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交權

看天已近傍晚,趙禎道:“今日議事便就到此爲止吧。以後西北戰事,便就在這裡商議了。軍機大事不能人人盡知,以免泄露軍機,進入這裡的官員應有限制。回去之後中書和樞府議一議,哪些官員可以進入此處,報入宮裡之後以爲定製。”

李迪和呂夷簡一起捧笏領旨,恭送趙禎回宮。

走到門口,趙禎突然轉身道:“用罷晚飯,樞密太尉與昭文相公到崇政殿來,別有事議。”

李迪和呂夷簡一起躬身領旨,目送趙禎回宮。等到趙禎離去,才帶着諸位宰執一起圍到沙盤和地圖前,叫過來李璋,詳細詢問西北兵力佈置。

趙禎參與議事,只是聽一聽大主意,真正戰略佈署還是由宰執商議定了,最後由樞密院施行。一些細節,趙禎在的時候是不方便問的,特別是涉及到前線將帥的態度。

問過李璋西北各路的佈署,李迪對呂夷簡道:“還是要其餘各路學着秦鳳路這般,把兵力、寨堡等等各種詳情報到樞密院來,繪在圖上,我們議事纔有據可查。若還是如同先前一般,只是依例上奏章,哪裡能夠周知軍情!”

呂夷簡稱是,想了一會道:“最好在河西房這裡再設幾個職事,每人專管一路,不至雜亂。這都是臨時職事,不必再設差遣,用他官兼領即可。”

李迪同意,與衆宰執問了諸般細節,最後商量統管涇原、環慶兩路的帥臣。最後商量來商量去,呂夷簡道:“現在夏守贇持天子劍爲陝西路都部署,除非是把他召回朝來,不然這帥臣還是隻能他來做。如果別遣人去,只怕——”

戰略方向轉移,必然要把禁軍主力向西調遣,特別是京城禁軍雲集的鄜延路,在新的戰略下已經不是主攻方向,沒必要安排那麼多精兵。如此一來,統管涇原、環慶兩路的帥臣就必須是宿將,不然震不住那幾位官高爵顯的統兵官。別說韓琦不行,就連最近連番立功的徐平也不行。人選其實不多,不是夏守贇,就是王德用幾人。

趙禎在大內用過了晚飯,把李璋叫過來,對他道:“今天議事,我看諸位相公對你此次奏報甚是滿意,只是講的秦鳳路詳細,其他幾路過於簡略了些。”

李璋道:“這沒奈何,不是臣不用心,實在幾路奏報只有那麼多,想細報也細不起來。”

“如此,那也是沒辦法的事。”趙禎點了點頭,“我看宰執們的意思,想讓其餘各路也學着秦鳳路那樣奏事,如此你一個人忙不過來,若是再加吏人,又不合適。”

大宋哪些衙門真正做事,只要看一看官和吏的比例就好,越是官少吏多,就說明這個衙門越是忙碌。那些清閒的衙門,往往官員不少,而吏人不多。李璋手下管着的只有吏人和將校,要按各路分工,則必然是再加公吏。最後成了李璋一個官來自秦鳳路,這種聯結前線和朝廷的要害地方,其餘幾路必然不滿意,總會覺得自己在朝廷吃虧。

想了想,趙禎又道:“今天看你奏事,我覺得以後這地方要緊得很。不只是平日常與諸位相公議事,總有個臉緣,還能在奏事之中學到不少兵家之事。能把這差事做好,以後管軍大致也不會差了,是也不是?”

李璋叉手道:“臣回京城之前,經略曾經說過一番話,臣以爲把這職事說得很明白了。”

“你回來曾帶徐平密奏,想來說的是差不多的事情。不過他把這些職事略過,說得並不詳細,你細說來給我聽。你與徐平是自小玩大的兄弟,必然無話不談,不必顧忌君臣之儀,把實話說給我,我也心中有數。”

李璋不由有些爲難,他跟徐平私下裡說話直來直去,有的是不能跟其他人說的,自己的親表哥也不行,更何況自己這表哥還是皇帝。

想來想去,見趙禎一直看着自己,李璋只好硬着頭皮道:“陛下一定要聽,臣只好直說。”

趙禎點頭,示意李璋儘管直說,依徐平的性格,他也不相信會說出什麼不得體的知來。

李璋道:“臣回京之前,經略特意對我說,現在秦鳳路經過一年多整訓,已經有大軍十萬。經略爲一路帥臣,軍政通管,大權在握,雖然陛下知其忠謹,但朝廷必有閒言。爲人臣者最忌權重,權過重則天下不安,權臣雖無異志,而天下擔憂其有異志。”

趙禎點了點頭,沒有說話,這也是徐平密奏直言不諱的問題。以前像秦鳳路這種經略使小打小鬧沒有什麼,其他幾路主力是三衙禁軍有所牽制也沒有什麼,現在的秦鳳路是徐平編練的新軍,再連打勝仗,就必然會引起疑心。趙禎是個忠厚的人,對前線將帥能夠做到用人不疑,但看徐平不順眼的還是會拿這種重權說事,最後發展到哪一步就不好說了。

李璋又道:“天子臨大事予臣下以重權,爲免疑慮,而有王翦求封,蕭何自污,求富貴而安帝王之心。經略起自詩書,進士及第,今握大權在外,既不想惹朝中疑慮,也不想自污以壞名節,惟有把權交朝廷,在外做事而已。本朝雖然軍政一切總於樞府,實際上還是有分的。經略言,如今是軍政在三衙和地方帥司,軍令出於樞府,而用人之權在陛下。”

趙禎又默默點了點頭,這確實是現在軍制的事實。軍政總於樞府只是泛指,實際上真把軍權幾大塊分開,從太宗之後慢慢演變的現實是軍政在三衙,軍令在樞密院,而人事大權則在帝王,錢糧軍需則在中書,互相牽制。其中的異數就是經略司,隨着戰事越來越長期化,越來越激烈,邊疆帥府的兵權越來越重。宋初從五代傳下來的舊制是以中央禁軍爲主,遇有戰事臨時任命主帥,一二年戰事結吏帥臣即解兵權。可面對党項和契丹,戰事都是綿延數十年,這種制度不得不慢慢演變。邊疆帥臣的脈絡是臨時性的行營總管,到長期性質的都部署司,慢慢成爲邊疆長期性的軍事長官。經略司本身不是帥臣,發展演變到現在實際上是武將爲帥仗打得太難看,文臣開始侵奪都部署的帥權,最終兼了都部署。如此數職合一的經略使便就成了軍政通管,權責幾乎等於晚唐藩鎮的要職。這種轉變本就是在趙禎當政的時候完成的,他也廢掉了宦官監軍、將從中御的舊制,他自己倒不是個多疑的人。不過經略使現在的權實在太重,再立幾次大功,肯定會有傳言起來。

李璋道:“經略不想自污以壞名節,一是深信陛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再者也是堅信自己可以把軍權交到朝廷來。如若不然,邊路帥臣如果分權,則難以應付戰事。而若是不分權,爲安人心便不能久任,同樣不利於戰事。臣這次回京,便是受經略所託,向朝廷交權來了。臣現在的職事要做什麼,其實都在交權這兩個字上。要在其他各種推行秦鳳路的做法,最要害的地方,也是要讓諸路帥司把權交到樞密院來。”

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55章 藥銀第26章 不要失職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180章 投名狀第91章 大勢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270章 震懾第129章 你回京去吧第30章 斥責第125章 歸正人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49章 串連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177章 決戰第249章 示之以強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59章 夜戰(下)第28章 出使歸來第129章 重貶第24章 談判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214章 僵局第22章 清路第196章 神針第11章 酒精燈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152章 糾纏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333章 不給兵要給人第109章 代君受過第17章 自己的路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230章 衆矢之的第181章 我喜歡這個第224章 數字會說話第294章 養起來第21章 舊人第68章 別有出路第209章 階下囚第104章 天下人之天下第51章 綠影亭第183章 我做三件事第67章 找盟友第243章 存利去弊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194章 富礦之地第297章 大政第285章 軍制大改第72章 最後處置第193章 拔牙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212章 滿載而歸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第216章 王拱辰開店(上)第67章 找盟友第168章 田園風第48章 叛國的附馬第34章 一城二虎第21章 衆人到來第103章 衆人登門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161章 有樣學樣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195章 衝突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51章 三路佈防第12章 知己知彼第310章 最後爭取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17章 新的產業第18章 娛樂與學習第14章 治術(五)第198章 演練第29章 端午(上)第67章 猜測第112章 行者徐平第88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下)第269章 對峙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331章 東頭西頭?第194章 立場第192章 鑿齒蠻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81章 各逞其能第207章 玻璃產業第63章 瞎氈來歸第96章 改天換地第216章 狹路相逢第135章 節制兩路兵馬第198章 意料之外的結局第236章 堵截第129章 重貶第24章 祖先的呼喚第84章 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