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亂戰

正當韓德威準備舉兵西下時,宋朝官場卻迎來一場鉅變。

王沔上蹦下跳,宋九沒有當成一回事,與趙普相比,王沔太嫩了。

可是有人很不快活。

江政來到三司度支部司,王化基推薦的,江政想表示感謝,王化基便將其中利害關係隱晦地說了一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但千萬不能瞞怨宋九,沒有宋九就沒有書院,甚至宋九這個大旗倒下,書院子弟未必能上位。宋朝官員越來越多了,冗官現象嚴重,許多大臣都注意到這一現象。

官宦子弟親戚要蔭補,有功將士要升遷,進士更要做官,每年騰出來的官員名額會越來越緊張。沒有宋九,那麼最弱勢的會是誰?必然是書院子弟。甚至文人會漸漸侵佔到武官這一領域。

江政在下面也做了很多年地方官,王化基一說,他什麼都明白了。

然後什麼也沒有說,默默進入三司做事。

度支部司,故名思義,主要掌出納的。

然後他就發現一件事,王沔弟弟王準掌香藥榷易院時,貪污數萬緡錢。

這是一筆巨大的貪污數字。

現在還沒有進入兩府宰相執動輒一年幾萬緡錢薪酬與賞賜時代,薪水拿得最多的宋九與趙普一年各項薪酬與補貼賞賜也不過一萬緡錢左右。然而兩家對此都不大在乎。

或者說整個宋朝的財政收入,各項累計起來摺合緡錢也不過六千萬緡左右。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的,幾乎相當於宋朝開國初的兩倍半到三倍。

但不是兩稅。其中各個坊場河渡,不僅是宋九開辦的諸作坊。大多數還是朝廷開辦的作坊,只是盈利情況要差一點。以及拍賣承包的錢,加上各礦的收入,與幾項禁榷專營收入,就接近了四千萬緡。還有商稅以及其他的,這個又佔到近千萬緡錢,也就是兩稅看似數量大,但摺合緡錢,不過一千五百萬到一千七八百萬緡左右。若是象前兩年免稅或者賑災,這個數字還會劇烈下降。

也就是說宋朝三百多個州府軍。一州兩稅摺合在一起,也不過五萬緡錢。

王準一個人,就將一州一年的兩稅貪了下去。

畏於王沔的權勢,朝廷發覺後僅是私仗敷衍了事,三司還要繼續填這個黑窟窿,然而卻無人敢說。

江政也不敢說,畢竟他初來三司不久。

宋九與趙匡義開始執行那個制訂已久的計劃,王沔蹦得更歡快了。

當然,他也有蹦的理由。畢竟朝廷似乎在執行着什麼重大的行動,作爲西府二號宰相,他蒙在谷裡,也不符合宋朝的制度。

江政卻看不下去了。畢竟當年他受過宋九的恩惠,可以說沒有宋九那個小學舍,就沒有他現在的地位。

因此在進中書彙報事務時。便將這些件向陳恕反饋。

陳恕可不會給王沔面子,便將這消息寫了一個札子遞到內宮。

趙匡義看後將兩府宰相喊到政事堂議事。先是說道:“大家說說看,國家政務有那些失誤。導致天降蝗災?”

比起春天蝗災,現在的蝗災情況要好一點,但還是有,一些地區糧食產量陸續出現嚴重欠收。

但與前兩年的大災相比,今年災害情況要好得多,只要不是大的災害,與大的戰事,以現在的宋朝財政情況,就不算是危機。

許多人都知道了王準的事,但沒有人吭聲。

何謂公平,到了這地步,還有人相信神馬的公平?

然後寇準卻主動站出來,說道:“據《洪範》所言,臣推測蝗災旱災是刑罰不公引起的,祖吉與王準均是貪贓枉法情節嚴重之輩,可是祖吉處死,抄沒家產,王沔之弟王準只在私室接受仗刑,繼續爲官。兩個人同樣的罪,一個判得極重,一個判得很輕,如此不公,老天怎能不降下災害示警?”

趙匡義便看着王舉正,有些不滿意。

何謂言臣,就是不避親仇。

宋九做錯了,照樣彈劾,王沔做錯了,也要彈劾,這纔是好言官。

王舉正無奈,第二天上言五件事。

一廢三司復尚書省,宋朝有尚書省,但是一個虛職機構,沒有實權。就是恢復唐朝的一些官制,讓尚書省代替三司,成爲新的執行機構,中書與樞密繼續成爲一個決策機構,兩制與御史臺保留審覈之權。提高效率,減少冗官。

謹公舉,朝廷想不使民間人才流失,於是下詔求人,但所舉上來的人良莠不齊,因此進一步落實保舉制,確實替朝廷推薦了能人當賞,但所舉非當也要罰,那麼各級官員舉人就會慎重。

懲貪官污吏,不要等事情發作了才處理,諸路轉運正副使兼採訪之名,今察部內州府軍臨長吏清廉貪污情況,在地方上就直接杜止各層官吏貪墨現象。

四是老生常談,省冗官。五是擇遠官,朝廷所用遠官多用負罪之人遠任,然而越遠越難治理,這些官員下去後,多非良善之輩,縱毒傷殘,遠民遭秧,不能上訴,非是朝廷懷遠之意。請朝廷以後不許負罪之人去四川與廣南爲長吏。

未必趙匡義會接受,如給轉運使採訪之權,那麼各路轉運使手中的權利越來越大,管轄地區又廣,發展不好,便會成爲變相的唐朝各個藩鎮。

但這五條都切中了宋朝的時弊,趙匡義下詔賞賜,並且正式任王舉正爲御史中丞,而不是權知御史中丞。

然後王沔就悲催了,不久罷相。聞聽詔書下,王沔去找了趙匡義,痛哭流啼,這兩年他太猖獗了。一旦離開相位,保不準有多少人會借勢打擊報復。他又非是趙普與宋九。比較抗打……

所以希望趙匡義手下留情。

可讓趙匡義攆了出來。

不數日,才四十來歲的王沔鬚髮皆白。憂鬱之下,第二年王沔去世。

實際也非是王沔之錯,老一輩大臣馬上陸續退出舞臺,這些新人上來,多是進士上位,不管是誰,皆或多或少沾了一些書生意氣。這與王明等從胥吏上位而來的截然不同,或許各有優劣,但少了胥吏辦事的那種沉穩。多了一份浮躁。

然而還沒有結束。

陳恕轉到東府後,朝廷讓樊知古擔任三司使,這個人用一個小舟便將長江寬窄丈量出來,也是頗有才幹的。

宋九在東府時還爲了江南時政,與他好幾次交流。

樊知古可能因爲壓力原因,到了三司後,不及陳恕等人,有的沒有做好,因此趙匡義時常批評。

趙匡義越批評樊知古心情緊張。便越容易出錯。

陳恕與樊知古不是老鄉,一個是池州人,一個是洪州人,不過都是來自江南。平時關係不錯。每當聽到趙匡義對三司不滿,陳恕就有些急,護友心切的陳恕便時常找到樊知古。將皇上的不滿泄露,他就是從三司來的。又有本事,對三司十分熟悉。因此也時常提出一些建議。

然而樊知古不知輕重,每次去向趙匡義彙報工作時,便對趙匡義不滿之處一一進行辨解。一次趙匡義不注意,次數多了趙匡義便感到納悶,便問道:“你怎麼知道這些做得不好?”

很糟糕,樊知古可能說得激動了,沒有想,便說道:“是陳恕告訴我的。”

這裡就牽涉到宋朝的制度。

首先是各部司官員必須要保密,不但在宋朝,在漢朝大嘴巴亂噴,將政務輕意泄露給不相干的人聽,都是犯錯誤的。

再就是宋朝的分權制度,各個部門不得隨便交往,所以宋九將樞密院撐起來,趙匡義喜歡,也能說,說在明處,陳恕本來就是副相,將樊知古召到東府,哪裡做錯了,那裡做對了,這也不算過份的。然而不能在私下裡說,這是宋朝忌諱的事之一。

連犯了兩個嚴重錯,儘管陳恕是一個能臣,還是被罷相,樊知古貶到四川做轉運使了,也無妨,還是一個不小的官職。可是可是……

他悲催度不亞於王沔。

但沒有結束,就在趙匡義思考何人頂替這兩空缺時,又來了。

趙匡義腿傷嚴重,許多官員都知道。

又正好趙元僖任開封府尹五年以來,政事沒有缺失,做得還不錯吧。宋沆、尹黃裳、馮拯、王世則、洪湛五名言事官共同上了一個奏摺,他們請求趙匡義立許王元僖爲皇太子。

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明處的,二皇子做得不錯,是合格的帝國繼承人。不立皇太子,國家東宮名位始終不正。如趙匡義上位,若是趙匡胤將趙德昭或者趙德芳那一個人立爲皇太子,得到正名大義,趙匡義那就頭痛了,甚至只好悲催的等死。

還有一個暗處的原因,趙元僖也想上位,倒不是他想做皇帝,想的就是將這個皇太子名位定下來,所以才與趙普呂蒙正勾勾搭搭,甚至想拉攏宋九。這幾人全部被他拉攏,因此爲趙元僖造勢。

但他們想錯了!

趙匡義當真不知道兒子背下的小動作?

只要做得不過份,是默許的。然而一立皇太子,就得要象漢唐正式組建東宮,一個與朝廷對立的小朝廷,兒子動作又不小,趙匡義如何放心?

不要象李隆基那樣轟轟烈烈,只要學他,一杯毒酒下肚,自己這個老子就見閻羅王去了。

看到詔書後,趙匡義大怒,說道:“皇子們現在還小,習性尚未成形,學業未精,等他們成人後,朕自有主張,這些言官怎麼不理解朕的苦衷?”

五人全部被流竄。

這件事本來到此結束,可這時溫仲舒卻果斷舉起大義滅親的旗幟,說是宋沆乃是呂蒙正推薦提撥,又是呂蒙正妻子的族兄弟,然後大肆批判呂蒙正以援引親暱,竊祿偷安。

書上後,呂蒙正也下去了。

但想一想呂蒙正爲溫仲舒所做的一切……

所以一代名臣楊徵看到寇準與溫仲舍一道在京城騎馬,春風得意,楊徵之痛心疾首地說了一句:“溫仲舒與寇準博取直名以取貴位,給後輩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害得世風日下。”

故取二人名爲溫寇!

不是好話兒,雖然溫寇是趙匡義一手造成的結果,他說我多希望我朝有賈誼出現啊。

說魏徵還行,賈誼真是良臣麼?看看他在漢文帝時,中國史上最好的王朝,一談論政治馬上嘆息痛哭,因此世人稱其爲狂怪。

說大嘴巴楊徵之也是一個大嘴巴,他曾經多次進諫讓柴榮幹掉趙匡胤。

然而楊徵之說錯了嗎?

不怕大嘴巴,但得說得有理,有德,有義。

看看溫仲舒乾的這件事!

這樣下去,還有誰願意樹恩,結恩?

而且他也說中了,若是繼續發展下去,宋朝朝堂越來越浮躁。先是亂戰,後是結黨,然後就沒有後來了。

就包括寇準,實際將寇準在史上澶淵之盟做下的驚天功勞扣下,分下餘下的小寇,那真就有點兒不大好說。

但現在不同啊,宋九包庇,皇上欣賞,趙普力薦,楊徵之只好看着小寇每日豪華的夜宴,擁美作樂,站在邊上乾瞪眼。

不過真相可能與楊徵所想的略有差錯,溫仲舒乾的這件事太讓人不恥,然而呂蒙正本身也有錯,不是宋沆,而是他本人,他本人一直與趙元僖不清不楚。你都是首相唉,還要結交未來的皇儲,想要幹什麼?這纔是溫仲舒一上疏,後面就將呂蒙正罷相的原因。

看來趙普與宋九眼光都不行啊,趙匡義只好自己找人選。

先將張齊賢提爲平章事。

再提撥賈黃中與李沆進入中書擔任參知政事。但趙匡義害怕中書再鬧出什麼妖蛾子,於是將李昉再度調入中書,不指望老李能變成名相了,但希望老李能壓住大家的浮躁情緒,將這些後進生穩住,帶上一帶。

可是宋九看着這份名單有些發愁,老李才能肯定是不行的,張齊賢才能在軍務上,到了東府擔任首相,不是張齊賢的所長。賈黃中雖不劃,可性格謹小慎微,缺少擔當,可能在地方上做得不錯,但顯然也不是兩府宰執的好人選。

太大嘴巴,權利心重不好,不敢擔當不好,不錯,這是兩府宰相,那有那麼好當的?

至於未來那個聖相李沆,宋九不知道,因此也不瞭解與重視,是太平興國五年的進士,立授將作監丞通判潭州,然後召直史館,迅速進入兩製爲知制誥,再賜爲翰林學士,然後就上來了。

這樣的履歷讓宋九更不放心。

若平時也就罷了,關健風起了,這麼大的人事調動,如何了得?(未完待續。。。)

第230章 王者之城(上)第242章 撫桑三百九十章 封禪下第281章 可怕的誤會(中)第216章 懲戒第245章 獻酒(下)第457章 我非張說,彼非姚崇第139章 派系第315章 脫變(上)第315章 脫變(上)第220章 大婚(上)第295章 詛咒的國家第256章 兩知州(下)第340章 遙遠的地方(下)第154章 清明(上)第534章 大結局(二)第516章 持中與未來第166章 鏡子(上)第364章 棄子(下)第130章 詰問(上)第413章 鐵血之路(十三)第39章 信(下)第456章 忠心第277章 公主(上)第251章 暖冬(下)第143章 事了(上)第207章 遊園(上)第301章 高下(上)第476章 一(下)第453章 山後第122章 吃肉第506章 殘忍的計劃第516章 持中與未來第448章 南方有風第24章 父輩(下)第69章 神奇(上)第405章 鐵血之路(五)第340章 遙遠的地方(下)第478章 幹嘛不站隊第331章 青蛙的死法(下)第127章 廟還小第367章 相才第111章 送禮第265章 折騰第179章 開業(中)第157章 勁弩(上)第16章 約戰(上)第193章 朝會第491章 狼來了第90章 又玩大了第322章 好深的水第239章 太監國度第24章 父輩(下)第387章 好人第57章 可憐的老師(下)第144章 事了(下)第53章 大笑第356章 無敵第184章 求實(下)第320章 大江(上)第166章 鏡子(上)第361章 黑遼河第460章 小寇纔是禍第345章 殺氣第7章 要錢不要命第385章 五十年第155章 清明(中)第238章 宋無敵(下)第434章 神的黃昏(二)第356章 無敵第425章 上位(上)第114章 教材(下)第367章 相才第527章 好鄰居(下)第262章 辭戟(上)第351章 千古高梁河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74章 南方(下)第103章 遠方的朋友第164章 新知州第100章 大舟第479章 不動如山第436章 神的黃昏(五)第198章 牛(上)第354章 誰想不到的第352章 安定第162章 提親(下)第431章 四人幫(下)第489章 大事不糊塗第452章 奇怪的授命第531章 軍事家(中)第485章 南方(上)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370章 勢不兩立第340章 遙遠的地方(下)第531章 軍事家(中)第53章 大笑第272章 伐第417章 一地雞毛(下)第385章 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