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地圖(下)

民以衣食爲天,衣食又以耕地水利與農具爲天,宋九寫得多,趙普的書吏記得也多。但教育也不可忽視,宋九勸動了秦再雄於辰州設一書院,不是每一個官吏肯掏出這個心窩的,也不是每一個酋首是秦再雄,此例不可做常例。宋九將前面書信上的提議推翻,提出一個新辦法,不用朝廷掏多少錢,湖南士子不多,這個無坊,還是有的,就象宋九一樣,官府掏一點錢,替士子蓋幾間房屋,置一些桌椅,給一些粉筆黑板,筆墨紙硯,略給士子一些補貼。讓他們在家中教村民孩子少年讀書。不求出多少文豪進士,只求能讓更多的人會識幾個字,能算一些簡單的算術。甚至一些困窘的士子,可以將他們遷往安全的熟蠻區域,劃出一些耕地,給一些農具,同樣再修房屋,給一些補貼,一是解決了這些士子的困窘,二是能將教育向熟蠻普及。這個用錢不多,雖然速度會慢一點,但就象傳染病一樣,最終會形成範圍越來越大的良性傳染。與現在朝廷開發潭州一個道理,那是以片帶面。這是以點帶片,以片再帶面。

再者就是商業。

幾個大佬說了這個那個難處,宋九也認爲有難處。然後下去看了看,朝廷沒有鼓勵商貿,實際各蠻部也有商業,就包括一些生蠻將貨物運出來,與漢戶或者熟蠻主動交換一些必須的商品帶回深山。

然後宋九細想。

這是自發的商業活動,湖南的幾個主要官員肯定不會禁止,那麼有沒有良性的誘導?

最後也想出一個辦法,開始自己陷入誤會,認爲互市是放在生蠻與漢戶交界的地方,主要現在宋朝還沒有大規模的互市安排,契丹禁通商了,要麼西北,哪裡宋九一次未去過,朝廷也沒有引導,同樣是自發性質的商業活動。

宋九的辦法就是不將互市放在交界地方,而是放在內陸地區,例如在湖南南方,放在衡陽、耒陽、郴州城外,讓它離城門不能太遠,一不會危害城池安全,二是若有意外,能及時撤進城中,這些互市在內陸,商稅也就能歸朝廷所得。這個想法與宋朝後來互市想法有很多吻合之處,比如嶺南與大理互市放在了邕州。但還有許多缺陷,宋九能提前想出來就不錯了,哪裡會想得那麼長遠。

只要這些做好,再加上一些小措施,民族問題,道路問題也就解決。

宋九看了許多部族,各個形式都不一樣,居然能看到原始均分生活方式,肯定是落後的生產方式,但人家覺得就好,怎麼辦?還有一部分是各幹各的,推選一個酋長領首,聽從酋長號令,這類最多。最後是農奴制。真有,特別是夔峽蠻深處,但哪裡宋九不敢進入了。有租佃制,極少。爲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各個官吏說山高林深,生活閉塞。其實換一種說法,就是缺少溝通,缺少交流。東寨百姓餓了還知道到河裡抓魚充飢,西寨百姓不懂,以爲魚有毒,寧肯吃觀音土樹皮,也不敢吃魚。但只要相互來個交流,當真觀音土比魚更美味?

宋九又將湖南各蠻情況細分了一下,南方各部族規模比較小,這有各種原因,可能是南漢與原來的湖南幾個政權交界處,雙方重視,在兩大政權衝擊下,除了五嶺深處有一些大部族外,餘下的部族規模只能變小,或者其他原因,這非是宋九能知道的。但也不能小視,若有人凝聚起來,五嶺裡又有許多生蠻部族,衝擊力同樣會很大。

南北江蠻,秦再雄控制力量主要是北江蠻,他對南江蠻影響力不是很大,不過也不要緊,哪裡離湖南核心區域也遠了。主要還是北江蠻。秦再雄在沒事,就怕秦再雄去世後的變動。

還有夔峽蠻,哪裡最兇殘,不過顯然朝廷也沒有好辦法,地形太複雜了。最後就是梅山蠻,宋九看了看,斷定它以後若不治好,會讓朝廷十分頭痛。原因簡單,它上溝通澧朗二州,東連潭州,南下衡州,只要蠻民一出山,就能直接危害漢戶與熟蠻戶。

強行徵肯定不行的,就是徵下來,朝廷也沒有充足的官兵駐紮,官吏治理。這隻有引導,有一個引導方法,還是傳染法。現在宋朝能送腦白金,爲什麼不能開一個茶話會?

例如元旦節,將一些大酋長們約出來,在一起吃吃酒聊聊天,再送一些小禮物,完了帶着他們參觀圍田、水中壩、梯田、學堂以及互市,什麼也不說,若有人豔羨,行啊,你們若想,我會派人教導你們怎麼去做,甚至主動提供一些農具。商品運不出來,也行啊,你們發動寨民修路,朝廷再提供一些支持。想讀書,派子弟出山學習,還提供其吃喝用住,學好了將知識帶回山中,提供筆墨紙硯與書本,向其他蠻民子弟傳播。順便再給他們洗洗腦,你們要感謝朝廷,感謝陛下,加強他們對朝廷的凝聚力。

看到這裡,東府一干書吏與趙匡胤全部大樂,無他,這就是宋九在河洲吸納資本方法的演進版,也能叫姜子牙釣魚版。

時間會很慢,可能是十年,可能是三十年,但錢用得不多,也有效果,主要不會有多大風波。實際道路修好了,朝廷軍隊能輕易進入,以後就能漸漸納入管理。民衆生活能自足了,並且知道能換一種方式取得更好的生活,也就不會出山來擄掠搶劫,自發地改變原來懶散的刀耕火種生活方式。大部分民族納入朝廷系統,可能會對那些奴隸制部族產生衝擊。那是他們內部的事,若事態擴大,只要大部分部族能規朝廷管轄,在他們配合下,也能輕易撲滅。

其次是容納蠻人官僚系統,從蠻人中選撥一批人擔任朝廷官吏,由他們帶頭,自上往下梳理。

實際真執行下去,未必有這麼理想,不過這明顯也是一種新的辦法。

不是以前的那種羈縻方式,而是通過一些手段循序漸進地將蠻人真正納入朝廷體系,最後徹底融合。前者是和靖,易速安隱患多,後者是一種新的進取融方式,北魏做了,唐朝做了,但不是南方,也不是細劃到一村一寨,更沒有這麼詳細。麻煩多,但解決了以後隱患會很少。

趙匡胤讓宋九下去看,宋九看了想了,能不能採納那是朝廷的事。但他又說了一件事,不但這些蠻部,包括大理,必須要拿下。

非是與趙匡胤作對,宋九回來聽到許多消息,是他從王全斌軍隊停下未去大理,判斷出趙匡胤揮了玉斧。這件事不但宋九,包括湖南官員都未接到相關邸報。

爲此,宋九畫了一幅不標準的地圖,一條箭頭,從靈州插向河湟,再插向吐蕃高原深處,插向大理,然後從河湟分出兩個箭頭,一向巴蜀一向關中,從大理分出兩個箭頭,一向巴蜀,一向南漢,從南漢又分出兩個箭頭,一向湖南,一向南唐。

趙匡胤說的就是這個地圖。

宋九並不緊張,這不是他胡說的,而是後來元蒙的進攻路線,略有所不同罷了。道:“陛下,微臣做那個上天試驗,爲何氣球升到一定高度不升了?因爲越往上氣越薄。高原空氣稀薄,住在低處的漢人難以適應,而非是什麼氣瘴,所以漢人軍隊很難抵達吐蕃高原深處,並且也無法抵禦哪裡的寒冷。反過來吐蕃軍隊下了高原,到了長安同樣會不適應。但北方不同,他們地勢本來就比較高,雖不及吐蕃高原,氣瘴影響不及漢家軍隊大。北方同樣寒冷。若是契丹出現一個千古難得的明君,從理論上就可以兵力向西。靈夏党項諸族一團散沙,吐蕃更是如此,那麼就可以將這片區域拿下。我朝拿下會麻煩多少,一個是農耕文明,一個是遊牧文明,但他們拿,文明相同,問題不會太大,而且手段好的話,能迅速融合同化。如果真做到這一點,至少奪下南詔不會有多大問題。”

“後勤怎麼辦?”

“以戰養戰。再說,王昭遠能派使勾連北漢,若南詔與交趾以爲我朝對他們有威脅,或者他們野心大,也派使與契丹勾結,一個契丹足以將我朝軍力全部牽制了。他們在南方動盪不安,就算我朝以後將南漢歸納,嶺南巴蜀也會產生嚴重動盪。但佔領了大理與交趾,向南沒有強大的勢力,再向南就是大海,我朝就可以專心對付北方。所以微臣說大理必奪。現在可以不急,但必須將它納入收復計劃中。”

終於知道這地圖是怎麼來的,原來是這小子不懂軍事,亂畫地圖,世上那有這麼強大的遠征軍?真有,未出來,三百年後,不過現在趙匡胤肯定不相信。

實際它真的很重要。

然而後面一段趙匡胤不得不考慮。

不說史上多次的縱橫捭闔,有的成功有的失敗,就象自己派慕容延釗徵荊南湖南,若是南漢、北漢、南唐、後蜀與契丹一起夾攻,南征必敗,甚至逼得兩國一個倒現南唐,一個倒向後蜀,統一天下的偉業就會成爲一場泡影。

不過將大理與交趾納入版圖,不是宋九說得那麼容易,憑王全斌若率軍徵大理,還不知得出多大的漏子。

與他那把扔出的玉斧無關,這關係到國運,自己說過的話何必非要算數?想了許久,最後還是認爲擱置,巴蜀都是一個爛攤子,想什麼大理交趾南漢南唐北漢!

又扔出幾張日記:“宋九,你不怕唐國會強大?”

宋九接過來,有圍田的事,有種子的事,宋九看了問了,湖南主要農作物有菽、粟、豆,也有人開始大規模種植大小麥,麥推廣容易,有基礎。另外就是水稻,也很早就有了,不過與河南洛陽稻種和尚稻一樣,對地力與水要求比較高,產量也低。宋九藉着他那個子虛烏有的先生之口說了一句,中國稻種弱也,畝不足二石,地須膏腴,水力須足,遠不及占城稻種,唯其耕作落後,以中國精耕細作,引占城稻種,畝可達五石上。

就這麼一個子虛烏有的先生,有時候趙氏兄弟想揍宋九,怎麼不稟報朝廷,匆匆學了一些學問的學生如此,可想老師的本領,居然就讓他走了。這個先生說的話比宋九說的話可靠了十倍!

然後問題出來,宋朝可以引種,可以修圍田,那麼南唐更能辦到。這會產生什麼影響?

宋九大笑,道:“陛下,一個盛世一是國家強大,二是國家富裕。因此富強二字是連在一起讀的,若只富不強,這個國家不是強大,而是將自己化爲一頭肥笨的羔羊,更易招來虎狼的獵殺。比如南唐,它比我朝富,但又如何,遲早是陛下的獵物。”

“不準亂說,說正事。”不過趙匡胤滿意地微笑,這句話讓他聽得舒服。

“再如契丹,它比我朝更窮,誰敢小視?不過若只強不富,終有極限,所以契丹雖強,對中原形成危脅,卻不能虎吞中原。故微臣認爲南唐無論得不得到,都不會危害。而且微臣估計他們君臣觀歌聽舞都來不及,哪裡有空還想着百姓?”

趙匡胤默不作聲了,問題又回到原點,特別是契丹,強大就是從武則天時開始強大的,多次擊敗唐軍。那時候的唐軍並不弱,弱的原因則是武則天干掉了王方翼、黑齒常之與程務挺、張虔勖等大將,導致外戰屢屢失敗,西敗於吐蕃,北敗於契丹,甚至被後突厥屢屢入侵,無能爲力。武則天殺大將,趙匡胤罷兵權,趙匡胤要好一點,但兩人似乎都在做同樣的事。

然而不罷兵權,繼續五代混亂?若再問,這小子準得回答,冬天穿厚衣服,夏天穿薄衣服,但這不是衣服能適度調節,這些重將個個能征善戰,桀驁不馴,甘心用時則用,不用時馬上回家養老?甚至再問,這小子又會說我只會講不會做,怎麼做是陛下的責職,誰讓你當了皇上。

又思考了一會,趙匡胤很頭痛。

但也不怪罪,雖宋九誇誇其談,也不是一味誇誇其談,確實也想了,這是好心好意,特別是南下這一行,能想出這麼多,何其不易。若不是憊懶了一點,若好好打磨一番,幾年後都能擔任一方大員。

宋九想不出來不想,趙匡胤想不出來也不想,換了一個話題:“春天來了。”

“陛下,微臣知道,春天來了,而且馬上春天就要走了。”

第272章 伐第371章 那一年第533章 大結局(一)第271章 前兆第371章 那一年二百四十九章 暖冬上第386章 禮物第127章 廟還小第252章 寶寶第186章 用(上)第285章 論語第339章 遙遠的地方(上)第311章 同病相憐(上)第104章 太不現實了第412章 鐵血之路(十二)第495章 第一權臣第483章 奇葩(上)第247章 官家的妙算(中)第305章 不殺人(上)第319章 五字第229章 石嶺關第145章 祭文第108章 最危險的職業(上)第108章 走後門第429章 烏鴉嘴(下)第217章 歸來(上)第36章 果子(上)第327章 一個人的戰鬥(下)第501章 相輕相攻第292章 小魚(上)第177章 夜探第501章 相輕相攻第224章 皇后(下)第325章 拜第63章 可怕的學生第19章 分岐第397章 自作聰明(上)第88章 神靈第154章 清明(上)第436章 神的黃昏(五)第535章 大結局(三)第81章 誘、惑(中)第256章 兩知州(下)第217章 歸來(上)第495章 第一權臣第374章 交鋒(上)第407章 鐵血之路(七)第278章 公主(下)第435章 神的黃昏(四)第265章 折騰第187章 用(下)第186章 用(上)第121章 變化(下)第532章 軍事家(下)第417章 一地雞毛(下)第284章 春闈(下)第93章 兩道詔書第332章 入相(上)第257章 神仙第148章 背後(上)第6章 金子第22章 麻煩來了(下)第460章 小寇纔是禍第495章 第一權臣第380章 交鋒(下)第164章 新知州第468章 均貧富(上)第141章 又是豪賭(上)第322章 好深的水第363章 棄子(上)第240章 脫變第369章 拓跋第452章 奇怪的授命第165章 有約第511章 四面楚歌第415章 一地雞毛(上)第419章 荒誕(下)第380章 交鋒(下)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84章 夜郎(下)第228章 猛人哥第519章 病第166章 鏡子(上)第340章 遙遠的地方(下)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185章 釘子戶第84章 夜郎(下)第92章 地圖(下)第414章 鐵血之路(十四)三百九十章 封禪下第241章 金貴第465章 很短的飆風(上)第227章 雙子星第110章 新任務(下)第13章 從此醉(下)第208章 遊園(中)第219章 夜宴(四)第203章 佘太君(下)第169章 寒瓜第39章 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