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鍊鐵

第256章 鍊鐵

這年月啊,養兵費錢,而且是費很大的錢。

現在劉備集團在荊州只有四個郡的地盤,其中宜都郡還是從原來的南郡中分出去的,實際上掌控的其實還是原本荊州三個郡的地盤。

這些地方在籍人口加起來大概也就是在十二萬戶左右,六七十萬人而已。

如果按照官面數據來看,荊州士卒能有六萬,都算是窮兵黷武了。

十人養一兵,在任何時代,都是承受極限了。

但實際上,荊州士卒,一共有將近八萬人。

這就不得不說道說道,這個時代的奇葩現象了——實際人口和在籍人口的差別。

在籍人口數量十二萬戶,並不代表荊州只有這麼多的人,有很多人,其實都是被世家大族隱匿起來的流民和隱戶。

這些人,不用交稅,但也不上戶籍,他們也都是世家的佃農,或者是屯田戶,而且數量一點都不比在籍人口少。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西晉司馬炎滅亡吳國後,根據當時的戶籍冊做過統計,天下一共就只有九百多萬人,然後就有營銷號跟隋朝頂峰時期,人口五千多萬人做比較,據此說明,三國亂世導致的嚴重後果。

但這些人根本不會去跟大家說明,就在五年後,司馬炎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最後得出的結果是天下丁口有一千六百多萬。

五年時間啊,差不多翻一倍.總不能多出來的七百多萬人都是在這五年內新出生的嬰幼兒吧?!

就這,還是在司馬炎不敢大幅度得罪世家的情況下普查下來的結果。

當然,不是說要爲三國亂世洗地,畢竟這種亂世下,百姓死亡率高,人口銳減是確有其事,而且確實也該是這時代的諸侯們背鍋,但也沒有到十不存一這樣嚴重。

嘛,說回正題。

因爲世家大族隱匿了大量的人口,導致諸侯的稅收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嘛,世家大族在這方面,也得做出一定的讓步。

比如說江東,他們就採用了“世兵制”,除了孫權直接掌控的那幾萬部隊外,其他的士兵都是世家大族們的私兵,孫權對此是不掏一分錢養兵的。

這樣有好有壞,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孫權控制下,實際的軍民比例可以大幅度下降,把養兵的負擔交給那些世家和不交稅的隱戶。

而曹魏不同,曹魏是用軍屯和民屯的方式來養兵的。

不管是軍屯還是民屯,這些屯田民都是不計入戶籍的,也就是說,曹魏真正的軍民比,其實也不算太高,真正受苦的是大量的屯田民。

至於劉備這邊呢,因爲起步晚,從佔據荊州到打下益州,也就是五六年的時間,還沒來得及徹底整理這方面的事情,所以劉備集團採用了一個折中的方式——讓世家大族出錢出糧,換取劉備集團對他們隱匿人口的默許。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劉備底子薄,還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整理內部,只能是採用折中應急的方案。

也就是說,荊州大地上,在籍丁口只有十二萬戶,但養兵卻高達八萬人,可除了士卒數量偏多外,其實在籍丁口交稅養兵的負擔,其實也不是很重。

大部分的養兵費用,都是世家大族們提供的。

張溪知道這方面的情況,因此,在考慮如何增加荊州軍戰力方面,沒有考慮增兵擴軍的想法。

錢糧也許不缺,但士卒招募總要佔據丁口和徭役份額,十二萬戶的自耕農,也許在經濟上撐的住八萬人的士卒,但再擴招,人口數量上撐不住。

招兵服役,只能從有戶籍的自耕農或者逃難的流民裡招,世家大族又不會主動的把自己隱匿的丁口拿出來,交給張溪訓練當士卒。

所以嘛,要提高荊州軍戰力,人數方面不能動,那就只能從軍械方面去想辦法了。

爲此,張溪琢磨了很久,如何改良軍械,提高士卒的野戰能力。

這年頭,野戰除了肉搏外,最大的攻擊利器就是弓弩這方面,張溪是沒有太好的辦法的。

弓箭方面,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得到一個合格的弓箭兵,張溪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快速增加弓箭兵的數量的。

因此,縱然張溪有一套所謂的“流水線”作業,可以加快弓箭等軍械的生產,但對於弓箭兵數量,張溪還是會受到這個時代的制約。

弩兵呢,倒是一個好的選擇。

只是吧,手持弩的射程偏近,在戰場上大概也就只有射擊三四次的機會,而且還得是在重兵保護下才能射擊,射擊完畢後就得退後休整,更換武器後才能進行肉身搏殺,非常的麻煩。

蹬弩操作太麻煩,一個蹬弩團隊需要三到五人,張溪沒有足夠的人手來大規模的訓練蹬弩部隊。

說真的,張溪都有心跑去成都,讓那個死魚頭趕緊的把諸葛連弩給弄出來,到底看看是長啥樣的,給它畫影圖形保存起來,省的再失傳了。

對了,還有木牛流馬.總覺得不可能是獨輪車那麼簡單的東西。

嘛,又扯多了,還是說回荊州軍軍械。

在沒有太好的辦法改良遠程武器的情況下,張溪想來想去,好像就只有從手持近戰兵器上想辦法。

關羽增加長刀兵的比例,不就是嫌棄長槍兵和盾牌兵不方便爬城牆進攻嘛想一個既可以野戰,同時也能攻城的兵器,不就好了?!

對此,張溪冥思苦想了好幾天,鎖定了兩樣東西。

一個,是朴刀,一個,是苗刀。

朴刀這東西吧,平時就是一把短刀,但隨時可以加上長柄,變成砍刀《水滸傳》裡宋江拿的那種就是。

可長可短的朴刀,既可以弄成短刀在攻城的時候進攻,也可以變成砍刀在野戰的時候發威,簡直是現在最理想的兵器。

至於苗刀嘛,那是戚大帥弄出來砍倭寇的,長度比現在的制式武器環首刀要長不少,刀身細,既可以用來突刺,又可以用來砍殺,倒是也能適合張溪野戰攻城通用的特性。

但張溪總覺得吧,苗刀的長度終究還是有點短了,遇到長槍啥的到底要吃虧,所以只是把苗刀放在了備選,優先試製朴刀。

可這一試製吧,就出現問題了。

首先是工藝上的問題.其實這是張溪本以爲最不可能出問題的地方。

自從前漢鹽鐵官營以來,官府在各地營造了不少的官營冶鐵區,有些地方的規模已經很龐大了。

數量巨大的冶鐵區,不僅帶來了大量的鐵質用具,更重要的,是讓冶鐵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拋開一些細節上的改進不說,中國古代的冶鐵技藝,從春秋時期開始出現,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完善,再往後的一千五百多年的時間,幾乎沒有任何改變。

不管是百鍊鋼,還是炒鋼法,又或者是灌鋼法,其實在東漢末年的時代,就已經有了。

綦毋懷文的灌鋼法,也只是結合了前人的經驗,對工藝進行了改良,提高了效率,並且第一次完整的記錄了下來。

跟蔡倫改進紙張一樣,綦毋懷文也只是改良了灌鋼法而已。

所以張溪本以爲,在冶鐵技術這方面,張溪是沒有任何可以發揮自己穿越者優勢的地方除非你搞出高爐鍊鋼來。

高爐鍊鋼這玩意兒,張溪就認識“高爐鍊鋼”這四個字,連高爐長啥樣都不知道。

但現實,卻並不是如此。

在這方面,張溪是用一種後世人的眼光在看待問題,根本沒有結合這個時代的實際情況。

是的,這年月有百鍊鋼了,但打造一把百鍊鋼的兵器,那真的是費時又費力。

這年頭,連水力衝壓機都沒有,所謂的百鍊,是真的讓鐵匠反覆敲打,純靠人力,生生的砸上幾百下。

傳說,曹操爲了打造五把百鍊鋼刀,花了足足三年的時間纔打造完成.用百鍊鋼來打造軍械,真的就太奢侈了。

炒鋼法也有,但這個時代,這種技藝還真的不是普通打鐵匠能掌握的,基本都是一些老匠人的不傳之秘,傳男不傳女的那種。

而且炒鋼法的操作非常依賴打鐵匠的經驗和運氣,即使是經驗最豐富的打鐵老師傅,炒出鋼來的機率也是百不存一,大部分能有熟鐵的程度就不錯了。

而且吧,炒鋼法對燃料的要求很高,用木炭肯定是不行的,必須要用煤炭。

可這年頭,煤炭真心不好找。

至於灌鋼法.連經驗最豐富的老鐵匠也只是聽說過,但你要問他具體怎麼做——不知道。

張溪頓時無語,同時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出在哪兒了。

站在了後世的角度來看,東漢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灌鋼法,但並不代表這項技術已經徹底成熟,並且得到了廣泛的普及了。

就好像西漢的時候就出現了紙張,東漢蔡倫已經改良了紙張製造工藝,可這會兒大家不還是用竹簡和絹帛作爲文字載體呢嘛。

灌鋼法確實有了,但在這個時代大概是屬於私傳機密,也可能是技藝不完善沒有得到重視,所以大部分的鐵匠們都不知道有這回事兒。

工匠們不知道不要緊,張溪知道啊.綦毋懷文的灌鋼法又不是什麼很難理解的東西,就是讓生鐵和熟鐵互相貼貼,然後讓生鐵融化後融入熟鐵,調整熟鐵裡的含碳量嘛。

雖然不知道生鐵和熟鐵的比例應該是多少,但比例這種事兒多試驗幾次就行了。

不過這個方法依然有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跟炒鋼法一樣,這玩意兒費煤。

(本章完)

第252章 書院的作用第969章 佔便宜的東吳第309章 江東在行動第449章 吳王第1125章 主力進軍第1073章 流民第438章 等不來的張郃第791章 防禦體系第791章 防禦體系第227章 和談第328章 陣前嘴炮第1046章 東征南征第95章 議戰第926章 羞愧第965章 洛陽戰事(二)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89章 救援魏延第297章 不合第1053章 水戰(一)第648章 遷民入關第46章 家內瑣事第970章 御駕親征第291章 失敗的誘敵第992章 兩路進兵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1241章 大泉當千的影響第330章 英姿颯爽關銀屏第682章 奇葩取士第553章 調兵第1163章 各懷心思第829章 上火的曹叡第922章 江陵水軍第936章 蒲阪津之戰第368章 分兵第820章 騎兵對決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170章 再次離家出走第1148章 司馬懿的困境第841章 甩鍋第209章 山間小道第161章 出門在外皆不易第1243章 三大變故第171章 聯姻第776章 詭異的魏軍動向第356章 五虎將第924章 人才問題第649章 司馬赴任第689章 治理雍州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859章 潼關之戰(十四)第249章 人手不足第172章 兄弟見面第631章 單挑第121章 勸降文聘第130章 攻城(一)第855章 潼關之戰(十)第657章 疑兵計第582章 各方變化第857章 潼關之戰(十二)第570章 曹真的難處第73章 調令第868章 選擇第822章 折中一下第156章 曲轅犁第892章 各自的謀略第545章 王生?!王雙!第91章 準備退路第356章 五虎將第780章 終於看破第1234章 悲歡不定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580章 接應第746章 救援天水郡第732章 戰事漸息第27章 論將第245章 百年大計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第962章 出乎意料第970章 御駕親征第587章 處罰第996章 試探第205章 局勢變化第1137章 司馬懿的後手第83章 議策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950章 諸葛亮的冒險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1077章 北伐之議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403章 涼州軍團的威脅第479章 看不慣第347章 漢中反應第445章 意料之外的援軍第806章 八陣圖第647章 退避三舍第6章 這個世界不太對勁第282章 變化第634章 張遼決意第1085章 曹叡的決策第1030章 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