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大典(上)

十月二十一,小雪節氣的前一天。

天一直陰沉沉的,太陽根本就沒有露頭。凜冽的北風並不大,但刮在臉上刀割一樣的痛。枯黃的草地結了冰碴,踩上去咯吱咯吱地響。

不到五更起程,徐平騎在馬上迎着北風前行,不時有冰碴隨着風吹進脖子裡。吹在臉上的風雖然冷,徐平的心裡卻是熱的。

邕州來的兵士何曾見過這種嚴寒的天氣,嘴裡呵着白氣,臉手都凍得僵硬。但他們一點都不覺得苦,好奇地東張西望,看着跟他們的家鄉完全不一樣的風景。

當天微微發亮的時候,徐平終於到了開封城外。而在他的身後,數千人的隊伍還綿延出去數里長,一眼望不到頭。

“下雪了!下雪了!”

隊伍裡突然傳來低呼聲,帶着一種驚喜。

無論是福建路還是廣南西路,下一場雪可能要等好幾百年的時間,這些一輩子都生長在熱帶地方的兵士哪裡見過這種風景。他們伸出手,接着天空中紛紛揚揚灑下的雪花,就那麼捧在手心裡,看着它們慢慢地化掉。

或許多少年後,他們會在嶺南搖着蒲扇汗流浹背地向兒孫訴說今天的故事,那一天他們到了京城,他們見到了雪,見到了皇上。

南薰門城門大開,路兩旁已經擠滿了觀看的百姓,還擺了不少香案。就連附近宮觀寺廟裡的和尚道士也擠在人羣前,或閉目唸經,或做着一場場法事。

王德用帶的禁軍先導已經進城,沖天的凱樂響徹雲霄。這些樂曲徐平在太常禮院已經聽過,每一首都能引經據典,其來有自,只是不知御街上現在有沒有人隨着音樂歌舞。

前方的禁軍大隊都是精選出來的,身材魁梧,高大健壯,比徐平身後的來自福建路和邕州的廂軍和鄉兵排場氣派得多。不過他們今天只是配角,是身後隊伍的擺設。

禁軍入城,徐平前面的贊引山呼,甚至能夠看見他們額頭的青筋都爆了出來。

但徐平依然聽不清他們說的是什麼,凱樂大多都是鼓吹,聲音震天地響,徐平的耳朵早已聽不見其他的聲音。他的一舉一動都按照太常禮院定好的步驟,今天除了他的心是自己的,其他的一切都是這典禮的一部分,這國家顏面的一部分。

鼓聲有一種魔力,好像能夠與心臟一起跳動,操控着人的脈搏,掌控着人的情緒。

徐平催馬,緩緩過了護城河,到了城門。

鼓聲更大了,徐平只覺得血衝頭頂,渾身都有些發燙。零零落落的雪花飄下來,一下子就不見了,好像雪也被這沖天的氣勢融化。

南薰門正對皇城正門宣德門,徐平一出城門洞,擡頭就看見了遠處城樓上的一羣人影。那裡站的是皇上,今天禮儀齊備,周圍也不知有多少服侍的人。

就在徐平踏入城中的那一刻,前方傳來“萬歲”的山呼聲,應該是宣德門城樓上的皇上看見了徐平帶的邕州兵馬入城,不知做了什麼舉動。

御街兩側站了禁軍兵士,後面纔是觀禮的百姓。

有的人高喊徐平的名字,那是他的鄰居和與徐家關係親近的人,一邊喊着一邊向身邊的人唾沫橫飛訴說着自己與徐家的關係。

隊伍緩緩前行,終於到了州橋。

這裡是最熱鬧的地方,人山人海根本就看不見邊,就連大相國寺都淹沒在人海里。

徐平騎在馬上,不斷地看着橋側的人,努力尋找自己熟悉的身影。當年剛剛來到開封城裡,他還曾經和秀秀一起在這裡特意等着看皇上出巡的排場,甚至不惜守上整整一夜。

徐平的家人早就被請走觀禮,典禮結束之後他們一樣要接受封贈。

秀秀站在人羣裡,扶着弟弟虎子的肩頭,看着徐平帶着邕州將士緩緩行過州橋。那些都是她曾經熟悉的人,如今卻像隔了一個世界。點點滴滴的往事涌上心頭,秀秀的嘴角露出了笑意,眼裡卻閃着淚珠。

她不知道事後還能不能見這些人一面,這些曾經喜歡她也有討厭她的人。

徐平早就託人帶了秀秀來,但在人羣裡,徐平卻怎麼也找不到那個熟悉的身影。

橋兩頭擠在最前面的是國子監的生員,他們佔了地利,早早就把住了最有利的位置。

看着馬上的徐平一身朱衣,萬人簇擁,而不過是與自己差不多的年紀,不少人都覺得熱血沸騰。轉過年來他們也要中進士,也要去立這種功業。

過了州橋,這段御街就不是普通人可以行走的了,惟有兩邊廊道還是擠得水泄不通。

徐平下馬,拿着手笏看了看前面空蕩蕩的街道,擡步向前走去。

先導禁軍已經分立兩側,徐平到宣德門城樓間一個人也沒有,惟有雪花飛揚。

宣德門前的橫街上,上至宰相,下到不匣務的小官,全部都在這裡,黑鴉鴉的人羣一片寂靜,惟有震天的鼓聲響個不停。

徐平就這樣穿過雪花,帶着身後的邕州兵將,一直走到宣德門下。

城門樓下立着守衛的殿前司諸班直和幾個內侍,等到徐平走近,一個內侍上前,高聲不知宣了一道什麼聖旨,徐平完全聽不清。

好在太常禮院已經把每個步驟教給徐平,徐平只管領旨。

對着城樓上的皇帝行過軍禮,徐平朗聲念着奏章。

“……臣提虎狼,伐不臣之國,執靜海軍靜度使、南平王李佛瑪以下……”

這奏章早就經過了太常禮院和中書的申核,徐平只是高聲背誦。

周圍站滿了人,卻靜悄悄的,就連一直響個不停的鼓樂聲都停了。這是屬於徐平的時間,屬於邕州參戰將士的時間。

奏章不長,但徐平對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卻一點感覺都沒有,停下之後只覺得腦子嗡嗡直響。他本來以爲自己會很鎮定的,卻沒想到還是被這巨大的陣仗所影響。

徐平話聲剛落,城樓下的羣臣一起山呼“萬歲”,而後連站立的衛士,廊道上甚至州橋另一側的觀禮百姓也一起呼“萬歲”,聲音直響徹雲霄。

第277章 威力驚人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20章 早朝第151章 席捲諒州(下)第256章 皇城司出馬第1章 回到從前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32章 小縣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103章 李覯趕考第1章 徐家莊第51章 菩薩轉世第72章 魚水第56章 城狐社鼠第82章 水淹三軍第24章 富貴田園第57章 孫二郎的生意經第100章 儒者之僞第82章 立足於打第71章 北巡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31章 能否鑄錢?第151章 新市場第198章 演練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111章 封堵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32章 長命縷第195章 大變第90章 病來如山倒第201章 一舉兩得第18章 徐昌定親第87章 好事第86章 兩全其美第112章 另起爐竈重開張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134章 瘋狂時代(五)第159章 堵塞的海路第116章 對衝第13章 兩手都要硬第116章 清理後患第69章 姚黃魏紫第204章 焦慮的林素娘第232章 李覯出仕第55章 合作社第75章 林素孃的火氣第60章 致太平(二)第36章 他鄉遇故知第246章 軒然大波第27章 小隱君第33章 得失之間第317章 財運當頭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251章 多爭堂除第173章 夜對第93章 多方牽連第30章 烈士暮年第58章 升任副使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16章 仁義者何?第87章 地方耆老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3章 一路千里第77章 賬目第33章 迷惑第85章 來的都是豬嗎!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80章 小人難纏第314章 話不投機第207章 離別第137章 事不怕細第59章 掃雪第292章 兄友弟恭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34章 一城二虎第5章 家的味道第207章 離別第65章 名將第155章 解套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201章 提舉官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88章 紙醉金迷第2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76章 稅改第1章 桂州第187章 時差第167章 準備做大事第298章 試用期第196章 補丁第22章 兩個小孩第113章 舊時浮浪少年第222章 恩歸於上第183章 中書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