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四章 北境

一場大雪的突然降臨,證明了王源雷厲風行安頓難民的重要性。大雪一下,氣溫急轉之下降到了冰點以下。幾座大型的難民營的窩棚在昨夜的大雪中坍塌了上千間。可想而知,若昨日沒有及時的安頓百姓的話,在這種情形下,這樣的低溫之中,難民們會是什麼樣的下場。在這種情形下,就連玄宗也不得不承認王源之前的舉動挽救了大批難民的性命,避免了凍死太多百姓的悲劇。

雖然對於王源行爲依舊難以釋懷,但玄宗還是召見了王源,對他當機立斷的處置給予讚賞。這當然一方面是爲了昨日的爭執降溫,一方面也確實出自於真心。無論這個王源是多麼的不敬和跋扈,但他的決策卻是正確無比的。

其後數日,王源都忙於和顏真卿對已經安頓的難民進行調整安排,發放一些基本的物資保證他們能捱過嚴寒,事情很是繁瑣雜亂,但於王源而言,這些都是比爲之事。成都幾十萬的難民安頓,劍南和隴右河西三道的數百萬難民的安頓是保證安定的決定因素,無論如何也不能在這件事上出了差錯。

因爲這場大雪下來,諸多的事情需要忙碌,故而關於推舉太子之位的奏議不得不往後順延,王源也不希望倉促行事。這件事需要準備充分,聯合足夠多的朝臣一起發力保舉,方可奏效。王源可不想一旦上奏此事,引來衆多朝臣的反對,那可是件尷尬的事情。

四日後,頂着嚴寒和風雪的杜甫終於從軍中趕到了成都。王源回成都的第二天便推薦了杜甫爲政事堂戶部房主事,作爲顏真卿的副手協同其做好百姓的過冬安置和賑濟之事。但因爲杜甫尚在軍中,故而派人去宣了旨意之後,杜甫立刻動身,還是過了十幾日才抵達了成都。

但杜甫的到來卻是雪中送炭之舉。除成都之外,外地的賑濟事宜需要有專人負責巡查,而顏真卿分身乏術而且身子也不太好,杜甫的到來正好可以彌補這方面人員的欠缺。見過玄宗後,杜甫幹勁十足,多年不受重用,終於能夠爲朝廷效力而且負責關乎百姓的事務,正是杜甫心中所望。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其中,抵達成都的次日便帶着人頂風冒雪去各地州府去視察賑濟之事了。

十一月初六,高仙芝在此派人送信回成都。信中向王源稟報說,十一萬神策軍大軍已經撤離灞河大營,在落雪之前撤到了邠州和金州一線駐守過冬。信中高仙芝慶幸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因爲長安今年的大雪比成都大的多,連下了兩天一夜,道路完全阻隔,連糧食補給都難以通行送達,差點出現了軍中斷糧食柴薪的情形。而且氣溫驟降至零下十幾度,即便是退守到了兩座城池之中禦寒,軍中也出現了大面積的凍傷和受風寒的現象。不敢想象,若是大軍還在灞河大營駐紮,那該是一種怎樣的情形。

王源慶幸不已,在大雪將臨之前,既避免了百姓的凍斃慘劇,又避免了大軍陷於困頓之中,可謂是冥冥之中老天庇佑。這年頭以人力和自然相抗衡,那是絕對贏不了的。所謂人定勝天之說,也只是說給人聽的,人是勝不了天的,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是。

十一月初七,另一封從南方送來的信也讓王源興奮不已。趕往姚州大雪山南麓木棉山嶺考察鐵礦的羅威送回了消息。羅威信中言道,大雪山南麓木棉山嶺的那座鐵礦礦場所產的鐵礦正是當日鑄炮所用的那種鐵礦。雖然礦場數十年沒有開採,但礦洞猶在,只需加以修繕支撐便可挖掘礦石,冶煉鐵錠。信中羅列了需要的人手和置辦之物,請王源定奪,早日開始開採鐵礦。

王源欣喜萬分,當即召來柳薰直商議置辦。數十年前用來冶煉鐵礦的爐子已經荒廢,這一次要重新建造新的熔煉爐。還需要就地挖建煤窯,燒製焦炭供給熔鍊鐵礦石之用。再加上大批人力開進之後,需要大量的新建住所生活設施,乃至於將通向山外的道路重新修繕等事務,這都是需要前期進行之事。至於人力,王源倒是不用發愁,王源在十幾天前便寫了信給閣羅鳳,信中王源告訴閣羅鳳,希望他能提供大批的勞力用於開採鐵礦。將來鐵礦產出的鐵錠可以分給他一些。

南詔國缺鐵缺的嚴重,兵器盔甲都仰仗外來。這一次能有這樣的機會,閣羅鳳當然不會錯過。羅威的信中也提及了,南詔國已經派來了人手與之接洽,願意先提供五千勞力,之後根據需要再增加人手。所以王源對此並不擔心。

和柳薰直商議妥當之後,王源讓柳薰直親自前往全權負責協調此事。柳薰直知道王源對此事的重視,當天便準備了幾十車物資錢物,次日一早便在百餘名士兵的押送下南下趕往姚州。會同羅威一起儘快將鐵礦恢復開採。

送走了柳薰直王源大舒了一口氣。雖然這一下又花了大批的物資和錢財,但能開採出能夠直接鑄造鐵炮的精鐵,其意義巨大。就算傾家蕩產也要去做成這件事。

其實早在羅威的來信到來之前,關於木棉山嶺的鐵礦的真僞,王源做過調查研究。原劍南節度使的衙門中保存有不少古老的卷宗,數十年前木棉山嶺的鐵礦開採的記錄也都能查的到,而且當時出產的鐵錠多少,獲利多少,因何而停工等等事略也都有記載。而且在官方的卷宗中,木棉山嶺另有別名叫做攀枝花山。當看到這個稱呼時,王源當時便有些發愣。於是王源問了當地的一些人,這才得知,所謂的木棉花的別稱便叫

做攀枝花,於是王源徹底的放心了。

後世,四川境內的一座大型鐵礦就叫做攀枝花鐵礦,種種跡象表明,這座鐵礦便是後世攀枝花鐵礦的前身。木棉就是攀枝花,木棉山嶺就是攀枝花山嶺,名字對上,也都是蜀地,那已經確定無疑了。

鐵礦的開採和產出不可能一蹴而就,王源估摸着起碼需要到明年春天才有可能正式的產出鐵錠來,距離批量鑄造鐵鑄炮便更爲遙遠了。王源期待着能在明年夏天之前鑄造出百餘門鐵炮,只要這玩意成了規模,配合着能研製成功投入實用的手雷,那麼平叛的日程便可大大的縮短。在這種劃時代的熱.兵.器登場之後,叛軍將毫無抵抗能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關鍵的因素便是要在這一切都成型之前,抵擋住叛軍有可能的反撲,讓形勢一直穩定在目前的情況下不至於惡化。另一個關鍵的因素便是,玄宗要能容忍這大半年的時間,而不會急於要自己採取行動,或者是私下裡採取什麼行動。

對王源而言,當一切準備就緒時,平叛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當然,要在一切沒有橫生枝節的情形下。

……

就在成都的第一場大雪紛揚而下,王源以及大唐朝廷上下都在爲難民的禦寒過冬的安置和賑濟忙的不可開交之時。大唐北疆靈州,李光弼和郭子儀二人也在大雪瀰漫的南城門外迎來了壽王李瑁的到來。

兩個月以前,李光弼和郭子儀被玄宗寄予厚望,兩人分任朔方河東兩道節度使之職,被授命來朔方和河東收拾殘部,募集兵馬,重新建立一隻除神策軍之外的平叛大軍。

郭子儀和李光弼心裡都清楚的很,陛下對自己兩人寄予的厚望可不僅僅是另建一隻兵馬加快平叛進程那麼簡單。在覲見陛下的私下裡的交談之中,兩人都深深的感受到了陛下對目前處境的擔憂。即便陛下沒有挑明瞭來說,郭子儀和李光弼也明白,陛下對於王源大權獨攬一人獨大的局面是很擔心的。

對於王源,郭子儀和李光弼都見識過他和他的部下的強勢。特別是李光弼,當年和王源一起攻打吐蕃時便見識到了王源的強勢和霸道,心中便已經積累了太多的不滿。只不過,當初有哥舒翰這個直性子在前面作爲擋箭牌,自己倒也沒受過多的波及。但從那時起,李光弼便對王源已經失去了好感。

李光弼曾經自己問自己,到底自己爲何對王源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厭惡感,到底爲什麼自己總是覺得無法同這個人交心共處。其實捫心自問,當初自己和哥舒翰在吐蕃兵敗之後,王源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幫了自己和哥舒翰不少。甚至在陛下論罪時王源還幫他們說了好話,據說還引起了陛下的不滿。按理說自己該對他抱有感激之情纔是。然而李光弼心中卻無半分的感激之情。

李光弼是個勇於面對內心的人,在很多個剖析自己的夜裡,李光弼都在問自己這個問題。最後,他得到的結論是,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爲王源實在太成功了,實在運氣太好手段太多,得到的太多也太快了。自己對這個人懷有着深深的嫉妒之心。

這個人就像天上的一團火,光芒耀眼奪目。而自己這些人在他的照耀下都黯淡無光。他王源越是成功,便越是襯托出其他人的無能。曾幾何時,自己跟隨王忠嗣在北疆縱橫馳騁聲名鵲起之時,這個王源還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小小坊丁。而後來,此人一發不可收拾的躥升起來,自己的光芒完全被他掩蓋。甚至淪爲此人升官的墊腳石。

正因爲感受到了此人的壓力,自己才暗暗起了爭勝之心。也正因爲有了爭勝之心,吐蕃之戰時,自己才默認了哥舒翰率軍極進攻擊邏些城的行爲。當時的想法雖然帶着些僥倖,但若能夠率先拿下邏些城,自己和哥舒翰便可以凌駕於王源之上,遏制此人躥升之勢。可惜的是,運氣差了些,被吐蕃人圍殲於納木錯湖,導致了後來的窘境。自己和哥舒翰被陛下斥責受罰,而王源卻撿了個大便宜。戰勝吐蕃,訂立城下之盟的功勞大多爲其所攫取,相較於他所得到的名聲和嘉獎,他的那些廉價的示好和表面上的維護簡直不值一提。在王源不經意間的眼神裡,李光弼能感受到那種骨子裡的輕蔑和不屑。

這種輕蔑和不屑的眼神在時隔兩年的蒲州城中,李光弼再一次的感受到了。同樣是自己兵敗落魄之時,同樣是被王源搭救到了他的大軍之中。兩件事相隔數年,但帶給李光弼的是一樣的無地自容和咬牙切齒。雖然王源從沒有說過一句讓自己難堪的話,但李光弼卻覺得,那比說了難聽的話還讓人難堪。可是王源不說,依舊是那種笑容和眼光,讓李光弼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

之後的那次會議上,李光弼對王源捨棄大軍要去救顏真卿的舉動表示異議。然而不僅自己的話被王源無視,還引來了王源的部下的嘲笑和奚落。當年吐蕃兵敗的事情、潼關兵敗的事情一一被翻了出來。王源雖沒說半句,但他部下的那些話顯然是王源授意的,李光弼堅信如此。李光弼知道,自己和王源之間不可能有本分的交集了,自己不可能聽命於王源,而王源也不可能信任自己。故而在王源離開之後,李光弼和郭子儀進行了一次長嘆,將自己所認知的王源這個人的秉性盡數告訴了郭子儀。慶幸的是,郭子儀對王源也並無好感,覺得此人盛氣凌人,所以兩人決定離開王源的

大軍回到成都去。

到了成都後,陛下對兩人的褒獎讓兩人受寵若驚。之後,從陛下口中,從一些官員口中,以及從壽王等幾名王爺的口中,兩人聽到了太多關於王源的事情。房琯之死,王源對於兵權的強力把控,竭力阻撓重建禁軍之舉,乃至於對陛下的諸多不敬,等等等等的所作所爲都讓李光弼和郭子儀覺得房琯對王源的那句評語是不錯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王源恐怕正是要這麼幹。

李光弼和郭子儀很快找到了該努力的方向。也明白了玄宗那些長吁短嘆背後所要表達的意思。對二人而言,這將是個爲陛下分憂的絕佳機會。當然,選擇了這個機會,便等於同王源真正的對立,或許房琯的下場便會在自己二人身上重演。然而此時此刻,郭子儀和李光弼卻已經不會去考慮這麼多。於公而言,此舉是爲陛下盡忠,不能讓陛下受制於王源的控制,於私而言,這是他們唯一可以借力同王源抗衡的機會,是成爲陛下倚重的國之重臣的最佳途徑。鑑於此,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

兩人向玄宗提出了去河東朔方兩道收拾舊部募集兵馬的提議,並且明確告訴玄宗,他二人願意誓死爲陛下效力,重整一隻兵馬完全聽命於陛下之命。願意在神策軍逡巡不進之時挺身而出,爲陛下奪回長安,迎接陛下回歸京城。

玄宗當然大喜過望,他要的便是這個結果。玄宗之所以不敢太明白的表達此意,是擔心這兩人不敢這麼做,不敢和王源對抗。現在兩人立誓效忠,要踏上這一條路,玄宗當然求之不得。玄宗當即下旨,給二人分封官職,並且趁着王源尚在叛軍腹地的這段空擋,下旨命高仙芝將那兩萬河東朔方的兵馬歸還給兩人,作爲他們建軍的本錢。就這樣,李光弼和郭子儀踏上回歸河東朔方兩道的征程,開始了他們積極募兵另起爐竈的艱辛之路。

迴歸隴右和朔方之初,可謂舉步維艱。不過好在王源的神策軍早已將河東和朔方的大部分城池收復。叛軍兵馬也自知神策軍不好惹,紛紛退守太原朔州代州一線做防守之態,這給了李光弼和郭子儀騰挪的空間。二人率兩萬兵馬立足於靈州,藉着下方神策軍的威懾之力快速的招募兵馬擴大兵力。在朔方河東兩道大部分收復之後,大量流離失所的百姓們也紛紛迴歸。得知靈州有朝廷兵馬駐紮,大批百姓們聚集在靈州一帶,這給了李光弼和郭子儀很好的募兵環境。爲了吃飽穿暖,爲了家人不被餓死,百姓們不得不參軍尋求活路。郭子儀和李光弼也來者不拒,上至五十多歲,下到十五六歲的少年,他們都一概接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李光弼和郭子儀便招募了四萬多兵馬,加上兩萬迴歸之兵,兩人短時間內便建立了一隻六萬人的大軍。

然而,雖然手握的兵馬人數龐大,但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明白,手中的這隻兵馬其實戰鬥力並不強。若以這六萬兵馬攻堅作戰,那是絕無勝算的。兩人於九月底十月初試探性的率軍攻擊代州,然而那一仗打了一半。郭子儀和李光弼便下令停止進攻,撤離了代州。因爲,那是一場糟糕的攻城戰,六萬多兵馬攻打只有六千餘守軍的代州,卻如同亂糟糟的一窩無頭的蒼蠅一般毫無章法。在避免更多的傷亡之前,兩人只能下令撤退。

這一戰也徹底讓李光弼和郭子儀冷了心。他們意識到,新募的兵馬若不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是根本不堪用的,攻代州尚且如此,攻長安更是絕無可能。然而兩人在玄宗面前誇了海口,數月時間招募兵馬,可奪回長安,迎接陛下回京的話猶在耳邊,現在眼看這一切是不可能了。兵馬自然可以繼續募集,甚至再募集數萬也不是問題,但問題是這些兵馬不能打仗,募集了又有何用?而如何能在短時間內能奪回長安,將這個大功勞攫入囊中,完成對陛下的承諾,不讓陛下失望,這將是個擺在兩人之前的巨大難題。

當兩人退守靈州愁眉相對的時候,從北方的受降城邊境之地傳來了一個消息。有一股突厥兵馬突破了大唐邊境衝入了大唐境內,並且不費吹灰之力便攻佔了受降城。受降城中駐守的只有一千兵馬,本就只是象徵性的駐防於此,其實也是起到了監視突厥兵馬的作用,若想守住城池那是絕對辦不到的。

得到這個消息後,郭子儀和李光弼驚愕萬分。這正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禍事從來不單行。難道說突厥人要趁亂大舉攻擊大唐了麼?那樣一來,本來已經基本穩定住的和叛軍的僵持局面便要被打破了,三家混戰一處,形勢將更加的糜爛和難以預料。

無論如何,突厥入侵,兩人不能坐視。於是兩人商議之後,由李光弼率兩萬精兵前往大唐北境,增援豐州,防止突厥人南下,並且伺機奪回被突厥人佔領的受降城。然而,正當李光弼率軍抵達了城豐州以南百餘里的沙漠戈壁之地時,一個更讓李光弼驚訝的消息傳來。受降城下,另一股突厥兵馬正在猛攻城池。突厥人自己人和自己人打起來了。

一天時間,攻城的那股突厥兵馬便擊潰了佔據了受降城的那隻突厥兵馬。少量突厥殘兵往南逃竄,攻城的突厥騎兵在戈壁沙漠上猛追,在距離李光弼大軍三十里外,將逃跑的那幾百名殘兵追殺殆盡。李光弼一時之間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但很快,對方追擊的兵馬便派人送來了消息,李光弼也終於明白了眼前這讓人犯迷糊的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本章完)

第五四四章 驚喜第二五一章 送別第一千零三章 遊春第一零一四章 復返第十九章 蛇蠍第八二五章 壺關第九十七章 楊釗第八六十四章 試航第一一二四章 被動第三五九章 釋疑第八三五章 三城第五五二章 酒肆第一零四八章 夜論第四六九章 脣槍第三四七章 絕招第五十九章 財迷第六七一章 鉅款第三八零章 現形第四三四章 懲罰第一五六章 寶藏第二二零章 堂審第七五九章 喜日第八一五章 掃蕩第五五三章 證明第九一一章 強硬第六一一章 無畏第五一五章 雨夜第四十二章 驚鴻第九三五章 奪城(六)第五二四章 三天(續)第四八一章 和平第一零一三章 窮途第一六五章 大戶第一零九七章 密信第四五三章 羞辱第一零七章 新調第四十章 場面第五九六章 莫名第四六零章 對決第一五一章 寵臣第九五七章 長夜(三)第七五八章 秘居(終)第四五一章 潛入第六七七章 巧言第一零八九章 血夜(下)第一零二一章 對策第一千零二章 血戰(續)第四零六章 協定第七八二章 對策第三五四章 獵物第六零二章 戰局(續)第一三零章 要挾第六十六章 非隱第四九七章 對決第一零五六章 誘敵第七十一章 逃離第二八八章 替身第一零一三章 窮途第四零七章 鬼主第六二九章 死戰第七四三章 馬嵬(十一)第五六三章 攻城第一零九三章 立威第二一五章 精明第七七三章 燒殺第六八一章 瑞兆第九九一章 長夜(七)第八三二章 砍伐第一六一章 橫財第四四四章 強攻第二一五章 精明第九三五章 奪城(六)第一零一二章 掙扎第六零四章 夜襲(續)第一零五零章 人非第九四三章 貴女第一六三章 坐論第四二五章 飛渡第七九六章 疑問第一零三六章 探知第六七三章 上殿第九十六章 家園第五八六章 夜巡第四五八章 居心第五一零章 鉗斷第六八二章 芳辰第二八九章 忌諱第三一三章 失蹤第一二六章 賞曲第一一二四章 被動第五二一章 相見第九四一章 單騎第一零六三章 狼心第一一二二章 反攻第四七八章 談判第七六三章 再至第六七二章 受辱第六五六章 談判第一零九五章 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