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風起

宋九還是未拆,又說道:“這些年我朝與遼寇作戰,有勝有負,有喜有悲,在這裡,有幾位沒有上過戰場,但大多數上親臨過前線,各自受傷,包括我,也包括陛下。”

宋九捋起衣袖,岐溝關一戰,他多處負傷,特別是前臂,因爲無鎧甲保護,受傷最重,現在還能看到深深的刀疤與箭痕。

他又說道:“我的臣,還不及陛下之傷重,陛下,恕臣失禮。”

宋九彎腰將趙匡義腿袍掀起,大聲說道:“諸位,你們看,這就是遼寇加給陛下的傷勢,君王受辱,臣當死!”

這就是大義。

無論寇準與溫仲舒想什麼,在這時,他們一句話也未說出。

這個機會趙匡義是不會錯過的,用手溫和地拍着宋九的肩頭:“宋卿,朕也是爲了這個國家億兆黎民百姓的後代,卿做得很好了,勿用自責。”

那還不明白嗎。

一起伏下,眼含熱淚,誓死效忠。

趙匡義很是滿意,特別對宋九滿意。

實際宋九心中不是很滿意,宋九心中懷疑,中國自古以來以儒學治天下,儒學也講忠君愛國,但爲什麼凝聚力那麼差?就打一個比喻,現在,應當還沒有開始守內虛外的軟弱外交政策,但看看漢人的凝聚力,將耶律休哥手下的重將名單開出來,不要講韓家了,除韓家外,還有許多漢人將領,在主動做着侵略宋朝的急先鋒。

爲什麼如此?

除了民族觀還沒有真正形成,當然宋九也不敢讓它形成,宋朝內部少數民族一起有了民族觀,那非是好事兒。另外就是這個家國觀念,宋朝的國不是漢人的國度,而是趙家的國度。

所以長久下去,不利於民族的凝聚力形成。

想不懂,他也不是思想家哲學家,迫於現實需要。趙家穩,天下穩,無奈!還有,別看他平時不說話,然而一說話,幾乎無人敢吭聲了。那怕他刻意低調,認真想一想,他的位置還是處在那種高處不勝寒的巔峰之上。不能再上了,再上那趙二就得挪窩了。

因此做事格外小心一點。

但宋九還沒有打開它,而是走出去吩咐胥吏拿來幾根巨燭。然後將後面牆壁上巨大的地圖捲起來。

寇準尖叫道:“咦。這裡有暗門?”

他知道了也沒有用。只有一把鑰匙,在趙匡義手中。

趙匡義打開暗門,點燃巨燭,裡面是一間巨大的密室。樞密院與中書都在皇城西邊,北邊大內略有些蕭條,趙大趙二都是不講究的主,未建多少宮殿。但南面皇城趙匡義陸續建了許多建築,如尚書省,門下省,殿中省,六尚局,御廚。明堂,政事堂,秘書省,藏書的三館,等等。本來皇城就不大,因此就有些擁擠。

特別兩大辦事機構東西兩府,房屋比較多,因角度關係,分出這個空間,若不往上想,在外面根本就沒有人注意。

藉助巨大的油燭,十幾個人能清楚地看到裡面的一切,乃是一個巨大的超級沙盤,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整個宋朝的地形,這個略有些粗糙,還有一部分是宋遼邊境的地形,西到府豐二州與北河套,東到大海,這個更清楚,甚至連一些小山峰都仿造出來,材料是沙與樹膠做的。

邊上有一張長條桌,宋九這才用刀子切開火漆,將這個計劃拿給大家看。

對着這個實物,再看這個計劃就比較清楚了。

寇準依然在發呆:“宋公,我怎麼不知道?”

“現在不是知道了嗎。”

“但……”

“別但了,這個同樣必須保密的,若是泄露出去,讓敵國知道,等於我朝邊境所有山川河流,堡砦邊防,一起通知敵國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溫仲舒喃喃道:“有了它,軍務再不會發生失誤。”

“沒有那麼誇張,不過有了它,會起一些幫助作用。”

開始看計劃書,寇準忽然又說道:“我幹嘛要回來啊。”

不回來不久就會立下巨大的軍功,看看張齊賢,正是有代州之功,所以才名震朝野。小寇後悔了。

……

經過近兩年時間,禁兵終於數量恢復過來,勉強接近三十四萬人。

說它少,真不少,畢竟整個宋朝戶數五百萬戶不足,除了禁兵,還有數量不少的廂兵與鄉兵以及南方的一些土兵。說它多,真不多,想要打敗遼國,這點禁兵實際少得可憐。

廂兵宋九一度想將它壓縮,國家實施用工代賑措施,實際一度也有許多糾紛與矛盾,朝廷用心是好的,可下面官吏貪一點,拿一點,到災民手就不多了。因此也引起了許多麻煩。不過這時候官場風氣不算太差,無論趙大或趙二,都注意整頓官員作風,愛護百姓。勿要懷疑,真說起來,若說制度的落後,說關懷百姓,可能後世的某些總統的神馬,未必及趙大趙二,特別是趙二。

所以陸續各地有的水利道路或者耕地,或者其他的工程,就藉着用工代賑一一落實。除非大工程,那要多少州府協調,不敢用工代賑。可是宋九最後還是不敢縮減廂兵規模,無他,各州雜役仍有很多,如看管牢城,修建船舶,押運糧食,協助防匪防盜,等等。廂兵規模仍在三十萬左右。

宋九無奈,禁兵苦,廂兵更苦,待遇差,有的押運工作中同樣有危險,並且不穩定,就連基本屯田都不能正常耕種。所以宋九刻意挪出一些地方,讓廂兵家屬種棉植桑,補充一些收入。

總之,國家問題多多,這是兵,還有役呢,各種差役,衙前,鹽的亭戶,茶戶,坊戶,匠戶。坊戶……

其實就是實施免役法的嶺南,同樣還存在着大量問題。

這個沒辦法,只能一一調控,減少各種苛政。

然而想要好,實際還是禁兵,一旦燕雲收回來,邊防不用那麼吃緊了,就不需要再養這麼多的禁兵,戰事漸漸減少,就可以將省下來的經濟用於寬民了。

實際想法是美好的。真到了那一步。說不定大家手腳都鬆了。經濟還會吃緊,還未必會進一步寬民。

西府神神秘秘的兩天。

隨後一系列軍隊調動開始。

趙匡胤立國之前那支軍紀嚴明,可以說是最強百戰之師,現在幾乎都不在了。要麼犧牲,要麼退伍,還有,極少,多成了各營將校。但在趙匡胤那支軍隊還能稱爲勁旅,滅巴蜀,收荊湖湖南,伐南唐,收南漢。數徵太原,以及與契丹幾次小規模的戰鬥,不過就是這支軍旅現在所剩也不多。

特別岐溝關一役,幾乎所有精銳軍營都在東線,即便宋九那次表現勇敢。但大多數兵士還沒有帶回來。好在帶回來一部分,並且雖逃猶榮,保留了血性。然而在君子館一役中,又葬送了許多人。

因此現在三十幾萬禁軍,幾乎近半是新兵,特別是原來禁軍中各大精銳軍營兵士七成全部壯烈犧牲。

只有慢慢訓練了。

越是精銳軍隊少,越不敢將新兵推到前線,宋九在西府爲此傷透了腦筋。不能不練啊,一部分新兵推到前線,與老兵雜處,但比例少,不敢使前線戰鬥力削弱,一部分放在二線,讓他們感受前線戰場的氣氛,就這樣宋九仍然戰戰兢兢,省怕蕭燕燕發神經病,又大度入侵,突破第一線,還好,這兩年遼國也打殘了,邊境安靜。

所以看上去,如今騎兵比例在增加,實際戰鬥力在削弱。

沒辦法,於是將西北訓練的騎兵草草地除了蕃羌鄉騎外,一起調到河東與河北佈防,只留下少量兵士繼續在原地戍屯。但不是讓西北空了,現在還沒到那地步。

然後將這些新兵陸續調到西北,繼續磨礪,從中挑選出一些比較勇敢的兵士增加輕騎數量。

很正常的兵力調動。

不過兩萬五千名輕騎到了河東河北,遼國那邊壓力就增加了。

不僅如此,宋朝又如宋九以前與趙普所說的那樣,開始在登州打造戰艦。非是在滄州,順着海邊上到遼國平州,這是真正的海船,隨時可以抵達遼國遼東半島,甚至順着遼河威脅遼國東京城。

王沔聽說後,急了。

朝廷這次舉動不小啊,難道又要北伐?

他離開西府時,參謀司還沒有成立,更不要想從宋九嘴中知道崔彥進那個計劃。即便知道了,此時崔彥進計劃早就面目皆非,他也未必會想明白。

因此不知道,不知道就急。

這麼大的事俺們怎能不知道呢。

於是問張齊賢:“師亮,西府調兵遣將想要幹嘛?”

“南方有風。”

“南方有風?”王沔差一點要跌倒,不過這個字面似乎比較容易理解,道:“你是說朝廷要北伐?”

“不好意思,這個恕我不能告訴你。”

那能行呢,王沔又去找陳恕:“仲言,朝廷想要北伐,居然也不對東府說一聲。”

陳恕不作聲。

“你從三司來的,應當知道今年朝廷財政有多困難。”

“陛下下書旨了嗎?”

“等到陛下下書旨,就來不及了。”

王沔在中書上蹦下跳,甚至一度找到王化基:“王中丞,朝廷意欲北伐,前兩年國家災害連連,百姓苦殘,你身爲言臣之首,難道因私而廢公麼?”

王化基也很苦逼,

拼比才幹,他與呂蒙正寇準等人相比,是差了許多,可爲人穩重低調,頗得趙匡義賞識,曾評價一句,頗有易安之風采。就是王化基作風與宋九很相似,不喜折騰,不戀權貴,不阿諂奉誠,不欺上凌下,忠直敢言。因此便讓王化基薦士,王化基便在腦海裡想,推薦了數十人,包括王嗣宗,薛映,耿望,這些人都還不錯。但他又推薦了江政,張昌言,劉澄海等五人,這五人都是原來宋九那間破學舍走出來的弟子,三位知州,一位通判,一位京官,表現都很優異。因此王化基抱着舉賢不避親的態度,羅列出來。實際那間破學舍裡走出的優秀官員絕不止這五人,然而多少有些避諱,就包括呂餘慶曾收下的弟子耿直清謙的吳大正,王化基都沒有推薦。

然而就這份公正的名單,讓王沔盯上。

幸好趙匡義主動袒護,否則王化基會被王沔鬧得灰頭灰臉。

事實這五名曾經的學舍學子如何,趙匡義提撥了江張劉三人,江政爲度支副使,一人爲三司河渠使,一人爲荊湖轉運副使,應當來說,這是學舍弟子當中除王化基外,走出的最尊貴官員。然而三人表現出色,在職兢兢業業,上下不得不交口稱讚。

能說王化基推薦不合格嗎?

但也不能說王沔找他的麻煩,那一批學子八成是來自河中河北的學子,如今不知出了多少官員,宋九又在那個不勝寒的位置上,朝廷一點忌諱沒有是不可能的。

除非宋九退休。

那可能嗎?

實際直到明年發生一件事,這個情況才稍稍改觀。一個叫蘇士衡的學子活活累死在任上,然而因爲他僅是一個知縣,薪酬不多,作風又清廉,結果死後家人連護送靈柩回來的錢都沒有。當地百姓聽說後,千人上書,幾十名鄉紳親自僱船護送靈柩從湖南迴京。據傳靈柩離開時,全縣百姓披麻戴孝,如喪考妣。

這下子終於引起轟動。

自此以後,朝廷終於對書院學子又放了一放。

實際橫向比較,書院學子因教育方法不同,相對於進士,更有作爲。但再縱向比較,最早那批學子比現在的書院學子,又更有作爲。然而因宋九而起,也因宋九卡住了。

這時候蘇士衡未去世,王化基無奈,只好上書朝廷,確實這時不是北伐的好時機,而且西府鬼鬼祟祟的,不符合朝廷制度。

趙匡義呵呵一樂,說了一句讓王沔再次想倒的話:“王卿,這件事你就不用管了,只是刮一場風,不會妨礙民生。”

王沔鬱悶地問:“陛下,刮的什麼風?”

“南風!”

王沔要抓狂。

第313章 才第470章 將功折罪第491章 狼來了第356章 無敵第413章 鐵血之路(十三)第136章 夜審第44章 燙手的承務郎(下)第39章 信(下)第368章 四種官員第479章 不動如山第57章 可憐的老師(下)第440章 妖星(上)第387章 好人第214章 肥羊(下)第435章 神的黃昏(四)第426章 上位(中)第505章 歷史的玩笑第473章 真相第296章 盧宋會(上)第216章 夜宴(一)第437章 神的黃昏(六)第478章 幹嘛不站隊第80章 **(上)第528章 黑土地第254章 妹妹找哥淚花流第380章 交鋒(下)第422章 定(上)第459章 小妾第392章 打臉(下)第474章 背嵬第452章 西北最強第12章 從此醉(上)第491章 狼來了第384章 雁歸來第428章 烏鴉嘴(上)第168章 鏡子(下)第305章 不殺人(上)第504章 開始了第295章 詛咒的國家第341章 傲嬌的戰友第308章 碩麥(上)第220章 大婚(上)第519章 病第426章 上位(中)第187章 用(下)第66章 懸賞第357章 想家的人(上)第486章 南方(下)第62章 我的地盤第152章 燒酒會(上)第170章 巫蠱第31章 到處是黃金第355章 有一種痛叫虛僞第156章 清明(下)第187章 用(下)第198章 牛(上)第527章 好鄰居(下)第435章 神的黃昏(四)第491章 狼來了第261章 保護(下)第92章 地圖(下)第163章 想不通第262章 辭戟(上)第243章 插花第394章 持續性的打臉(下)第341章 傲嬌的戰友第417章 一地雞毛(下)第523章 第三十七計(下)第337章 窅娘第416章 一地雞毛(中)第37章 果子(下)第215章 踢第189章 強上了第366章 幕後者第334章 契丹惡夢之始(上)第101章 宇文愷第306章 不殺人第215章 賀禮第362章 號角第185章 釘子戶第1章 狗血的劇情第162章 提親(下)第96章 乾德三年的事(上)第22章 麻煩來了(下)第91章 地圖(上)第482章 天堂第231章 王者之城(中)第235章 比較第43章 燙手的承務郎(上)第306章 不殺人第517章 養豬第181章 功名(上)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19章 分岐第149章 背後(下)第110章 新任務(下)第391章 打臉(上)第210章 錢啊第356章 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