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吹毛求疵

衆人走後,許漢青輕輕嘆息了一聲,坐在椅子上開始冥思苦想起來。

廢宋自立,重建新秩序,他不是沒有想過,但這樣做,便失去了對天下豪傑與百姓的號召力,只要朝廷下旨,光復軍便淪爲了叛軍,將兩面作戰,這是絕對不行的。可要是妥協,任由行朝的官員滲透進來,由着行朝那些官員在背後瞎攙和,福建剛剛實行的各種方針政策必然受到阻撓,剛剛走上正軌的建設也將緩慢下來,甚至可能倒退。大宋的失敗,並非完全是因爲軍力太弱,才亡於北元。實際上,無休止的內耗,纔是導致大宋滅亡的根本原因。那些飽讀詩書的文官,最大的本事就是互相拆臺。爲了打擊政治上的對手,甚至不惜犧牲國家利益。面對強敵,南宋朝廷中也拿不出一個持之以恆的策略。主戰主和,都不是爲了國家,而是爲了權力鬥爭。主戰派得勝了,那些主和的代表人物不管是否才能出衆,有什麼政績,都要撤職、流放。而主和派一旦在政爭中獲勝,那些主戰的也免不了身敗名裂的命運。所以纔有割自家官員的人頭向敵人謝罪的事情發生。

做一個名正言順的權臣,而不是繼續像眼前一樣,與行朝不清不楚地混下去,也是一個辦法。雖然他憑着光復軍的支持,憑着屢戰屢勝的戰績,再加上行朝忙於逃跑,鞭長莫及。造成了現在這種與行朝分庭抗禮的事實,但要想把行朝真正控制在手中又談何容易。起碼在目前是難以辦到。

先暫時渡過眼前再說吧!許漢青終於下定了決心,既然到了福建,把這些人先控制起來應該還是沒有什麼問題。這樣既不怕他們回朝廷說三道四,又不會讓他們影響到福建的建設和發展。想到此,許漢青開始給泉州的參謀部和福州的陳覆文寫信,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讓他們按計行事。

值得祝賀的是光復軍的象張天河、鄭曄等人的思維方式,已經漸漸脫離了原來的家天下的範疇。但是整支軍隊和整個民族的覺醒,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這個戰亂的年代,人們的思想上的蛻變是必須經歷,而且是痛苦的。

“分糧了,分糧了,每家十斤米,一把鋤頭,一把菜刀。抓緊時間排隊,排隊!”光復軍士兵敲着銅鑼,大聲地喊着。

陸續有百姓涌來,從士兵手裡領取糧食和農具,村長在旁邊做着記錄。幾個上了年紀的流民領着村中的兒童,對着光復軍軍的戰旗頂禮膜拜。

陳吊眼笑着拔馬走開,向軍營馳去。百姓們的目光讓他感到非常享受。以前聚嘯山林的時候可沒這種感覺。那時候百姓們見了自己除了害怕,還有隱藏起來的厭惡。而現在他們看自己的目光,卻是由衷的崇拜。

其實穿不穿大宋這身官衣,對他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更痛快地殺韃子。加入光復軍後,自己隊伍發生的變化,取得的戰績,讓他一點也沒有後悔。

現在自己也是獨領一軍的大將軍了,人馬有近四萬,而且自從成了官軍,前來參軍投奔的就沒有斷過。

“大哥,您回來了,我正要找您呢!”陳吊妹在軍營門口攔住了他。

“找我幹什麼,有什麼重要的事嗎?”自從新四軍的參謀部設立起來之後,參謀們把敵情、糧草、地形、敵軍數目、裝備情況都進行統計,戰時會列出方案讓軍事主官選擇,集思廣益之下,陳吊眼的工作便輕鬆多了。

“後天姐夫便要到達龍巖巡視了,通報剛剛到,我就是要告訴你這件事情。”陳吊妹說道。

“巡視便巡視,又不是外人。”陳吊眼並不感到意外,“正好讓姐夫看看我們的實力嗎!”

“哪有那麼簡單,通報裡還要我們全軍兩天內進入臨戰狀態,恐怕要打仗了。”陳吊妹補充道。

“打仗,好啊!”陳吊眼立刻興奮起來,“通報裡說沒說要向哪個方向攻擊,是廣南東路還是江南西路?”

“這倒沒有,不管向哪裡出擊,咱們先做好準備才行,您就馬上召集將領讓他們準備吧!”陳吊妹催促道。

經過了海上的航行,鄧光薦和行朝委派的官員們終於來到了泉州,可福建路兩位主事的卻一個都不在,許漢青在外巡視,陳覆文已經和官府搬到了福州。

“鄧大人,實在是對不起,下官離開日久,不知泉州這邊發生了變化,讓欽差大人撲了個空,請大人恕罪,恕罪。”孫夫勝滿臉歉意地解釋道。

“不知者無罪,孫大人不必自責。”鄧光薦寬容地說道。

“海路勞頓,欽差大人不如暫在泉州歇息,我馬上派人通知許大人和陳大人,來泉州恭迎聖旨如何。”得到消息,前來迎接的剛剛接手泉州政務的官員黃昕提出了建議。

鄧光薦猶豫了一下,點頭道:“好吧,請黃大人安排館驛,我們便在泉州等候許大人和陳大人前來接旨。”本來按他的本意是要到福州宣旨,但臨行前陸秀夫等朝廷官員所說的話又讓他改變了主意。行朝現在雖處於困頓,但朝廷的威嚴卻不可失,許漢青與陳覆文雖抗敵有功,卻不可驕縱使其心生二意。此次宣旨正是要讓其感皇上之恩,朝廷之威。

“怎麼沒有轎子?”等走下船來,又有官員不滿地問道。

“各位大人,現在正處於困難時期,坐轎子又浪費人力,又耗費時間,所以許大人早就定下了規矩,福建路所有官員,不管文官武將,皆不準坐轎。”黃昕趕緊解釋道:“怕各位大人不擅騎馬,下官特意準備了馬車,還望各位大人海涵。”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一個朝廷官員忿忿地說道。

“許大人的規矩大,還是朝廷的規矩大,胡鬧。”

黃昕和孫夫勝對視了一眼,眼中都透出了輕篾。這都是什麼玩藝呀,從臨安逃到南方,又從陸地逃到海上,你們怎麼不坐着轎子跑啊?怎麼不怕有辱斯文,破壞規矩了呢?

鄧光薦皺了皺眉,他雖然是文官,在戰亂中四處飄泊,還是會騎馬的。但對許漢青制定的規矩,心裡還是有些不滿。

“各位大人,福建新定,又要安置投奔來的百姓,官府資金實在有限,別說轎子根本沒有,便是這幾輛馬車,也是從幾個鉅商之家租借來的,還請各位大人多多包涵,將就將就。”黃昕強壓着怒氣,陪着笑臉解釋道。

“租借,官府徵用,還用付錢嗎?”鄧光薦不解地問道。

“是的,不可借官府之權擾民,這也是福建的規矩。”孫夫勝聰明地把許漢青的名字隱去了。

“是這樣啊!”鄧光薦也不想剛來便與福建路的官員產生矛盾,把關係搞得太僵。便衝着朝廷官員說道:“大家也不要埋怨了,既然官府有困難,大家便入鄉隨俗吧,這個馬車看起來很精美,很奇特,咱們便坐上去感受一下吧。”

這個馬車可不是中國古代那種普通的兩輪馬車,而是許漢青讓工匠製造出來的歐式的四輪馬車,坐起來平穩舒適,但價錢也很昂貴,在泉州也不超過十輛,爲官府很是賺了一大筆錢。

對於中國古代爲什麼沒有使用四輪馬車,有很多說法,其中有環境說、馬匹說、災難說等等,但四輪馬車與兩輪馬車相比,要多一個轉向裝置。這個轉向裝置在中國卻是沒有發明出來,這卻是個事實,不是因爲技術有多複雜,可能是技術的“盲點”。這類技術的“盲點”在歐洲也存在,如歐洲人的馬車是綁在馬脖子上。在急速奔跑時,容易造成馬的窒息。

第21章 震動(下)第25章 堡壘絞肉機第30章 戰機降臨第40章 家和萬事興第57章 決戰(上)第4章 泉州城下(一)第27章 深山秘密第55章 攻取福州(上)第7章 泉州城下(四)第1章 迴歸第36章 大戰在即第37章 遼東戰事第九章第3章 應對之策第29章 宋朝的諾貝爾?第9章 初戰第13章 進攻兩浙第29章 夫人來信第20章 窮途末路第11章 火槍第2章 邵武戰役(一)第14章 臨安第23章 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第13章 鹽販子黃華第10章 應變第55章 痛心疾首第51章 反擊前奏第25章 當頭一棒第39章 計劃與變化第44章 海上決戰(六)第25章 當頭一棒第19章 奇遇(上)第13章 伏擊第48章 瘋狂第46章 一切順利第9章 邵武戰役(八)第11章 邵武戰役(十)第17章 閒談第43章 夜襲第19章 致勝之擊第38章 不戰而勝的突破口第25章 邵武風雲(下)第47章 黑虎掏心(一)第21章 新“三光”政策第49章 黑虎掏心(三)第38章 要下死手了第13章 沒有硝煙的戰線第4章 張弘範之死第27章 反圍攻(五)第25章 邵武風雲(下)第45章 海上決戰(七)第20章 震動(上)第14章 餞行宴第14章 臨安第39章 海上決戰(一)第14章 海軍陸戰隊第3章 忽必烈之死(一)第4章 練兵第31章 反抗第3章 建設福建第23章 兵至福州第16章 行朝舉動第30章 逼迫第26章 路上見聞第23章 兵至福州第10章 無奈的選擇第58章 決戰(下)第13章 進攻兩浙第5章 言傳身教第22章 左右爲難第15章 凱旋而歸第25章 長談受教第2章 “大國風範”第10章 憧憬第29章 宋朝的諾貝爾?第40章 爭輝?第10章 無奈的選擇第37章 遼東戰事第56章 攻取福州(下)第10章 應變第35章 釣魚?第30章 忽力格的慘敗第24章 北方異動第21章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第43章 海上決戰(五)第12章 大破索多(一)第9章 敲詐第23章 反圍攻(一)第7章 蜇伏第12章 “指路人”第9章 功虧一簣第1章 迴歸第47章 元軍回師第24章 邵武風雲(上)第21章 新思路第32章 結盟乃顏第5章 泉州城下(二)第8章 圍困潮州第35章 釣魚?第6章 泉州城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