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政令分掌

趙禎帶着幾位宰執上前,俯視地圖前面的沙盤。這沙盤極大,西起河西四郡,東到河東路的黃河,基本把整個党項都包括其中。上面依然是秦鳳路最詳細,各種山川地理,設的堡寨,修的道路,橋樑渡口,應有盡有。秦州軍和天都山党項軍的軍事部署,那一帶有哪些城池關隘,駐紮了多少軍隊,估計有多少人戶、糧草,都一清二楚。而其他三路就簡略得多,僅有城池、關隘和駐有重兵的大堡寨,細節並不清晰。如延州門戶金明寨實際上是一個大型的堡寨羣,下面統領的寨堡數十,在這沙盤上卻只是一處。這不是李璋對那裡不用心,而是延州經略司報到樞密院的情報就是如此,不成系統,沒有細節。

在沙盤前端詳良久,趙禎道:“虜在吾目中矣,番賊已在掌握!”

呂夷簡和李迪與衆宰執一起稱是,道:“若是山川地理、兵力部署各路都能如秦鳳路一般詳細明白,則如何措置防秋,樞府提出方略又有何難?運籌於帷幄之中,而決勝於千里之外,古人誠不欺我,然也當如此明白纔可。”

“虜在吾目中”是建武三年漢光武帝征伐隴右隗囂時,馬援聚米爲山谷,向他指劃山川地理時,光武帝所說。此時徐平所經略的秦州一帶,便是當年馬援所要進軍的地方,不過現在李璋所製作的沙盤比當年馬援所作精細了不知多少,上面情報也更詳盡,敵我雙方的攻防態勢一目瞭然。趙禎有感而發,心底何嘗不是想再建當年後漢的威風。

上一個冬天徐平兩場大勝,給了趙禎軍事實力不弱於党項的信心,此次李璋在秦州攻佔會州之後回京奏報,給他演示前線戰事,又讓他第一次對軍事態勢有了清晰認識。聽了李璋所轉述的徐平對党項的方略分析,看過了各種地圖,對党項一戰怎麼打,趙禎首先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今天看了沙盤,最少對於西線戰事,已經瞭然於胸。

幾位宰執對着沙盤,與自己以前對戰事的瞭解一一對應,一會恍然大悟,又有時暗暗搖頭。宋軍的前線奏報還算詳細,但不成系統,看過各種奏章的人,當戰事聚焦在一個狹小區域的時候,還能理出頭緒來,一旦擴大到數州之地的範圍,聰明人也只能夠理出個大概來。宋軍己方的情報不缺,但情報的分析是空白,僅僅靠官員的個人智力如何能行?

戰爭是短時間內敵我雙方快速移動、攻防的過程,局勢瞬息萬變,其中涉及到的信息量龐大,對決策的要求極高,其複雜性遠超過一般的事務。確實有天才的將領,能夠憑藉敏銳的直覺,做出精準的判斷,從而贏得戰事的勝利。但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爲可遇不可求,一國的生死存亡不能依賴在這上面。這個時候,徐平這種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把戰事的情報分析和決策過程格式化,一切都攤到檯面上來,就可靠得多了。

呂夷簡叫過李璋,照着沙盤上顯出來的雙方形勢,問他最近的會州之戰的過程。這是最近的一場戰事,徐平的奏報一向詳盡,呂夷簡又天資過人,過目不忘,此時讓李璋對着沙盤講解,與前些日子收到的秦州奏章一一印證,很多疑問都豁然而解。

聽李璋講過,呂夷簡思索一會,對趙禎道:“陛下,照着這裡的山川地理,再按前些日子秦州奏來的軍情,秦鳳路如何防秋,臣已經心中有數。當今急切的事,是讓李璋按着秦鳳路的格、式,發到其餘各路經略司,把雙方軍情奏報上來。若是都如秦鳳路一般把雙方軍情標誌明白,則樞府所發宣命,就都有章可循。”

惟一的武將宰執王貽永道:“樞相所言自是不錯,不過要如秦鳳路一般奏報軍情,則軍中所費人力極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強行讓各路帥司奏報,只怕也是不實的多。”

王貽永尚太宗女鄭國公主,本來是王溥之孫,尚公主後升排行改名貽永,與叔叔王貽慶成了同輩。他是外戚,名臣之後,雖然武將出身,其實並沒有帶兵打過仗,能在樞密院坐住,更多的是靠性格清靜,與人無爭。雖然沒打過仗,但多年爲武職,對王貽永對軍中的情況比其餘幾位文臣熟悉得多。看着沙盤上奏鳳路軍事態勢分明,一切簡單明瞭,他卻深知要做到這一點絕不容易。依三衙禁軍的體制,軍中無僚佐,一切事務歸於統兵官。這種情況下各級統兵官能夠知道手下有多少人已是不容易,要讓他們按照秦鳳路這樣把軍情整理出來,絕對不可能做到。強行讓他們做,報上來的軍情只怕也是亂編的。

旁邊的參政杜衍道:“自數年之前,徐平便就要在軍中行軍改。所說軍改,無非是在軍中設僚佐,把自收藩鎮精兵之後從軍中剝出去的幕職僚佐重新建起來。那個時候,三衙諸將喋喋不休,言亂了禁軍舊制,只怕一遇戰事不堪使用。現在真遇到戰事了,還是徐平那裡補了僚佐的軍隊能打,宿將所帶的三衙精兵,卻連連戰敗,未立尺寸之功!現在樞密院要讓他們報軍情了,還是因爲無僚佐,無人手,連軍情都報不精細!要滅番賊,看來只怕還是要讓禁軍把舊的軍制改了,統兵官手中的權,收一部分上來!”

杜衍說完,幾位宰執都沒有吭聲。現在勢態已經清楚,徐平改了舊軍制,甚至連兵都不從傳統的沿邊三路招,戰力反而上來了。新軍制有沒有用,已經不需要懷疑。阻止新的軍制推廣的阻力,不再是新軍制好不好,而是三衙舊將同意不同意。

武將不預國政,同樣文臣也不預軍政,樞密院掌的是軍令,真正的軍政是在三衙的手裡。哪怕是地方駐泊禁軍的經略司,掌軍政的也是各個武將兵職,經略司依然是以掌軍令爲主。秦鳳路是一個特殊情況,經略司把軍政、軍令合一了。

現在是戰時,朝中的主流意見就是給各路帥臣更大的權限,自然能夠容忍秦鳳路這樣做。就是其他幾路,帥司的權限也是增加的,他們沒有跟秦州那樣軍政、軍令合一,是因爲帥臣並沒有管軍政的能力,而不是朝廷不讓他們管。但戰事結事,軍政、軍令應該怎麼分配,如何制衡,依然是要面對的問題。不管是皇帝擔心的帝位穩固,還是文臣出於控制朝廷大政的目的,都不允許軍政、軍令全部由武將掌管,更加不允許合於一個衙門。

在中央層面,樞密院和三衙的格局是不會變的,不管徐平在秦鳳路立下多少功績,中央的軍制改革,還是要在這個大框架下進行。軍制改革,要想推向全國,徐平還要給出一條如何適應樞密院、三衙分掌軍令、軍政的道路,如經略司一樣政、令合一是不可能的。

此時李璋所做的,實際還只限於樞密院對新軍制的適應,三衙並沒有涉及。諸位宰執對新制態度謹慎,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207章 玻璃產業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94章 春狩防秋第230章 審計司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308章 戰爭也要本錢第10章 野味第226章 自助餐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142章 話已說盡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1章 回到從前第13章 糉子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38章 統計學第30章 分道揚鑣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331章 東頭西頭?一點說明(前面誤發收費章節報歉,補償方法見內容。)第291章 兩路會師第60章 騷亂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215章 合夥第103章 衆人登門第69章 姚黃魏紫第31章 能否鑄錢?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259章 要有自己人第125章 誰得罪誰?第291章 兩路會師第11章 回莊第51章 大典(下)第55章 官衙送別第79章 一劍平亂第225章 新消息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2章 父老第44章 鄉下小鋪子第160章 呂公綽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240章 觀念衝突第112章 行者徐平第175章 別來無恙第293章 敕勒川第88章 猛虎入狼羣(六)第2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29章 政本初心,從民所欲第85章 軍權的收與管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166章 人才濟濟第129章 刻漏社第90章 發酒發肉第22章 忠州來人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27章 西南邊事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51章 大案第170章 早晚會反第91章 大勢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161章 有樣學樣第156章 做事就好第37章 逼迫第285章 被俘之將第106章 敗在哪裡?第180章 投名狀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30章 斥責第164章 新舊衝突第288章 分岐第38章 必勝之勢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196章 補丁第203章 換相(中)第249章 示之以強第236章 狂徒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28章 意外之喜第7章 我做好人第297章 大政第132章 兌水再賣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43章 盼盼要定親了第197章 最後時刻第26章 峰迴路轉第133章 殺人不見血第196章 神針第231章 隴右遊騎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57章 孫二郎的生意經第184章 商業機會第46章 忠州事發第28章 唐大姐第241章 有人騙貸?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