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三章 替換

長期監視托馬斯*安生的生活,藉助聯邦的網絡基礎設施,方然乾的得心應手。

即便安生其人,既然有勇氣脫離研究生的科班教育,選擇自己創業,應該在IT領域頗有幾分技術,在無孔不入的社會監控體系、和司空見慣的智能設備面前,也沒辦法防禦一個黑客高手的7*24小時監控。

從筆記本電腦的攝像頭,到門口街道的公共安全監控設施,乃至於從不摘下的PEAR智能手環,都成爲了方然的數據來源,通過這些數據,他不僅可以藉助ASA的大數據整合、分析,勾勒出一個半輟學狀態年輕人的生活軌跡,還能驗證那些網絡上搜集來的,托馬斯*安生的歷史資料,究竟是不是準確。

所有的生活習慣,行爲特質,買什麼品牌的抗組胺藥,週末在二次元網站的逗留時間,經常與誰組隊進行網絡遊戲,經常在什麼時段租用哪一家公司的新能源汽車……

一切的一切,選擇,行動,在本人看來無非是每一天的日常,但是對周遭環境、對人類社會而言,

這一切,就足以拼湊成“身份”的全部。

換句話講,只要能全面細緻的掌握這些訊息,並加以模仿、沉浸其中,對外界而言,自己,就是如假包換的那一位托馬斯*安生。

一邊掃描數據,觀察屏幕中人的一舉一動,方然也腦洞大開的想,

一個人,究竟是不是他自己,這種問題對外界、而非其本人而言,究竟有沒有意義。

譬如科幻作品中很常見的一類情節,涉及到“人的複製”,不僅是軀體、還包括意識的完全拷貝,倘若某一天這種事真的成爲現實,

參與實驗的人,面對與自己一模一樣、從軀體到意識都雷同的“拷貝”,又會作何感想。

再進一步想下去,如果不考慮這原版與拷貝,會怎樣爭執“誰才擁有起初的那一個身份”之類場面,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如果對此類實驗的存在一無所知,如何才能夠區分眼前正打着交道的某人,究竟是原版,還是贗品呢。

思維進行到這裡,方然驀然驚覺,這一連串思維中的恐怖之處:

就“人類複製”而言,糾結眼前的究竟是原版,還是贗品,對於除被複制者本人以外的任何人而言,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

要思考此類問題,對某人A,可以設想這樣一種情形:倘若有某種全知全能的力量,在某一刻,將此人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經常打交道的某一目標人物B,進行從軀體到意識的全盤複製,而後用複製品B-替換掉B,這種操作,是否能被A所察覺呢。

答案十分確切的,因而,也就極其可怖:

根本就不能。

目標人物B,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對其自身而言,顯然至少是“我思故我在”的意識具現,然而這樣的存在,對旁觀者A而言,卻不過是兩人之間所有聯繫的交集,是看似密切、其實無非是一絲一縷交流的總和,而這些,複製品B-都完全能提供,任憑怎樣觀察,也無法發現任何紕漏。

不僅如此,再仔細想一想的話,就會窺見那更可怕的事實:

倘若B-替換了B,這種事,豈但是作爲旁觀者的A無法察覺,這場騙局的當事者,B-,他自己都無法察覺到這一切。

因爲在B-的內心世界、思維活動裡,

根本就把自己當成了B,這,簡直就是一種無聲的恐怖。

伏案在電腦前,埋頭專注於竊取托馬斯*安生身份的操作,方然的思維,卻不經意間觸碰到一個極其驚悚的領域。

用複製品B-取代B,這種操作,現在的人類文明顯然還做不到。

但即便只是在頭腦中憑空想象一番,他還是脊背發寒,意識到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無人覺察”:整樁操作,對目標人物B而言,或許是被徹底抹殺的天大恐怖,然而這一切分明又無法被現實世界中的任何人所覺察,不僅旁觀者A發現不了,當事者的替身B-,同樣發現不了。

對A而言,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B,還是原來的B;

他這樣認爲並沒有錯,事實上,以人類的思維和判斷模式而言,也的確沒有一點瑕疵。

但另一方面,被B-替換掉的B,此時的命運卻吉凶未卜,這同樣是事實。

倘若這種事真發生過的話……

不,不可能,人類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技術,方然嘗試說服自己。

但是再怎樣確定,這種事發生的概率等於零……可又有什麼手段能驗證呢;

B仍然是B,或者,B早已被某種力量替換爲B-,甚至進一步的,B-也被替換成了B--,如此遞推沒有盡頭,即便發生瞭如此天翻地覆的劇變,作爲旁觀者的A,或者說就是我自己,也沒辦法找到任何一點蛛絲馬跡,不是嗎。

思考進行到這裡,內心煩躁,方然暫時停了手頭的工作。

倘若世上有這樣一件事,發生、與不發生,都無法被任何人所覺察,那麼如何能斷定,這(可怖之極)的事確從未發生過呢。

理論上講,對於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僞的東西,邏輯的推斷也無能爲力。 www •tt kan •¢○

然而人世間無數的虛妄之詞,針尖上的天使,地獄裡的閻羅,凡此種種沒有任何證據、也註定不可能找到任何證據的虛構,藉助科學與理性,其實也一點都不難判斷真僞,難道不是嗎。

其實並非如此,原則上講,針尖上的天使也好,地獄裡的閻羅也罷,存在的概率都並非嚴格意義上的0。

斷定它們並不存在的,不是邏輯,而是“奧卡姆剃刀法則”;

現在,方然也不得不祭出這一法則,抹平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恐慌。

按著名的“奧卡姆剃刀法則”,倘若對某個現象,有多種並行不悖的解釋能自圓其說,那麼,其中最簡潔、最不費力氣、最符合常理揣測的那一種解釋,應該就最接近於真相。

應用到“拷貝替換原版”的驚悚想象上,這就是在說,某種神秘力量平白無故複製一個B-、並替換掉原來的B,從頭到尾都沒被人類察覺,這種憑空想象出來的情形太匪夷所思,那麼更合理的推斷就是,這情形,僅僅存在於人們的想象,真正發生過的概率則無限趨近於零。

第八一五章 能級第四三七章 比例第八〇四章 虛擬第六六四章 資源第一二二章 冬季第四二九章第三九三章 預感第五八二章 麻木第六七九章 失去第四八〇章 趨勢第一五五章 保密第一六一章 替換第六五七章 探尋第十二章 壽限第四五二章 地緣第六二七章 思路第六五八章 消耗第一八四章 郊野第二五五章 衝突第二六一章 需求第三八五章 等價第八五一章 破解第四三七章 比例第七一五章 神怪第三四二章 束棒第三三二章 東北第三九八章 加劇第二五四章 貿易第六二七章 思路第六八九章 蚩尤第七九七章 老去第四五二章 地緣第二八五章 全產第七九三章 綁定第二六六章 互動第四二三章 定居第八七〇章 比鄰第八〇九章 文明第四〇四章 肉食第五五五章 旦夕第七一〇章 建設第五〇九章 異樣第五二九章 施救第八八八章 火山第七四六章 有限第一一〇章 自理第六三六章 海鮮第四一八章 舊識第一二一章 算力第六八九章 蚩尤第四七七章 苦難第八二九章 醒來第一七二章 意義第五〇三章 治療第五七三章 伊甸第一四九章 虛構第三六六章 區別第六九四章 同類第六七四章 遏制第二〇九章 緊迫第一八六章 方法第六〇一章 名稱第六四五章 火山第六五四章 拜託第八七八章 採集第四〇六章 互毆第十一章 中學第二六二章 允許第五一一章 差異第二八五章 全產第五七八章 疲倦第三四七章 造訪第七五四章 預計第四一〇章 機器第八五一章 破解第八一二章 講理第五十一章 旅途第二七五章 鐵路第五一四章 智能第五八四章 成敗第七五四章 預計第三三〇章 懷疑第七四〇章 醫療第二九八章 醜行第二七三章 產業第八四七章 保險第三五五章 全局第六六一章 記憶第二三七章 資金第七三二章 角色第八一六章 貨櫃第九六一章 未來第三十六章 工具第七十三章 理想第九十八章 模擬第六五七章 探尋第七六九章 混沌第一八六章 方法第六八七章 理解第七四七章 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