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一章 條目

“Federal_Foundation_Research_Institution_of_Information_Technology”,顧名思義,是一個帶有官方背景的科學技術組織。

組建於西曆1449年的FFRI-IT,是聯邦政府制定、管理與維繫信息技術領域的重要機構,架構龐大且複雜,提前做功課去調查時,方然就有點頭疼。

不過,若只聚焦其中與FSCIM有關的部門,條理就清晰得多。

名稱與FSCII相似,實質卻完全不同,FSCIM體系之龐大、複雜,早年間初學時就深有體會,現如今,方然也根本不打算涉足“標準信息測度碼”的制定工作。

這種事,他既沒資歷、也沒經驗,根本上講,對從競爭中勝出還幾乎毫無幫助。

正如追尋永不下車的目標一樣,在生命科學領域,必定還有很多進展等待發掘,自己卻沒那麼多時間和資源,與其事必躬親,在研究所和研究院裡殫精竭慮,最終卻被暴力掌控者劫奪了成果,還不如坐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機會。

正因如此,對FFRI-IT中的“輔助工作”職責,他才格外看重。

FFRI-IT的信息測度編碼部門,日常工作究竟是做什麼呢,一言蔽之,就是從基礎、到應用的各層面,爲聯邦乃至世界範圍內的信息技術系統、生產體系乃至社會機構,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爭取用十至二十年的時間,將所有體系平穩遷移到FSCIM上。

這一過程,目前還在加速進行中,“標準信息測度編碼”方案的優越性得以體現,目前已經成爲全世界事實上的信息定義規範。

但時至今日,“用FSCIM一統客觀世界”的宏偉目標,卻還遠沒有完成。

一切都將FSCIM化,這種理念,考慮到當今時代洶涌的IT浪潮,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被信息技術所滲透,所改變,理念無疑是光明、正確而有前途的,但另一方面,從計算機的視角,定義人類世界自古至今積累的一切概念、形象、實在事物與抽象概念,卻又是極其龐大而耗費驚人的工作。

世界的開端,從原始社會的雛形延續至今,觀察、分析、改造世界的主體,一直是人。

而計算機系統的出現,提供了基於邏輯分析的另一種視角,要完全轉換到新體系,人類文明範疇的每一個概念,都需要加以解析、重構。

譬如“蓋亞”,人類的認識規律,是先意識到置身其間的環境,繼而探索未知地帶,直到成千上萬年後,才艱難擺脫了教義的束縛,意識到自己和所有人都一樣,都生活在某種球形的天體之上。

結合天文學的積累,經過漫長歲月,人類才逐漸形成了“蓋亞”的概念。

但計算機怎樣解析這一概念呢,重要的,並非認識的過程,認知積累的過程另有條目去定義,FSCIM的“蓋亞”條目只專注於客觀現實。

從若干上一級定義出發,蓋亞,在FSCIM體系中就是“天體”——“次生聚合”——“蓋亞”鏈條的末端條目,附有龐大的信息數據庫,並交叉鏈接到“天體內構”、“碳基生命”、“混沌”等諸多平行條目。

通過這些條目,原則上,在現有科學技術範疇內,可以界定、描述並分析蓋亞的一切大小現狀與地質活動。

定義看起來很高端,但很顯然,如果沒有大量平行條目、上一級條目的支撐,單獨拿出“蓋亞”的FSCIM定義條目,作用就很有限,充其量只能作爲“蓋亞百科全書”或者地圖集來使用,而無法進行動態分析,也無法對任何下一級條目提供支撐。

數據庫裡的數據,再怎樣龐大,也是“死”的,只能反映(單一時間線的)歷史與凝固的現狀,而無法預測未來。

一旦“蓋亞”的條目完備,原則上,人類離某些此前不可能的成就,就會更近一步。

譬如預測地震,迄今爲止,學術界的公認觀點,是“不可能將地震預測的精確度,提高到極其粗糙的極限之上”,這一表述固然是嚴謹、客觀的,但也的確反映出,人類文明對賴以棲居的唯一家園:蓋亞,認識尚淺,還無法預測行星級別的地質活動。

要精確預測地震,研究的進展,當然是一個必要的條件,“蓋亞”的FSCIM定義則可以發揮基礎性的作用。

在FSCIM體系內,“只有人能解決的問題,計算機纔有可能解決”這句話,仍然成立。

區別則在於,一旦人類在某前沿領域取得突破,並順利的將成果FSCIM化,則可以立即將其接入符合FSCIM標準的龐大而精妙體系,不僅能迅速藉助信息技術的東風,將研究成果實用化,還可以暢通無阻的實現學科交叉,幾乎無需人的參與,就能“自然而然”的得出大量橫向拓展成果。

遙望或許並不十分久遠的未來,那時的科學研究,將一心專注於真正的創新、創造。

現有科學技術體系裡的大部分工作,那些並無任何實質創新,僅僅是將人類已有知識排列組合、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所謂“科研”,被FSCIM加持的計算機所取代。

宏偉壯麗的大廈,高聳入雲,站在地面上的年輕人擡頭仰望,即便目不能及,也可以憑想象去描摹那一切。

而隱憂卻是,這高不見頂的大廈,人類還剩下多少時間去建造。

FSCIM的工程量,究竟會有多大呢。

不僅方然一時說不上來,即便在FFIR-IT,“聯邦標準信息測度碼”小組的資深人士,也很難給出答案。

早在西曆1460年代末,那時的前瞻性研究小組,赫伯特*西蒙等專家都曾參與FSCIM的預研,“用標準測度碼一統客觀世界”的宏偉(瘋狂)構想,就是在那時正式提出,從早期的IPL、“信息處理語言”和不成熟的構想,逐漸成爲信息技術領域的前瞻性共識。

如此宏大的構想,一開始,專家們想知道工作的規模。

分析的流程長達數年,彙總了海量資料與數據,研究小組給出了初步的估計:

自有人類文明以來,具體的講,自有可考證的一切記錄、文物等憑據以來,到西曆1471年爲止,需要測度的條目總數在17,800,000,一千七百八十萬左右。

第一一六章 迭代第二二六章 獵蜂第二三一章 鼓勵第二八二章 醫療第五七六章 草芥第八十九章 分界第三六一章 區別第六五九章 社員第三六四章 覈查第四十七章 集權第三章 衰老第三八八章 東西第八四七章 保險第五六六章 海默第三九九章 帕克第一二九章 徑庭第四六六章 環境第五七九章 激進第五十章 條件第一二〇章 分析第五五〇章 窺見第三三二章 東北第六九〇章 想法第七四九章 基礎第八五七章 音樂第五六二章 永續第五一一章 差異第五六二章 永續第八章 無限第一六四章 複製第五二七章 實力第五一四章 智能第五二六章 警惕第八九四章 海島第二九六章 妥協第八二九章 醒來第六六九章 拉鋸第四二八章 關押第六三八章 記憶第五四六章 農業第二〇四章 內鬥第四四九章 度日第八十八章 城市第一九三章 開銷第五五五章 旦夕第九五五章 宣泄第二一六章 手套第三四三章 帝國第五二九章 施救第五二五章 旗幟第七十八章 停滯第二八九章 穩定第七〇六章 全境第七七三章 車輪第四九一章 自縛第二五七章 奴隸第九五五章 宣泄第二六四章 崗位第一三五章 推進第八一五章 能級第四七六章 幻夢第六〇二章 機降第八五八章 嘗試第五六四章 讀出第一一一章 數學第六二九章 代價第七〇三章 迴音第二六三章 關係第五五九章 意識第六五九章 社員第七一二章 工程第七二八章 故人第八〇九章 文明第二三八章 山雨第五二〇章 推進第七八二章 基地第八一五章 能級第一七七章 獲取第八五〇章 行動第七八五章 老邁第五五八章第九十五章 體檢第三〇三章 眼界第二四六章 城區第三十三章 大學第二一二章 心靈第六五五章 提防第六十六章 終點第四七九章 替代第五五二章 喚醒第一三五章 推進第二九七章 協議第三一二章 暗鬥第七三五章 少年第六六五章 耗散第三一一章 荒謬第五十七章 槍擊第七五一章 智能第四〇五章 脫線第三二八章 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