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五虎將

第356章 五虎將

關羽替趙雲鳴不平,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趙雲可是關羽的老兄弟了,當初劉備還在公孫瓚那邊混的時候,關張兩人就認識了趙雲。

後來的二十多年征戰生涯中,趙雲從正式跟隨劉備開始,除了回常山處理哥哥喪事的那幾年不在劉備身邊,其他時間一直跟隨着劉備,幾經挫折卻從未放棄。

這是忠心,也是資歷。

再論功績,趙雲早些年跟着劉備走背字,連劉備都沒打過什麼像樣的勝仗,就別說趙雲了。

但劉備數度遇到危險,確實也是趙雲一次次的保護着劉備脫離險境的。

這不是能力問題,是機遇問題,趙雲就沒有遇到好時候。

但是,在劉備平定荊南四郡後,趙雲立刻就被劉備任命爲代理桂陽太守,獨當一面,入川時又接連平定了江陽,犍爲二郡,對成都完成了戰略包圍。

這些都是鎮守一方或者是獨領一軍的取勝的功績。

這樣的成績,於公於私,四方將軍應該有一個給趙雲的。

但.實話實說,雖然張溪也這麼想,但更多是交情和濾鏡的因素,拋開這些因素來看,趙雲沒有入選四方將軍纔是合情合理的。

劉備進位漢中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奪取了漢中,因此,考量晉升與否的重要標準,其實還是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中,趙雲雖然有接應黃忠突圍,同時佈下疑陣嚇退曹兵的事蹟,但這場戰鬥,本身是劉備方發起的劫糧行動,作戰的目的並沒有達到,算是一次失敗的進攻。

這種情況下,哪怕劉備親口誇“趙子龍一身是膽”,也沒辦法給趙雲記功,畢竟是失敗的戰鬥,只是經過趙雲的努力,失敗的結果並不嚴重而已。

至於入川時期的功績,劉備已經獎賞過了,趙雲從牙門將軍升到翊軍將軍,就是對趙雲在入川時期功績的肯定,現在再貿然的升官,也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

最後,也確實有劉備在政治層面的考慮,四方將軍,不能都是劉備的自己人。

馬超是用來吸引那些雍涼地區,對曹操不滿的人才,這個大旗要樹立起來,對以後攻略雍涼有好處。

黃忠本身立有大功,又必須要給荊州派樹立起一個榜樣,所以黃忠也入選了。

關張二人不用說,這倆入選不需要任何理由,就憑他們是劉備的義弟,同時也是劉備的元從就可以了。

更何況,關羽鎮守荊州,水淹七軍,張飛瓦口關暴打張郃,這兩個人的功績還沒賞賜,因此不可能不入選。

這麼一算,就只能委屈趙雲了。

誰讓趙雲性格寬厚識大體呢,劉備算來算去,只好這麼排定了四方將軍的位置。

因此,關羽替趙雲鳴不平,張溪倒也是可以理解.但其實並不是沒有辦法補救一下的。

咱不能因爲人家趙雲好說話,就這麼欺負人,對吧?!

四方將軍的位置只有四個,五個人不好分,而且是官制,不好改.但五虎大將不是有五個呢嘛。

嚴格說來,歷史上並不存在“五虎將”的說法,倒是曹魏的“五子良將”有類似的記載。

陳壽在《三國志.魏書卷十七》中記載:“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爲先”,這就是五子良將的最早說法。

陳壽的本意,是列舉了曹魏除了諸夏侯曹外的外姓將領,把五個功勞最高的放在了一起,但因爲陳壽算是差不多時代的人,把這五個人並列一傳,還專門提到了“五子爲先”,估計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確實有和五子良將類似的說法。

這多少也算是有據可查。

可好巧不巧的,陳壽在寫《三國志.蜀書》的時候,也把五個人合爲一傳,就是“關張馬黃趙”傳雖然陳壽沒有明說這五個人有“五虎”的稱號,但架不住後世人的腦洞大開,覺得你曹魏都可以“五子爲先”了,那蜀漢來個“五虎上將”,不是很正常嘛。

五虎上將的說法,就這麼流傳開了,再加上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直接給你來了個蓋棺定論,五虎上將的說法就徹底流傳開了。

可五虎上將的說法,終究只是演義虛構的,不被正史認可。

只是呢,現在不是有一條穿越狗在的嘛,這條穿越狗還在劉備集團內做事。

因此嘛,張溪就攛掇着關羽,既然覺得四方將軍的封賞對趙雲不公平,那咱們不如上表漢中王,弄個五虎將這樣的榮譽稱號出來。

這又不是什麼具體官職,只是一種榮譽職稱而已,不影響正常的官府運行.應該不會有人會反對吧?!

啥?!魏老匹夫?!

管那老匹夫幹啥!張溪跟他關係很好嗎?!

再說了,魏延嫉妒自己沒有被封五虎將,那完全是羅貫中爲了黑魏延而編出來的。

這老匹夫現在不管從功績還是從地位上,都沒法跟五虎大將比,能被劉備封爲漢中太守獨當一面,已經算是破格提拔了,他怎麼可能會覺得自己有資格入選五虎將?!

張溪就這麼攛掇着關羽,寫了一封奏章,然後附上了自己的名字,向漢中王請表,說是爲了鼓勵軍中士氣,希望封出五個榮譽稱號,合稱“五虎將”。

當然,最終誰入選,還是要交給劉備來定奪的,這方面不管是關羽還是張溪,都沒有那麼缺心眼。

但這份表奏送到漢中,劉備看着就覺得有問題哈。

二弟鎮守荊州,北據曹操,南退孫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難道是覺得區區一個前將軍的位置,不能滿足他對功名的渴望了?!

不然沒事兒提出這個什麼“五虎將”的榮譽稱號幹什麼?!

劉備倒是不相信關羽會有異心,但他了解關羽,知道關羽一向好面子,而這次關羽在荊州乾的也確實出色,打下並且守住襄樊,對劉備集團的影響力,完全不遜於又一個漢中之戰。

如果從這個角度考慮,好像也確實有點封賞的低了。

但.劉備手上已經沒有可以再封賞的官職了,衛將軍,車騎將軍,大將軍這些比四方將軍更高的職位,不是一個王爵可以封賞的,那必須是天子才能任命的。

而且吧,這份表奏,不僅僅是以關羽的名義送來的,附表的人還有張溪也就是說,張溪也是同意關羽這次上奏的請求的。

這就不能不讓劉備重視了。

如果只是關羽的一時興起,那劉備派人去解釋一下自己的難處,以關羽對自己的尊崇態度,這事兒也就過去了。

但連張溪都聯名上奏了,這就不得不讓劉備多想一下.是不是荊州的大部分官員,對這次的封賞,都不是很滿意。

確實,有一說一,劉備在進位漢中王后,對屬下羣臣的封賞,更多的是集中在益州出身的官僚上,畢竟能打贏漢中之戰,這幫人是出了死力的。

雖然並沒有真的到“男主戰,女主運”的程度,但各種錢糧消耗都是益州提供,現在拿好處,肯定是得給他們大頭。

比如說法正,作爲劉備進攻漢中的謀主,又是主導了整個漢中之戰的關鍵謀士,在劉備進位漢中王后,直接封他爲尚書令,護軍將軍。

而一同出征的龐統,坐鎮後方籌備糧草的諸葛亮,依然還只是“軍師將軍”的頭銜,官職沒變。

順帶一提,張溪也依然是南郡太守,並沒有升官,甚至因爲現在的左將軍是馬超了,張溪的左將軍司馬官銜也順帶的撤銷了。

也就是說,劉備在進位漢中王后,出於鞏固益州統治的因素,在這次封賞中,確實有些偏向益州本土派,而忽略了荊州派的利益。

尤其是荊州派也沒閒着啊,在荊州不僅打下了襄樊,而且還擋住了江東的偷襲,兩線作戰居然都贏了,這麼大的功勞,大家卻沒有賞賜,說不過去吧?!

所以呢,劉備接到了這封關羽和張溪聯名的奏報後,思考了很久,決定把幾個人都叫到漢中來,認真的討論一下。

不僅僅是封賞的問題,還有發展路線的問題.現在的情況太好了,擺在劉備面前的選擇也太多了,劉備也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好,召集謀士們好好的商議一下,也是有必要的。

荊州方面,關羽是肯定不能動的,他不僅要鎮守襄陽,防備北方曹操,同時還得兼顧南郡和荊南。

同樣的道理,南郡的王基也不能動.倒是徐庶,暫時離開一下問題不大。

江東使者諸葛瑾,近日已經到了漢中,雖然劉備還在晾着他,但劉備不相信在這種情況下,孫權還會偷襲荊南。

因此,只能把張溪和徐庶兩個人叫到漢中來,詢問一下具體情況。

同時,也給在成都鎮守的諸葛亮發去書信,讓他儘快來一趟漢中。

就這樣,在建安二十三年三月下旬,張溪接到了主公劉備的詔令,前往漢中,商議國事。

(本章完)

第193章 諸葛亮視察第388章 戰略衝突第819章 曹魏騎兵第53章 蹴鞠第498章 原因第452章 火攻略陽第1249章 攪局者(二)第969章 佔便宜的東吳第367章 花關索第1185章 魏縣第1103章 調整部署第273章 開山第950章 諸葛亮的冒險第915章 增援第47章 曹仁第309章 江東在行動第893章 提前準備第1188章 兵出幷州第657章 疑兵計第588章 山路第808章 添油第869章 訓子第496章 偷工減料第324章 激將第945章 撤軍第205章 局勢變化第1000章 公安撤軍第828章 潼關失守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1015章 朱桓立功第360章 庲降都督第53章 蹴鞠第655章 背鍋俠滿寵第856章 潼關之戰(十一)第728章 東吳出兵第693章 擱置爭議第947章 互相試探第748章 對內整治第188章 再次一換三第1004章 邀約第6章 這個世界不太對勁第686章 公平第1130章 變策第625章 遇事不決就突陣第191章 長沙赴任第1172章 河東世家第1166章 戰略制定第519章 攻略西營第217章 取名第715章 救災第13章 吹牛第454章 關羽的調整第846章 潼關之戰(一)第351章 漢中之戰落幕第155章 劉備親臨第517章 曹真的直覺第553章 調兵第293章 于禁的決策第93章 投石機第585章 張郃之計第86章 攻城第896章 戛然而止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1183章 司馬出山第1219章 孫權的疑心第132章 攻取荊南第1234章 悲歡不定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629章 情勢翻轉第1017章 借兵反攻第611章 戰術之爭第323章 燒燬糧草第94章 援兵到來第474章 魏諷謀反案第814章 雙方誤判第1145章 夾擊虎牢關第374章 滇馬第693章 擱置爭議第654章 奇怪的三輔第285章 馬鳴閣道第1109章 棄守的代價第695章 祭祖前後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1209章 變數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794章 左馮翊防守戰第979章 出使變故第802章 援兵第793章 掃清威脅第823章 重泉縣內第613章 進攻第577章 接應第1157章 兗州戰役結束第1061章 北上長沙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1064章 羅縣攻防戰第693章 擱置爭議第411章 冀縣平定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26章 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