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萬事操之在我

徐平的話出口,崇政殿裡的氣氛一下子凝重起來。

這是直接指責樞密院辦事不了力了,雖然現在臣僚對政事上書很踊躍,但徐平卻極少發表自己的意見。特別是作爲處理具體政務的官員,三司裡的人一向都自覺地不參與朝廷大事的議論,大多時候只是默默地執行政令。因爲三司的權已經很大了,在朝堂裡的聲音再大,其他衙門就會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脅。

沉默了一會,張士遜緩緩地道:“徐平,那你說,要怎樣才能做讓党項不起反心呢?難道你認爲,可以派大軍看住趙元昊嗎?”

徐平笑了笑:“不派人看住趙元昊,那就萬事不聞不問了?張相公,現在樞密院對党項瞭解多少?元昊是如何接位的?接位時候其他党項元老重臣有哪些?他們對元昊的態度如何?還有,元昊繼位之後,做了哪些事情?從他的所作所爲,樞密院認爲他是會反還是不會反?不會反會如何做?要反,那大約會在什麼時候反?”

看張士遜閉嘴不言,徐平又道:“哪怕就是不派大兵,難道不應該把党項的事情都瞭解清楚?只有知己知彼,朝廷才能從容應付,不會一出點雞毛蒜皮的事情就措手不及!萬事操之在我,党項是臣,本朝是君,臣遵君命而行,是也不是?”

見樞密院的幾個人都面色鐵青,沉默不言,羣議再也繼續不下去,趙禎道:“此事事關重大,來呀,請政事堂的諸位相公進殿,一起集議。”

一邊侍立的小黃門應諾,轉身出了大殿。

趙禎要緩和氣氛,吩咐人上了茶湯,稍事休息。

現在議論的是朝廷大事,李璋退出去,繼續到閤門當值。

徐平靜靜坐在那裡,眼皮低垂,誰也不看,只是安心養神。

按他一直以來的習慣,今天的事情是可以不說得這麼激烈的,但他實在是忍不住了。見過無能的,但還沒見過現在的樞密院這樣無能的。無能倒還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每個官員拿出來,都是響噹噹的人物,當得起能吏兩個字。但偏偏這麼多不錯的官員聚集到一個衙門裡,這衙門就無能到了奇葩的程度。

跟宋相比,党項不過是幾州之地,而且天氣苦寒,地方貧瘠,人口稀少。面對這樣一個小角色,樞密院竟然進退失據,讓人家騎到自己頭上來。按照徐平前世的歷史記憶,這還不算,最後打了好多年,竟然還奈何不了這樣一個跳樑小醜。

丟人也是丟得夠了!

誠然,跟党項開戰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你有困難党項就沒有困難了?你覺得腰痠腿痛党項就要面臨生死關頭,這樣的力量對比,到底是怎麼樣弄成這個局面的?

自太宗伐遼失敗,大宋精銳盡喪,軍事上對北方就失去了主動權。在這種情況之下,太宗把心思用到了內部折騰上,跟軍事才能相比,這也確實是他擅長的。自伐遼失敗四十年,軍力一年不如一年,樞密院一代比一代更沒有底氣。

特別是真宗後期到劉太后去世的這二十多年,由於皇權闇弱,朝政大權向宰執大臣傾斜。宰執大臣掌權並沒有什麼,但問題是從丁謂弄權再到呂夷簡,都採取了一種依靠成例,怕擔責任,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指導方針。過於保守,以至於到了一種對做事情從心裡懼怕的程度。用徐平前世的話來說,就是官僚主義盛行。

當然這個年代不叫官僚主義,應該說是小吏習氣。上下因循苟且,一切都按照既有的成例辦理,一旦超出成例,就把這些人嚇得失魂喪膽。因爲離了這些成例,在位的人就再也沒有辦法弄權,沒有辦法呼風喚雨。

范仲淹爲什麼能團結起那麼多人,引起那麼多人的共鳴?因爲那些士大夫認爲自己纔是官員,跟那些小吏是不一樣的,以大道佐君王,治天下,成例只是參考,也只限於提供參考而已。

這些成例就像一張大網,慢慢形成一個繭子,裡面的人在作繭自縛。

樞密院爲什麼這次這麼狼狽?就是因爲傳下來的成例就是這樣做事的,進了那個衙門,就必須按那些成例做事,不然從你身邊那個跑腿的開始,你什麼也做不成。樞密院掌全國軍政,可以要求大宋境內自己所有的下屬跟自己的這些成例配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內,一切都看起來完美。無論是官還是吏,做起事情來都逍遙自在,藉着對成例的熟悉,翻手爲雲,覆手爲雨。

可問題是,党項憑什麼按照你的這些成例來做事?

趙元昊每做一次試探,樞密院便翻翻成例,有了,照舊規矩辦;沒有,便就掩住耳朵捂住眼睛當沒看見沒聽見。好了,這次耳刮子打到臉上來,不能當沒事發生了。

然後從張士遜以下,都傻眼了。

一個有進取心的國家,那麼她下屬的機構,不管是官方的還是非官方的,都必然會有一種進取心,萬事操之在我,而不是隻看着別人的臉色應對。

大宋發展到現在,已經是暮氣沉沉,沒有一絲一毫的進取心了。對於党項,不但不想着讓他更好的臣服,而只是能忍就忍,能讓就讓,只求不給自己惹麻煩而已。這樣的態度,不是擺明了讓人家來欺負你嗎!不然怎麼好意思?

徐平心裡暗暗搖頭,這不是哪一個官員的問題,而是整個系統的問題。這種事情解決起來非常麻煩,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自己也只是能推一把就推一把。

三司其實也有同樣的問題,不過一是因爲那是丁謂經營多年的衙門,丁謂倒臺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傳統勢力被削弱。再一個,劉太公鬧出那一場事牽扯太大,實際上是把辦事的公吏換了一遍,徐平做起事情來才比較順利。

喝罷茶湯,等了沒有多久,呂夷簡和王曾帶着宋綬趕了進來,章得象留在政事堂當值,蔡齊依然在徐平中牟的莊園裡。

行禮如儀,賜了座,呂夷簡和王曾坐下之後,看了一眼殿中的氣氛,心情都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他們已經聽說了楊景宗和喬大頭的事情,知道會找自己,一直等在政事堂裡。現在進了殿,看起來比自己想的還嚴重。

趙禎讓張士遜把事情敘述了一遍,問呂夷簡:“中書認爲,此事該如何處置?”

呂夷簡與王曾對視一眼,捧笏道:“稟陛下,此事必須要小心謹慎。如果處理得重了,難免引起党項元昊猜疑,西北不穩。如果過輕,又不足以讓党項謹守臣禮。”

趙禎聽了頭大,這話還不等於沒說嗎?追問一句:“那到底該如何處置?”

“臣以爲,還是快馬把党項使節追回京城,當面問清,薄責即可。當面詢問,是讓他們知道朝廷態度,薄責以示朝廷恩德,不欲與黨項一般見識。”

聽了這話,趙禎有些心動,又問王曾:“沂國公以爲如何?”

王曾捧笏說道:“呂相公所說爲老成謀國之言,還有,要向党項使節講清,此事可一不可再。否則,再有下次,朝廷必將施以嚴懲!”

這樣處理是考慮到了方方面面,也是遵照以前的處理習慣,趙禎心裡已經基本同意了,又問張士遜:“樞密院覺得這樣如何?”

張士遜捧笏:“以兩位相公所言爲是!”

眼看着事情又回到了慣常的軌道上來,劉平在一邊再也忍不住,起身叉手,朗聲道:“陛下,臣以爲,党項番胡遺種,狼子野心,不可以平常事理忖度。朝廷的寬宏大度,只怕在他們眼裡就是軟弱可欺,以後更加得寸進尺!臣願以管軍大將,提兵馬屯駐西北,以鎮懾其不臣之心!”

趙禎神和善地對劉平道:“卿進士出身,是詩書之將,朕即將大用,怎麼可以到西北邊鄙之地?此事從長計議。且坐下說話。”

劉平不坐,轉身看着徐平,希望他能幫一幫自己。

趙禎見徐平面色沉重,緊閉着嘴,一句話不說,對他道:“徐平,當今滿朝文武之中,只有你曾經在邊陲,以一州之地,平滅治下謀亂之蠻族,攻滅不臣之交趾。此次党項細作,你又從頭到尾都在,不妨說一說你的意見。”

徐平捧笏道:“陛下,本朝與黨項雖然說是兩國,但更加是君臣。禮記有云,來而不往,非禮也。所謂禮節,有來有往纔是有禮有節。党項派細作入本朝,甚至還到了邊疆重地,已經是不臣之舉。那麼,党項使節必須立即召回,派大臣當面嚴責!此其一。其二,令樞密院,一樣派出細作去,瞭解清楚現在党項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元昊不臣,到底是在哪些事情上不臣。如果有必要的話,甚至要查清楚党項現在的軍力佈署,並作出針鋒相對的佈置。這纔是有來有往!知己知彼,本朝以上國之尊,萬事操之在我。党項不反,依然是臣子,以臣禮相待。如果他真的要反,則早已做好萬全準備,派上將提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破其國,執其王!”

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269章 推開一扇門第167章 情報第73章 點將第39章 黃師宓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2章 中子貴且顯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93章 汝州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36章 他鄉遇故知第212章 重回三司第200章 各懷心思第196章 機遇第94章 輕兵過山崗第33章 家信第80章 起風雷第14章 歐陽修認輸第108章 邕州的路第32章 東華門第44章 嫁女瞻前顧後第163章 準備應對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251章 危機第209章 階下囚第89章 定論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82章 立足於打第167章 獵犬第254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35章 衆說紛紜第16章 活在洛陽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196章 三角城第31章 能否鑄錢?第48章 風波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61章 轉機第38章 必勝之勢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208章 進城走正門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310章 死局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16章 還錢第229章 相公之德,山高水長第253章 亮劍第108章 另一個世界第30章 端午(中)第144章 僵局第34章 磨鍊第159章 物價要漲第211章 權三司使公事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101章 要出人命?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265章 瀚海第150章 席捲諒州(中)第106章 桑懌南來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34章 同年歡宴第57章 錢往哪裡去第6章 書生張載第108章 對面的人家第65章 因地制宜第227章 拼桌第176章 李迪的轉變第109章 不如結社第1章 回到從前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42章 動盪第27章 歷史的輪迴第315章 亂戰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68章 交易第29章 政本初心,從民所欲第151章 抓捕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87章 地方耆老第61章 裂痕第113章 教閱第16章 煤球爐第71章 廢后風波(上)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114章 甲峒來的少女第18章 春忙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32章 道路所達,便爲宋土第45章 白砂糖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75章 林素孃的火氣第108章 邕州的路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164章 口袋陣第275章 稅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