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戰爭也要本錢

人們的眼睛總是盯着那些拿到手裡的利益,而爲了這些利益到底花了多少成本,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徐平一再提起做事的成本,還每次掉起都讓朝臣覺得驚奇,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地方正稅之外,支移、折變、和買、科配,甚至里正衙前這些重役,實際上都是正稅成本的一部分。而讓百姓談之色變的,正是這些科買雜捐。

在座的大臣,都曾經做過州縣的親民官,徐平一說清楚,他們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只有趙禎還是驚奇無比,不斷掂量着徐平說的,連連驚歎。

徐平道:“陛下,剛纔說的是收錢所費的本錢,其實花錢的本錢也同樣驚人。”

趙禎奇道:“收錢經過了無數人的手,本錢大我想得明白,花錢又要什麼本錢?”

徐平看了一眼樞密使張士遜,道:“就以花在沿邊各州的軍費爲例,比如朝廷支出了一百萬貫買糧,若以開封府上色精米一貫一石計,則需有一百萬石。實際上到了戰時,便以真廟時陝西用兵爲例,精米五貫尚買不到一貫。若再算上太平時,陝西米價只有開封府的一半,則一石米有四貫多是買賣的本錢。用兵之時,軍費花在哪裡可想而知了。”

張士遜沉聲道:“諫議此話雖然不錯,但卻是無奈之舉。戰時萬物騰貴,米價自然遠貴於常時。大軍不可一日乏食,多花一些錢,也是值得的。”

“樞相話雖然不錯,但每次用兵,朝廷爲了銀錢用度,殫精竭慮,不可謂不用心。但最後還是會因爲花費太巨,不得不息兵求和,這樣總不是辦法。最近三司查歷年賬籍,發現真廟對陝西用兵,邊地收軍糧到了五貫一石,還不是上色米,而當時開封府的糧價還是跟往年一樣,仍然是精米一貫一石。若以軍糧一百萬石算,則就白白浪費了四百多萬貫的錢,邊地軍卒吃的還不是好米。四百多萬貫,如果由橋道司組織人向那裡運,哪怕是從江南兩浙收糴,運費也斷然花不了如此之多。這樣算來,沿邊各路花錢,本錢就太高了。”

張士遜道:“話雖如此,只是本朝軍糧運送收糴,自有成例,不好更改。”

現在朝廷的財政收入是有保證的,西北打起仗來,也不會出現嚴重的財政困難。然而徐平最怕的,就是不管朝廷投了多少錢進去,最終卻轉化不成前線將士的戰力。最後就是錢花了,事卻沒辦成。到了這一步,戰爭就成了無底洞,不想求和也得和了。

糧食是最顯眼的大宗戰略物資,效率也低下到了這個程度,其他的戰爭物資可想而知了。打仗就是打錢糧,這話是沒錯,但錢糧總得用到該用的地方。

禁軍沒有後勤組織,這是軍制決定的。到了戰時,會臨時設立隨軍轉運使,所依靠的後勤體系實際上是地方州縣的原有行政體系。越是在人口稠密的內地,這組織體系越是有效,越是在地廣人稀的邊地,越是捉襟見肘,而打出國境,則就無所適從了。不管是西北還是河北,作戰高度依靠商人運送後勤,不這樣做還有什麼辦法呢?

商人隨軍販運物資,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完全依靠他們,那有多少錢也不夠他們賺的。而且爲了獲得最大的利潤,推高貨物的價格,他們會一直保持前線物資緊缺的狀態。打仗最終的結果,就是肥了一大批隨軍商人,把國庫掏空,不得不停戰。停戰之後官僚覺得窩囊,再殺一批商人泄憤。下次開戰,同樣的故事再重演一遍。

徐平實在怕西北跟党項打起來後,出現同樣的情況。他管不了禁軍,但卻可以讓三司把到陝西的物流體系弄順暢。戰事一起,保證有源源不斷的戰爭物資運到關中,至於最後怎麼到前線去,就是各路帥臣的事情了。

見張士遜沉默不語,趙禎道:“若是如徐平所說,錢大多花在了無用處,着實可慮。樞密院當想出辦法來,怎麼向邊地運送錢物,費的最少。”

張士遜道:“陛下所言極是,不過辦法卻少。以前也試過用廂軍向陝西運糧,算下來比僱商人運糧所費還多,最好就只能如此了。”

徐平道:“樞相所說,當是以前算的用廂軍運茶所費,加上制船的錢,路上沉船浪費掉的,諸般種種,不如僱商人運茶。不過,這算的是太平時的費用,一到了戰時,可就不是這樣的價格了。廂軍運糧運茶,不管是戰時還是太平時,都是花那些錢,商人卻會坐地起價,越是朝廷催要的急,他們要的價越高。”

“商人求利,自然如此。不過仗不是年年打,太平時候不需要運那麼多糧,難道白白養着那麼多兵?而如果徵用民夫,則就不如從商人那裡買了。”

張士遜說的,又碰觸到了軍制的另一點,那就是不管禁軍廂軍,都是有進無出。打起仗來要增兵,這增的兵卻不會在仗打完了之後退役,而是從此吃一輩子軍糧。這種情況下養專業的運糧軍隊自然不合算,積年累月下來,爲了縮減軍隊員額,非戰鬥人員基本就全部裁掉了。官員並不是傻子,他們的決策是跟軍事制度相配合的。

徐平看看張士遜,又看看趙禎,看了看周圍的幾位宰執大臣,沉聲道:“說來說去,戰事起時用兵之處甚多,不得不增兵。如果不增兵,則諸事不便,所費糜多。”

張士遜沉聲道:“然而增兵容易,裁員兵卻難,世事難兩全。”

這就是募兵制麻煩的地方,和平年代其實是比徵兵費用要少的,但一到了戰時,就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如果大規模增兵,戰後多餘的人員向何處去就成了問題,募兵制下當兵就是這些人的飯碗,砸了這麼多人的飯碗,又是當過兵的人,整個社會都面臨動盪。而如果不增兵,戰時需求都靠商業行爲解決,那錢花起來就是天文數字,什麼政府也扛不住。

別說是這個年代,徐平記得前世那個世界第一大國,在大致和平的時候,跟個小國打上幾年的仗,就能把整個國家財政給拖得七零八落。而在世界大戰的時候,他們用的是徵兵制,戰爭規模不知道大了多少,反而沒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募兵制本身不是問題,但是戰爭時只能跟商業結合,那就成了大問題了。這種制度下還能打仗花費少的,只有殖民掠奪戰爭。正常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實際上根本就不是正常的政權所能夠承受的。這種制度下的戰爭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第253章 亮劍第72章 最後處置第37章 閒散日子第72章 三個關節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212章 滿載而歸第90章 各讓一步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313章 揚長避短第211章 權三司使公事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70章 南下大道第38章 青苗貸第24章 大動作第84章 蓄勢待發第65章 因地制宜第30章 斥責第41章 串香第156章 做事就好上架感言第255章 把放出去的錢收回來!第158章 三司新人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216章 狹路相逢第73章 地方反應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第323章 隴右軍制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10章 除害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第152章 橫死第193章 一攻一守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35章 衆說紛紜第105章 同流合污第155章 五彩棉花第133章 無妄之災第51章 新的消息第313章 揚長避短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70章 蜀兵入隴第32章 五等戶制第193章 煙雨三月第168章 大新聞第7章 尷尬的接風宴第205章 夫妻對話第69章 光耀門楣第87章 猛虎入狼羣(五)第3章 護衛鐵騎第11章 酒精燈第33章 家信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28章 殿中議事第305章 他們怎麼來攻?第231章 核心鹽鐵司第8章 雪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第84章 沿邊入中的弊端第78章 要知恥第192章 殿中演武(爲勿忘黑島加更)第154章 好借好還第98章 東南茶法第40章 從前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152章 糾纏第105章 思想分歧第166章 時機正好第181章 我喜歡這個第7章 何妨拼一醉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15章 對抗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93章 新鐵錢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16章 如和縣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226章 果酒燒烤第25章 對決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214章 蠟丸第5章 報恩第10章 巡視河道第131章 亂起欽州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36章 孟州通判第144章 僵局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199章 我給你換尊佛第65章 名將第88章 改制第223章 各軍持重第5章 高大全第323章 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