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章 差距

“再看計算機,從誕生到現在還不到一百年,計算機間的信息交流,速度又提升了多少?

不要說早期的計算機間通信,傳輸速率怎樣,即便在互聯網絡剛興起時,距今不過三四十年的技術水平,網絡接入的常見速率還只有600到1200比特每秒;

但是在今天,就我所知,伸向全世界、在聯邦更完成了全面覆蓋的互聯網絡,其中的長途幹線,採用多路光纖並行傳輸機制,其中的每一根光纖,如果採用最新的DWDM技術,理論傳輸能力都可以達到1000Gbps、甚至10000Gbps,如果再考慮到多根光纖並行,總的傳輸速率還會更高。

網絡的訪問速率,也許,無法等同於計算機獲取信息的速率,但兩者之間總有一定的比例關係,我認爲,可以用來衡量這一速率的提升速度。

今天的計算機系統,可想而知,從外界、從其他計算機獲取信息的能力,已經強大的難以想象,譬如我們人類閱讀的書本,效率最高的人也不過‘一目十行’、或者從字裡行間獲得潛藏的大量信息,然而計算機,卻可以用線路來在一瞬間獲得所有這些數據。

人和計算機的‘思維能力’,孰強孰弱,我們暫且先不考慮,至少在獲取訊息這方面,人早已被計算機碾壓,不僅如此,還完全沒有扳回劣勢的希望。”

理查德*費曼的話,語速不快,方然卻聽得聚精會神,他很希望從中得到一些啓示。

而教授呢,則彷彿是對一牆之隔的計算機系統,產生了某種牴觸,他踱步離開,走向光線明亮的長廊盡頭。

“在信息的獲取上,計算機,已經遠遠超越了人類,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當然此外還有另一條更明顯的事實,在計算能力方面,計算機從誕生時起就碾壓了人類,至少是絕大部分人類,這就無需贅述了,是吧。”

“是,在計算能力方面,人是沒辦法與計算機抗衡的。”

這種事實,在教育普及、計算機更普及的今天,根本就是每一個人都心知肚明,方然一邊回話,一邊想到ENIAC,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的數據,龐大到佔地約百平米的ENIAC,現在看來何其粗陋,但即便是這樣用真空管和開關、線路搭建起來的東西,每秒也能完成五千次加法,而且如果不考慮故障率(ENIAC的故障率很高),還可以不眠不休的7*24小時持續工作。

相比之下,一個人每秒又能做多少次加法呢:

就算誇張一些,不考慮輸入、輸出,至多十次吧,也根本不是ENIAC的對手。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尚且如此強悍,今天TOP500榜單上的那些巨型機,其算力之恐怖,就更不用提了。

計算機的能力,很多方面的技術指標,碾壓人類,沉浸在網絡世界裡的方然一清二楚,但他明白費曼教授提及這些的用意,顯然不是爲了說廢話,而是以此襯托出“人”在這些技術指標上的裹足不前。

順着這條思路,教授繼續講下去:

“計算機的各項技術指標,至少在目前,每一年、每一季度,甚至每一個月都會有新進展,指標刷新的速度是很驚人的。

反觀人類,思維的發展難易度量,指標的原地踏步,卻不言自明。

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總有一天,計算機的某些‘原則性’、‘關鍵性’的指標,也將超越人類,這是相當合理的假設;

如果這‘原則性’的指標裡,也包含‘智慧’,情況就很微妙了。”

情況微妙,恩,方然順着這思路走了一下,片刻間,甚至有些突然的恐慌。

然後他才意識到這只是假設,別的不談,以他推演的人類文明之未來,根本沒可能讓計算機、人工智能的演進到達那一步,只不過這種推演,費曼教授一無所知,纔會有那種近似於“計算機將毀滅世界、消滅人類”的恐慌,是這樣嗎。

但是教授接下來的話,卻出乎他的意料,根本就沒提“毀滅”這一茬:

“如果有一天,計算機的各種能力,都超越了人類,那麼,人類文明或許會迎來新的紀元。

這似乎就是在發感慨,但就我的觀察,以‘人的力量’來推動的人類文明,發展,越來越後繼乏力,這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

是科學技術的停滯趨勢嗎,方然這樣想到。 WWW ☢TTKΛN ☢Сo

教授的觀點果真類似:

“現代科學,表面上的情形,新技術似乎層出不窮、十分繁榮。

但是我們這些從事理論研究的人,感覺卻很不一樣,會議,學術交流,或者日常的瀏覽,至少在理論物理領域,嶄新的成果,甚至劃時代的理論,最近若干年來幾乎就沒有出現過。

究其原因,自己就在這一領域裡,或許沒辦法做到完全的理性,客觀評價;

但我的確認爲,人的能力,對科學研究的限制,必然是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原則性問題。

不管現代計算機技術怎樣發達,工程數學、分析數學這方面的成就,如何斐然,根本上講,這也無非是和計算尺、儀器臺那樣,是理論研究者的工具;如何利用這工具,或者,僅僅是如何接收這工具的計算成果,對研究者而言,可並不是一個只要睜眼看、動耳聽,就可以解決的細枝末節。

方然,在你攻讀的領域,是否也有一些這樣的情況:

面對計算機給出的處理結果,除非是高度格式化、歸一化的結論,否則,人要理解起來都極端困難。

說白了,使用計算機,無非只是代替人去計算,去趟過繁冗的中間過程,它無法替人去思考,沒辦法將自身的強大算力,融合到人的思考過程當中。

而現代科學的前沿領域,即便極度仰賴計算機的算力,事實上,卻幾乎沒有什麼,是僅憑計算就能解決的。

正是因爲這一點,我纔會想,倘若科學的進步,始終要完全依賴人的思考,

而這思考的執行者:大腦,又無法升級、演進,那麼長遠來看,總有一天,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會後繼乏力,甚至後繼無人。”

第一五三章 密室第八十一章 房產第四一三章 貨幣第六二二章 機車第二七七章 車隊第二八〇章 缺陷第二三七章 資金第十八章 社工第七十九章 復生第四七一章 因素第四一八章 舊識第四三九章 經費第一三一章 偶然第八五七章 音樂第三二四章 國際第三〇五章 計劃第七三九章 人均第六〇九章 斬草第三〇三章 眼界第六二三章 工廠第三七四章 雙贏第九十四章 清除第一二一章 算力第三六五章 能耗第七七四章 階段第七三四章 案率第三八〇章 度日第八一七章 散熱第一五八章 身份第三五八章 族羣第三一八章 消耗第一一四章 自動第九五二章 從前第八二〇章 物種第九〇〇章 光子第七五九章 能源第六六九章 拉鋸第四一五章 易貨第九十章 對策第八七八章 採集第六二三章 工廠第四一三章 貨幣第八二九章 醒來第一九二章 安全第一二六章 感染第二十二章 容器第四三六章 整容第四八七章 替代第三八五章 等價第八十三章 交換第三三二章 東北第二三四章 無用第二四二章 自動第二六六章 互動第八十章 生意第一八二章 租賃第二章 消失第五四五章 海盜第四十章 機會第五四〇章 迥異第四〇五章 脫線第五八三章 善待第八二七章 損耗第二三九章 辯論第六〇三章 規模第三一七章 埋葬第四二六章 人文第二六八章 堅持第十三章 沾染第六〇四章 作爲第八〇三章 遷移第三六二章 檢查第七六四章 遙遠第二十三章 數據第七二八章 故人第一四二章 重任第四九四章 創造第六〇八章 天機第六八五章 嘶吼第十三章 沾染第六四三章 西陸第六四一章 觸碰第二二八章 人口第七八〇章 擴容第八一六章 貨櫃第三七三章 斷網第一〇三章 請教第五五六章 疲倦第六四三章 西陸第三九三章 預感第五七一章 睡夢第二七六章 建議第三六六章 區別第一四二章 重任第五五一章 必然第三十九章 合流第三二一章 亂鬥第七七三章 車輪第八七一章 路基第三二三章 冷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