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貨幣循環

知道《會計錄》的編纂不容易,但當徐平把《景祐會計錄》上到朝廷的時候,其複雜還是遠遠超出了朝臣的想象。篇幅浩繁不談,裡面分門別類,幾乎包含了社會經濟和人口的方方面面,而且都有詳細數據。既有對過去的總結,也有對未來的展望。

這樣一部《會計錄》,加上年底徐平上的三司對一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的奏章,一下子就把年底的朝政填得滿滿當當。這麼複雜的內容,已經超出了正常的朝會所能夠討論的內容,只好讓有資格討論的朝臣以奏章的形式參與,高級官員集議定奪。

皇帝親自參加的正式集議已經很久都沒有見過了,此次趙禎打起精神,每天都抽出一兩個時辰,在崇政殿親自主持。三司正副使全程參與,審計司和橋道司等專門衙門則按詔令到場,中書門下、樞密院和御史臺是當然參加的,至於其他當員,是就敕令了。

經過了幾天的預熱,今天終於到了要深入討論的時候。徐平打起十二分精神,帶着三位副使和鄭戩,讓差吏抱了厚厚的材料,早早到了崇政殿。

今天在這裡當值的是石全彬,因爲早有決定,三司官員可以提前進殿,一見到徐平帶人到來,他便帶人引了進來。帶着小黃門忙忙碌碌幫着佈置各種展板,整理分發材料,忙了一會石全彬不由笑道:“諫議,這一陣忙,倒讓我想起了當年奉詔去南海市珍珠,你在邕州給我講蔗糖務的事務。那個時候我就在想,怎麼會有官員費這麼多功夫,把所有的事情都條分清楚,一一講出來便就跟你在旁邊看着做的一般。沒想到十年之後,諫議做到了計相,還是這樣做事。朝中官員有這份毅力的,只怕只有諫議一人了。”

徐平笑道:“怎麼如此說?你看現在三司屬下,哪個不是這樣做事?以前不是沒有人願這樣做,只是沒有這規矩,只要定了規矩下來,大家自然就會照做。”

看着一邊緊張地指揮手下差吏佈置的趙賀、王惟正和張存三人,石全彬也只好相信徐平所說的話。王惟正和張存倒也罷了,趙賀可是元老重臣,本官與徐平相當,只是職比徐平低一些罷了,做起事情來也沒有私毫馬虎。對他們幾個人來說,能夠有機會參與這樣一次《會計錄》的編纂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事,足以名留青史了。

剛剛佈置好,徐平衆人茶都還沒來得及喝一口,趙禎便就與一衆大臣進殿。

大臣們行禮如儀,趙禎給宰執和侍從大臣賜了座,上了茶湯,集議便就正式開始。

李迪首先問徐平:“前幾日你上奏章,說是今年課入足以償年付初從三司銀行借入的欠款,還略有剩餘。按說你們三司今年花的錢遠多於往年,收入相抵已是不易,更難得的是最近各路漕司上章,說是今年地方多有羨餘,要求酌情上交朝廷,你因何拒絕?”

徐平躬身行禮道:“稟相公,現在三司所花的錢實際上是出自銀行。實話實說,銀行做起事來,實際上是會從地方斂財到京城的,再要地方羨餘,着實多此一舉。再者,地方州縣往年因爲錢糧入京,花起錢來捉襟見肘,欠賬不少。今年錢糧寬鬆一些,便就讓他們花在地方上,該築路築路,該修橋修橋。而且有了銀行之後,原則上不允許地方有錢積存下來,最好是讓他們來年全部花掉。只要這錢是花在百姓身上,便就是好事。”

陳堯佐不由皺了皺眉頭:“天災不可測,如果地方沒有積存的錢糧,遇到水早之災,又當如何?朝廷撥付,大多數時候可是來不及。需知人命關天,那時候容不得半點遲誤!”

“回相公,糧是要攢的。這個沒有辦法,手中有了糧,心中才不慌。不許他們積存的是錢,現在大額都是紙鈔,只有花出去纔是真錢,攢在手裡對官府來說沒有用的。如果遇到水旱天災,由銀行撥付即可,緊急時候,可以向本地銀行暫時借貸,事後免了利息就是。”

朝廷是管着印錢的,對紙鈔來說,印出來之後花的越多越好,不但不能存在手裡,在經濟系統中週轉的次數越多越好。交易總額上去了,說明經濟越加活躍,三司收到的稅也水漲船高,這纔是真錢。不過對於三司之外的官員,要接受這一觀念還有難度,需要時間讓他們慢慢適應。而且在許多官員的心中,總覺得用紙印出來的錢不把穩,一旦百姓不認了就成爲廢紙,所以政策一直趨向於保守。卻不知道涉及到全國百姓這麼大的人羣,信心分析之類的絕不可以使用一閃念、怎麼想這種主猜人心思的方法,不管是信心的建立還是崩潰,都需要客觀事實和政策做依據,而這正是現在的官員所缺乏的科學觀念。

錢監印錢,銀行和官府使這些錢進入經濟流通領域,以三司鋪子爲骨幹的官辦商業機構再利用製出來的貨物把錢回收,完成一個大致的經濟循環。會影響貨幣信用的,是三司鋪子利用貨物回收紙幣的能力,只要三司鋪子經營健康,紙鈔就不會貶值。反過來一旦用紙鈔買不到三司鋪子價廉物美的貨物了,哪怕官府說得天花亂墜,也無法保證紙幣的信用。

本來沒有三司鋪子,官府保證紙幣信用的方法是用稅收等手段回收。但徐平在三司的政策一直是儘量向外花錢,收錢是從城市的工商業收,而對於農村兩稅,稅賦則儘量收取實物,甚至撥出專款用紙鈔收購糧食等實物。稅收回籠貨幣的手段,便就大打折扣了。

農村商品經濟不發達,這種情況下一旦把稅賦貨幣化,會極大加重農民的負擔,特別是加重底層農民的負擔,引起社會不穩定。因新政引起社會動盪,是徐平所極力避免的。

這就是先發者的優勢,如果現在世界上已經出現了成熟的商品經濟爲主的國家,國際大市場有了框架,後發者便就沒有這麼從容。爲了發展工業,取得對國際市場的已有商品的相對優勢,就只好從農業中吸取利潤補貼工業。現在世界上根本沒有競爭者,就不需要採取那些極端措施,發展工商業的同時,對農業進行鬆綁是可行的。而且作爲先發者,是從最容易賺錢的輕工業開始的,重工業發展使用的是輕工業的積累。

編《會計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把這些經濟規律表現出來。大家都是聰明人,只要放下了固有的印象,自然就能夠認清這些經濟活動的本質,總結出規律。

幾位宰執相公實際上已經從《會計錄》中發現了這些端倪,現在他們就是要通過此次集議,爲心中的疑惑找到答案,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別人有任何問題就問,徐平一一耐心地解答。這次參加過了此次集議的人,將對現在的經濟運行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以後主動成爲新政的參與者和推動者。這是徐平想做的,也是必須要做到的。

第27章 辨司馬光第272章 換將第100章 虎威第313章 三司編敕第302章 青冢第121章 彈破琵琶第182章 天章閣夜對(下)第100章 鑄錢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23章 秋意第57章 孫二郎的生意經第323章 雅俗共賞第49章 現場演示會(下)第74章 相互利用第86章 不要放走党項人第1章 錢能通神第223章 軍國兩張皮(下)第237章 手眼通天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93章 王師北來第2章 夜談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304章 話從前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179章 意外第161章 文化往來第3章 一路千里第136章 衝擊宰相府第93章 猛虎入狼羣第69章 做做樣子第81章 準備迎駕第160章 公平交易第11章 酒精燈第107章 嚇人的錢數第185章 初稿已成第61章 官吏鬥法第56章 錢入戶等第97章 黃金彪的難處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2章 中子貴且顯第105章 同流合污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197章 遣散出宮第82章 祭奠續第142章 配合第49章 現場演示會(下)第58章 夜戰(中)第247章 誰不知我高提轄!第31章 端午(下)第49章 串連第231章 隴右遊騎第41章 購置新宅第1章 錢能通神第193章 一攻一守第33章 有錢纔好第196章 神針第35章 災民第103章 李覯趕考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16章 還錢第97章 雪中論兵第72章 底氣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78章 彈劾第112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38章 必勝之勢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59章 夜戰(下)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66章 心中無血,出師大吉!第49章 舊部第118章 老臣的勸告第7章 學以致用第7章 何妨拼一醉第158章 機器作業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34章 一城二虎第225章 誘敵之計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60章 致太平(二)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第43章 重逢第160章 呂公綽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137章 瘋狂時代(八)第91章 災年第184章 自傷身世第83章 地形沙盤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59章 夜戰(下)第26章 不要失職第12章 煙花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111章 根源第4章 郊迎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