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同年

皇上親政,自然要有些新氣象,開制科廣求人才便是一項舉措。不過這種事情徐平也就只能看看,自己既沒那個實力,也沒那個精力去參加這種考試。

徐平向吳育介紹了父親,吳育急忙上前見禮。

徐正是靠捐官入仕,多次機緣巧合才進入這大殿裡,跟進士出身的人可沒有什麼共同語言。見兒子跟同年聊着他們的話題,徐正知趣地告辭,去找自己聊得來的人。

這種前殿早朝,真正前途光明的人都不怎麼重視,哪怕是有些官員一向重禮守法,也受不了這裡亂糟糟的秩序,大多都是請長假了事。反而是徐正這些,要麼捐官,要麼依父蔭得個閒官的人,將來也看不見前程,才熱衷到這裡來。他們的交際圈子大多都是普通平民,早朝回去可以漫天吹噓,擡高自己身份。早朝雖然見不到皇上,每次卻可以見到宰輔,對普通百姓那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物。

徐平和吳育兩人挪了挪位次,找個人少的地方,談起各自這幾年的遭遇。

此時被俘的交趾君臣正在路上,預計九月底或者十月初會到京城,到時獻俘儀式將是今年的又一件大事,從南到北早已傳遍。隨着這消息,徐平在邕州這幾年的作爲也傳得廣爲人知,所以大多時候是徐平在聽吳育講他的經歷。

天聖五年進士,一等都是大州通判,二等甲科則是上縣知縣。吳育一任臨安知縣,次任襄城知縣,政績優等,下一任也要做到大州通判了。

尤其是在襄城縣任上,很是做了些惹人注目的大事。太祖四子趙德芳葬於汝州,其子孫也隨葬,每年祭祀都有內侍到襄城騷擾,索要財物,地方不勝其擾。吳育到任後想辦法解決了這一問題,絕了內侍發財的路子,很受內侍忌恨,經常半夜尋上門去,讓全縣不得安寧。也是吳育命好,皇上親政,原來的內侍都失了寵信,這成了他最大的政績。

在普通官員來說,吳育的政績足夠耀眼,將來必受重用。但在徐平面前,卻顯得黯淡無光,徐平在邕州隨便一件事拿出來都足以讓吳育仰望。

但這個時候不是講面子的時機,吳育對自己的經歷講得很是認真,儘量讓徐平聽得清楚明白。此時徐平的本官已經遠在一班同年之上,背後又有皇上做靠山,自己的功績也足夠雄厚,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天聖五年進士的領袖。兩人的差距已經足夠大,吳育沒有必要在徐平面前顧忌自己的面子,反而要依賴他日後的提攜。

純以官職而論,此時嵇穎任度支判官,趙諴任戶部判官,王堯臣已從度支判官任上離開,這都是徐平的同年,徐平就是順利任個鹽鐵判官也實在算不是高官。但若是不論差遣,單從本官說,徐平就比其他人高得多了。最高的王堯臣也還沒到員外郎,徐平卻馬上就到郎中了,這個距離沒個十年八年追不上,而且距離還會越拉越大。

而且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徐平的鹽鐵判官只是過渡,幾個月之後穩定下來最少會到三司副使,那時與其他人的差距就徹底拉開了。

吳育官宦世家出身,朝裡自然有人提攜,但與徐平這棵大樹比起來,還是差些意思。

當年的同榜進士,幾個重要人物,王堯臣和趙概在館閣不提,韓琦此時監左藏庫,過些日子與徐平一起試學士院,還在苦苦熬資歷。文彥博在榆次任知縣,包拯在家裡盡孝還沒有出仕,王素在許州任通判,算來算去,徐平都是鶴立雞羣。

官場上不抱團寸步難行,史詩上只記官員的政績,卻絕少提到他們身後的親友團。實際上每一個留名的大臣背後,都少不了那些提攜、幫襯他們的人物。

徐平已經看明白了這一點,官場就是一張大網,每個人都錯綜複雜地糾纏在一起。誰能夠在這網裡關聯到越多的節點,誰就佔到了先機。家族、姻親、朋友、同年,都是這張網裡的線,每條線都要好好經營。

雖然在政治上並沒有什麼野心,但本着有利無害的原則,徐平也仔細地經營着自己的每一條關係線。他出身平民,除了機緣巧合地與外戚李用和一家扯上了關係,再沒有別人可以依靠,更要加倍珍惜這一幫同年。

把自己的經歷說過,吳育道:“自數年前我們各赴本任,同年間縱有書信往來,依然還是覺得冷淡了許多。雲行這次歸來,勞苦功高,將來必有大用,也是我們天聖五年進士的榮光。過幾天就是中秋,朝裡例來有公假,不如就把在京裡和左近州縣任職的同年一起喚來,喝酒吟詩,也是美事。”

“如此甚好。我剛回京,也不知道其他人住址,不如就由春卿聯絡如何?”

吳育笑道:“我跑跑腿自然是可以,不過卻要借重雲行的名頭。說破天去,如今京城裡面,也只有你有名頭能把人招集起來。”

吳育一提,徐平就明白過來。誰出面招集誰就是出風頭,到了這個時候,卻是再沒有哪一個同年跟自己搶風頭了。

想了一下,徐平對吳育道:“既然如此,便就定在中秋假裡,到我中牟縣的莊園裡聚齊。那裡雖偏僻了些,風景卻好,而且遠離京城,由得我們自在。”

“好,那就這樣定下來,我去說與其他幾人知道。對了,王仲儀在許州,那裡離京城不遠,不知他有沒有空閒。左右是在雲行中牟的田園裡,那裡也不算無故返京。”

官員外任,沒有詔旨或是臺旨,是不能私自離開治地偷回京城的。王素雖然家世顯赫,也不能不把這規矩當回事。

徐平道:“無妨,我給許州去一封信,着下人送過去,看他來不來吧。”

王素是名相王旦之子,三槐堂王家到了這個時候雖不能說是全盛,但人脈衆多,要拉關係自然是不能把他漏下了。

兩人說着閒話,不知不覺外面太陽升了起來,把大殿照得亮堂堂的。

維持秩序的閤門官兵都富有經驗,知道後面垂拱殿裡的早朝馬上就要結束了,打起精神,開始整頓殿裡亂糟糟的秩序。

徐平與吳育分開,各自找各自的班次位置。按官階、職事,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站立的地方,前殿早朝雖然不至於太精細,總要站得大差不差。

依着本官,徐平自然是站到了前面,靜靜等着當班宰輔過來。

要不了多久,參知政事宴殊急匆匆地趕了過來。他當班,後邊早朝畢了還要到前殿畫押,過了時辰就算缺勤,時間特別緊張。

進了文德殿,到人羣前面喘了口氣,宴殊高聲道:“今日無事,早朝散了吧。”

一衆朝官高聲唱諾,行禮如儀,人羣慢慢散去。

除極少數的日子,當班宰輔過來說的都是今日無事,實際上真有大事也不會跟這幫閒官商量,除非什麼大赦大儀式之類的。大家早已習爲常,紛紛退出殿去。

徐平也隨着人流後退,卻被前面喘過氣來的宴殊叫住:“徐平,今日詔旨,三日後你與韓琦試學士院,稍後有祇候下旨給你。你這些年政務勤勞,這些日子就不用上朝了,回去好好溫習詩書,準備院試!”

第119章 月黑殺人夜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76章 臨機處置第215章 妥協第42章 劉小妹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2章 父老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303章 崇善州進士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89章 你們要做點善事第263章 狄青的請求第134章 瘋狂時代(五)第84章 沿邊入中的弊端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第174章 砲戰第20章 送行第208章 如果你是元昊怎麼辦?第42章 酒名第86章 兩全其美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86章 兩全其美第234章 導洛入汴第188章 我就是個土包子第151章 新市場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179章 宣傳戰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62章 政壇動盪第87章 地方耆老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23章 又想錯了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132章 瘋狂時代(三)第68章 交易第324章 党項叛宋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18章 草市第40章 炸山第172章 夜戰第258章 有一種態度叫沉默第241章 白壁題詩第59章 掃雪第43章 賜姓第9章 科舉冤家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78章 劉小妹的願望第119章 斷尾求生第12章 私下商量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43章 插手忠州第68章 軍民魚水第95章 垂釣黃河第183章 擒獲第117章 門外來了青羅傘第27章 衝突第13章 蠻人第112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101章 要出人命?第258章 拆借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238章 做事難第94章 春狩防秋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102章 幫一把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198章 意料之外的結局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259章 要有自己人第24章 富貴田園第4章 炒花生第67章 挖三司牆角第12章 煙花第92章 可以招兵第283章 管事還是管人?第37章 逼迫第165章 版權費第207章 離別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194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下)第47章 吃點苦頭第229章 講不清楚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35章 三輪車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70章 風波起第179章 你知道傻子多嗎?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第44章 往事難回首第29章 孫沔的麻煩第73章 廢后風波(下)第12章 治術(三)第221章 細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