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

到了天章閣,行禮如儀,趙禎道:“你在中書所講的攻守三策,甚有道理。若是決意滅元昊小丑,則自鎮戎軍出兵似較爲妥當。本朝大國,錢糧廣有,人力不缺,中路出兵直擊党項的腹心之地。而且自鎮戎軍可沿葫蘆河北進,抵黃河後沿黃河而下,直擊興慶府,道路便給。若以渭州、鳳州爲根基,支撐二三十萬大軍,党項覆手可滅!”

徐平心道,現在你倒是明白了,白天在崇政殿怎麼不說?現在說給我聽,又有什麼用?

不等徐平說話,趙禎又嘆了口氣:“集二三十萬兵容易,可惜無將。”

徐平想了一會,才道:“陛下以爲,王樞密如何?”

“王德用少年成名,智勇俱佳,可惜從未帶大兵作戰過。數十萬大軍出擊,遠入敵境千里,跟數千人行軍大大不同。我問過王德用,他自己也沒有把握。可惜如今朝廷除他之外,就更加沒有合適人選了。你這一策雖好,現在卻用不了。”

這也是實情,有能力帶二三十萬大軍進攻敵境的,還真找不出這樣的將領來。禁軍中後勤、組織、情報、行軍等等一切都沒有,極度依賴將領的個人能力,和平了幾十年,哪裡有這種人才?二三十萬人攻擊前進,日常的調度、協調、組織非常複雜,絕不是命令一下大家就能到達預定的地方。哪怕路上不作戰,就單單是走路,能夠按照要求在規定時間內走上幾百里路,不出亂子,已經超出現在的禁軍能力之外了。

徐平道:“陛下若是擔心進軍的速度過快,路上會出意料之外的亂子,不如築堡緩緩推進。如今到陝西路的道路已通,郵寄司正在廣招人手,以三司的準備,在那裡支撐幾十萬人打上幾年,還是做得到。一路築堡,到了黃河,再與黨項決戰,也未爲不可。”

“誰可爲帥?”趙禎搖了搖頭,“本來我是看好你,對策是你提出,又在邕州帶過大軍與交趾作戰。党項雖然強過交趾,但此次不是以一州之地,而是發傾國之兵,你若到那裡手中的兵力也不是邕州時可比。唉,可這兩年你一是要改軍制,再一個因京師銀行被人騙貸的事情,惡了禁軍。私下裡我試過口風,京城裡的禁軍大多都不願受你的轄制。兵者險事,將帥不和是兵家大忌,這就沒有辦法了。”

徐平不由愣住,自己想改軍制,結果沒有成功,還把禁軍嚇到了。確實沒有辦法,制度不健全,軍隊就高度依賴各級統兵官的配合。徐平得罪的不是一個人,而是禁軍中從上到下各級統兵官對他都沒有好感,想換人都沒有辦法。

趙禎又道:“現在兵卒不精,將不習戰,冒然開戰確實風險太大。從現在起一兩年的時間,西北以守爲主。一求穩妥,再一個是乘此機會選拔出得力的將帥之才。你在中書提的攻守三策,只能用那最下下之策,兩路主守,開拓河湟。想漢朝初立國的時候,對匈奴也是敗多勝少。文景二帝修養生息,到武帝奮然崛起,先取河南之地,再戰漠南,至盡取河西入漢,匈奴已是強弩之末。到元獰四年,大將軍衛青統大軍直擊漠北,以武剛車陣破單于,冠軍侯霍去病封狼居胥,一戰定鼎。四戰而敗匈奴,後人只知大漢軍威宣於塞外,卻不應該忘記,戰河南之地前,漢軍多敗。正是先前的這些敗仗,讓漢軍鍛鍊了軍隊,選出了將帥,也試探出了虛實。所以對党項之戰,急不得,開始縱有些少敗績,也不應過於在意。關鍵的就是,要從這些敗仗之中,學到要學的東西。”

徐平起身躬身道:“陛下深謀遠慮,微臣哪裡能夠想那麼遠。”

趙禎笑道:“你不用恭維我,爲人君,當此大戰關頭,當然要習知史事,爲今所用。不過,想是這樣想,能不能做到,還是要靠前線的將帥。”

說到這裡,趙禎無奈地搖了搖頭:“我可以不惜錢糧,不惜民力,不惜士卒,用兩三年的時間去試探党項,放手讓前線將帥去打。但是,最怕的就是兩三年後,一切都還是老樣子。依然是士卒不精,大將不習戰,那奈之若何?”

說完,趙禎的神情有些落寞。他是皇帝,也只會做皇帝,打仗是不會的。如果前線的將士不能打,趙禎不管怎麼想,都只能束手無策。

歷史上仁宗是主戰派的最大後臺,韓琦能夠飛速升遷成爲一方大帥,跟他的鼎力支持分不開。可惜,最後進攻的結果,是還沒有打出去,便就遇到了三大敗,主戰派從此偃旗息鼓。如今國力與歷史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已經不需要再等那麼久,要換成徐平去了。

讓徐平坐下,趙禎道:“現今朝廷布置,是按你的第三策來。麟府、鄜延、環慶和涇原路我會別選大臣坐鎮,你到秦鳳路去,恩威並施,爲朝廷收回河湟之地。以前在邕州的時候,你曾經在那裡括土爲丁,雖然有些小亂子,總地來說成效卓著。漢武徵匈奴,是以收復河南地爲發端,從此漢軍徵北無往不勝。衛青、李息擊河套,自雲中千里迂迴,在大漠中率大軍幾十日間行軍千餘里,一擊破敵。你平定吐蕃之後,可以出擊蘭州,切斷党項跟河西之地的聯繫,斷其右臂,同時拊党項側背。這是你在對策中已經說過的,不需要我再贅述。惟一我要叮囑你的,前漢強軍,雖然離國數千裡,大漠中依然可以千百里追敵,這是現在的禁軍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你一直要改軍制,現在我把隴右交給你,軍國一切事務由你專斷。賜你天子劍,違軍令者立斬!只是兩三年後,當朝廷大軍北向,你要還給我一支能在大漠中不說行軍千里,最少要奔襲幾百裡,直擊敵軍的強軍!”

說到這裡,趙禎站起身來,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夜色,沒有再說話。

徐平忙起身躬身行禮,恭聲道:“臣謹遵聖旨,必不負陛下所託!”

過了好一會,趙禎才道:“幾十年間,吐蕃一直受党項壓迫,攻伐不止。因此,他們對本朝一向恭順,唃廝羅雖屢敗元昊,但對本朝則禮數周到。你這次去,要收河湟,對他過於寬容了則無法做事,過於嚴厲了則失蕃胡人心,當要注意分寸。”

“稟陛下,對於蕃胡,無非是示之以公,待之以誠。忠心本朝的,崇之以高位,啖之以厚祿,朝廷可以優待其子孫。如果據地不降,堅決不肯歸附的,則臨之以刀兵,古人所謂執干鏚而舞,蕃胡不得不服!其間要訣,在於一個公字,一個誠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冠軍侯在河西故事,舍服知成而止!”

趙禎點點頭,又搖了搖頭:“一個公字,一個誠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又何其難也!”

“確實是難。人終究是有私心的,有七情六慾的,佛家所謂知見障,總有這裡那裡做得不完全到位的地方。只要臣謹記初心,不囿於成見,總能克服困難,報效陛下!”

民族關係最難處理,特別是河湟之地又是民族關係最複雜的地方。說那裡是吐蕃和羌人的地盤,其實人口最多的卻是漢人,而這些漢人又胡化一百多年了。反過來,那裡的蕃胡又不同程度地漢化,跟其他地方的蕃胡並不一樣。特別是上層,無論從習俗到文化已經跟漢人無異了。到了那裡之後怎麼跟他們打交道,哪些需要拉攏,哪些需要打擊,很不好拿捏。千萬不要以爲胡化了的漢人就比蕃胡更加好說話,那也未必,實際上是要看各自所屬的部族,看頭領,分別對待。漢、藏、羌三個民族本是同源,又這樣一兩百年混雜在一起,是一個跟其他地方都不一樣的羣體。

徐平有在邕州的經驗,知道處理這些問題最重要的是實事求是,歷史上的事情是個什麼樣子就是個什麼樣子,該讚揚就讚揚,該批判就批判。千萬不能爲了討好哪一些人,就不問是非和稀泥,甚者是顛倒黑白,那樣哪怕是有一時的效果,也會留下無窮後患。在他前世是有教訓的,本來是出於一種補償心理,對少數民族優待,最後卻成了不問是非。

凡是歷史上講到少數民族,一定要講受到中原王朝的壓迫,少數民族領袖一定是英明神武,中原王朝的帝王和文武官員一定是昏庸無能,這幾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甚至一些歷史上沒有任何正面貢獻,一心分裂國家,滿手血腥的野心家,也被洗白。

你既然竭力鼓吹歷史上的分裂者,塗脂抹粉打扮成英雄,那現實中的人爲什麼還要心向中央?阻止少數民族分裂的不能稱爲民族英雄,因爲怕傷害某些人的感情,殺人盈野的分裂者劊子手卻被捧上神壇,不允許有一點抹黑,這不就是鼓勵現實中搞分裂嗎?

第24章 大動作第29章 孫沔的麻煩第2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87章 地方耆老第157章 手藝差了些第43章 重逢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35章 詭異的局勢第42章 酒名第36章 往事如煙第82章 不好的預感第125章 搜尋第144章 阿申歸來第60章 致太平(二)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107章 再見已非當年第34章 都不可行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44章 細鹽第54章 心有不足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66章 新鮮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196章 機遇第41章 意外第297章 伎藝人第117章 門外來了青羅傘第195章 反攻第63章 你怕死人嗎?第139章 朝爭第175章 農事八字第114章 千古佳對第35章 詭異的局勢第75章 僵局第175章 火海第64章 善後第47章 法外之地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203章 換相(中)第42章 劉小妹第114章 千古佳對第54章 家賊第49章 天津曉月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90章 捉襟見肘第7章 何妨拼一醉第2章 準備第65章 名將第86章 你有什麼可說的?第196章 機遇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第75章 僵局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86章 你有什麼可說的?第210章 狄青第159章 堵塞的海路第215章 統一指揮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64章 編修三司條例第60章 騷亂第58章 說不到一塊第33章 迷惑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29章 端午(上)第158章 淥州戰事第51章 綠影亭第172章 農事第61章 意外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181章 錢明逸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82章 水淹三軍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113章 遊騎遍佈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37章 事不怕細第99章 晚生司馬光第140章 党項細作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296章 輿論爭取第166章 時機正好第62章 依稀似舊年第189章 心在西北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206章 全力堵截第92章 世事誰能預料第214章 蠟丸第141章 甲峒低頭第60章 窮人當家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160章 公平交易第322章 齊魯豪傑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37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119章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