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左弼右輔鎮南關

天陰着,沒有太陽,爬到半山腰就覺着有霧氣瀰漫。山上低矮的灌木叢在這樣的天氣裡得了滋潤,濃濃的綠色好似隨時都要滴下來。

徐平在藤蔓雜草覆蓋的地上艱難地邁着腳步,一步一步地走向山頂。

桑懌走在一邊,比徐平輕鬆得多,還有閒心看風景,口中道:“可惜是這麼個天氣,霧氣瀰漫,遠了就看不清楚。聽這裡的土人說,到了山頂,不遠處的門州就盡收眼底,這種天氣也不知能不能看到。”

“這個季節,什麼時候能夠等到晴天?”

徐平站住腳步,擡頭看看山頂,重重地喘着氣。

山並不高,一二百丈的樣子,但山勢陡峭,又沒有路,滿山都是灌木藤蔓,沒有下腳的地方,爬起來格外地累。

歇過一氣,徐平咬了牙,與桑懌帶着譚虎和一衆親兵終於登上了山頂。

一到山頂,視線一下開闊了起來,雖然有霧氣阻隔,遠處的青山還是能看出大致的輪廓,不遠處的村鎮影影綽綽。

桑懌指着南方對徐平道:“那裡有人家的地方,就是門州,距離此處只有不到十里路,這種天氣還是能隱約能看見。”

徐平點頭:“不錯,那裡就是門州了。你看,從那裡有山谷向西邊伸出去,就是去廣源州的路了。沿着河谷而行,就跟從思明州到上思州差不多,並不是多麼難走。佔了門州,廣源州就如在手中。”

桑懌手搭涼棚,定睛觀看那蜿蜒在羣山中的河谷。

徐平則是另一種想法,站在這裡,沒來由地就想起了前世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對戰事徐平了解的不多,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

他與桑懌如今所在的位置,也是他前世的中越邊境重鎮,鎮南關,或者說叫友誼關。當然現在不叫這個名字,相傳漢景帝時在此設關,名雍雞關,爲控扼交趾的第一要地。

此關正當兩山之間,左爲左弼山,右爲右輔山,皆陡峭如崖,如兩扇大門一般,鎮南關剛好把住道路。羣山之間只有山谷相通,關隘重重,都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

平坦谷地的狹窄處設關,兩谷相對的山脊爲隘,關隘雖然一直並稱,但在古今戰爭中的地位卻是不同的。冷兵器時代,以關爲重,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到了有槍有炮的歲月,則隘的地位上升,關反而無關緊要了。因爲隘可以依託前出谷地佈置口袋陣地,梯次防禦,節節抵抗,隘口又是制高點,便於觀察,便於遠程火力發揮威力。

但在這個歲月,關口卻是第一重要的邊防要地,所以徐平到憑祥峒的第一件事,便就是徵集人力重修這座雄關,並按前世記憶改名爲鎮南關。

今天有閒,徐平和桑懌過來兩邊山上觀察地形,順便與自己記憶中的那場戰爭對比參照。那場戰爭中鎮南關的地位不重要,因爲無論是軍隊的火力,還是兵員的運動能力,都遠不是徐平這個時代能比,敵我雙方都不在乎鎮南關。

真正對徐平現在有意義的,是那一場戰爭的主戰場並沒有發生在憑祥到諒州之間,反而是在西部雲南那一帶,這個年代那裡叫作廣源州。

一千年後,中國軍隊的作戰方向是廣源州,沿路向諒州包抄。現在徐平的想法正好相反,先下門州,從門州出發攻廣源州。

看着不遠處若隱若現的村鎮,徐平皺着眉頭道:“門州可是比諒州小得多了,怪不得交趾和甲峒也並不怎麼在意。”

“是啊,那裡終究是隻能作爲道路,駐不了大軍。”桑懌也有些惋惜。

大宋與交趾邊境,羣山連綿,河流縱橫,地廣人稀。凡是居民的定居點基本都是位於河谷和山間盆地,這是大軍的通道,也是軍隊的補給來源。其中盆地又最爲重要,因爲這裡連通溝谷,是交通的樞紐,又聚集了最多的人口,能夠爲戰爭提供人力物力。

部隊在山地行動,關鍵就是奪取這一個個山間盆地,控制了盆地,就有了行動的自由,還可以屯集兵力,儲備物資,籌集糧草。而重要盆地一旦丟失,部署在各地的軍隊就被分割開來,只能被動挨打,失去戰爭的主動權。

邕州到交趾的這條最重要的通道,兩國交界處最重要的兩個谷地一是憑祥峒,再一個就是諒州。兩者之間又有兩個小盆地,一爲鎮南關,一爲門州。

大宋對交趾呈居高臨下之勢,但要想獲得在這一帶的行動自由,最起碼的是要依託憑祥峒,佔領門州盆地,向西可攻廣源州,向南可制諒州。

卡谷口,制川穀,保盆地,這是山地作戰的基本原則。徐平並不知道這些軍事理論,但仔細研究地形,認真做戰事推演,通過自學也明白了個大概。

現在剛進六月,正是雨季,邕州這個季節諸事不宜。徐平要在雨季剩下的時間裡築起鎮南關,控制住門州,才能在旱季來臨的時候有所行動。

門州和諒州位於交趾和大宋之間,態度也是左右搖擺。草生在了牆頭上就由不得它不隨風倒,不然就無法生存,徐平理解他們的難處,也不怎麼過分相逼。到了祥憑有幾天了,壓根就沒有與門州聯繫,徐平只是在做自己的準備。

再多的甜言蜜語,再多的許諾,效果也無法比上兵臨城下的威懾,徐平兩世爲人,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時候到了,他們自己會倒過來。

諒州就在甲峒的眼皮底下,相對來說門州更加靠向大宋一點,也纔會派人到遷隆峒去暗通款曲。但不管怎樣,這兩個地方名義上還是大宋屬下的羈縻州,甲峒和交趾都不敢一口吞掉,這個時候他們還不敢撕破臉。

霧越來越濃了,慢慢變成細密的雨絲,譚虎對徐平低聲道:“官人,下起雨來了,山路難行,我們還是回吧。”

雨滴掛在雜草藤蔓上,更加溼滑,上山容易下山難,衆人走得小心翼翼。

譚虎砍了附近竹林裡的一枝竹子,給徐平做了一枝竹杖,陪着小心緊緊跟在身邊,護着慢慢走下山來。

築關的廂軍在雨霧裡也停了工,點起一堆堆篝火,圍着閒坐。

徐平看了看,沒說什麼,帶着譚虎和桑懌上馬,直接回憑祥峒。

憑祥峒官廳已經被徐平徵用,作爲自己在這裡的駐地。知峒李襄安全家早已經搬了出去,這個鬼地方窮山惡水,見識過了外面的繁華後,李襄安正在考慮向徐平要點補償,乾脆到太平縣去定居。

到了官廳,裡面正在忙碌的一衆吏人向徐平行禮。徐平問過沒有什麼事情,便與桑懌一起回到後衙換了衣服,這才又轉出來。

在左江道這裡,徐平就是最大的官,連制約的人都沒有,就連蔗糖務也都是他一手建起來,儘可以由着自己性子行事。所以這官廳裡,與這個時代的其他官廳都不一樣,結合了徐平前世的許多習慣。

一進來迎面牆上,掛的不是吉祥如意的畫,而是這附近的巨幅地圖。地圖一左一右是兩張巨大的表格,左邊是各勢力的人文情況,舉凡政治、經濟、戶口、軍事、交通、歷史和社會概況,無所不包,交趾被排在第一位,第二位就是甲峒。右邊是附近的地理概況,山脈、川穀、盆地、氣候、水文,甚至土質和特有猛獸,分門別類都備註清楚。

戰爭從本質上來說不是戰場上的刀來槍往,而是兩個勢力集團充分調動自己的人力和物力的比拼,力量越強,使用越有效的無疑就佔有優勢。

徐平的專業背景和習慣,使他不會坐在帥帳裡苦思冥想什麼錦囊妙計,而是這樣擺出來,列清楚,算得明明白白改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把自己的力量發揮到最大程度,充分限制敵人力量的運用,這纔是他的習慣。

官廳裡面的辦事人員大多來自蔗糖務,很少幾個來自廂軍。也就是有了蔗糖務,以鄉兵的名義徐平才能辦成這件事,不然還真不容易。

能坐在官廳裡面的人都必須識字讀書,雖然沒有正經舉人,但還真有幾個準備參加下次邕州發解試的,而且還信心十足。他們都是來自福建,那裡讀書人太多,有的州發解試難度不下於省試,邕州則就簡單多了。

由於教育水平各地差距太大,朝廷並不允許考生換籍考試,雖然有辦法的人總是有,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沒有路子。蔗糖務辦了幾年了,徐平年年上奏章,要求蔗糖務的移民可以在邕州發解,今年終於批了下來,邕州發解名額翻一倍,允許蔗糖務的人員參考,多少人都在摩拳擦掌。

讀書人總是自視甚高,到徐平這裡來做事,吏人的身份他們不願意,廂軍的身份更加不可能,以在鄉兵中服役的名義才避過了這個尷尬問題。

當兵要刺字,在這個年代也是侮辱人的事情,所以除非沒辦法,很少有人會主動應募參軍。大宋的讀書人願意參軍搏功名的從來不少,但能接受刺字的幾乎沒有,禁軍裡專門有效用這一名號,既非軍官,但也不用刺字,那裡面的讀書人就多得很,就是落第的進士都不少,廂軍裡就不可能有了。

徐平在椅子上坐下,一個穿着長衫的人拿着幾張紙過來,用一種奇怪的表情對徐平說道:“官人,這佈告我們幾個潤色過了,您看看可有改的地方?”

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113章 惹人生疑第101章 七源州第243章 算賬第9章 變夷爲夏第193章 威脅王城第262章 應對之策第135章 瘋狂時代(六)第12章 空調第89章 魑魅魍魎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82章 立足於打第324章 党項叛宋第202章 換相(上)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80章 花開富貴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241章 白壁題詩第317章 苟且豈能偷安第129章 重貶第141章 分頭行事第200章 營田務第92章 猛虎入狼羣(十)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55章 官衙送別第2章 中子貴且顯第65章 智雲法師第30章 男兒立功在邊關第29章 其心可誅第32章 春暖花開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27章 西南邊事第178章 你不是那塊料第203章 農工商聯合體第194章 進退之間第30章 分道揚鑣第51章 綠影亭第50章 京城故人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30章 攻略(二)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286章 長兄如父第77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45章 白砂糖第86章 兩全其美第4章 針尖對麥芒第26章 慶祝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61章 山歌好似春江水第52章 童七郎第67章 找盟友第28章 文明世界纔有德第33章 你是官了第28章 殿中議事第228章 大戰將臨第325章 系統性失職第177章 用番錢的人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2章 準備第13章 兩手都要硬第198章 意料之外的結局第24章 煩心事第3章 秀秀(下)第154章 好借好還第100章 虎威第26章 不要失職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52章 從此各不相干第225章 新消息第49章 應有權變第22章 忠州來人第196章 機遇第50章 抓捕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231章 核心鹽鐵司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30章 我要做土豪第89章 魑魅魍魎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29章 端午(上)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46章 外戚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150章 寓兵於民第74章 請君入甕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54章 將要離去第73章 廢后風波(下)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99章 壞事總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