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百善孝爲先

三王三十萬軍隊,渤王主攻北門,刑王主攻西門,趙王主攻東門。

還有留下一個南門讓許正先撤離,當然了,除了讓許正弦撤離,這樣的圍法也是很著名的一個戰法,叫做“圍師必闕”或者說“圍三闕一”...這種戰法從中國古代用到中國現代,而且屢試不爽。

這就是一種心理戰術...這樣做就是爲了讓城中人看到一點希望,如果真把城圍死了,敵人深陷重圍,看不到生的希望,必然會背水一戰地跟你玩命,能不能擋得住,那實在很難說。還不如留個缺口,給敵人留個希望。而敵人看見了生路,可以逃命,戰鬥的意志就會瓦解,就會徹底絕望而放棄抵抗。

還有一個成語叫窮寇莫追,和圍師必闕有些相像。

因爲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士氣。窮寇莫追,這個“窮”字,應該做“窮蹙”講,也就是狼狽而絕望的意思。

士氣不好的部隊,其士兵往往把保命視爲第一要務,因此打起仗來很容易就會一觸即潰,結果被勝利方尾追堵截,形成“窮寇”局面。但若被四面圍死,那麼其最初的“保命”意願便無法達成,在絕望之下,他們必然會轉而拼個魚死網破,“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反正怎麼都是死,臨死前不拼死幾個敵人就虧了!在這種心態下,即使是最窩囊的人也會被這種豪氣所感染,變成悍不畏死的熱血漢子!

相比之下,勝方在開戰之初士氣高漲,人人效死,纔會最終獲得勝利。但是其後士氣卻會有一段低潮期,因爲士兵們清楚,最艱苦的戰爭都已經挺過來了,活下來很不容易,誰也不願意在追擊窮寇這種小規模收尾性戰鬥裡掛掉(要不也太衰了!)因此,若敵軍的殘兵突然拼命一般地掉頭殺來,驚恐之下,常會付出較大的傷亡,甚至比在開戰之初時傷亡還大!

一個典型的例子,二戰時**入侵法國,第一週內節節勝利,法軍幾乎沒怎麼抵抗就被擊潰了,一週的時間內德軍只陣亡數千人!但當德軍已佔領法國大部,開始清剿法軍殘部的時候,法軍的抵抗反倒日漸增強,這時德軍的傷亡開始激增,平均每天就有近四千人陣亡!法軍被擊潰後,實力可以說微不足道,反而達到了較大的戰果,這就是士氣的作用,由此再次驗證了那句老話:窮寇莫追、歸師勿遏、圍師必闕!

..........................

“先生...這次我要親自守北門,勞煩先生去守東門,西門就讓許正先去...此次三王不顧骨肉之情攻打於我,陽文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蘊城同生死,不過,先生不必這樣,如果城有破相,就請先生立即帶着我的母后,速速從南門離去。

前往青山城,要知道青山城的餘侯爺乃我長兄,他一定會收留你們的。”看着城下那黑壓壓的軍隊,周陽文很是坦然對辰儒交待這自己的後事。

“糊塗...!”只是就在周陽文說完之後,辰儒立即喝罵道:“到現在你還不明白,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親情可言,青山城的那位草民侯爺,如果真的是你長兄,我們被圍成這樣,他爲什麼不來援救。

陽文...到現在,你還認爲這個世界上有親情可言,先生告訴你,這個是世界上,王者是沒有親情的,你必須要活下來,因爲如果你不活下來,你的母后還有我,都要死。

即使逃到青山城,你的那位所謂長兄也一定不會庇護我們的...!”

辰儒的這些話,一半真一半假,因爲剛剛周陽文是在立死志,這不是辰儒想要看到的,如果真的守不住,他還是想帶着周陽文一起逃離蘊城。

現在要是讓周陽文將死志給接下來,那如果戰事不利,周陽文真的會不顧一切。

這不是辰儒想要看到的,所以辰儒攻擊餘夏,想讓周陽文消除死志,一定要活下去,因爲自己還有周陽文的母后,還需要他的照顧。

只是讓辰儒沒有想到的是,周陽文卻露出微笑的表情道:“先生,你還不瞭解我的長兄,如果我去求救,我的長兄一定會來救我,只是,我不願意長兄捲入這裡。

雖然我和長兄相識僅僅只有短短的一月有餘,但是長兄的溫暖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長兄對我的情感也不會有假,所以先生,不要懷疑我的長兄,這個世界上除了你和母后,長兄就是我最信任之人。

如果不測,先生帶着母后前往青山城,長兄定會照拂。”

辰儒一個荒唐,周陽文死志堅定,居然如此相信青山城的草民侯爺,這讓辰儒不知道該說什麼。

就在此時...一羣騎兵衝向了蘊城城門,不過,在兩百米處停了下來,跟着就聽有一騎兵大聲的對着城樓上喊道:“周陽文無德,毒殺親父,竊取王位。

渤王,刑王,趙王,順天應民,對弒父之子周陽文討伐,限爾等明日午時之前立即開啓城門,否則到時視爾等爲叛逆,定斬不饒。”

說完,這些騎兵掉頭就走,

“混蛋...!”聽着這些騎兵說的話之後,周陽文狠狠的罵了一聲,就像是周陽文這麼一個儒雅的人,也是第一次罵出了一句髒話,因爲對方實在是太噁心了,給周陽文按的罪名居然是弒父。

要知道大多的古代國家都是以孝治天下,人們對於孝道極爲看重,在科舉制還未出現的年代,有名的孝子甚至可以被舉“孝廉”,從此走上仕途。

皇帝都要尊敬這些人,最著名的就是孝子董黯“爲母復仇”的故事。

董黯的母親被王寄百般辱罵,並且拳腳相加。黃氏從此臥牀不起,沒多久就去世了。

母親的死對董黯打擊很大,他發誓要爲母親報仇。但董黯想到:王寄的母親年紀也大了,若現在殺死王寄,王寄的母親便會因爲沒人照顧而無法安詳餘年。所以他決定等王寄母親去世後再手刃仇人。

沒過幾年,王寄的母親便因病去世了。等王寄爲母親辦完後事,董黯取出家中早就備好的利刃殺掉了王寄,並割下了王寄的首級,在母親的墳前祭奠,還寫了一篇《殲仇告母文》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

但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同鄉的人都勸董黯逃命,但董黯沒有聽從,他自縛雙手,到官府投案自首了。當地百姓紛紛向官府求情,希望赦免董黯的罪行,地方官也佩服董黯的孝子之心不忍治他的罪,將案子上報給了漢和帝。

漢和帝在知道事情的經過後,下旨赦免了董黯的罪行。不僅如此,漢和帝很賞識董黯的孝心,想徵召他爲朝廷的郎中(古代的一種官職)。但董黯志不在做官,婉拒了皇帝的任命,從此隱居在山野之間,直到終老。

這就是古代人對孝的崇敬,而三王給周陽文定下一個弒父的罪名,那就是徹底要亡了周陽文。

..................................

第二百七八章 收攬人心第二百五三章 刺殺的原因第一百四七章 你還好嗎?第一百八二章 夜晚青山城第七十五章 大吃一頓第一百四三章 鐵果和石弩第八十一章 無人可招第七十二章 餘夏造反第一百七三章 石弩,燃燒罐第九十五章 青山旅第一百二三章 大鹽商第二百一一章 佈局荒城第二百一九章 三王攻壽國第五十章 大晉黑甲軍第二百五三章 刺殺的原因第一百三七章 可憐的賀容鎵第二百四五章 辰儒的詭道第五十六章 被官兵包圍了第六十一章 朕給他要挾朕的機會第一百四五章 青山軍遠程打擊力量第二十六章 自救第五十八章 朝廷缺錢第二百七八章 收攬人心第三十二章 不可思議開始了第二百七八章 收攬人心第二十九章 大司馬林承佑第二百六二章 甜蜜的依偎第三十四章 東嶽山匪第三十五章 山匪襲擊第四十章 我來露一手第一百八三章 生米煮成熟飯第一百三八章 賀容溪的奇遇第八十二章 開墾梯田第一百章 五月落櫻臺第一百二八章 恨意滔天第一百三六章 賀家前往青山城第八十章 複合弓,馬刀,步人甲第一百五三章 壽王結親第二十一章 武器英格蘭長弓第九十四章 讓出功勞,一箭雙鵰第九十一章 死亡在身邊第一百四五章 青山軍遠程打擊力量第二百零九章 公子的命令高於一切第一百九三章 壽王薨逝第十一章 準備擴建第七十六章 冶煉師趙褚第二百二七章 三萬大賊第一百六六章 葳蕤妥協第一百二一章 青山侯第二百五一章 調查和圍捕第一百一三章 天神的菜滷第二百三五章 刀斧加身第六十九章 擒拿賤民餘夏第八十章 複合弓,馬刀,步人甲第五十七章 不懼一戰第二章 血清解蛇毒二百三八章 無情和無義第二百六五章 宰相魏幅第三章 晚餐的溫馨第一百三一章 警部部長第七十六章 冶煉師趙褚第一百六七章 正氣大明第一百三四章 民部部長方清華第一百一十一章 青黴素第一百二七章 心萍往事第四十一章 李葳蕤的崇拜第四十八章 願爲公子效死第八十五章 四位讀書人第三百三三章 許正先叛逃第二百六九章 釜底抽薪第九十七章 不愛上學餘鼕鼕第二十九章 大司馬林承佑第一百五九章 皇家禮儀第四十二章 製鹽但不賣鹽第六十九章 擒拿賤民餘夏第一百三八章 賀容溪的奇遇第二百一九章 三王攻壽國第八十六章 驚駭的讀書四人組第一百二六章 騙子辛疇第四十四章 餘家大招工第二百二九章 大戰開始了第二百零一章 攻打青山城第二百七八章 收攬人心第十一章 準備擴建第一百四十章 心狠手辣祖文城第二百七一章 難吃的御膳房第二百六八章 罪己詔和威脅第一百二五章 衝動的童心萍第二十九章 大司馬林承佑第二百零八章 項上人頭第一百九八章 兩夜白頭趙呈翼第七十二章 餘夏造反第二百零五章 我是光榮的第一百一九章 青山城城主第一百四六章 大戰開始與結束第一百七八章 公子萬歲第一百四九章 賣冰的冰廠第六十六章 天選之子第二百八十章 御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