請來了虞翻。

虞翻自從嶽麓書院成立後,因爲司馬徽的挽留,就沒有再回江東去,一直留在了嶽麓書院虞翻也算是看透了,自己這張臭嘴,前半生得罪人太多,一直被人誹謗,後半生在江東當官也是個惹人厭的貨,上到孫權張昭,下到屬下佐吏,就沒人說自己好的。

這要是再繼續呆下去,一張臭嘴說出點讓人嫉恨的話來,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自己是無所謂,但牽連家人就不好了。

倒不如留在嶽麓書院,寫寫書,講講課,沒事兒的時候想噴誰就噴誰,反正都是後輩弟子,誰還敢回嘴不成?!

但現在,司馬徽請來虞翻,想要推薦虞翻重新出仕,去跟那個許靖爭一下禮部尚書的位置虞翻很猶豫。

虞翻知道自己的脾氣,一張嘴又不饒人,雖然這些年在嶽麓書院潛心讀書寫注,但他的名聲,比起許靖來說,卻是差的很遠。

人許靖一家子會裝啊,人緣也好,許劭的《月旦評》一出,更是有的是人跟着捧臭腳.他虞翻前半生罵人太多,後半生被人罵的太多,雖然也是一時大儒,但名聲真沒法給人許靖相比。

再一個,虞翻之前跟隨孫氏,現在再出仕劉氏虞翻是會稽人,家人都在江東呢,這樣真的好麼?!

然後司馬徽就跟着勸啊。

第一,孫權這人吧,雖然做人有些不太講究,但好歹也是江東之主,底線終究還是有的,不可能因爲虞翻出仕劉備就對虞翻的家人有什麼不利.這點氣度都沒有的話,那孫權也坐不穩江東之主的位置。

第二特麼你願意看到那個裝腔作勢的許靖成爲禮部尚書麼?!

許靖這貨,一生學問也不過就那樣,人品更是一般,要是讓這樣的人成爲禮部尚書,這要是將來劉皇叔一統天下,那許靖不得是天下第一名士?!

你願意看到這貨成爲天下第一名士麼?!

你真別說,要是司馬徽對別人這麼說,說不定有人顧及自身名聲或者影響,還會裝腔作勢一下.但虞翻不會。

虞翻這人,嘴臭,但性格也直,遇到看不慣的人和事兒,那是想噴就噴,根本不看噴的對象是誰。

就許靖那樣的貨色居然也敢覬覦“天下第一名士”這樣的稱號?!

行了,咱爭不爭這個禮部尚書無所謂,但不去噴一下這個不要臉的許靖,那還真的是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就這樣,虞翻收拾收拾行禮,帶上了司馬徽的推薦信,直奔成都而去。

而身在荊州的虞翻都知道了劉備集團在改革官制,許靖試圖“競聘上崗”禮部尚書的職位了,這個消息花不了多長的時間,就會傳到江東,傳到孫權的耳朵裡。

孫權對虞翻是不是去找許靖的茬根本不在意,也不會因爲虞翻這個噴子去轉仕劉備覺得有什麼可惜的虞翻噴人可是不分地點和場合的,連孫權都沒少被虞翻噴,孫權巴不得這貨趕緊滾蛋,去挑戰一下劉備的血壓呢。

孫權真正在意的事情是——劉備沒事兒幹嘛要改官制?!

再結合之前曹丕在鄴城稱帝的事兒一聯想,政治智商一點都不低的孫權頓時意識到了劉備要做什麼。

劉備那個老小子,他想稱帝了。

那麼問題來了。

曹丕那個小子已經稱帝了,劉備那個老小子也即將稱帝同爲三分天下的一份子,我孫權爲什麼不能也稱帝呢?!

孫權越想,越覺得心動。

(本章完)

第893章 提前準備第136章 江陵決戰(三)第1172章 河東世家第230章 情勢變化第1008章 全朱矛盾第586章 險計第683章 影響第308章 呂蒙的計劃第98章 劉表病重第1003章 江陵保衛戰開端第486章 衆議第9章 寇封第28章 兵法第664章 槐裡之戰第35章 酒之事第1081章 情報可靠性第838章 試探性進攻第681章 平息叛亂第636章 將軍成長中第384章 巡視地方第469章 南陽戰局第619章 誤判第947章 互相試探第477章 改制第318章 白衣渡江第1236章 各方顧慮第300章 水淹七軍第1068章 朱然突圍第634章 張遼決意第46章 家內瑣事第499章 關中變化第723章 諸葛回成都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304章 攻破樊城第288章 胡修與呂常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582章 各方變化第417章 出城作戰第619章 誤判第939章 相持第588章 山路第845章 特殊兵種的作用第1060章 陸凱的眼光第1113章 失算第314章 騎兵突襲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1092章 共議第593章 艱難行軍中的張郃第549章 毌丘儉的計策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810章 勸降第175章 從長計議第26章 找原因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1044章 議罪錢第1167章 主帥人選第651章 退兵第658章 投誠第1248章 攪局者(一)第17章 糜竺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375章 戰事漸平第1126章 互相猶豫第506章 等第368章 分兵第661章 潼關路第269章 清閒第1115章 “河東大捷”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737章 爭(二)第648章 遷民入關第598章 要命的巧合第1章 求職第447章 街亭混戰(二)第97章 襄陽的反應第1221章 東征準備(二)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150章 蘄春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267章第211章 豪賭第1010章 河洛戰事第689章 治理雍州第682章 奇葩取士第758章 司馬懿的焦慮第1163章 各懷心思第165章 朋友第171章 聯姻第583章 搶時間第186章 周瑜病危第1070章 和談第510章 各路安排第999章 水戰決勝第588章 山路第768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第108章 過江第365章 點兵點將第385章 牂牁郡的發財道路第839章 戰略改動第256章 鍊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