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一章 可悲

大營中,高仙芝將自己所知道的朝廷對於和議內容的爭論說給王源聽。這都是安西鎮的那名官員在離京時打探到的消息,高仙芝恰好回了一趟安西鎮,故而得知了這一切。但其實高仙芝所知的也僅僅是皮毛,他僅僅知道太子李亨和右相李林甫爲了和議的內容而大肆爭吵,卻不知真正的原因。

其實總體而言,朝廷對於和議的內容是滿意的。畢竟從局勢上來看,大唐想更進一步滅了吐蕃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四位領軍大帥的奏摺上說的很清楚,要想滅吐蕃,起碼需要增兵十五萬到二十萬,才能和吐蕃人在邏些城死磕,纔有把握拿下邏些城。

玄宗當然是想這麼幹的,但是現實是不允許的。大唐出兵吐蕃這半年時間裡,因爲調集了河西隴右和安西鎮的幾乎全部兵力,這三鎮目前處於兵力真空時期。這樣一來,防禦北方突厥的重擔其實便落到了朔方和河東道的肩膀上。

而在開戰之前,朝廷抽調了朔方軍中的一萬步兵加入河西隴右聯軍之中,這一萬人在石堡城之戰中被哥舒翰和李光弼拋棄,盡數被殲滅。本來兵額只有六萬五千人的朔方軍只剩下了五萬五千兵力。在河西隴右兩軍討伐吐蕃期間,朔方軍便要以這五萬五千兵馬獨自防禦突厥人,這本身就已經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大唐各大節度使的的設立和職責都是有講究的。安西節度鎮遠在西域,專門應對天山西域諸國,總體的戰略便是讓這些西域小國歸順大唐,從而達到戰略上對吐蕃國的包圍。河西軍是連接安西鎮和大唐內陸的最重要的節度軍鎮。北御突厥南防吐蕃,同時還守護着河西走廊這條通向西域的通道,並且割裂吐蕃和突厥兩國之間的交通,可謂職責最爲重要。所以河西軍的所轄兵力僅次於范陽和隴右,兵額達到了七萬三千人之多。隴右節度使的兵額達到七萬五千人,雖不如范陽節度所轄的十萬兵力那麼多,但因爲他的主要防禦對象是吐蕃大國,故而擁有如此龐大的兵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總體而言,朝廷設置節度使以及兵額的數量都是經過研究的。針對所要防禦的敵人的強大程度以及地理因素和各方面的綜合考慮,纔會有瞭如今的局面。也就是說,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道在大唐的西北方向所轄的近二十八萬的兵力是足以應付突厥和吐蕃兩國和大唐邊境的防守態勢的。當然這只是在正常狀態下。

當大唐主動調集河西隴右大軍出征吐蕃時,這種平衡便立刻被打破。剛開始突厥人還在觀望,唐人和吐蕃之間戰鬥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們也沒打算插一腳。但是當河西隴右聯軍在納木錯湖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的消息傳來之時,突厥人忽然意識到自己有了機會。河西隴右兩軍,在經歷兩次和吐蕃的大

戰之後,他們的兵力已經消耗殆盡,兩節度使只剩下不到兩萬殘兵留守。唯一尚有五萬多兵馬的朔方軍,他們的節度使還是一個上任不久的無能書生張齊丘。

突厥人只是稍微的試探了一下,便試探出這位唯一手頭有兵的張齊丘沒什麼打仗的本事。他們稍微攻了一攻,便拿下了朔方軍所轄的北端堡壘受降城。然後,突厥人便開始蠢蠢欲動,醞釀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張齊丘本就不會打仗,此刻又是獨木難支,所以忙向朝廷請求援兵。朝廷只能從已經歸於安祿山的河東道調集兵馬支援。雖然短暫的穩定住了局面,但那也非長久之計。

而且河東道歸屬於安祿山,調動安祿山的河東道兵馬破費了一番功夫。安祿山連上奏摺稱東.突厥和契丹人也蠢蠢欲動,河東道兵馬不能調動云云。不但說不能調兵,反而要求朝廷增兵。一來二去,還是李林甫寫了信給安祿山,這才讓河東道的五萬五千兵馬勉強分了三萬到河西道,穩定住了邊境的形勢。

而王源高仙芝等人請求議和或者增兵的奏摺便是在那時抵達了京城。在那種情形下,玄宗即便想滅吐蕃想的發瘋,卻也無兵可派,只能同意議和了。

雖然議和了,玄宗心裡其實還是不要太痛快的。雖然王源等人議定的和議對大唐是極其有利的,但他總是心裡不得勁。接到議和的條款之後,太子李亨的一句話讓玄宗心裡更加的不痛快。那便是議和條件中吐蕃不願稱臣於大唐的那一條。玄宗本來就認爲沒能沒了吐蕃甚爲可惜,現在吐蕃人連稱臣都不願,這讓他非常的不滿。

於是,明白了玄宗心思的李亨在議論和議條款的時候指出了這一點,要求打回去重新擬定,必須要吐蕃人稱臣。此舉頓時激起了李林甫的反對。雖然李林甫揣摩出玄宗的心思,但這一次他可不能讓李亨通過了這個提議。一來朝廷的形勢確實不允許,二來那可是李亨啊,自己的死對頭啊,他說白自己必須說黑,絕對不能讓他冒頭出來。

於是乎雙方圍繞此事爭吵不休,乃至於最後已經不再爭吵於議和之事,而是互相揭短,掀各自的老底,在朝堂之上毫無底線的相互攻擊起來。

李亨這次也是豁出去了,他認爲這一次自己是站在父皇這一邊的,最終父皇一定會幫自己說話。然而聖意難測,吵了三天之後,玄宗突然宣佈和議按照原定的條款批准,命人立刻傳旨王源等人訂立合約之後即刻退兵。

李亨有些發懵,他不知道父皇爲何忽然又這麼做,將自己忽然弄得不尷不尬。但後來他很快便得知,是高力士和楊貴妃在陛下耳邊吹了不少風,陛下這才改變了想法。

高力士和李林甫過從甚密,楊貴妃自然是左相楊國忠的

授意,兩大相國聯手之下,即便是父皇也不可能無視。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李亨極爲憤怒和失落而且還感到了深深的恐懼。

憤怒的是,王源所答應的事情,要了自己幾十萬貫錢說要做楊國忠的工作,讓楊國忠不在同李林甫聯手對付自己。結果完全沒有起任何的作用,幾十萬貫餵了狗,連一點點的效果也沒有。王源膽大包天,這是戲弄到了自己的頭上。

失落的是,自己本以爲這一次有父皇做後盾,但其實自己還是太天真。父皇的心自己永遠都摸不透,永遠都猜不準,自己像只猴子一樣跳上跳下,結果一無所獲。

而恐懼的是,這一次自己一反常態的作法會不會引起父皇的懷疑。父皇會不會認爲自己平日的沉靜木訥是裝出來的,會不會對自己產生防備之心?更重要的是,這一次和李林甫當衆撕破了臉,私底下已經有人告訴自己,李林甫似乎抓住了自己的什麼把柄,準備恰當的時候公之於衆。李亨覺得這把柄便是羅衣門,這是自己的命門。如果李林甫得知羅衣門的存在而將之公之於衆,那麼自己便徹底的完了。

李亨龜縮在少陽院中瑟瑟發抖疑神疑鬼的時候,朝廷關於和議的聖旨終於得以離開長安出發。高仙芝的預料沒有錯,聖旨比預定的時間晚了三天。

以上這一切,高仙芝和王源都是不知情的。高仙芝所知道的僅僅是朝廷因爲和議的最後一條而發生了爭論。爭論的雙方是太子李亨和李林甫,其餘他便一概不知了。而王源聽到這個消息想到的是,太子李亨終於跳出來了,不過他太蠢了,這時候跳出來對他有什麼好處?而且從此事可以看出來,李亨絕對不是個好皇帝的料,此時明顯戰事不能進行下去,天又近秋,應該儘快的達成協議結束戰爭纔是。

這個人,絕不是王源想要輔佐的那個人。王源想輔佐的那個人目前還沒找到,將來能否找到,也並不知道。

翌日午後,朝廷聖旨抵達,從聖旨上絲毫看不出因爲和議的條款朝廷之中爆發過大爭吵的跡象。玄宗熱情洋溢不吝讚美之詞對王源和高仙芝一頓褒獎。對和議的條款也極爲滿意。最後要求兩人儘快達成協議撤兵回朝。玄宗表示自己希望在一個月後的長安見到兩人,親自給予嘉獎和賞賜。

王源和高仙芝不敢怠慢,立刻通知已經等得焦頭爛額的吐蕃方會面,交換雙方的簽字合約,達成停戰和議。三天後,安西軍在封常清的率領下回安西鎮,而高仙芝則隨同劍南大軍往東回劍南軍,以便同王源結伴去往京城接受玄宗的召見。

這一場陸陸續續持續了半年的大戰,終於落下帷幕。雙方各有損傷,但很明顯,獲勝的一方是大唐。得利最大的人便是王源了。

(本章完)

第一零三七章 兩難第七零八章 大捷第一零四二章 落網第一一二章 變化第三零五章 蛻變第一零二四章 大禮第七三零章 密謀第八三一章 中牆第五四零章 瘋言第七零九章 完備第一零六章 神技第八八零章 夜殺第一零四九章 還劍第三三五章 馬腳第一三二章 探友第四八三章 凱旋第七二四章 劇變第七七七章 消息第三二八章 嚴峻第三八七章 真相(二)第四二一章 進軍第三六六章 猶疑第一六九章 虛驚第四一二章 大戰第八八九章 貌合第三四六章 夜戰(續)第九一六章 破局第三零四章 嚴峻第七十二章 表姐第一一二一章 阿郎第七三五章 馬嵬(三)第九一二章 羣攻第一零八零章 殺着第一一三八章 琴曲第四七六章 同心第七二九章 重逢第一二一章 多疑第七九五章 虛驚第六九零章 疑雲第五八九章 轟炸第八二三章 天譴第七一五章 內憂第四四六章 補給第五三一章 錢事第六十六章 非隱第一八三章 別駕第六六七章 重逢第一零八三章 和談第五一八章 修好第七二一章 自毀第一九五章 李邕第五一五章 雨夜第四六六章 大局第八六七章 伏擊(續)第四七四章 惡魔第一零九七章 密信第一五零章 疑團第四七二章 和親第七四六章 直言第三零二章 落定第五一三章 問罪第七四五章 陷落第一零二一章 對策第一零四五章 推諉第一零二一章 對策第二一三章 牽扯第九九九章 轉戰第八四三章 暢談第二二九章 逃離第八六一章 廢寨第一一零一章 潛入第四零五章 黑鍋第一零二章 是非第五八三章 目的第七九二章 擇機第三二四章 防範第四四五章 玩弄第二七四章 入套第一三六章 反擊第三四零章 死路第一零三九章 急症第七八零章 封鎖第一八二章 吉溫第九一三章 父風第一五五章 桃夭第八章 驚變第四八九章 任性第三九八章 重騎第六一三章 小店第七八一章 妙用第一一二七章 死撐第一零八章 珠聯第三十三章 衆怒第一八八章 察覺第六九五章 更替第一零一六章 莫名第一零三章 狂生第八一六章 餘生第五七九章 驚鳥第三三零章 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