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的事,發生的概率,顯然遠小於未發生的概率,這並非直覺,而是可以從大量科學研究與實踐中抽象出來的、背後由堅不可摧統計熱力學支撐的事實。
司空見慣的情形,對應熱力學中的常態,相應的,匪夷所思的情形,則對應罕見態。
世間萬事萬物,一旦把視角拉高到宏觀層面,統計熱力學的力量就將壓倒一切,對任何系統而言,呈常態的概率,都壓倒性的大於呈罕見態的概率;反映到人類世界,這就是說,怪力亂神並不一定真的不存在,但作爲理性者,押注它們真的存在,則是一種極不理性、近乎必敗的睿智。
現在,就是此時此刻,說不定下一秒鐘就有神蹟降臨,杯中之水自發沸騰,破碎花瓶飛退復原,甚至,長眠在公墓裡的逝者,重回人間、叩響棺蓋;
原則上,僅僅是在原則上,這一切都確有可能發生。
是的,任何不可思議之事,在客觀世界發生的概率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零,只不過,倘若真有人中了邪,認爲“死而復生”終將發生而守候在墓園大門口,那麼直到宇宙熱寂,他都絕無可能見證到這一幕。
B被替換爲拷貝B-,概率之低,大抵就屬於這一類;
方然便這樣說服自己,不要杞人憂天。
思緒叢生,無意間碰觸到了一個兇險難測的領域,繼而偃旗息鼓,方然繼續專注於觀察、分析托馬斯*安生的生活軌跡,他很快在開發者論壇註冊了一個新ID,用虛構出來的“宅女程序員”身份,嘗試與目標接觸。
一邊建立連接,繞過監控流程登陸賬號“Trinity”,上傳莫須有的開發日誌,
方然仍有些心緒不寧。
他知道,自己剛剛回避了的,是一片複雜而兇險,甚至潛伏着莫大危機的泥潭。
意識能否複製、平移,這迄今爲止仍懸而未決的問題,隨着科技的發展,未必會一直找不出答案。
不論答案爲“能”、還是“不能”,對追尋永生來講,都意味深長。
倘若是“能”,這就等價於,人的意識,可以脫離賴以棲居的唯一場所——軀體,進而,對追尋無限長生命的努力而言,就會展現出截然不同、前所未有的無數種可能:意識的永存,不再必須與軀體的永存捆綁在一起,而完全可能有更適宜的新載體,生命,或將開啓嶄新的時代。
但倘若是“不能”,本質上講,則等價於這樣一條論斷:
意識的永存,嚴格等價於軀體的不朽。
……
追尋永生,目前還只說是踏出了第一步,更長遠、更深遠的“意識複製與平移”,方然自忖沒能力去探究,只能隨便的想一想。
但即便如此,他也清醒的意識到,意識的“複製”與“平移”,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
複製,平移,按計算機領域的通常定義,兩者確乎是很相似。
自計算機誕生以來,科幻作家與愛好者們,始終有一種“意識遷移到計算機、因此而能獲得永生”的設想,這大概是基於下面的邏輯:人的意識,不能始終被軀體、大腦所禁錮,既然現代計算機擁有強大的邏輯、計算能力,那麼,將人的意識複製、遷移到計算機系統中,也完全有可能實現。
甚至於,藉助計算機的發展,人的意識,還會隨之而繼續進化。
這一經久不衰的腦洞,拜多年來的廣泛涉獵所賜,方然見過很多,但他始終對此持謹慎的懷疑態度。
意識的本質、運行機理,直到今天,人類也還沒有研究透徹。
意識究竟是什麼,是簡單明瞭的邏輯運算,還是繁複精妙的混沌過程,這一謎題,多少年來無數科學家都殫精竭慮,然而不論是基於神經系統的解剖、研究,還是基於意識活動的觀察、分析,直到目前,人類對大腦中一百四十億神經元如何組織、協調、活動,繼而產生出自我意識,依然所知有限,恍若霧裡看花。
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遲緩,一些人便基於“人腦”與“電腦”在行爲上的相似性,得出“人腦工作機理必定類似於電腦”的簡單粗暴判斷。
進而,纔會衍生出“意識遷移到電腦、因此而獲得永生”的不切實際幻想。
但他們並未意識到,即便人腦與電腦的行爲再相似,
它們也根本不是同一種東西。
最起碼的,即便承認人腦的根本特質——智慧,有足夠強算力的計算機系統也照樣能有,至少能表現出相當程度的智慧特徵,也不應該忘記,具有這種能力的計算機系統,全都是數字式,其處理的符號,本質上無非是高/低電平、是/非邏輯、0/1數字的二態,而人腦則是典型的模擬式處理設備,在底層邏輯上,根本就不吃數字那一套。
兩類“設備”的底層原理,根本不同,決定了其行爲上的一些根本差異。
這種差異,即便再怎樣意義重大,方然現在也還不想去刨根問底,他着重要否定的,是那種將人腦簡單粗暴等同於電腦,進而,將“意識活動”簡單粗暴等同於“軟件運行”的不假思索之武斷。
正是基因這種誤判,一些人,一些作品,甚至一些天馬行空的計劃,纔會將意識的複製與平移相混淆;
進而,認爲對意識進行這些操作,一點都不困難。
將人腦等同於電腦,
將人腦的意識活動,等同於電腦的軟件運行,
繼而倒裝概念,用電腦軟件的複製、移動,去類比人腦意識的複製,移動,
以上,就是諸多科幻作品中一幕幕荒唐場面的幕後邏輯,甚至由此衍生出許多匪夷所思的情節,看似很有道理,實則漏洞百出。
最起碼的,當設想一個人的意識被“複製”時,難道真就像計算機軟件的複製、粘貼那樣,只要掃描源存儲器、並在目標存儲器裡寫下一模一樣的比特,就萬事大吉了嗎;
對人腦,一百四十億神經元、上萬億突觸的精密構造,且不論是否能有這“掃描”的手段,
即便有此等手段,也應該進一步的意識到,複製、粘貼的源與目標,性質上總歸是要一致的,那麼,要實現“複製”,就還要有能將掃描結果寫入另一個“空白”大腦的手段。
如果說,“掃描”的難度,已無法想象,
那麼“寫入”的難度,就更是癡人說夢般的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