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八章 達成

倚祥葉樂當然想一走了之,但是他不能。躺在邏些城王宮中的尺帶珠丹冰冷的屍體,掛着眼淚哇哇啼哭的即將繼位的小贊普,吐蕃國百餘年的基業。這些都在提醒倚祥葉樂不能衝動,要以大局爲重。今日無論如何是要達成和議的,哪怕再受羞辱,也不能放棄。這是自己在尺帶珠丹彌留之際的承諾。尺帶珠丹臨終時告訴倚祥葉樂,寧忍一時之辱,也要保證吐蕃國的基業不至於土崩瓦解。

倚祥葉樂沒有走,反倒重新整理思緒開始認真的就這三個條件進行討價還價。事實上高仙芝口中的這三個條件確實是漫天要價,就連他們自己也不會相信倚祥葉樂會同意這三個條件。但所謂求高得中,求中得低。在佔據絕對的心理優勢的情形下,滿天要價或許會得到不錯的結果。

第一個割地的條件的談判便進行了兩個時辰。圍繞着這個和議的條件,雙方脣槍舌戰爭論不休,摔碎了數個茶碗,掀翻了幾張桌子,甚至還互相問候了對方的親屬,終於在夕陽落山之前達成了共識。

割讓唐古拉山口以北之地是不可能的,青海湖一帶是吐蕃的命脈,吐蕃決不可能放棄北邊的沃野。但倚祥葉樂做了關鍵性的讓步,那便是兩湖一帶的石堡城。倚祥葉樂同意將石堡城和多瑪城割讓給大唐駐軍,這也是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本來此戰便是因爲石堡城而起,圍繞着石堡城進行了數場大戰,雙方投入的總兵力超過了二十萬,最終互有勝負。這石堡城也是大唐玄宗皇帝一直心心念念要得到的地方。倚祥葉樂同意割讓石堡城,這一點是肯定能讓玄宗高興的。

兩湖三城中割讓了一湖兩城。東邊的羚羊城雖然沒有割讓給大唐,但倚祥葉樂承諾,決不在羚羊城囤積重兵,而只是象徵性的駐紮守軍五千。對於大唐而言,能拿到石堡城和多瑪城之後,整個吐蕃北境的格局便有了巨大的改變,大唐的兵馬終於能從碎石山大營往南推進兩百里,在石堡城建立大營。這樣一來,以石堡城爲核心,掌控住吐蕃北境方圓百里之地的控制權,將來隨時可作爲跳板,威脅吐蕃的腹地,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至於羚羊城,那曾經是李光弼率兵輕鬆奪取的城池,吐蕃人爲了面子保留這座城池在兩湖之地,但其實要想拿下此城易如反掌。而且吐蕃人也不允許駐紮超過五千兵馬,這便是說,其實兩湖之地盡歸唐軍掌控。

對倚祥葉樂而言,保住了青海湖周圍的大片沃野之地意義重大,石堡城雖然割讓給唐人,但吐蕃可以在南邊兩百里處格里木河和通天河兩條大河的沿岸重新擴建城池駐紮大軍。一來可以掌控青海湖之地,二來也可作爲唐古拉山口以北的重要防線。這兩條大河足可將唐軍往南和西南兩個方向的進路截斷,起到很好的防禦效果。而能夠保留羚羊城的控制權也是意義重大,羚羊城無需駐紮太多的兵馬,那只是一個擺在唐人身邊的釘子,通過羚羊城可隨時刺探唐軍的動向,起到預警的效果。

總之對雙方而言,各有所得。吐蕃人雖然吃虧,但卻在接受的範圍內,所以倒也皆大歡喜。

西邊的大勃律國之事,倚祥葉樂並未做更多的爭辯。大勃律國已經爲大唐兵馬所征服。高仙芝在大勃律國重新立了國主,那國主已經宣佈效忠大唐成爲大唐屬國。對於吐蕃而言,雖然失去了西邊的緩衝之地,但於目前而言,這些事還不能危及吐蕃的存亡,最多是格局上的被動,所以倒也無需在這上面太過較勁。

爭論的第二焦點便是吐蕃東邊的城池。按照高仙芝的說法,犛牛河和金沙江以東的所有土地割讓給大唐,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律賁城是東境的門戶,那也是不可能割讓的,但卻是大唐最想要的。雙方圍繞着律賁城的歸屬相互扯皮,陷入僵局之後,最後王源出來說話,提出了將野牛城永遠割讓大唐,並附帶野牛城周邊方圓一百里的地域統統歸屬於大唐作爲交換條件,然後大唐放棄要求割讓律賁城的請求。

王源的要求讓倚祥葉樂喜出望外,野牛城的割讓是必然的,根據王源的提議,實際上只是將野牛城周邊的百餘里土地換取了律賁城的保存。那百餘里地可都是沙漠啊,就算不割讓,又有誰去在乎那百里的沙漠之地?

高仙芝覺得很意外,他不知道王源爲何要提出這明顯吃虧的條件。但王源作爲議和正使,他既然說出的話,高仙芝是不會反駁的。高仙芝和倚祥葉樂哪裡知道,野牛城纔是王源真正想要的城池,那裡可是自己的聚寶盆。如果在野牛城和律賁城之間二選一的話,王源毫不猶豫的會選擇野牛城。而以野牛城周邊的百里空間換取對律賁城的不再堅持,實際上也是爲了野牛城的安全着想。爲了保衛野牛城,王源不得不駐紮重兵於此,很擔心被吐蕃人奪回。那麼一旦野牛城及周邊的土地都歸於大唐,便再也無需擔心這個問題了。王源可以安安心心的讓那塊聚寶盆給自己源源不斷的提供財富。

夕陽西下,談判還在繼續,簡單吃了些飯菜喝了幾杯酒後,雙方挑燈夜談,圍繞着後面的條款繼續扯皮。

戰爭賠款的數量上,一千萬貫顯然是不可能的,吐蕃國一年的財稅收入都只有五百萬貫,那豈非要吐蕃國兩年的財稅全部給了大唐。本來這種賠款就是極其無理的要求,在爭辯上其實王源和高仙芝也沒多大的底氣。於是終於在倚祥葉樂死纏爛打之下,這個數字一路往下降,最終一千萬縮水爲三百萬,整整少了七成。但即便這三百萬也是意外之喜,王源和高仙芝甚至都沒想到吐蕃人還真的願意付這筆錢。

第三條中關於稱臣於大唐這一條是最難以達成協議的。倚祥葉樂明確告訴高仙芝和王源,稱臣是不可能的,可以歲歲進貢,但絕不會接受大唐皇帝的分封,成爲大唐屬國。稱臣等同於滅國。

倚祥葉樂態度堅決的堅持這一點,王源和高仙芝又很想竭力的達成這一點,以爲如果能讓吐蕃成爲大唐屬國,便大

大的束縛了吐蕃的手腳。起碼在道德上對吐蕃是一種約束。將來吐蕃再有異動,首先從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這年頭什麼都要講道義,所謂正義之師師出有名,對於軍隊的戰力貌似好像大概可能有所加成,總之很重要便是。

但圍繞着這一點,鬧騰到三更之後,雙方四個人都累得半死,王源已經開始半躺在椅子上了。倚祥葉樂更是老骨頭痠痛,用拳頭捶打着後腰,搖搖晃晃的坐不住。但他還是死命的堅持着。

王源終於不耐煩了,低聲和高仙芝商議,這種名分上的東西其實並沒有什麼用,不如做出讓步。否則沒完沒了。

高仙芝也很累,點頭答應了。雖然也許會讓玄宗不開心,但談不攏便要各退一步,否則和議便無法進行了。

聞聽王源和高仙芝不再堅持,倚祥葉樂長舒了一口,終於扳回了這一局,保證了吐蕃國最大的尊嚴。倚祥葉樂建議稱之爲兄弟之國,被王源一口否決。雖非大唐屬國,但也不能平起平坐,兄弟之國,想得倒美。

“我看就叫叔侄之國吧,我大唐爲叔,你們吐蕃是侄兒,這樣比較好。我大唐金城公主不是嫁給了你們的贊普麼?聽說育有一子,將來此子繼位,不是我大唐皇帝陛下的侄兒輩麼?叔侄之國的名分名副其實,就這麼定了。再鬧你們便是連倫常也不顧的野蠻之國了。”

當王源說出這番話時,倚祥葉樂和額那兒古嚇得差點滑下椅子,難道唐人竟然知道了國內的劇變不成?想了想不太可能,當真知曉國內的劇變,怕是早就趁亂進攻了,還怎會同意和議?

倚祥葉樂也不再堅持,叔侄便叔侄吧,也不是什麼太丟人的事情,事實也確實如此。只要不是臣屬,一切都好辦。然後雙方又重新協商了每年進攻的駝馬牛羊的數量,定爲每年各一萬頭的進貢量,雙方也都覺得還算滿意。至於什麼雪豹之類的附帶的貢物倒不是倚祥葉樂不肯,而是這等野物蹤跡難覓,連吐蕃國贊普自己的後花園都沒有一隻,更遑論每年給玄宗獻上一對了。

王源倒也不在乎玄宗能不能得到雪豹,後世這神奇的物種幾乎滅絕,那麼自己權噹噹一回動物保護組織的人,爲後世子孫從這時候開始便保護他,於是親自宣佈取消了這個附加的條件。

和議終於達成,雙方都是筋疲力盡。看看天色已經是黎明時分,東方已經有了亮色,雙方終於可以鬆一口坐在一起輕鬆的聊一會天。天亮之後便可各自將你和議的條款送回各自的朝廷讓皇帝和贊普確認之後成爲正式的協議。但作爲談判雙方而言,任務已經瞭解,可以聊一些無干的話題了。

倚祥葉樂終於還是忍不住翻出了王源的舊賬,展示出在嶲州時王源親筆寫下的和吐蕃聯合的那張協議,盡情的奚落王源。王源當然也不甘示弱,挖苦了倚祥葉樂被自己耍弄的團團轉。兩人一番撕逼,終於相互都解了氣,天亮後各自滿足的各回各營。

(本章完)

第五六三章 攻城第四三八章 嗅覺第四十六章 首場第三三六章 清內第一五四章 月滿第九九二章 長夜(八)第二零三章 直面第九十二章 自強第八九六章 幽處第四四七章 西進第四七一章 和議第五二八章 難題第二一七章 借力第六三零章 窮途第一零五一章 意決第三十七章 日常第一九五章 李邕第九零八章 遺願第九一一章 強硬第二五八章 夜訪第三五二章 山行第三十七章 日常第一一六章 約見第一零八五章 迷惑第六六十四章 事務第三十八章 螻蟻第三七三章 夜宴第六九零章 疑雲第三三五章 馬腳第九一七章 破局(續)第一九一章 契機第四九二章 餌料第六十九章 意外第四二一章 進軍第八二二章 荒唐第六百四十七章 混亂第九四九章 廝磨第一一三五章 初定第一七二章 偏鋒第一零二五章 隱意第五一零章 鉗斷第三九九章 棘手第二一一章 人生第二一三章 牽扯第一零三三章 泄露第四零二章 高樓第一零四九章 還劍第二五八章 夜訪第三八六章 真相(一)第一零四四章 內情第一零九九章 道理第六七四章 殿上第一零四零章 糉子第六三二章 新星第三五零章 西行第七七二章 聲東第六零八章 諾言第一零九章 獵物第一零三七章 兩難第三四一章 潰敗第六一六章 盾陣第八五二章 雷厲第九四六章 共乘第二十二章 突襲第八十七章 探索第三六九章 大戰(終)第二三四章 報復第六一九章 擾敵第一一二四章 被動第七十一章 逃離第一零四八章 夜論第三二六章 禁地第五七五章 絕處第一零三一章 欽差第六六六章 冒犯第八四二章 希望第四二九章 佯攻第七三七章 馬嵬(五)第一零四三章 技巧第三八五章 新曲第一零七章 新調第一六八章 懲惡第十七章 送信第一七一章 對策第六零二章 戰局(續)第六三八章 鏖戰第四九一章 節度第四四六章 補給第三十三章 衆怒第八四一章 夜戰第一五五章 桃夭第五十七章 復回第五三六章 手段第一六九章 虛驚第九四零章 南下第二六一章 道觀第三零二章 落定第四四九章 神威第九二八章 豪族第四二五章 飛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