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

“這不可能!”徐平聽了石全彬的話,斷然說道。

銅和鐵在液態時很難互溶,只能物理混合,這個年代進行金屬的物理混合,開什麼玩笑?銅鐵合金在徐平前世也是很難做到的,這個年代純粹是妄想。

石全彬見徐平說得如此斬釘截鐵,倒是出乎他的意料,急忙問道:“你說得如此篤定,雲行,這事情可是拿得穩?”

“當然拿得穩!閣長,你且安心,這個法子定然是不成的。自先秦泉布,到漢五銖錢,一兩千年間,你可聽說過鐵能與銅鑄在一起?異想天開而已!”

徐平好歹兩世爲人,前世多多少少也瞭解過銅合金,確切無疑地知道鐵在銅中的溶解度很低,遠形不成常規意義的合金。不能形成均質合金,鑄錢就失去了穩定性,也沒有了實用價值。合金之所以形成合金,是要一種金屬溶解在另一種金屬裡面,不是簡單混在一起就可以了。鐵恰恰不能溶解在銅裡,兩者也形不成新的晶體。

見徐平說得如此有把握,石全彬鬆了口氣。現在皇宮裡也正是新舊交接的當口,閻文應被擢爲入內副都知,正炙手可熱。如果這次讓他獻策成功,鑄出銅鐵錢來,石全彬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出頭。

皇上這個人,耳朵根子軟,重感情,但多年生活在劉太后的陰影下,不夠自信。一方面親政想大幹一場,把原來的宰執撤換一空,結果很快對自己的施政能力展生懷疑,沒幾天還是把呂夷簡拉了回來。

石全彬雖然跟在皇上多年,但皇上對自己的不自信也傳染到了對身邊人的不相信,總是覺得這些人能力不足。心裡想着要用自己人,但又怕把事情辦壞,爲了穩妥,實際掌權的還是先前太后在的時候那幫人,不過是選擇了一番罷了。

徐平一樣也是受了趙禎這奇特心理的拖累,本官升得飛快,職事安排卻非常謹慎。不以自己的好惡影響國家大事,趙禎很認真地貫徹這條原則,但偏偏他又沒有足夠的洞察力,也沒有做事情雷厲風行的魄力。

說過正事,兩人又閒談一會,石全彬告辭離去。到了門口,又拉住徐平的手道:“雲行,這事情對我非同小可,你此時也是鹽鐵判官,鑄錢的事情說得上話,一切都幫哥哥擔待。不管如何,萬萬不能讓閻文應得勢!”

徐平答應。若是別的事情,他還要考慮考慮,但銅錢雜鑄他認定了不可能成功,無非是多說幾許而已,讓閻文應和許申難堪。

送走石全彬,徐平才認真考慮起目前朝中關於鑄錢的爭論。目前大宋缺不缺錢?認真地說,完全不缺。歷朝歷代,從沒有像宋朝這樣鑄這麼多錢,貨重錢輕,已經成爲公認的事實。但另一方面,朝廷由於利益推動,卻總是覺得錢不夠用。

一切都還要歸於奇葩的財政制度。坑冶收入,山澤之利,向歸於天子私藏。天下各鑄錢監,雖然分佈於各路州,但鑄成錢都要送到京師,歸入內藏庫。三司名下國家財庫左藏庫錢不夠用,便向內藏庫借貸,錢出來一部分。再一個大頭是國家大禮比如郊祀之類的賞賜,錢又出來一部分。再一個就是災年救災,天子出私藏,或各地購買物品,錢又出來一部分。但每年的坊場課利還是歸內藏,收上來的錢很大一部分又進了內藏庫。

所以不管鑄多少錢,大頭都是在內藏庫裡睡覺,並不參與流通。而總天下財政的三司,又沒有權力監管內藏庫,一到國家用錢的時候,就會覺得錢少。

此次提出缺銅要鑄錢,一個原因是太后當政後期花費無度,再一個太后喪事,皇上親政,佈德於天下也要撒錢,還有一個即將到來的獻俘也要賞賜官兵,三司手裡沒錢了。

言而總之,不是天下真缺錢,而是朝廷缺乏支付手段的假缺錢。作爲後來人,徐平自然看得明白,但現在各執政大臣,在這個連稱提之術都沒發展起來的這個時代,卻被各種亂象矇住了眼睛。缺錢就想辦法找錢,而來錢最快最容易的莫過於鑄虛錢。無論是當十錢,還是銅錢雜鑄,本質上都是虛錢的一種,只是銅鐵雜鑄更有迷惑性而已。

真正的鑄錢實際上早已虧本,最明顯的是銷錢爲器民間屢禁不絕,如果無利可圖,誰會做這違法犯禁的事?無非是有銅禁,又把這虧本的事實掩蓋住罷了。

在徐平看來,無論是任布提出的鑄當十錢,還是許申有意的銅鐵雜鑄,都是朝廷用通貨膨脹從民間斂財的手段,只是一個赤,裸裸,一個隱蔽些。

也就是現在鐵案在許申手下,徐平參與不進去,在他管下根本就不會出這種爛事。

鑄新錢爲朝政大事,不可能由一個人說了算。一般來說,先由鹽鐵司集議,再由三司集議,然後還會有兩府、三司、學士和皇上指定人員的集議,最後纔是皇上裁奪。

連石全彬都找上門來了,可見事情已經勢在必行,徐平也要爲鹽鐵司內部集議做些準備。他那一肚皮的後世理論,雖然只是前世中學政治課本的水平,這個年代依然很難讓人接受,必須準備一套說詞。

第二天,即有中書札子,讓三司集議鑄新錢事宜。三司使程琳發了帖子到鹽鐵司,定於兩日後在鹽鐵司先議。

這些日子徐平過得比較懶散,雖然也跟着上朝,也只是帶着耳朵聽聽,奏事還輪不到他。正殿奏事,一天不過五班,辰時即罷,日常的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開封府和臺諫把這五個班次一分,其他朝臣實際就沒有機會與皇上說話了。至於皇上後殿再坐,那是屬於宰執大臣的時間,像徐平這種小官除了特別事件根本就沒資格。

至於上奏章,徐平眼裡這朝廷到處都是問題,但要讓他把問題理清楚,說明白,卻又困重重,乾脆也就免了。每日只是處理日常事務,上班下班,日子逍遙起來。

到了集議的日子,徐平下了朝,到自己治所畫了押,籤書了一些日常文書,看看時間差不多了,便出門轉到鹽鐵副使任布的官廳。

守門的衛士已得了命令,見徐平到來,引着他進了門來。

程琳未到,副使任布坐在下首,更下面則是鹽鐵判官許申和判鹽鐵勾院郭勸。這都是徐平日常打交道的人,上來見了禮,便坐在了郭勸上首。

屋裡的四個人便是鹽鐵司裡的首腦人物了,至於具體辦事的其他小官則不參與。四人之中,郭勸本官侍御史,還在徐平之下,敬陪末座。而且勾院掌審計督查,工作上也與其他三人不同,屬於列席的人物。

坐下之後,四人聊了會閒話,許申問徐平:“前些日子,任副使請鑄當十大錢,朝中議論紛紛,徐史館如何看啊?”

徐平看看任布,又看看許申道:“鑄大錢,虛高其值,無非取民財以濟國用,歷朝以來,不能持久,非萬不得以不能行此法。”

許申捊了捊頷下鬍鬚,點頭道:“不錯,朝中大臣也是如此議論。唐朝第五琦行大錢,致民不聊生,當爲後人之戒啊!”

徐平勉強笑笑,沒有再接話。

上首的任布面容嚴肅,目不斜視,好像沒有聽到兩人說話一般。

副使雖然在判官之上,但向來並稱,上下級關係並不嚴格。更重要的是,副使不掌握判官的人事任免和政績考覈,權威就輕了很多,許申沒有許多顧忌。

徐平看看郭勸,正襟危坐,雙眼似睜似閉,好像打座一般。自己新人,還是學這些官場老油條靠譜一些,但也學着郭勸的樣子,再不發一言。

只有許申靜不下來,不斷地左顧右盼,沒人與他說話憋得難受。

徐平並不知道任布爲什麼會提出鑄當十錢,讓自己成爲了朝野上下的靶子。自唐朝安史之亂財政困難,第五琦掌管財政,爲大唐起死回生立下了汗馬功勞,就是因爲不謹慎推行大錢過急,導致民間大亂,最後被罷相。

宋人尤其是官員對唐史都特別熟,一提鑄大錢,首先想起的就是第五琦,隨便哪個人都能用這段歷史批判一番。任布進士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這段歷史,實在讓人摸不透。

惟一的解釋,就是任布不爲宰相呂夷簡所喜,想用這種理由出外爲官?

時間一點一點過去,徐平都覺得自己快神遊天外,進入禪定狀態了,終於聽到門口衛士稟報:“省主到,衆官出迎!”

徐平起身,暗暗出了口氣,三司使程琳終於來了,隨着其他幾人一起迎出門去。

(備註:副使任布請鑄大錢,判官許申提議雜銅鐵鑄錢,史載發生於景祐初年,差不多就是位於書中的這個時候。在《兩宋貨幣史》中,汪聖鐸先生猜測許申的提議實際上是用膽銅雜真銅鑄錢,爲膽銅法之始。參考其他資料,恐怕這個可能性不大,書裡沒有采用這個提法,還是認爲就是用鐵和銅雜鑄。其他都爲演義,讀者不必當真。)

第39章 待以客禮第246章 軒然大波第145章 恍如昨日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83章 地形沙盤第10章 生財之道第48章 下忠州第37章 夜對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136章 近視眼鏡第105章 先生第246章 生命在於運動第187章 包拯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12章 私下商量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42章 方田均稅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7章 尷尬的接風宴第148章 轉折第45章 京城故事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74章 埋伏第192章 鑿齒蠻第38章 統計學第148章 軟着陸第67章 晾到一邊第236章 狂徒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93章 多方牽連第29章 邕諒路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95章 西瓜種子第203章 農工商聯合體第235章 天機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56章 城狐社鼠第74章 請君入甕第279章 黑吃黑第236章 新的算學第215章 統一指揮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253章 亮劍第215章 統一指揮第63章 放生池第115章 奇觀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36章 孟州通判第58章 仙人跳第95章 西瓜種子第87章 猛虎入狼羣(五)第178章 你不是那塊料第42章 酒名第167章 獵犬第24章 嫉妒第282章 父子相殘第156章 做事就好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4章 邕州城外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56章 官督民辦第260章 趕緊還錢!第93章 猛虎入狼羣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149章 且去讀書第297章 伎藝人第14章 茶法第69章 光耀門楣第11章 清貴之選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127章 大捷第192章 豪客購物團第218章 銀行(下)第177章 決戰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54章 買馬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49章 天津曉月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15章 擺攤第56章 驚變第96章 有錢萬事皆順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158章 三司新人第25章 對決第24章 賭鬥第259章 要有自己人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6章 酒第27章 辨司馬光第31章 端午(下)第254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第42章 強買第20章 早朝第143章 新車新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