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開門的人身着雜色狗毛皮襖,面上纏着一些灰色布條,只露出兩隻眼睛和鼻孔嘴脣,背心微駝。

但即使如此,也不覺如何矮挫,想來伸直了腰背,應與龍涯相去不遠纔是。

只是肩膀頗窄,顯得有些單薄,身後還跟着十來個打雜的小廝,大多也不過十二三歲年紀。

而爲首的那兩個遼人果真是身形魁梧過人,比之龍涯還高出半個頭來。

一人只顧照顧妻房,另一個卻神情倨傲無禮,一路呼呼喝喝,說的是契丹語言。

龍涯對契丹語也只是粗通,聽得那人在像另一人抱怨,說什麼要不是帶着那婆娘誤了行程,也不會遇上這“半月愁”云云。

而被埋怨之人卻不理會,只是柔聲安撫妻子,說的竟是不甚地道的漢語。

雖腔調古怪,但神情語態甚是溫柔。

龍涯見狀心想,這韃子對妻房倒是愛護有加,如此看來,莫非那身披白裘的女子是宋人不成?

想到這裡,自是多看了兩眼,一轉頭,見身邊的女郎披着自己的皮裘大麾,只露出半張臉來,神情頗爲凝重,想是遇上這等天氣,吃了些驚嚇,有些忐忑不安。

正打算寬慰幾句,卻見那面纏布帶之人迎上前來,對衆人施了一禮,開口便是頗爲流利的契丹話。

“小的是這‘宿馬驛’的驛丞,喚作老曾。三日前已然接到通令,說南院樞密使耶律不魯耶律大人、燕京節度使蕭肅蕭大人以及禮部文書卓國棟等三位大人要經雁門關出使宋土,故而早做了安排。三位大人蒞臨小處,‘宿馬驛’頓覺蓬蓽生輝。”

只是聲音甚是嘶啞,想來已然上了年紀。

龍涯乍然聽到那三人的名字,心裡一凜,雖然他一直在汴京當差,但也對這三人頗有耳聞,只因七年前那場宋遼之戰。

七年前遼軍犯宋,領兵之人便是當今蕭太后親侄,受封平南大將軍的蕭肅。

而隨同監軍的正是大遼皇室宗親耶律不魯。

當時遼軍兵強馬壯,一路南下,直至雁門關前受阻。卻是雁門關守軍拼死抵禦,雙方對峙一天一夜,各有損傷。

而雁門關守軍死傷殆盡,終難擋遼人鐵騎,雁門關一度失守,遼軍長驅直入,邊城一帶慘遭屠殺洗劫,就連負責監造防禦工事的工部侍郎蘇念梅也被虐殺當場,屍身懸於城樓之上五天五夜,慘狀觸目驚心……

然而這場浩劫之中,原本身居雁門關刺史之位的卓國棟卻不知去向。而後便有傳聞,說此人早投了遼國,如今一見足見傳聞不虛。

龍涯眼角餘光瞄了瞄先前那猶自驚魂未定的文生,心想那兩個遼人倒是罷了,畢竟兩國相爭,各爲其主。

但這等貪生怕死賣國求榮之輩,既然在此間亮了本相,便不能輕饒了。

姑且等明日風雪停了,先將那姑娘送走,再趕在這般遼人入關之前,橫豎是要那廝吃些零碎苦頭,也算告慰那些陣前枉死的英靈。

那卓國棟自是不知此刻已有人盯上了自己的性命,逮到恭維那兩名大遼貴族的機會,也自把先前所受的驚嚇拋在一邊,自動上前哈腰引見:“這位便是南院樞密使耶律大人,那位是燕京節度使蕭大人和蕭夫人賢伉儷,你等可要小心伺候,萬萬不可怠慢!”

那耶律不魯鼻子裡哼了一聲,算是應答。

而一旁一直照顧妻子的蕭肅卻轉過頭來微微頷首,龍涯一眼望去,只覺蕭肅雖身形魁梧,但形容卻不似那飛揚跋扈的耶律不魯一般粗豪,眉目之間倒是頗爲爽朗利落。

那蕭夫人此刻已揭下蓋在頭上的皮裘帽檐露出臉來,只見二十五六年紀,生的甚是俏麗清秀,絕非遼地異族女子可比,只是神情委頓,似有病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