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

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

諸葛亮和周瑜、魯肅兩人扯了老半天,後知後覺的張溪終於明白了,這些人到底在扯什麼了。

他們在扯,孫劉聯盟的這個盟約,到底以誰爲主,又是誰應該佔據主導位置,誰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這個事關戰後的利益分配問題,肯定要好好的掰扯一下的。

如果曹操贏了,那這個盟約自然毫無意義,但如果曹操敗了,這個盟約的制定,就會顯得非常重要的。

諸葛亮從一開始跟周瑜爭論劉備是求救還是結盟,目的就是這個。

一旦讓周瑜認定劉備是來求救的,那麼戰後救命之恩你得還吧,到時候江東就可以一口氣吞下最大的戰果,給劉備留點邊角料都可以說是自己仁義待人,不虧待盟友了。

諸葛亮肯定不能同意這個條件啊,所以他堅持劉備有一戰之力,雙方是結盟,不是劉備勢窮投靠。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諸葛亮和周瑜都心知肚明,對方肯定是要抗曹的,不可能會選擇投降。

那麼對兩個人來說,當下最重要的,當時敲定關於孫劉聯盟的細節咯。

本來兩個人扯來扯去,互不讓步誰知道張溪突然抓住了周瑜話語中的一處不妥,說了那麼多的狠話。

說真的,這個也不能怪張溪,畢竟張溪兩輩子加起來都沒有這種舌戰談判的經驗,而且諸葛亮在事前也沒有跟張溪交代這方面的事情,張溪真不知道這裡面還有這麼多的彎彎繞繞。

而且張溪本來就覺得《三國演義》裡這段描寫很迷,周瑜作爲孫策的死黨,也是第一個支持孫權,帶領淮泗集團對孫權行臣子禮的人,他不可能會降曹的。

《三國演義》裡非要安排文臣武將連番試探,最後還要被諸葛亮激的下定決心.這樣能突出周瑜什麼樣的特質麼?!

所以張溪看着周瑜和諸葛亮在劉備是不是求救的問題上糾結來糾結去的,實在有點忍不住,有這樣的時間,互相坦誠一點,商量破敵不好麼?!

周瑜也是一時失言,結果讓張溪給抓住了一頓噴,噴的周瑜也是心裡不好受。

雖然是用來討價還價的,但是他說出孫權降曹可以獲得封侯之位,這話他真的不該說。

一者對不起一直信任他的孫權,二者對不起已經去世的孫策.真的有點忘恩負義的意思了。

所以周瑜認真地對張溪道了謝,謝謝他幫自己指出了這個失言。

但是該爭取的還得繼續爭取,周瑜不追究劉備是不是求救,但轉眼又說跟劉備結盟,劉備根本幫不上忙。

而這個時候,主張孫劉聯盟的魯肅顯然也不會坐視不理了.這虧得是周公瑾雅量高致,換個人,說不定讓那個張元長一番話,就把孫劉聯盟給毀了。

張溪也是後知後覺的察覺到自己差點壞事,當下不敢再說話,看着諸葛亮,魯肅,周瑜三人脣槍舌劍。

魯肅也是忙,一會兒要幫周瑜爭取江東的利益,一會兒又要幫諸葛亮勸說周瑜,促進孫劉聯盟的達成那個累啊。

最後,三個人你來我往的說了一個多時辰,大概形成了一個框架,諸葛亮這才帶着張溪告辭離開。

一出了孫權別院的大門,諸葛亮看着情緒有些低落的張溪,笑着安慰道,“元長適才言語雖有不妥,但也幫了亮大忙,使得周公瑾不再回避抗曹。至於失言之處,周公瑾素來雅量,當不會與元長爲難,元長不必過於自責。”

張溪默然不言,他知道這是諸葛亮在安慰自己,但張溪也有自己的原則——是自己的錯,自己就得認。

因此,回到館驛後,張溪還是乖乖的跟諸葛亮當面認錯。

諸葛亮倒也不以爲意,繼續寬慰了張溪幾句。

畢竟張溪還年輕,他在張溪這個年紀的時候,考慮事情也難免不周全。

關鍵是張溪自己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後來也肯認錯,這個品質,就比很多人要強,再鍛鍊上幾年,就能擔當大任了。

不管怎麼樣,這次面見周瑜,諸葛亮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而隔天一早,周瑜前往面見孫權,並且在軍議上,力陳出兵抗曹的理由。

簡單來說,就是當着文武羣臣的面,給孫權算軍事賬,讓孫權意識到,曹操沒有八十萬大軍,也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前面諸葛亮幫孫權看清了自己投降的後果,後面周瑜告訴孫權,咱們打曹操能贏.這樣孫權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今年26歲的孫權,可不是沒有自己主見的黃口小兒,也不是沒有進取之心的庸碌之主,他當即決定,聯合劉備,出兵抗曹。

當即拜周瑜爲左都督,程普爲右都督,魯肅爲贊軍校尉,由周瑜統領江東水師三萬,陸軍兩萬,起兵抗曹。

這已經是孫權現在能掌控的所有兵力了。

而孫權也擔心這些士卒不夠,因此他表態自己會在柴桑繼續組織援軍,也就是說服江東世家出兵,統兵作爲周瑜後援。

“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吾,吾當與孟德決之。”

孫權這句話,說的相當有氣勢,也讓周瑜很感動。

但周瑜心裡卻清楚,孫權這話也就是說說,如果自己前軍不能獲勝,那麼孫權壓根組織不起什麼後軍.當初鄂縣之戰就是如此。

這幫子江東世家,撿便宜打順風仗的時候一個比一個快,真要遇到什麼挫折了,一個個就知道守着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誰來就咬誰。

所以,周瑜領命後,便開始集結部隊,整理軍務,至於跟劉備的盟約,全權交給魯肅去處理。

魯肅得到了孫權的授意,跟劉備結盟,然後前往館驛,跟諸葛亮商定了盟約細節後,轉呈孫權看過無誤後,孫權蓋上了自己討虜將軍的大印,再由魯肅親自過江,讓劉備過目用印。

盟約中約定,兩家結盟抗曹,江東軍借道江夏郡北上,江夏需要沿途開放縣城保證江東軍的補給和糧道,同時要負責保衛糧道通暢。

同時,江夏水軍要隨同江東水軍一同出戰,聽從左都督周瑜的指揮,不過江夏水軍統領依然是江夏那邊的人擔任,江東軍不會插手軍隊統帥。

而對於曹軍可能沿漢水而下的部隊,以及可能從江夏北部入境的曹軍部隊,孫劉兩家的陸軍組成聯軍,歸由劉備指揮,一定要保證阻攔這兩路曹軍,避免這些曹軍威脅水軍側翼。

盟約從整體上來說,還算公平。

雖然劉備軍付出的要多一些,但基本都是一些錢糧物資上的消耗,主要的抗曹兵力,還是以江東爲主的。

劉備畢竟勢弱,能爭取到這樣的結果,已經是諸葛亮能力的體現了。

而劉備在看到這樣的結盟條件後,根本沒多想的就直接蓋章確認了,順便詢問魯肅,諸葛亮和張溪什麼時候能回來江夏,他這邊用兵不能缺少這兩個人。

魯肅則委婉的告訴劉備,諸葛亮作爲雙方盟約的聯繫人,需要呆在聯軍內負責協調,而張溪嘛大都督對他寄予厚望,希望留他在軍中效力。

剛剛結盟嘛,正處在盟約的蜜月期,劉備一時也不好強行把人叫回來,只好同意了江東的這個安排。

諸葛亮倒是無所謂啊,他就跟《三國演義》裡那樣,周瑜還專門安排了一艘小船給他當座駕,他優哉遊哉的一點都不累。

可張溪不行,張溪是要每天去軍營報到的。

張溪就不明白了,你堂堂周公瑾,不去跟諸葛亮過不去,找我幹什麼?!

這事兒就透着邪性。

而在周瑜的營中待了幾天,張溪總算是搞清楚了周瑜徵用自己的目的了。

“聽聞將軍在江夏時,執掌軍中操練,精通陸戰之法,故此,瑜特請將軍來,襄助操練軍馬,望將軍萬勿推辭!”

周瑜依然一臉微笑,平易近人的對張溪拱手作揖說道,一點都沒有因爲張溪疑似指責他忘恩負義就對張溪有意見。

但張溪面對周瑜的要求,是相當的爲難。

合着是聽說了自己擅長訓練士卒,所以讓自己幫着訓練士兵吶?!

“都督過譽了!”張溪趕緊的先回禮,然後才說道,“不瞞都督,溪所會者,陸戰也,如今江東破曹,所用皆是水軍,溪實不懂水軍之妙,請都督另請高明。”

對吧,伱指揮的是水軍,要陸戰之法做什麼呢?!

再說了,這年頭,哪有你這樣大大咧咧的讓人幫你訓練士卒的,不知道士卒操練之法一般都是不傳之秘麼?!

雖然說結盟了

“欸,水戰之法瑜自會操練,然水戰可敗曹,卻不能破曹,敗曹後終需水軍上岸陸戰,方能克敵破城.既爲盟友,還望將軍不辭辛苦,代爲傳授陸戰之法。”

特麼你這就過分了啊,哪有一結盟就要人家軍中機密的?!

這種事兒

“此事重大,不敢欺瞞將軍,待溪問過主公後,方能答覆。”張溪拱手說道。

周瑜倒也沒有爲難張溪,點點頭表示可以,還說如果張溪實在爲難的話,他可以親手寫一封信給劉備,相信劉備看在盟友的面上,應該不會拒絕。

張溪纔不信這貨的鬼話呢,下了值趕緊去諸葛亮的小船上,詢問諸葛亮的意見。

諸葛亮卻是笑了,說道,“我早知周公瑾之意矣傳他無妨!”

張溪一愣,心說你就不怕將來兩家翻臉了,人家陸戰水平高了給你增加麻煩?!

諸葛亮繼續說道,“如今兩家盟好,練兵之法雖重,但若周公瑾真欲求之,主公想來也不會拒絕,終究破曹還需江東士卒出力,傳其陸戰之法,對我等也不無好處。”

說完這些冠冕堂皇的話後,諸葛亮卻拉過張溪,小聲的在張溪耳邊說道,“吾觀元長訓練之法,軍姿與蹴鞠,傳之既可,鴛鴦陣卻不可輕傳,彼若問,元長便推諉此爲主公秘法,汝亦不知。”

好傢伙,這.也對,這纔是諸葛亮嘛。

(本章完)

第141章 箭傷復發第1158章 背鍋第1103章 調整部署第688章 雍州刺史部第281章 漢中之戰序曲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374章 滇馬第668章 宛城戰事(一)第10章 新年第579章 調整第513章 關羽的想法第193章 諸葛亮視察第242章 楊儀第226章 馳援荊南第1108章 曹叡的困境第1102章 追擊第813章 撤軍第1219章 孫權的疑心第731章 雍州戰事第433章 巧遇第575章 張郃的焦慮第1173章 東郡渡河第56章 學藝第135章 江陵決戰(二)第1149章 三線戰事第607章 眉縣攻防戰第481章 孫權在準備第416章 騎虎難下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263章 忙碌第934章 誘敵第640章 再見第685章 考題第919章 大婚第1196章 識破和突圍第168章 解釋第717章 缺乏經驗第92章 疲兵之計第822章 折中一下第416章 騎虎難下第647章 退避三舍第1055章 水戰(三)第692章 爭論第1097章 壞消息第62章 諸葛初點兵第953章 司馬懿的心態第897章 英雄落幕第327章 孫尚香的選擇第679章 黃元叛亂第513章 關羽的想法第80章 水戰第632章 關羽的傷勢第649章 司馬赴任第595章 凌晨突襲第280章 孫權的決斷第246章 去成都第7章 三國第516章 長安的應對第1148章 司馬懿的困境第493章 密議北伐第1194章 滿寵的才能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343章 調整第605章 下一階段第396章 子午谷奇謀第754章 出兵再戰第816章 曹叡的決斷第246章 去成都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147章 關平娶親第505章 陳倉守將第665章 突圍第985章 荊州隱患第640章 再見第149章 約定第477章 改制第968章 遷都第839章 戰略改動第130章 攻城(一)第640章 再見第123章 聯軍第989章 戰備第183章 秋收第883章 嚇退第449章 吳王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783章 拖延時間第12章 秘方第374章 滇馬第746章 救援天水郡第1197章 退守第835章 截斷後路第888章 巡江第258章 朴刀和苗刀第323章 燒燬糧草第480章 孫權的想法第84章 沉船截江第1100章 撤軍第194章 示範區第979章 出使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