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 獲取

“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古到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我並非是要否認,今天的人,不論隨機抽樣、還是取平均值,無論思維的能力,還是智力的水平,都大大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古人;

但這種超越,個人之見,卻並非建立在人、或者人之頭腦的進化上。

那是建立在什麼之上呢,這裡借用艾薩克*牛頓的那句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憑藉人類有史以來的全部積累而獲得更高的起點,大概是原因之一;此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全世界對科學研究投入的極大提升。

投入更多,積累更多,產出理應也更多,這並不能證明人、人腦本身在演進。”

(*注:牛頓的這句話,並非出於謙虛,而是在諷刺羅伯特*胡克的矮小駝背,這種尖酸刻薄是牛頓的本相)

理查德*費曼的話,讓方然心生共鳴,他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

但另一方面,就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無法證明“人腦在進化”,同樣也無法證僞這一點,從這種角度理解,教授的話,和自己之前的念頭,似乎就只能停留在感慨的層面,而無法形成嚴肅的論證。

對理查德*費曼,沒必要一味出言附和,方然直白的提出質疑。

“哦,的確是這樣。”

一邊說話,一邊起身披上外套,費曼教授肯定了方然的直言不諱,然後發出邀請:

“那麼,如果你下午沒其他的安排,我們可以去實驗中心走一走,看一看,順便也再聊聊,你看怎麼樣。”

約莫半小時後,穿過偌大的伯克利校園,從辦公區域進入實驗中心,一路上方然都好奇的觀望、打量着,對校園裡的這片區域,他之前從未參觀過,甚至由於其遠離生命科學部和住宿區,連從附近經過都沒有。

說起來,以伯克利大學的佔地面積,會有一些龐大的實驗系統部署在此,並不奇怪。

但教授要帶領他參觀的,顯然不會是類似“強子加速器”、“快中子反應堆”或者“引力波探測器”之類的大型系統,出於種種考慮,諸如此類的系統極少佈置在高等院校內,至於伯克利的基礎科學中心,更多還是從事一些“不那麼高端”的基礎研究。

即便如此,對門外漢方然而言,要分辨出位於一棟大型建築內,由若干模塊和大量設備組成的系統究竟是做什麼用途,沒有費曼教授的解說,也根本沒可能。

“哦,這系統是關於‘量子隧穿掃描’的,具體功能,恕不詳細介紹;

並非是出於保密,坦率的講,我沒辦法用一段話來給你解釋清楚,再說對今天的閒談,也沒什麼意義。”

一邊說,一邊看方然的反應,後者意識到教授在用目光詢問,他點了點頭:

“是的,我能理解。

您平常經常來這裡嗎,還是偶爾造訪?”

“最近一段時間,我幾乎天天來,但一般也就是走走,看看,具體的研究,尤其是這類與應用聯繫十分緊密的,並非我所擅長。”

一邊說,一邊和年輕人穿過空間開闊的大型實驗室,和迎面而來的實驗人員打招呼,走過有人在討論問題的辦公室,直到在有着透明幕牆的計算機房外駐足,看向燈光暗淡的機房內,那些似無規律閃爍着的,意味不明的指示燈,看着它們量滅不定。

“這裡是物理學部的計算機中心,我們平常使用的兩臺大型機,和一些傳輸、存儲設備,都在機房裡。”

計算機房,對方然而言十分熟悉,但站在玻璃幕牆外看實景,這種體驗卻很少有。

要使用計算機,在網絡時代,儘可以通過互聯網絡遠程訪問、調用與滲透,從微型機到巨型機的不同種類、不同規模、不同用途的計算機系統,在方然的腦海中幾乎都長得一模一樣,他並不在乎這些從微小芯片到龐然大物的東西是什麼模樣,而只在乎它們提供的算力,和因此而具備的強大功能。

但很顯然,在物理學家的眼中,眼前的景象,就會解讀出其他的含義。

“方,現在的基礎科學研究,或者,也包括其他領域的研究,越來越依賴計算機,你想必是清楚這一趨勢的。

就我個人而言,從事的研究,也在極大程度上依賴計算機系統,雖然我本人並非精通於此,事實上,幾乎就是一個完全的外行,通過訪問接口來操作,編寫簡單的程序,也可以善加利用坐落在這裡的大型計算機,乃至其他計算機資源。

就是在這一天天的工作,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時常在旁觀察,我這個外行卻也能看到:

人和計算機之間,某些方面的差異,何等巨大。

和計算機相比,人對信息的獲取、交流能力,不僅孱弱得可憐,甚至在過去的漫長年代中,進步實在太有限了。

人與外界的信息交流,不用講,顯然是通過感覺器官來進行,不論視覺,還是聽覺、觸覺,都是很有效的手段,但是這些手段,自從原始人類出現的那一刻起,就是人的標配,即便憑藉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陸續有了圖畫、文字、聲紋與視頻這些‘軟件’,來提高表達、傳遞、獲取信息的效率;

但身體的構造,並無法被更改,今天我們每一個人所配備的‘硬件’,本質上,與我們的原始祖先相比,幾乎沒有差別。

‘硬件’沒有換代,僅僅通過‘軟件’的升級,能力的提升註定有限。

這種限制,突出表現爲語言,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深有體會,過去的若干年,甚至,追溯到過去的數千年,人類的語言始終在演變,新的語法、詞彙不斷出現,可是‘語言’這種交流的手段,其效率和能力,卻始終在非常低的水平徘徊。

就拿很尋常的活動——閱讀來舉例,與一千年前相比,人的語言,改進了多少,閱讀者每秒能獲得的信息量,又提升了多少?

聯邦使用的語言,在這方面,幾乎就是在原地踏步。

時至今日,我們每一天所接觸到的文字信息,從廣告,到論文,這些媒介的信息密度,與一百年前,一千年前的資料相比,即便有所提升,也絕對沒有達到脫胎換骨的程度;

這一點,我們想必是可以達成共識。”

第四五九章 漸凍第一一七章 自我第八九三章 交往第五三七章 受限第二四三章 西蒙第一一六章 迭代第六二七章 思路第三三七章 脫離第二五九章 軸心第七二三章 規劃第二五六章 出局第二五〇章 大勢第五七九章 激進第八二〇章 物種第三七六章 隔絕第一四〇章 侷限第五七三章 伊甸第八八七章 地殼第八二四章 復仇第五七一章 睡夢第五五五章 旦夕第四五六章 濱海第二九七章 協議第六九七章 規劃第三九八章 加劇第三〇六章 對策第四八九章 批駁第二四一章 歷史第八十一章 房產第五七八章 疲倦第一一二章 手段第九六三章 近況第四三四章 庫房第三九五章 攔截第七七二章 珍惜第七六八章 火種第八七七章 木星第四一八章 舊識第四八四章 朵拉第六一九章 廝殺第四五六章 濱海第一四五章 隱匿第七八三章 傳輸第三六九章 等效第五十四章 泥潭第四四五章 替身第一一九章 落後第三一六章 不見第五六〇章 信號第二二五章 暗戰第二三〇章 敷衍第六十章 凱恩第三六〇章 貓仔第六〇一章 名稱第七一一章 規劃第五七七章 回收第五四二章 階梯第三二五章 歌劇第八三三章 推進第六二九章 代價第四十四章 堅守第三〇〇章 孩子第六四〇章 遷徙第八〇〇章 偉人第一二三章 菌羣第八七六章 潮汐第四三九章 經費第二八七章 奴僕第五〇五章 保護第五九四章 投降第四五二章 地緣第四十二章 準備第一一五章 軟件第四一四章 比特第六一七章 珍惜第二八七章 奴僕第一九九章 領域第一八一章 旅程第八二三章 不勝第二一〇章 時間第三二四章 國際第九五五章 宣泄第五十五章 人際第六七〇章 選擇第四一四章 比特第六〇六章 去向第二二三章 石塊第五一〇章 盤古第六〇七章 主義第二五三章 處境第二六九章 業務第八七二章 專利第五七七章 回收第二五八章 撕裂第四一二章 滑坡第六三一章 驅使第一五二章 上限第五十二章 導師第七十六章 工具第三〇三章 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