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一章 破局(續五)

午後時分,喝的醉意薰薰的李光弼來到了衙門旁邊的一座房舍裡。這裡,數十名士兵把守着院子,看守着被關押在此的郭子儀。

郭子儀正坐在簡易的木凳子上垂頭沉思,猛聽得門嘩啦一聲被推開,一股冷風夾着滿臉酒氣的李光弼進了門,郭子儀緩緩站起身來,瞪着眼前站着的李光弼。

“郭老弟,委屈你了。”李光弼跺了跺腳上的積雪,笑呵呵的朝郭子儀行禮。

“不敢當。”郭子儀冷聲道。

李光弼呵呵笑道:“還在生氣麼?罷了罷了,事兒都過去了,何必生氣?壽王爺都沒生氣,你倒是生氣了。這不,送走了客人,壽王爺便叫我來瞧你了,一會兒出去給壽王爺道個歉,這事兒便算過去了。”

郭子儀冷聲道:“骨力裴羅他們走了?”

“是啊,酒宴之後便帶着人走了。”李光弼一屁股坐在凳子上,笑道。

“借兵之事如何?”郭子儀道。

“談妥了,三日內十萬兵馬便到手了,稍加整備,不久後我們便可兵髮長安了。”李光弼道。

“然則……你們答應了以豐州和受降城爲抵押是麼?”郭子儀冷聲道。

“哎……郭老弟,不要這麼死心眼好麼?這只是暫時的抵押罷了。要不然我們拿什麼借兵?回紇人會心甘情願無償借給我們十萬兵馬?”李光弼乾笑道。

郭子儀長嘆一聲道:“李大帥啊李大帥,你們這是自欺欺人啊。你明明知道回紇人不會輕易將城池歸還,他們這是趁機乘人之危之舉,你和壽王卻裝着不知道。這件事若是被朝廷得知,被天下百姓知曉,豈非招致衆人之怒?你不加勸阻,卻是爲何?我真是看錯了你了。本以爲你李光弼是個忠心爲國的忠臣良將,沒想到你竟然做出了這種事。”

李光弼面色變寒,冷聲道:“郭老弟,你這麼說話便不對了,我李光弼今日所爲完全是爲了大唐着想,你怎可如此詆譭我?”

“將大唐的城池土地拱手相送,這便是爲大唐着想?簡直笑話。”郭子儀怒道。

李光弼臉上肌肉抖動,強自壓抑怒火,沉聲道:“郭老弟,你太不識時務了。如今我大唐風雨飄搖,不僅是這場叛亂,朝廷大權也爲王源所攫取,陛下名爲大唐皇帝,實際上在王源的控制之下。如此下去,大唐還有什麼希望?你我在成都時面見陛下時,陛下怎麼跟我們說的?你又是怎麼答應陛下的?”

“我答應陛下要重建兵馬和王源抗衡,但卻沒答應陛下要將城池和百姓拱手送給他人。說到底,王源之事乃是我大唐內務,卻也不用將城池百姓拱手送給胡人來解決此事。”郭子儀喝道。

“幼稚,你來告訴我如何破解王源把持朝政挾持陛下之局?靠什麼?靠着你我手中那幾萬新募之兵?簡直笑話。慢說我們的兵馬難以與之抗衡,便是現在,連我們的糧餉命脈都扣在王源手中了,他要對付我們易如反掌。你說,你如何破局?”李光弼厲聲道。

郭子儀沉吟半晌道:“或許我們一開始便是錯的,王源或許根本沒有二心,起碼目前爲止,我沒看出來他做的哪一件事是爲了他自己專權。殺房琯是因爲房琯挪用軍糧,該殺。他任相國也是陛下親自宣旨任命的,聽說他還推辭不就……”

“住口,你的意思是說,陛下在我們面前說謊是麼?陛下難道是要栽贓王源是麼?你怎能說出這等大逆不道之言?”李光弼氣急敗壞的道。

“我沒說陛下刻意說王源的壞話,王源大權獨攬,確實有些過分。但他的所作所爲卻是爲了大唐着想,起碼他沒有做危害朝廷的事情。陛下他們那樣想,怕是有些反應過激。陛下是因爲安祿山的前車之鑑,所以纔對王源不放心。我這段時間思前想後,覺得定是如此。其實陛下根本不用擔心,王源不是安祿山,他不會做出安祿山的反叛之事。王源要有二心,他早就有機會了,爲何他遲遲不發動?”郭子儀沉聲道。

“你是不可救藥了。”李光弼怒喝道:“王源引而不發,一則可能是他沒準備好,二則他怕惹怒天下人,故而只把持朝政,並不謀權篡位。有時候,這種人比安祿山那種扯旗而反的人更爲可恨。既要裝作一副忠君之相,乾的確實欺君霸權之事。讓皇權式微,帝星蒙塵,這是典型的僞君子的作爲,最爲可恨。”

郭子儀皺眉搖頭道:“不,我並不這樣想。我不認爲王源是這樣的人。”

李光弼長嘆一聲道:“我不跟你鬥嘴,今日這件事木已成舟。前幾日我跟你說的那件事你也知曉,目前破局之法便是咱們二人齊心協力推舉壽王在靈州繼位登基,奉陛下爲太上皇,這便是釜底抽薪之法。這樣一來,王源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圖謀便會落空,新皇極爲,天下歸心,咱們奪回長安,便足以削弱王源的影響。王源手中無憑,便也不敢輕舉妄動了。你可明白這個道理?”

郭子儀沉默不語。

李光弼皺眉再道:“你怎麼這麼倔強,眼下局勢千鈞一髮,成大事不拘小節,你爲了那兩座邊鎮城池便要置大局於不顧麼?我問你,現在回紇人若以十萬大軍趁機攻入我大唐,我們能抵擋麼?到時候丟的何止是豐州和受降城?這次借兵行動是一石數鳥之計,其一能助我們收復長安,奪回主動權。其二,有這十萬大軍在手,壽王繼位之後王源便不敢輕舉妄動。其三,借走十萬回紇兵馬,讓他們沒有餘力攻我大唐,豐州和受降城便是甜棗兒堵

了他們的口,讓他們放棄其他的想法。這不是一石數鳥之計是什麼?”

郭子儀還是沉默不語,靜靜的坐在那裡不出聲。

李光弼急的跺腳,低聲道:“郭老弟,我好話歹話可都說盡了,你還是執迷不悟我便沒法子了。壽王因爲你說要上奏朝廷公開此事都氣的要命,你若不回心轉意,怕是……怕是壽王不會饒你。”

郭子儀緩緩擡頭道:“不會繞我?那是何意?”

李光弼冷聲道:“破壞壽王大事者,殺之無赦。”

郭子儀身子一抖,面露驚愕之色。

李光弼輕聲道:“郭老弟,聽我的。去給壽王認個錯,保證忠心耿耿輔佐壽王登基。壽王都應承了我,待大局一定,你我有從龍輔佐之功,到時候你我任左右相國,共理朝政,振興我大唐,你說這不好麼?”

郭子儀靜靜的看着李光弼道:“李大帥,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恕我不能違背自己的內心。我不能去和壽王殿下道歉,因爲這件事我覺得我沒有錯。壽王要登基,這纔是大逆不道之舉,陛下只是讓他來商議借兵之事,他卻藉機謀劃這樣的事情,你還在旁助他,你也是大逆不道之臣。你們想過在成都的陛下麼?陛下本指望我們能救他出來,攻下長安迎他回長安,但現在,壽王若一登基,怕是他連長安都回不去了。說王源是狼子野心,你們的所作所爲比王源更加的卑鄙。奉勸你一句,李大帥,收手吧,現在收手還來得及。有了這十萬兵馬,加上我們的五六萬兵馬,我們奪回長安,迎接陛下回長安。這件事我也絕不會說出去的。”

李光弼目露兇光,拂袖而起,冷聲淡淡道:“該說的我都已經說了,該做的我都已經做了,你還如此執迷不悟,我便沒有法子了。郭子儀,我敬你是個漢子,所以纔來勸你,但你讓我太失望了。給你一晚上的時間好好想一想,若你還執迷不悟的話,休怪我不念交情了。”

郭子儀露齒呵呵而笑道:“執迷不悟的是你,你卻來勸我。”

李光弼冷聲啐了一口,起身大踏步朝門口行去,嘩啦一把拉開屋門,一股冷風再次席捲而來,吹得郭子儀打了個寒顫。下一刻,屋門關閉,李光弼的腳步聲遠去,屋子裡再次靜了下來。郭子儀頹然坐下,面露苦笑,悵然若失。

……

十一月初六日,寧遠借兵會商之後的第四日,十萬回紇兵馬浩浩蕩蕩穿越豐州以南的沙漠戈壁南下。初十日,一路疾行的大軍抵達了靈州城外。

李瑁和李光弼從得到消息開始便在靈州城外翹首以盼,一直等到天黑時分,見到北方大道上一條長長的火龍蜿蜒而至的情形,李瑁激動的幾乎要掉淚了。

“恭喜殿下,賀喜殿下。回紇人按照約定借兵了。雖然比約定的時間晚了幾日,但終究還是來了。”李光弼拱手笑道。

李瑁興奮道:“同喜同喜,這下好了,十六萬大軍在手,我們便什麼都不怕了。”

二人率親衛策馬上前,迎接抵達的回紇兵馬。回紇大軍的領軍將領是骨力裴羅的二兒子藥羅葛耳麻,此子性格暴烈驍勇善戰,是骨力裴羅的得力助手。如今在在回紇部落任葉護之職,等同於骨力裴羅的左右手。骨力裴羅派他前來統帥回紇兵馬,足見對於回紇兵馬的控制權極爲看重。

衆人寒暄已畢,李瑁和李光弼迎接大軍進城安頓在早已準備好的軍營之中。十萬兵馬從天黑時開始進城,一連數個時辰源源不斷的涌入靈州城中,直到三更過半,才全部安頓消停了下來。

李瑁一夜未睡,但他毫無睏意。在靈州節度使衙門中宴請了藥羅葛耳麻極其屬從,賓主盡歡,氣氛融洽。爲表誠意,在宴席之後,李瑁安排了幾名美貌的大唐女子陪侍藥羅葛耳麻。藥羅葛耳麻開心不已,連挑大指讚揚李瑁和李光弼待客殷勤,其意甚誠。

在藥羅葛耳麻摟着幾名大唐女子回房折騰之後,李瑁和李光弼單獨商議起下一步的動作來。李瑁的住處,炭火紅紅巨燭高燒,溫暖如春。喝了酒加上心中的興奮勁讓李瑁滿臉紅光,眉飛色舞。

“光弼啊,你說咱們下一步該如何進行?兵馬到手,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你覺得咱們是先攻長安再辦大事,還是先辦大事再攻長安?”李瑁笑眯眯的道。

李光弼當然知道李瑁的心思,自從決定自立爲帝之後,李瑁恨不得立刻便登基爲帝。他這麼問其實是多此一舉,他當然是想立刻便宣佈登基繼位的消息。

“殿下,這兩件事一樣也不落下,同時進行便是。登基大事和整頓出兵都需要時間準備,臣會雙管齊下,兩邊都不耽誤。臣明日起便立刻派人趕製龍袍冠冕,命人準備登基大典的各項事宜。而軍中的起兵準備也要同時進行。明日起臣便一刻不得閒了。”李光弼呵呵笑道。

李瑁連連點頭道:“甚好甚好。叫我說非常時期一切從簡。只是拜祭天地昭告四方便是,無需繁文縟節。將來回歸長安之後,有些事再補上也成。軍務之事倒是隻能辛苦你了,我現在能仰仗的只有你,你要多費心了。”

李光弼道:“臣份當所爲。只可惜郭子儀不識時務,否則他倒是整軍作戰的好手,將來攻長安也可倚重,可惜了。”

李瑁擺手道:“莫提他,這個人冥頑不化,實在不識時務。本來他如此冒犯於我,應該誅殺九族的,我已經法外開恩,給他留了個全屍了,他在泉下也該感到慶幸了。我相信你一人

便可獨撐大局,待我登基之後,四方官員百姓定蜂擁而來,到時候你再挑選得力的官員協助於你。政務軍務的人才隨便你挑選。”

李光弼笑道:“殿下說的甚是。臣定會將一切安排的妥妥當當的。”

大唐天寶九年十一月十二日,靈州城八名風水道士一致認爲的黃道吉日。今日吉神高照六辰值日,諸事大吉不避兇忌。就在今日,便是壽王李瑁選擇的登基之日。

上午辰時,陽光普照,小小的靈州城中鐘鼓齊鳴禮樂悠揚,滿城百姓都擁到靈州府南門城樓之下,十幾萬兵馬齊列城下,放眼看去滿城旌旗招展,人山人海。

辰時初刻,李瑁身着嶄新龍袍,在李光弼等人的陪同下緩步登上了城樓,面對全城數十萬軍民,宣讀詔書,拜祭天地,宣佈即位爲帝。

詔曰:王者繼統承祧。所以嗣神器。順承天意,所以寧萬邦。顧歷代之通規。諒舊章而可法。先皇帝勤勞治國。宵旰臨朝。萬幾靡倦於躬親。四海方成於繁盛。念農民之疾苦。知戰士之辛勤。多壘盡平。生靈永逸。然天生淆亂。朝起逆臣。覬覦神器。天下紛亂。社稷頻危。值此存亡之際,朕受命於先皇,臨危繼統,挽狂瀾於既倒,受命於天,登臨大統。可大赦天下。云云恭惟先皇帝推誠損己。焦思勞神。念將士之忠勤。知戰伐之辛苦。衣糧祿賜。無非經手經心。土地官封。不惜酬功酬效。生靈是念。稼穡爲憂。罷非理之差徭。去無名之侵耗。不貪錢貨。盡去奢華。減後宮冗食之人。停諸司不急之務。方岳止甘鮮之貢。殿庭碎珠玉之珍。獄訟無冤。刑戮不濫。凡開物務。盡立規繩。予小子纘紹丕基。恭稟遺訓。仰承法度。不敢踰違。更賴將相公卿。左右前後。恭遵先旨。同守成規。庶俾沖人。不墜鴻業。宣佈遐邇。鹹使聞知。

詔書的內容無非便是對玄宗歌功頌德一番,同時表明自己繼位是受命於危難,得到玄宗的許可。在社稷危難之時出來拯救天下。同時說些冠冕客套的話語而已。

繼位詔書之後,李瑁連下三道詔書,第一道改元至德,推尊玄宗爲太上皇。第二道,詔令天下百官前來靈州侍奉新皇。第三道,授李光弼爲討逆大將軍之職,並下達出兵長安的命令。

隨後百官朝拜萬民跪伏,高呼萬歲,李瑁遂成大唐新帝。

登基大典之後便是誓師大會,十幾萬兵馬接受李瑁的檢閱,之後李光弼發表了直搗長安光復京城長安的軍令,午後時分,號炮三聲響起,十六萬兵馬浩浩蕩蕩開拔,奔赴長安城下。

……

四日後,一小隊騎兵風塵僕僕抵達成都。在他們抵達之後不久,成都城中的街頭巷尾之中,一個讓人驚魂的流言便開始擴散。酒肆茶樓市井陋巷之中,無數的百姓在悄悄的交頭接耳,驚駭而詭異的談論着這個消息。

“聽說了麼?據說壽王李瑁在靈州登基繼位了。”

“什麼?有這等事?城裡頭不是有一個陛下麼?怎地外邊又冒出來個陛下來了?咱們大唐這是叛亂未平又要內亂麼?”

“這我倒是不知道了,但據說是城裡這位陛下偷偷讓壽王逃出成都,在靈州繼承皇位,說是特意退位讓賢,自己當太上皇了。”

“偷偷逃出城?爲什麼是偷偷的?”

“咳,這你就不懂了,當今王相國希望立豐王爲太子繼承大位,而陛下屬意於壽王。在這種情形之下,陛下爲了讓壽王即位,便只能讓壽王偷偷離開成都去往靈州登基了。還不是怕王相國不同意,所以來個暗度陳倉,木已成舟。”

“嘶……照你這麼說,豈非陛下和王相國之間的關係已經鬧僵了?否則怎麼這麼幹?”

“可不是麼,那還有不鬧僵的?告訴你吧,我遠方的表叔在政事堂中當個小差事,他知道的消息很多。昨日我請他喝酒,希望他給我那不成器的犬子謀個職位混口飯吃,酒醉之後他跟我說了許多事兒,都是外邊根本不知道的事兒。據說王相國和陛下之間早就鬧僵了。就拿上次安置難民的事來說吧,王相國爲了安置難民得罪了許多皇親國戚,在散花樓中差點便撕破臉了。哎,真不知道這事兒怎麼收場。”

“嘖嘖,這麼說來,壽王登基之事倒是有可能確實是陛下瞞着王相國他們做的。你說我大唐都這個樣子了,陛下和相國之間還鬧彆扭,這該如何是好?說句良心話,咱們王相國可是爲了大唐鞠躬盡瘁的,若不是王相國力挽狂瀾,陛下能有安生日子麼?王相國是我大唐的中流砥柱啊,他做的事也都是爲了百姓着想,就算和王相國意見不合,陛下也不能那麼幹啊?這樣一來豈非是擺明了對王相國的防範和不信任麼?這事兒鬧得。”

“老弟,這你就不懂了。正因爲王相國做了這麼多事兒,手裡也這麼多兵,百姓們對他也愛戴的很,所以陛下才心裡不痛快。你沒聽說過功高震主這句話麼?王相國權勢太大,做事也太不顧及陛下感受,所以……你懂得。這下好了,壽王跑到靈州登基,王相國怕是要氣瘋了。城裡很快便要亂做一團了。咱們也別在這裡亂說話了,沒得惹一身的禍事。”

“老哥說的很是,咱們別聊了,我還得去市上買些物事,咱們各幹各的事,回頭有機會再說話。”

“……”

“……”

以上是兩名百姓見面後交談的部分內容,如此內容的談話在城中隨處可見,成都城中輿論沸騰,人心惶惶。

(本章完)

第六九五章 更替第八三五章 三城第五一九章 癡狂第二六二章 殺戮第一零七零章 斷義第四四八章 兵臨第三六九章 大戰(終)第三九三章 出征第五九一章 相隔第五四五章 擔憂第八十七章 探索第一零三零章 狂歡第十二章 佳人第五十三章 狼狽第八七一章 夜遁第九五六章 長夜(二)第三九一章 告別第五六三章 攻城第四七五章 抓狂第三一六章 避見第二三八章 絕殺(續)第一三四章 醉臥第三零三章 鬧騰第五三二章 難關第六六零章 非人第一零七六章 離心第一一八章 冰心第五一零章 鉗斷第四三四章 懲罰第二三五章 入甕第六五一章 會談第二四一章 變數第五九八章 揭穿第九四六章 共乘第七十四章 對策第一三六章 反擊第二五七章 定計第八三九章 小城第一一零五章 衝陣第二七七章 暗示第五四四章 驚喜第八三五章 三城第七六三章 再至第四五一章 潛入第四三四章 懲罰第三九零章 重逢第一零六章 神技第四四七章 西進第四四八章 兵臨第四七一章 和議第一零四零章 糉子第一零五章 狼藉第一九一章 契機第一二二章 巧語第一零一一章 條件第六十六章 非隱第七一零章 畢現第四三六章 擺佈第二八五章 殺意第一八四章 同病第八六五章 搶渡第二六零章 底細第一零六三章 狼心第五四一章 試吃第三八六章 真相(一)第七五五章 秘居(續)第八七六章 回程第六零三章 夜襲第四四四章 強攻第一零七三章 極辱第四八六章 危機第四零四章 巧舌第四八五章 失算第二十七章 離去第五六二章 夜戰第三五三章 窘境第八八二章 歸來第一一零章 綠袖第三九六章 攻城第六七九章 道歉第一零五八章 抉擇第一千章 西城第八七七章 逼迫第三六六章 猶疑第三五六章 險途第六百四十四章 聯名第三七五章 爛局第八六九章 援軍第三九四章 立威第三五九章 釋疑第七八零章 封鎖第七五六章 秘居(續二)第九十四章 勞力第七四一章 馬嵬(九)第四九七章 對決第一一零二章 潛入(續)第七九三章 遊說(上)第八五五章 對策第二二三章 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