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槍擊

在普遍允許公民持槍的聯邦,統計數據表明,每年死於槍擊的人數都超過三萬。

人口不過三億,每年被槍幹掉足足萬分之一的人口,這並不是戰爭,效果,卻比戰爭更恐怖。

聯邦近年來對外干涉的若干次戰爭,累計陣亡數,也還不到三萬人。

人口三千萬的加利福尼亞,按比例,相當於每年隨機抽取萬分之一——也就是三千人,押解到曠野,然後用機關槍成片屠殺掉。

駭人聽聞,是嗎,倘若這種事真的發生,第二天州長就得下臺。

然而還是這三千人,散落在加利福尼亞各地,以隨機的方式,在一年中的不同時刻被各種口徑的槍械打死,這,就不那麼血腥,不那麼可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容忍”,否則方然真的想不到其他理由,爲什麼每年都有人命喪槍下,聯邦的禁槍工作卻還是一如既往的遲緩拖沓。

三千人一起死掉,是駭人聽聞,零零散散的死掉就只是社會新聞。

多數人類,就是這麼感性,這麼的不講道理;

無可救藥。

感慨着人類羣體的愚蠢,方然微覺憤懣,但這對保障自己的安全並無一點用處。

不管聯邦的法律如何精妙,每年三萬個死亡名額,卻明明白白的擺在那裡,即便不同的人羣,遭受槍擊的概率必定有極大的差別,但終歸還是一種威脅。

致命,而毫無道理可講,頭盔和防彈衣也許有用,但臉呢;

挨一槍就基本被爆頭的命門,又怎麼防護,還要他每天戴防暴頭盔,放下兩釐米厚的玻璃面罩出門嗎。

怕死到一定程度,這種行爲,本身也是“同類”的識別特徵之一呢;

方然訕訕的想。

從中學到大學,一個學習階段的差別,讓方然必須直接面對很多事,比如“葉子”,比如人際交往,現在,他又極其後怕而慶幸的意識到,從巨山孤兒院到伯克利的十五年人生軌跡裡,他曾僥倖逃脫的,是怎樣冷酷無情的概率式死亡。

每年,聯邦公民死於槍擊的概率,大致在萬分之一。

那麼隨便算算賬,毛骨悚然的,倘若按追尋永生的第一個小目標,一百二十歲,暫時忽略不同人羣的概率差異,那麼從零到一百二十歲的漫長人生中,自己遭遇槍擊的概率,居然就高達1.2%;

其實又豈止是一百二十歲,只要計算到一百歲,概率就已超過了1%。

百歲老人的一百種死法,槍擊,恰好佔百分之一,尋常民衆大概能體會到這說法隱含的黑色幽默,方然卻只感到畏懼。

但翻來覆去的想,按眼下的條件,他委實沒辦法完全抵消這1%的槍擊概率,所能做的,除在網絡上採購防護面積更大、等級更高的防彈衣,防護帽,也就只有儘量不出門這一條路。

宿舍的門,是特別加固了的,內外兩層防爆膜,噴塗彈性防彈塗料,一般的槍械都無法穿透,更談不上破門而入,這給了他起碼的安全感。

但幾年大學時光一晃而過,踏入社會,又要怎麼辦呢;

哪怕是出於“知己知彼”,方然也開始關注武器,槍械,凡此種種的一切。

查閱法律,加利福尼亞州的槍械管理很嚴,至少表面上如此,未成年的方然沒資格申請持槍證,沒資格購買、持有或使用槍支,哪怕在射擊訓練場也不行。

不過,藉助先進的IT技術,舊金山灣區卻有好幾處虛擬射擊訓練場,可以讓訓練者體驗到近似真實的槍械射擊。

雖然射擊的場景,都是虛擬眼鏡顯示的影像,後坐力和槍聲也來自於電動仿真品和環境聲效,但對方然來講,這種“缺乏刺激”的場所卻是唯一的選擇。

真刀真槍的射擊訓練場,是不可能去的,對追尋永生的人,簡直就像爲練游泳而一頭跳進太平洋中心;

說不定還沒熟悉武器,就會被流彈、或者腦筋有問題的人幹掉。

但虛擬訓練場就真的安全嗎,想來想去,方然還是打消了外出的念頭,而花費一筆資金,採購昂貴的全套設備,在宿舍房間裡熟悉槍械特性。

練習槍械,全套防護出門,平日裡深居簡出、不和陌生人交往,熙熙攘攘的伯克利校園裡,方然感覺自己似乎成了一隻不見天日的鼴鼠,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在研究浩如煙海的生命科學、或者信息技術文檔,要麼就是給“國際商用機器”撰寫測試報告,調試接口程序,得到的報酬,則輾轉進入網絡上的匿名賬戶。

雖然沒有親見,但,想必礦工的生活也不過如此了罷。

窗外的校園,葉落知秋,日子一天天接近冬季,方然的行動卻依然故我,每一天安排的滿滿當當,伯克利校園裡的風景視若無睹,幾次默然拒絕後,身邊也不再有暗示好感的女生,或者男生,生活迴歸平靜,他很滿意。

然而風平浪靜之下,聯邦經濟的暗流洶涌,卻一天天跳動,讓他心驚。

經濟危機,徵兆,在危機爆發之前任誰也看不出來,至少那些經年累月研究經濟的行內人,名校出身的專家,往往也對着一大片紛亂的數據撓頭。

但方然卻不是這樣,沒有科班的束縛,嘗試從根源上觀察社會的經濟流動,他很快理解了現存制度下,經濟危機的必然性,甚至也找到了一個暫時的資金避難所。

雖然這種交易的標的,怎麼看,也只不過是龐氏騙局般的存在:

比特幣。

誕生於西曆1457年,時至今日,一提到比特幣,或者其他任何電子貨幣,總會有過分熱情的擁簇走近前來,滔滔不絕,侃侃而談,嘗試給滿臉狐疑的陌生人解釋清楚,什麼是電子貨幣,什麼是區塊鏈,什麼是虛擬記賬,以及,爲什麼分明是一堆電子數據的比特幣,會有不斷升值的趨勢。

電子貨幣,一看就挺時髦的名詞,方然花費了不少時間研究,才模糊的得出了結論。

這究竟是什麼呢,是一堆數據,存儲器裡0、1的組合,還是天生無法仿冒、永遠通縮的未來貨幣,只要持續持有,就能獲得不斷膨脹的財富;

都是,都不是;

基於迥異的動機,站在比任何一個圈內人都更宏觀的立場上,方然的縝密觀察,讓他明白了數字貨幣的本質。

第九六一章 未來第二八九章 穩定第八八六章 聯結第三六三章 憂心第四七八章 歷史第六八五章 嘶吼第五一三章 數學第四六七章 生態第四五四章 維持第二九四章 封鎖第三二九章 透明第八二五章 波束第五一〇章 盤古第七三八章 規劃第五三一章 獨斷第一〇七章 膨脹第九六一章 未來第四〇四章 肉食第四五一章 勝率第三九二章 備份第三七三章 斷網第八七三章 探討第七一三章 防禦第一一二章 手段第六九六章 緊迫第八一七章 散熱第一六一章 替換第七〇九章 南下第一六四章 複製第二五三章 處境第九六〇章 攀登第三四七章 造訪第六五〇章 人造第四十四章 堅守第四三五章 比例第七七八章 語言第三五四章 資料第二十六章 窺探第六五九章 社員第七二六章 變遷第五七六章 草芥第七七八章 語言第三八三章 內鬥第六〇六章 去向第五六一章 分佈第五七五章 廢物第五五六章 疲倦第三〇一章 說服第三五一章 食物第四四三章 認知第七〇八章 拒絕第八六二章 拯救第四二九章第十六章 概率第七九二章 雙眼第三十二章 記憶第二五三章 處境第四七六章 幻夢第五七八章 疲倦第六九八章 儀式第二〇六章 線性第三三〇章 懷疑第四七三章 科研第二五六章 出局第八四三章 技術第三一九章 粉碎第八七七章 木星第六二四章 歷史第二四〇章 苟活第四四五章 替身第一〇八章 困難第一三五章 推進第三九三章 預感第六一五章 秋明第六〇一章 名稱第六四三章 西陸第七四八章 規劃第一九五章 測度第八八八章 火山第七〇六章 全境第七七二章 珍惜第四三三章 材料第二一三章 離去第六九五章 維持第四五九章 漸凍第七二〇章 秋分第五五六章 疲倦第八二〇章 物種第三四〇章 軟肋第五三五章 超越第七八二章 基地第一〇三章 請教第八七三章 探討第五十一章 旅途第六七一章 單行第八一八章 傳送第三四一章 三元第七七四章 階段第三二六章 時刻第四八四章 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