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五章 聖旨

就在邏些城中的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在牀榻上用最後的氣力向大丞相倚祥葉樂和大將軍恩蘭託孤之時,遠在二百里外的匹播城下的唐軍大營中,大唐陛下玄宗皇帝的聖旨也千里迢迢的抵達。王源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四名節度使正跪在中軍大帳內聆聽宣旨內侍高聲誦讀聖旨。

“……王源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四人聽者,朕看了你四人聯名奏議之時,召集兩位相國和朝中重臣緊急商議此事,最終朕及諸位大臣均認爲應該尊重爾等的提議與吐蕃議和。朕本以爲,此次征戰吐蕃能有滅國之望,現在看來是朕想多了。北路軍全軍覆沒之後,東西路軍兵力不足,朝廷一時無法抽調兵馬增援,當此之時議和乃是上上之策……”

王源跪在地上低頭聆聽,他對這個決定一點也不意外,這個結果是早已能預料到的。

“……朕徵詢朝中重臣的意見,特此授命王源高仙芝兩人爲同吐蕃議和之特使。王源爲正,高仙芝爲輔,命你二人協同解決此事。至於此次和議,朕認爲,若能迫吐蕃割地賠款俯首稱臣是爲上策,當然這都是朕的一廂情願,具體情形兩位商議而決,但求有利於大唐便可。”

“北路軍三萬餘騎兵被殲之事,爾等奏摺之上做了較多的解釋,甚至有怪朕下令奪取邏些城之意。朕承認有些心急,但爾等爲將,當審時度勢,謹慎決定,而非因朕之言而輕躁冒進,導致大敗。如今被迫同吐蕃媾和之局,未嘗不是因北路軍被殲而起。可說北路軍此敗不可容忍。朕有失誤,但更大的失誤者在將帥之身,豈不聞‘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乎’?故而針對此敗,朕自罰三日不食以示懲戒己身,但哥舒翰和李光弼之失亦需懲戒。現奪哥舒翰河西節度使之職,降爲河西兵馬使,河西節度使命王源暫代。奪李光弼隴右節度使之職,降爲隴右兵馬使,隴右節度使由高仙芝暫代。你二人須得引以爲戒,今後當小心謹慎戮力領軍,以期朕許。欽此。”

長長的聖旨讀完,王源高仙芝等人叩拜謝恩接旨。聖旨無非只是兩件事,一件便是議和的事情準了,讓王源和高仙芝全權處理。第二件便是關於北路軍全軍覆沒的處理結果。第一件事在意料之中,唯一覺得意外的便是,這全權議和的正使居然是王源而不是高仙芝,這多少讓人覺得意外。無論資歷還是威望,高仙芝都在王源之上,卻讓王源當了正使,這恐怕是楊國忠從中又吹了風的結果。

第二件事上,其實也蠻令人意外的。北路軍的全軍覆沒,按理說哥舒

翰和李光弼會倒大黴。這兩人其實已經做好了被一擼到底心理準備,但玄宗的聖旨上只是免了他們的節度使之職而保留了他們兵馬使的位置,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以王忠嗣爲例,石堡城之敗後,一個身兼三大節度使並朝中政事堂重要位置的大唐重臣,要職全部被擼的乾乾淨淨。現在王忠嗣只授了個漢陽太守的職位。兩下里一比較,便知道玄宗對哥舒翰和李光弼是多麼仁慈了。這可能跟奏摺上王源毫不客氣的指出玄宗之過有關,玄宗竟然也因爲這些指責懲罰了自己。至於絕食三日這種懲罰是否帶有賭氣和孩子氣的味道,那便另當別論了。

而更讓然意外的是,河西道和隴右道分別由王源和高仙芝兼領,這便是朝廷肯定了王源和高仙芝的一種態度。不出意外的話,當此戰結束之後,這兩人將會正式授命爲這兩道節度使。然則,大唐節度使之中,除了安祿山領三道節度使之外,便只有高仙芝和王源各領兩道節度使之職了。這說明在玄宗心中,王源和高仙芝的地位已經飆升到了一個相當高的位置。

聖旨宣罷,送了遠道而來的宣旨欽差去休息之後,帳中一時有些靜默。宣旨前是平起平坐的四名節度使大帥,下一刻其中兩人便成了對方的屬下了,確實有些尷尬。

“哥舒大帥,李大帥,沒想到事情還是到了這樣的結果,哎,我不知說什麼纔好。”王源沉聲道。

“王大帥,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若非王帥和高帥爲我二人在奏摺上開脫,我二人豈會有這樣好的結果。哥舒翰感謝王帥和高帥所做的一切。王大帥,您放心,從今往後,我哥舒翰便是您帳下之將了。哥舒翰自知謀略不夠,但衝鋒陷陣還是成的。”

哥舒翰是個耿直之人,他是真心的感到慶幸,能繼續留在河西道中任兵馬使已經讓他喜出望外了。

“哥舒將軍說的是,卑職也感謝兩位大帥的開脫之恩,今後卑職跟着高帥帳下,必竭盡全力,不敢稍有懈怠。”李光弼靜靜道。

王源嘆了口氣道:“罷了,先這樣吧,此事待戰後我同陛下申辯一番,看看能否再有轉機。哥舒將軍,我雖授命兼代河西道節度使,但河西軍中的事務只有你最熟悉,所以我是不會去插手的,一切還是哥舒將軍做主便是。若是有什麼需求的話,但直接跟我說便是。總之,大夥兒一起齊心協力爲國盡忠效力便是。”

哥舒翰和李光弼齊聲稱是。高仙芝自始至終端坐一旁喝茶,根本不說半句話,只面帶

淡淡微笑。他可不是客套的人,陛下下旨讓自己兼代隴右道節度使,那麼自己便去兼代便是。至於哥舒翰和李光弼兩人的面子問題,他可沒閒工夫去管。王源要安慰他們,便隨他們去好了。

既然朝廷決定了同吐蕃國議和,那麼議和時需要提出什麼樣的對大唐有利的條件,卻又能讓吐蕃接受,這些事需要提前的商議。王源和高仙芝當即召集軍中高級將領會商和議的條件,這些都是軍中的武將,提的條件有些甚是不離譜,但王源和高仙芝還是決定集思廣益一番。

其實這次和議無非便是休戰,以休戰爲代價,從吐蕃身上剝奪些什麼。大多數不平等條約的條款無非便是兩條,割地和陪款。對於好面子的玄宗和大唐而言,和任何國家的和議都要加上一條,那便是在國家關係上要高人一等。要麼對方承認臣屬大唐,要麼便是什麼兄弟之國叔侄之國的關係,總之這些沒有實際用處的稱呼,反倒是玄宗最稀罕的。

數日後,約定的雙方和議的時間終於來臨。一大早,匹播城中便來了信使,通知大唐一方請求推延半日時間。因爲據稱大丞相倚祥葉樂因爲忙於國中的事務離開邏些城稍晚,一路上已經快馬加鞭了,但恐怕上午的會商要推到午後了。

很多將領憤憤不平,說吐蕃人這是故意耍弄已方,和議尚未開始,便已經不遵約定的時間了,吐蕃人不可信云云。但王源卻反倒認爲,這是吐蕃國對此次和議極爲看重的表現。倚祥葉樂在半路上便派快馬來通知一聲,不是重視是什麼?倚祥葉樂也許真的是耽擱了時間,所以來的遲了罷了,倒也不用大驚小怪。

高仙芝和王源持一樣的觀點,兩人越是相處的久了,便越是發現同對方的很多觀點是一致的,這讓高仙芝覺得很意外,在他心目中,自己應該和王源是截然不同的兩類人才是,卻沒想到如此的投緣。

午後的唐軍大營外,搭好的涼棚長桌的談判席處,王源和高仙芝正在陰涼下翹着腿邊閒聊便等待倚祥葉樂的到來。不知爲何,兩人的話題老是圍繞着高仙芝家中的小七妹打轉。不知道高仙芝是故意爲之還是無意爲之,總之高仙芝總是有意無意的提及這位小七妹。

王源雖然很不想聊這個話題,但是腦海裡還是通過高仙芝描述的隻言片語,腦海裡勾勒出一個伶牙俐齒貌美如花卻又智慧高傲的少女形象來。對比家中的妻妾們,倒是沒有誰和這位高家的小七妹有些類似,這反倒讓王源覺得有些感興趣起來。

(本章完)

第四十九章 相惜第二七四章 入套第一一零八章 宣戰第十七章 送信第五零二章 配方第二八八章 替身第八五四章 地形第一一二五章 暴動第八一一章 袒露第一零四一章 對症第五九四章 定計第八四六章 神蹟第二五五章 故地第三七零章 緘口第二八二章 因果第七二七章 倉皇第三五三章 窘境第一五二章 愛恨第四三二章 人禍第四六二章 對決(終)第五八五章 贈書第九十二章 自強第六零一章 戰局第一零三四章 夜探第四六八章 醒悟第一零二章 是非第五六零章 流沙第一四八章 陪駕第六五一章 會談第六三四章 將至第四三八章 嗅覺第六五八章 達成第一七二章 偏鋒第五八七章 進軍第一八一章 紛亂第一八一章 紛亂第八五六章 築壩第一四二章 武鬥第六百四十九章 天雷第一一二六章 歸位第七三零章 密謀第七九一章 暗流第二十九章 無常第六七一章 鉅款第一八六章 博弈第八四七章 潰逃第七四五章 陷落第七章 新年第八一一章 袒露第八九六章 幽處第八十三章 試探第一三六章 反擊第一零五章 狼藉第六一四章 糧倉第一零二二章 荒唐第四九一章 節度第二四二章 帝心第七五三章 和善第二八零章 國忠第六九二章 人選第二九零章 情趣第六九一章 剝繭第九三一章 奪城(續二)第三一八章 安府第一零五二章 徒勞第八四八章 豪雨第一零六二章 蠱惑第五五一章 舊識第五三三章 癥結第一一二章 變化第九四一章 單騎第一四九章 胡旋第一零一二章 掙扎第一九七章 早朝第九零三章 弱點(續)第九零五章 國本第四七二章 和親第一零八六章 囚徒第四一六章 大戰(終)第七九一章 暗流第五四二章 計劃第五五一章 舊識第二七七章 暗示第一一一六章 巨損第一零六三章 狼心第一千一百章 驪山第三五二章 山行第一一七章 少主第四二三章 渡河第一七零章 舌戰第九五七章 長夜(三)第七一零章 畢現第一一二六章 歸位第五二二章 直言第一零六十四章 變化第一零七四章 決絕第五五八章 遁去第四五八章 居心第九一三章 父風第八七七章 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