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重回三司

在李迪和陳堯佐以身體疲勞爲由在徐平白沙鎮的莊子上歇了下來後,趙禎對朝裡的人事變動也就停了下來。倒不是怕李迪和陳堯佐如何,而是趙禎知道要適可而止,將來做事的是那些人,真得罪了對他沒有半點好處。

李迪和陳堯佐代替呂夷簡和王曾兩人主政事堂,陳執中從三司卸任,入政事堂爲參知政事,與晏殊一起代替宋綬和蔡齊。徐平以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入主三司,成爲立國以來最年輕的三司省主。

樞密直學士位於龍圖閣直學士之上,定額實爲六員,實任的除了備顧問,還要在崇政殿朝會時侍立,帶職的則與其他館閣帖職一樣。而此時的天章閣最高爲待制,直學士和學士均未設。樞密直學士再進一步就是龍圖閣閣學士甚至是殿學士,不能循資而升了,必須有特殊的因由才能升上去。一般來講龍圖閣學士是翰林學士的兼職,或者翰林學士改任別的差遣所帶,其他官員升上去非常罕見。樞密直學士、龍圖閣學士和資政殿學士及文明殿學士,均爲正三品,班位依次升高。資政殿學士一般爲去位的宰執官所帶,文明殿學士則是爲了優寵老臣,還有一個作用便是爲了酬軍功,可以靠軍功升上去。

諫議大夫是跳出郎中和員外郎兩省官的漫漫長途的第一個官職,依門下省和中書省隸屬之別分左右,右諫議大夫爲中書省官。當然這個年代只表示官品,不是實職,左右只是表示晉升路線,並沒有實際意義。左右諫議大夫、左右散騎常侍、門下省給事中和中書省中書舍人,這幾個官職稱爲大兩省官,再向上就是六部長貳,一般要爲宰執才帶。

明白了這些,便就明白了徐平到了這一步之後能夠升到什麼官上去。要麼就是三司使做得好晉升宰執,因爲只有三司一箇中央衙門的履歷,並不容易。另一條比較可能的路線是依靠軍功,因爲更容易的詞臣路線徐平做不來,御史臺因爲他與趙禎比較密切的關係也很難。其他職位,就是要麼兼任要麼降級了,對於資歷沒有重大作用了。

大除拜要給草制的翰林學士的潤筆數目相當可觀,一般不會下於千貫,再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人員的賞賜,一次這樣的升官對家底不厚的官員就是次考驗。當然只要穩穩做上兩年,到手的俸祿就足以把這個窟窿填上還有餘了,再加上因爲身份帶來的其他收入,不可能升官還虧本。因爲來得匆忙,李迪和陳堯佐的身上都沒有帶什麼錢,家裡面也沒有準備,都是先從徐平這裡預借,後邊慢慢償還。

徐平的官、職和權三司使公事的敕令出自舍人院,再到制敕院制敕,還有專門的人來發,每經一道手便就多一份賞錢。不過比起大除拜來,數目不值一提。

這是這個年代的陋習,從中進士交謝恩銀開始,每升一次官便就出一次血。大家便就這麼痛並快樂着,一步一步地向前挪。離開莊子時徐平讓呂鬆把莊裡的輕貨寶物全部取出來,就是做這個用途,作爲京城數得着的富貴人家,出手不能小氣。

這種時候也沒有什麼重要的朝政,大部分的衙門都在交接公事,除了第一天例行公事地入宮向趙禎謝恩,剩下的幾天下朝後都有親朋上門道賀。徐平每天飲酒至醉,算是體驗了一回紙醉金迷的感覺。職到密學,官到大兩省,差遣到四入頭,這每一項對官員來說都是巨大的跨越,認識不認識的紛紛涌上門來。而且三司掌管着京城大量的職位,什麼各種園囿各種場務的有油水職位,都是有門路的子弟緊盯着的,自然要到徐平這裡來巴結。

一直過了五天,門庭才冷落下來,徐平算是開始正式履新,處理政務。

這一日沒有早朝,徐平早早到了三司衙門,與舊任陳執中交接。陳執中任參政,一樣也是天天忙着應酬,接了詔書之後只去過一次政事堂,沒有正式上任。

公吏通報,陳執中迎出長官廳來,拉着徐平的手道:“雲行真是好耐性,回京這麼些日子來,纔到衙門裡來。你是三司老人,回這裡就跟回家一樣,何不早來?”

徐平道:“我這個年紀,驟登高位,自回京城便就被親朋故舊圍着,一步也挪不開,想來也來了啊。再說衙門裡參政坐鎮,還能有什麼意外?”

陳執中苦笑:“你說的倒是輕鬆。我們不是外人,不說見外的話,雲行,這近一年來我在三司是如坐鍼氈啊!天天盼着你回來,都快趕上怨婦望征夫了!這下可好了,你回來便可以挑起三司的擔子,不用再煩我了!”

徐平愣了愣:“參政在三司做得很好啊,怎麼如此多怨言?若是做得有差池,怎麼會升到政事堂去?得爲宰執,這不是做夢都想的事情!”

“唉,當年你卸任鹽鐵使,到京西路去,我來主三司,當時官家親口跟我說,‘謹守其成,力保不失’。當時我還不以爲意,開源生財我做不到,謹守其成還做不到?誰知道,不過僅僅支持了一年,到第二年便就吃力了。從半年多前,你在京西路的棉布大賣,北方各路絹價大跌,我還如何做到力保不失?你在的時候官員俸祿廢折支,發實錢,結果到我這裡又開始折支了,怨言載道啊!這還不算,去年南郊,禁軍官兵賞賜,絹價跌了再給他們依着往年的數量發絹,那些武夫怎麼願意?差點沒鬧出兵變來!最後還是內藏庫拿出錢來補了差額,才把事情平息下去。我做不到兩年三司使,上到官家,下到官吏兵卒,全部都得罪了一個遍!你說說,這個位子我還怎麼做得住?”

徐平笑着搖了搖頭:“這些事情怨不得參政,事發突然,誰能有萬全之策?”

“這話說的,不管是做官還是從軍,不都是要錢糧養家?到手的錢少了,哪個不急!”

哪怕是文官,視錢財爲糞土的也只是極少數的人,而且官越低對俸祿看得越重。因爲那是他們用來養家餬口的,少了要餓死人的,可不是吃好吃差點的問題。禁軍就更加不用說了,五代遺風,不管是做什麼事情,只要讓他們挪了步便就要發錢。錢糧一不到位,罵人是輕的,操刀造反真不是隨便說說,因爲吃不好穿不好殺官鬧事的年年有。

陳執中在三司不到兩年的時間,便就把仇恨拉了個十足十。有他在這裡比着,重病的寇瑊在中下層官員口裡幾乎成了聖人,罕見的能臣。大家紛紛傳說,要不是被丁謂這個奸臣拖累了,寇瑊的前途簡直不可限量。

第8章 雪第240章 身後殊榮第304章 那便來戰!第100章 小人難防第79章 後苑飲宴第16章 難處第90章 公人世界第41章 中間派第4章 郊迎第66章 以民爲師第140章 先聲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28章 文明世界纔有德第95章 遷隆峒第2章 夜談第87章 好事第59章 掃雪第142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89章 搶佔要地第35章 衆說紛紜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208章 如果你是元昊怎麼辦?第153章 攻城(上)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28章 文明世界纔有德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198章 鈍刀割肉第54章 官與民第187章 包拯第160章 公平交易第37章 閒散日子第118章 事情鬧大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179章 宣傳戰第98章 定策第74章 再堅持一下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168章 立萬世法第234章 導洛入汴第167章 有虛有實第87章 我們投降第142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288章 斬了就是第204章 換相(下)第30章 攻略(二)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14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下)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第226章 自助餐第32章 位極人臣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107章 新錢之論第304章 那便來戰!第8章 老朽別無所求第207章 離別第92章 餘波未了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133章 矛盾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3章 人之將去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162章 風波驟起第99章 刻書準備第104章 學生第12章 空調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47章 法外之地第185章 三司商鋪第25章 要不我們換換?第152章 不可推行第71章 少取多予第55章 利用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11章 遇仙樓第226章 勝則爭功第48章 下忠州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28章 出使歸來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59章 洞若觀火第125章 收穫的季節第29章 其心可誅第36章 手舞足蹈第97章 黃金彪的難處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152章 不可推行第76章 徐平的憤怒第198章 意料之外的結局第306章 貨幣循環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140章 党項細作第101章 七源州第73章 田二第122章 烈火燒城第98章 定策第291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下)第138章 馬踏諒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