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王基

第274章 王基

東萊王基,曹魏後期的重臣,能文能武的全才。

說起來,張溪知道王基,還是因爲暗恥的三國志系列.王基在後期,真的是一個很好用的武將。

而且這個王基很奇怪,隨着暗恥三國志系列的版本更新,每出一個新的版本,他的數值就會往上跳一截,到最後這位的統率和政治能力直接接近九十.這可是一流武將的門檻啊。

張溪爲此專門去翻了史料,這才知道,這位原來能力這麼強,不僅能治理地方,還能領兵作戰,是曹魏中後期不可多得的人才。

然後張溪就在嶽麓書院裡,發現了一個同樣叫王基的東萊人。

當然,這年頭同名同姓的比較多,最典型的就是馬忠這個名字,魏蜀吳各有一個。

所以張溪就試探性的跟王基交談,詢問一下他的過去。

王基倒也沒有想那麼多,畢竟當時他也不知道張溪是南郡太守,只以爲也是現場某個大儒的學生而已,所以就當是同學,也就說了。

王基是東萊人,他的父親早亡,一直是叔父撫養他長大的。

十七歲的時候,王基其實就已經入仕了,只不過郡裡讓他當負責糧草的副官,他嫌棄這個工作太繁瑣了,不是他喜歡乾的活,所以他就辭官外出遊學。

到了汝南這個地方,遇到了宋均,王基就拜在宋均門下學習,一直到現在。

王基其實也算是寒門出身,只是在膠東半島這個地方,文化氣氛濃厚,王基從小的文化基礎打的就比較牢固。

而到了汝南呢,因爲拜師宋均,而宋均又是鄭玄的弟子,而鄭玄又是北海高密縣人,跟就在東萊郡隔壁所以嘛,王基也被人謠傳是鄭玄的弟子。

實際上並不是,王基是鄭玄的再傳弟子,原因很簡單,時間對不上——王基十七歲去汝南遊學的時候,鄭玄都已經死了六年了。

搞清楚這些事情後,張溪就已經確定,這個王基,就是自己知道的那個王基。

既然這樣,顯然不能讓這位再跑去曹魏那邊當官了啊.必須得留下,給劉備服務。

當下張溪就亮明自己南郡太守的身份,誠懇的邀請王基出仕荊州,想當什麼位置的官隨便挑,他可以去疏通關係。

王基當時是懵逼的,但隨後,王基也陷入了思考。

王基今年已經二十八歲了,如果繼續蹉跎下去,天知道還有沒有當官的機會。

但說實話,王基是東萊人,家人都在曹魏境內雖然在劉備這兒當官也不至於連累家人,但以後回家祭祖多不方便吶。

再一個,王基其實並不看好劉備,覺得現在天下最有希望統一的人,還得是曹魏,畢竟人家佔據了大半江山,怎麼看都是蒸蒸日上的時候。

所以嘛,王基就想着,怎麼婉拒張溪爲好。

畢竟是剛認識的人,而且人家以一郡太守之尊,親自跟你交談,一點沒有架子不說,還熱情的邀請你出仕,總不好生硬的拒絕。

因此,王基表示,如果張溪能說動劉備,讓他當荊州別駕,那他就同意出仕劉備。

這在王基看來,是不可能的事情。

荊州別駕可是一州的副手,是荊州牧最信重的人,一般必須是荊州牧的心腹來擔任。

而現在荊州牧在劉備集團內是劉備親自兼職的,劉備怎麼可能讓一個聽都沒聽說過的人,擔任這個職位呢。

再一個,張溪只是南郡太守,郡一級的主官,他怎麼也沒辦法決定州一級的副手由誰擔任吧?!

所以嘛,王基這就是以進爲退,提出一個不可能的條件,讓張溪知難而退。

而張溪表示.你等等啊,暫時在嶽麓書院住下,我去問問。

然後張溪就去問了。

先問關羽,伱介不介意荊州多個別駕啊?!

要是別人問這個問題,關羽還得思考一下,畢竟別駕這個位置非常重要,關羽也不是名正言順的荊州牧,他只是總督荊州而已,如果多個別駕,說不定會對自己有所掣肘。

但這個問題是張溪問的,關羽表示你自己看着辦吧。

二爺雖然不太喜歡張溪的處世方式,但對張溪這個人還是很信任的,既然是張溪推薦的,那二爺相信對方肯定能勝任。

再說了,萬一有掣肘,二爺也可以找張溪,讓他負責解決。

張溪一聽關羽沒意見,立刻跑去找馬良,問問他要不要當荊州別駕?!

馬良表示我這個荊州治中從事兼職別駕已經很累了,你讓我實領別駕,這是要累死我麼?!

然後張溪又問,那我推薦個人來當別駕,你沒有意見吧?!

馬良聞言可高興了還能有這種好事兒?!

那人在哪兒?!姓什麼叫什麼?!是不是荊州人士出身啊?!能力怎麼樣?!

馬良一連問了四個問題,鬧得張溪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索性張溪就拉着馬良一起去了嶽麓書院,見了王基,讓這兩人面對面的交談。

王基更加詫異,沒想到張溪只是去了幾個時辰的功夫,就把荊州治中從事給拉來,讓自己面談了。

當然,硬要說的話,荊州治中從事也決定不了荊州別駕的職位.但人家既然來了,王基也不能敷衍應對。

不然人家傳言出去,說王基不僅沒有真本事,而且還不知禮義.以後王基還要不要當官了?!

所以,王基倒是沒有敷衍馬良,基本是馬良問什麼,他就認真答什麼,全力的展示自己的才華。

因此,馬良對王基的才能,有了一個充分的瞭解。

這個人,能力是沒問題的,考慮事情的有些方面,馬良都嘖嘖稱奇,很有預見性。

實務方面的經驗雖然欠缺了一點,但只需要稍微磨礪一下,就能幫上自己大忙現在馬良是真的缺人,也有心拉王基加入劉備集團了。

至於荊州別駕的這個位置,確實不是馬良能決定的,但這個位置,張溪和關羽都能推薦,甚至到了劉備面前,也就是走個過場的事兒。

唯一讓馬良比較擔心的,是王基並不是荊州人,他是東萊人。

但回過頭來想想,這位可是大儒宋均的弟子,學的還是鄭玄一脈的經義別的不說,就衝着鄭玄這塊金字招牌,荊州世家們哪個敢叫囂?!

那可是一個時代的儒學領軍人物啊,作爲鄭玄的徒子徒孫,不給王基面子就是不給鄭玄面子請問一下,全天下哪個世家有這個膽子?!

馬良一想通這點,頓時一點顧慮都沒有了,跟王基拱手告辭,然後等着王基上任,給自己分擔責任。

王基最後也沒明白,馬良對自己到底是欣賞還是不欣賞。

你要說欣賞吧,他最後臨走也沒有任何表示,你要說不欣賞吧,交談的時候馬良數次表達了對他的誇讚。

王基想來想去,覺得大概馬良還是欣賞自己的,可能是自己提的條件太高了,馬良沒法答應,所以才這麼不了了之。

這時候呢,王基其實也有點後悔的.難得能遇到這麼一個欣賞自己的人,如果不提那麼高的條件,說不定現在自己就二次出仕了。

但話已經說出去了,王基不可能現在再放低要求,這樣出爾反爾,反而對自己的風評影響不好。

再一個,王基還是覺得,曹操統一天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所以,王基暫時放下了這方面的顧慮,繼續伺候老師們寫書做注,自己也趁機在一旁聽課,學習一下其他大儒的知識。

就這樣又過了大概一個多月,除了張溪偶爾來這邊跟王基敘敘舊聊聊天外,王基自己都把這個什麼荊州別駕的事兒,給忘了。

然後吧,就在五月的某天,王基正如往常那樣伺候自己的師父宋均起居,張溪卻匆匆的拿着文書,來找王基了。

經過信使一個多月的來回奔波,王基的荊州別駕徵辟文書,終於下來了。

劉備親自用印,以荊州牧的身份,徵辟王基當荊州別駕。

其實本來不用這麼麻煩的,畢竟張溪已經跟關羽說好了,馬良也沒有意見,按照張溪的意思,通知王基一聲,隔天上班就是了。

但馬良表示這不行。

人家是鄭玄一脈的子弟,咱們不能這麼不講究的隨便通知一聲就讓人來上班,這麼做,人家完全可以說程序不合法,拒絕出仕的。

所以馬良表示,還是請主公劉備親自下令徵辟,這樣符合程序,同時也是對鄭玄一脈子弟的尊重。

萬一要是引起連鎖反應,讓鄭玄一脈的弟子覺得劉備這人講究禮儀,懂規矩,留下一個好印象,吸引更多鄭玄一脈的人才加盟,那簡直就是天大之喜。

畢竟鄭玄一脈的大儒子弟,在這個世道的影響力是極大的,天南海北的哪兒都有。

他們如果願意大規模出仕劉備,不說人才的問題,光這個影響力的提升,就足夠劉備樂好幾個月的。

所以嘛,關羽,張溪,馬良三人,聯名向劉備保奏,推舉王基出任荊州別駕的事兒,就這麼快馬送到了劉備面前。

而劉備頓時驚異,還以爲這個王基是什麼大才。

但隨後看明白三人推薦王基的理由後,就明白這三人爲什麼這麼鄭重其事了。

而且說起來,劉備本人跟王基,也是有點關係的。

劉備曾經拜在盧植門下學習經典,而盧植的老師是馬融,鄭玄跟馬融是同學,從這個角度上講,劉備和王基,還能算是“同門”師兄弟。

劉備作爲一方主君,又是從底層崛起的,太知道這些世家學子之間對這種傳承的看重,哪怕王基這個人沒有才能,劉備也必須徵辟他,就像劉備對待劉琰一樣。

劉琰這個人崇尚清談不懂實務,人又崇尚奢華,其實根本不符合劉備的用人品味。

但這些年,劉備一直對劉琰很好,哪怕最困難的時候也一直養着他。

除了這貨跟劉備同宗外,能讓劉備一直這麼善待的原因,不就是因爲他是鄭玄的弟子麼。

更別說王基經過張溪,馬良的背書,這人是有實務能力的。

既然如此,一個別駕而已,有什麼可惜的?!

(本章完)

第1238章 改良第1109章 棄守的代價第1228章 練兵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11章 鄧艾?!第925章 誤會第677章 內部矛盾第1215章 下詔伐吳第1100章 撤軍第904章 劉禪的應對第682章 奇葩取士第1198章 河內崩局第1086章 搶攻第945章 撤軍第560章 魏延的分析第1163章 各懷心思第859章 潼關之戰(十四)第1章 求職第1233章 孫權的壓力第270章 江東第220章 入城安民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891章 應對與變故第387章 北方有變第1012章 誘敵第268章 魯肅病重第968章 遷都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154章 安置流民第60章 授徒第549章 毌丘儉的計策第340章 陸遜攻宜都第770章 曹魏動向第800章 郭淮的疑慮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521章 陰差陽錯第756章 三伐議定第883章 嚇退第1127章 魏延的計劃第269章 清閒第1211章 六伐結束第797章 曹休的計劃第60章 授徒第707章 治理雍州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1150章 劉曄的建議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168章 解釋第373章 花鬘和關索第482章 曹丕的反應第1154章 鏖戰第882章 破城第13章 吹牛第340章 陸遜攻宜都第368章 分兵第313章 堅守不出第511章 曹丕的謀劃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1146章 王凌的想法第527章 老友聚會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661章 潼關路第710章 成都議事第150章 蘄春第34章 榨油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第1219章 孫權的疑心第110章 奇怪的舌戰羣儒第820章 騎兵對決第913章 戰略微調第264章 再見面第271章 周瑜的想法第947章 互相試探第769章 遲滯不前的魏軍第1059章 偏師出兵第430章 任免第647章 退避三舍第838章 試探性進攻第1215章 下詔伐吳第616章 王雙的絕技第403章 涼州軍團的威脅第1133章 心累的陳泰第911章 過江第1072章 丁口第308章 呂蒙的計劃第681章 平息叛亂第1152章 調兵第1224章 貿易戰(一)第52章 軍中嬉戲第471章 蘇則的選擇第136章 江陵決戰(三)第309章 江東在行動第139章 變故第793章 掃清威脅第439章 張郃的突襲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200章 涪城相會第819章 曹魏騎兵第421章 張飛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