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我做三件事

趙禎轉過身來,嘆了口氣:“你那些改的,都只是一時一事,不觸及根本。你看看歐陽修寫的《原弊》,引經據典,一句句說到根子上去了。如今積弊已深,頭痛醫痛,腳痛醫腳,這樣是不行的,要從根子上改弦更張!”

徐平沉默了一會才道:“陛下一定要問,臣也只好有話直說,有不妥當的地方,還望陛下不要責怪。”

“你只管說,我就是要聽一聽你是怎麼想的!”

“臣以爲,要想知道如何改,就要知道現在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就以歐陽修所言三弊中的‘誘民之弊’來說,聽起自然是大有道理,但現在鄉村農事是不是真的如此?”

趙禎擺手打斷徐平的話:“道理都擺在那裡,‘誘民之弊’豈會沒有?當然是確確實實存在的!這一點無可置疑!”

“臣也知道是有,但這是不是農事凋弊的原因呢?到底危害有多大?改了這‘誘民之弊’,有多大的效果?會影響其他多少事情?到底值不值得?”

“愛卿啊,你就是想得多!”趙禎轉身離開窗戶,回到位子上坐下。“古人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知道有弊端,改了就是,改必然是好的!”

趙禎一邊說着,一邊示意徐平重新過來坐下。

徐平謝恩,落座之後道:“陛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至少不會治死人。如果只是小病而診錯了脈,亂吃藥可是會出大事的。還是說‘誘民之弊’,限制僧道臣沒有什麼話說,凡是沒有官賜匾額的寺觀一律拆除,沒有度牒的僧道一律勒令其還俗,這自然是善政,因爲這並沒有牽扯到其他政事。但如果說參軍爲吏也是引誘良民不事耕織,那沒有人蔘軍誰去守衛邊疆?沒有公吏,誰去治理天下?這就是一個度的問題,朝廷到底要多少禁軍多少廂軍,天下到底要多少公吏,現在是多了還是少了?誰能夠說清楚?”

趙禎緩緩地道:“朝野都有人言,如今冗兵,冗吏,冗費。”

“臣在三司,不知道兵如今是多是少,但知道冗吏和冗費。爲什麼說冗吏?因爲現在官府裡吏員多於前朝,特別是比祖宗時候員額爲多,但哪個說是因爲事情清閒?三司裡面積壓的賬籍有多至五六年的,沒有比對,沒有勾校,公吏是多還是少?裁減了公吏,這些事情要怎麼做,誰能說出個所以然來?把人一裁,事情不管,天下哪有這個道理?官員協助陛下治理天,自然是以治事爲先,事情拖在那裡,都不聞不問,只耍這些嘴皮子,對朝政到底有何益處?官吏是因事而設,事情多了自然官吏就多,不怕官吏多,只怕事情沒人做!只要官吏都用心做事,哪裡來的冗吏?蔗糖務幾年時間上上下下招公吏一千多人,這都是前朝沒有過的,但這些人一年給朝廷多出數百萬貫錢來,這些人是不是冗吏?對朝廷中的具體事務一無所知,只會空口白話,冗兵,冗吏,冗費,到底冗在那裡他們能夠說得清楚嗎?臣在三司編修條例,定公吏員額,正是要把他們到底做多少事情,需要多少人手搞得清清楚楚。現在微臣都不敢說搞清楚了有冗吏,還有什麼人比微臣更清楚這些!”

趙禎道:“人人如此說,總是有道理的。”

“陛下,微臣就明說了吧,現在是天下都知道朝政需要大的更張,但卻沒有人知道要改什麼,怎麼改。好爲大言的,便就用這種聳人聽聞的話語惹人注目。聽起來處處是道理,卻跟實際朝政沒有半分關係。而埋頭做事的人,明明知道這些話有失偏頗,但牽涉的又極廣,根本無法反駁。就是能反駁,說出來也沒有人聽,反而只怪反駁的人是誰諉塞責,哪裡還會有人去說?再如冗費,冗在哪裡?有人能夠說清楚嗎?都說郊祀犒賞軍兵數額巨大,但那能省掉嗎?省掉之後如何讓官兵心裡無怨言?沒人知道,只是說如果官兵心懷埋怨就是貪鄙可惡。到了最後,無非是一句話,讓陛下節用愛民,一切都要從皇宮裡省出來。縱然陛下聖明,省吃儉用,可於天下何補?”

實話講,到現在的幾位大宋皇帝中,最不省吃儉用的就是趙禎自己。真宗皇帝東封西祀是亂花錢,但自己本身並不怎麼鋪張浪費,倒是趙禎挺在意自己的小日子。但既然有官員提出來了要節用愛民,趙禎就得做樣子出來,消減宮廷開支。

徐平這番話還是挺對趙禎胃口的,沒有人願意天天被人指責生活腐化,浪費民脂民膏。而且不管怎麼改,他們永遠不滿意。

見趙禎的臉色緩和一些,徐平又道:“官吏並不怕多,只要他們忠於職守,人人都有事情做,那是越多越好。也不怕花費錢財,只要花的錢都是有用處的,不是平白虛耗,錢也是花得越多越好。其實說冗吏冗費並沒有錯,但關鍵是在一個‘冗’字上,沒用處的才叫冗。但是講冗吏冗費的人,話一說出口,下一句就轉到了多上。冗跟多是不一樣的,臣以爲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這一點,爲什麼他們還故意混淆呢?因爲說冗就沒有人能夠反駁他們,但要把冗說個清楚明白他們又做不到,便就玩了這麼一個花頭。這樣的虛言在話對朝政有何益處?說冗吏冗費,便要裁員節用,但裁員之後事情該怎麼做卻不聞不問,等到公務積壓成山的時候便一推了之,爲害更大。”

“前些年談茶法,爲什麼改爲沿邊入中?所上理由,無非是綱運花費大,不如從商賈手裡採買便宜。又是官船造起來比私船貴,又是有鼠齧蟲咬,又是小吏舞弊向茶鹽裡面攙泥沙,又是有沉沒之患。我就想不明白,這些弊端商賈也一樣有,爲什麼到他們手裡就沒有事,綱運就忍受不了呢?無非是經手官員無力除弊,乾脆向商賈一推了之,等到商賈不通再漲價錢,最後還是要朝廷多花費嗎!多花這些錢,用綱運行不行?有哪一個經手官員算過這一筆賬?無他,對自己沒有好處罷了。入中採買,所有弊端都可以怪罪在商賈身上,朝廷追究不到自己的責任。至於對朝廷是利是弊,又有誰真心去管?實行入中採買這些年來,茶法一變再變,不變就無法支持。結果東南茶利全部都歸了入中商人,朝廷分文不得,公吏軍兵俸祿還得另外撥付。到了最後,也無非是數年沒有一石糧入陝西路,全都是從本路百姓身上搜刮而來。虛言國事,無非就是這種後果!”

聽了這長篇大論,趙禎好一會沒有說話,皺着眉頭,最終嘆了一口氣:“朕就是想知道國事到底該怎麼改?這樣因循不是辦法!”

徐平拱手道:“臣以爲,既然知道要改革國政,那就要先搞清楚要改什麼,要怎麼改。如果沒有把握,那便想清楚改了一處,有哪些好處,有哪些弊端,隨時更正。世間並沒有靈丹妙藥,事情總是要一點一點做出來,急於求成不行的。”

“那怎麼搞清楚呢?”

“臣在三司,便說三司的事,其他衙門的事臣沒有經手,不敢妄言。如今編修條例所做的事,修新條例,便是要搞清楚如今天下錢糧,到底收多少,出多少,到底花在了什麼地方。收和出之間差多少,在哪裡虛耗了。用一兩年的時間,把數額搞清楚,把積壓的賬籍全部勾校,用新的條例保證今後不再積壓,以後不能再是一筆糊塗賬。賬目清楚了,經手官吏便不能再上下其手。此其一。”

趙禎點頭:“這一點你做得不錯,日後不要懈怠。”

“還有公吏,把三司和州縣吏員管的事情分門條類,哪些當管,哪些不當管,不能再讓他們一些人成爲官員的奴僕,虛耗公帑。如此也便清楚了需要的公吏員額,只要保證公吏各有職司,依據事情多少,該補充人手便補充,該裁減便裁減,有的放矢。既然說冗吏,他們做多少事情明明白白才知道冗在哪裡。”

“這點也對,用心去做!”

“還有一點,陛下應當心裡有數,改革朝政,是要花錢的。只有向外花錢,新政才能順利地代替舊政,才能讓天下無怨言。如果想用新政攬財,必然招致民怨沸騰,搞得不好就會天下大亂。臣做的第三件事,便是爲陛下聚財。有了錢財在手,等到後面決心要變更朝政的時候,也就少了許多顧忌。”

趙禎聽了這話,好一會才勉強點了點頭。如果朝廷有了錢財,那還改朝政幹什麼,之所以說要改革,不就是因爲朝廷手裡沒錢嗎?但徐平說到這裡了,趙禎也不再直說不對。

“臣在三司,便爲陛下做這三件事。三件事做了,或許也就知道朝政該如何改了,那時再作理論。”

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第10章 詔旨回京第12章 權在手,跟我走第12章 煙花第27章 小隱君第319章 和戰兩難第219章 星空(上)第114章 心經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289章 唐龍鎮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81章 準備迎駕第24章 賭鬥第158章 淥州戰事第111章 故人來信第36章 孟州通判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17章 回聲第31章 盼盼的小心思第90章 病來如山倒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43章 盼盼要定親了第24章 留客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167章 有虛有實第33章 得失之間第5章 歲除第57章 錢往哪裡去第150章 席捲諒州(中)第7章 何妨拼一醉第182章 人事安排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291章 兩路會師第88章 改制第312章 郵寄司第21章 黃白朮第212章 爭功心切第189章 左右各不同第279章 破城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314章 偷營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104章 多賣酒第59章 致太平(一)第1章 宰相第111章 根源第21章 割稻第95章 河邊的官署第56章 錢入戶等第88章 南來的漢人第16章 煤球爐第216章 王拱辰開店(上)第196章 三角城第11章 遇仙樓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45章 人總會長大第135章 瘋狂時代(六)第26章 峰迴路轉第122章 白髮浪蕩才子第91章 大勢第28章 竹筐裡的少女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109章 不如結社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239章 馬帥第97章 雪中論兵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180章 投名狀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218章 銀行(下)第238章 天聖寨攻防第282章 父子相殘第253章 收網第62章 算計第242章 節制三路第177章 用番錢的人第37章 月夜雜談第57章 暗箭第56章 緊急措施第62章 政壇動盪第88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下)第82章 不好的預感第65章 因地制宜第184章 自傷身世第88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下)第68章 別跟着我第108章 邕州的路第62章 新場務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131章 瘋狂時代(二)第226章 勝則爭功第86章 兩全其美第323章 雅俗共賞第146章 印錢吧第79章 後苑飲宴第35章 活字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98章 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