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三章 兵力

一條條的瀏覽下去,這些動向,其實用不着看簡報也能猜出大概,好消息比較多,壞消息比較少,ASA的預判已經讓方然心中有數,不過,今天的簡報裡出現了醫學領域之成就,人類對抗坎瑟的武器又有了一定的進步,這讓方然心下稍安。

四十一歲,不知不覺到了這樣的年紀,外表,也許依然年輕,細胞分裂、化學刺激所積累的DNA損傷卻逃不過。

坎瑟,一般而言,絕大多數種類的發病率都隨年齡增加而增大,相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現在的方然格外關注醫學領域的新進展,撥付的研究經費和實驗“材料”也毫不吝嗇,這當然是一種自保的明智選擇。

除此之外,定居點民衆分層計劃,則是前些時間的一個腦洞之延拓,暫時不理也罷。

至於武裝機器人的規模,12,500,000的數目,應該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安全感,是這樣嗎。

其實也不盡然,一邊切割盤子裡的牛排,貨真價實、而非“食材機器”用有機材料製造出的肉餅,一邊估計麾下軍事力量的實力,方然不由得這樣想。

關鍵還是那一點,毗鄰大區的軍事實力怎樣,單憑邊境線上的接觸,根本無法斷定。

憧憬着無限長的生命,現在,一切安全都只能寄託在機器大軍身上,之所以還有心情坐在餐桌旁大快朵頤,方然的推理,無非建立在“紅桃皇后”般的處境之上:

倘若所有管理員都竭盡全力發展軍力,各方的實力對比,便不應有任何的改變。

所以只要竭盡全力,將每一個焦耳都投入到軍事、或相關領域,就用不着擔心哪一天被打上門來的敵軍消滅;

要是事情如此簡單,那倒好了。

戰爭,從人類主宰的時代,演變爲機器主宰的時代,規則也隨之而變,擺在方然與麾下AI眼前的一個問題,則是“前線”與“後方”的配屬比例。

早在若干年前,人類還是戰場廝殺主力的時代,這一問題並不存在。

舊時代的暴力機器,不論主子是誰,由於主要和關鍵的組成者都是人類,一言蔽之,必須經過必要的教育、訓練及動員,才能具備起碼的戰鬥力,常備軍就是暴力機器的必然存在形式,其他諸如民兵、預備役等編制只是補充。

不論怎樣龐大的補充兵源,要具備戰鬥力,必須有一段時間的整訓,在戰爭節奏不斷加快的時代,暴力機器的作戰能力,因此而越來越接近於常備軍的實力。

除非爆發蓋亞大戰,曠日持久,否則後備力量一般都沒有露臉的機會。

在機器取代了人之後,蓋亞表面的戰爭,節奏更一下子加快了好幾倍,武裝機器人不忌憚黑夜,不需要休息,隨時可以充當炮灰、誘餌等犧牲品,前線與後方的分劃愈加模糊,戰爭強度與烈度都空前提升。

以AI的預計,一場大區間的戰爭,甚至會在幾天時間內分出勝負。

這裡的所謂“勝負”,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投降”,而是一方被另一方完全殲滅,管理員被消滅,因此而失去翻盤的可能性。

因應新時期的戰爭形勢,管理員的策略,基本類似,一方面在前線維持龐大的武裝力量,另一方面也着力建設規模更龐大的後備軍,採取“熱備份”、“冷備份”等不同等級的待命方式,能夠在戰爭爆發時迅速馳援。

這種戰爭準備方式,在舊時代,顯然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不切實際。

人,不論枕戈待旦、還是解甲歸田,只要活着就要吃飯,此外還有其他名目繁多的需求,舊時代的國家,要想維持龐大的後備力量,就要將其中的大量人員供養起來,至少要投入相當可觀的資源,才能在一旦需要時有兵可用。

相比之下,新時代的機器大軍,充當後備力量的代價則小得多。

從武裝機器人,到履帶式炮車,再到制導彈藥與無人戰鬥機,所有這些裝備,在封存待機時都無需花費多大的資源,一旦戰況緊急,需要出動這些後備力量,從軟件更新到電池更換的流程,也並不佔用多少時間。

最至關重要的,是這樣一支分明剛剛投入戰場、毫無實戰經驗的軍隊,其戰鬥力卻藉助資料、算法與學習庫的共享,而具備身經百戰之同類單位的實力。

機器人主宰戰場的時代,後備力量消耗更少、戰鬥力同樣有保障,自然多多益善。

但,前線畢竟也不能無一兵一卒,邊境線的對峙,壓力沉重,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做到一線力量與後備力量的平衡,就是非常複雜的決策難題。

在這方面,算力強大的AI作用也有限,一般還是需要管理員定下基調。

方然的選擇,並無新意,相對來說還有一些保守,他更傾向於在前線屯駐重兵,至少維持與邊境線外的武裝力量實力相若。

與一旦開戰、如何取勝相比,很顯然,他更想辦到的還是“如何不戰而勝”。

只有在前線維持足夠龐大的武裝力量,非但如此,還要讓對面看得一清二楚、又無法集火消滅,才能讓對手有所忌憚。

進而,眼前的表面和平態勢,才能維持下去。

前線與後方的比例,這一問題,一開始讓方然很有些頭痛,但很快他就發現,這問題完全可以“推”給其他大區的管理員,不論對方在邊境線另一側部署多少兵力,自己只需有樣學樣、也部署那麼多,就可以了。

按這種無腦策略,近幾年來,NEP大區的武裝力量部署,一直做到在各條邊境線上的“力量均等”。

具體的分佈比例,視情況不同,兩者的比例一般在30%~40%之間。

這一比例究竟是怎樣確定的,即便沒有情報,想一想各大區的分佈比例也應該差不多,事實上,無非是在將資源用於消耗、還是再生產之間,求得平衡,在維持邊境武力的基礎上儘可能提升作戰平臺的產能。

按這一指導思想,西曆1494年,方然麾下才會擁有12,500,000的機器大軍。

第三章 衰老第六十四章 重組第三〇九章 繼承第五二七章 實力第二五〇章 大勢第一三九章 留言第八八四章 逝去第一三二章 寂滅第四五六章 濱海第五三二章 牢記第六八九章 蚩尤第七〇五章 箴言第八十四章 生意第二七四章 領域第九五四章 字符第二三九章 辯論第八〇九章 文明第一三四章 探索第五四三章 止步第一九七章 城區第七四四章 心情第六五二章 使命第二一一章 交往第六一一章 忍耐第一七九章 上界第六七九章 失去第三四七章 造訪第八十四章 生意第二七三章 產業第四八五章 人選第三四七章 造訪第二八〇章 缺陷第八〇二章 不竭第四八一章 申請第七四〇章 醫療第七八八章 殘疾第五十六章 監控第七五一章 智能第三章 衰老第八七八章 採集第一一六章 迭代第八二四章 復仇第五五〇章 窺見第三三八章 小鎮第十三章 沾染第三二二章 後手第四五四章 維持第七十三章 理想第六二九章 代價第八五六章 坦然第四七九章 替代第四九四章 創造第三七〇章 脫殼第五六四章 讀出第六四七章 高下第九十八章 模擬第四七三章 科研第八三一章 共享第八十章 生意第六三九章 破竹第二八四章 懸崖第二八四章 懸崖第六二七章 思路第四九七章 調試第五二五章 旗幟第一九一章 防禦第六十四章 重組第三一〇章 爭奪第六五二章 使命第二七二章第三一四章 管制第六〇〇章 飄揚第四四七章 避難第三二〇章 迂迴第三三五章 告別第二四二章 自動第五〇一章 凋亡第三四四章 戰火第九五二章 從前第二五二章 危城第一〇二章 猜想第四三五章 比例第一四三章 孤島第四九二章 認知第六四七章 高下第四〇八章 弱點第一四八章 藉口第四八四章 朵拉第八二〇章 物種第二二四章 創造第七三六章 地位第四一三章 貨幣第四一二章 滑坡第二〇二章 職責第三八九章 池魚第五八四章 成敗第三二七章 號角第三八五章 等價第六三一章 驅使第四三二章 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