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荒誕(上)

早在宋九未動身之前,楊業等人就召到了京城。

只有兩人未去成,一個楊延昭去了遼東,岐溝關兵敗後,再也沒有一個大臣對宋九資助遼東羅嗦了。

值啊。

這一戰死了多少戰士,百姓,花了多少錢帛,若是將這個錢帛放在遼東,能讓那些落後的女真人個個成爲土豪,可結果呢?但也出現一種新的說法,那就是等經濟緩過來的時候,宋朝可以在暗中支持錢帛或物資武器,楊延昭與石顯他們必須從遼東調回來。

也就是不授予遼國之話柄。

還有一個人,史珪,本來他身體就不大好,然後在軍中拼命,與宋九一樣,在雄州養傷,最終傷病連環發作,宋九未動身,史珪就去世了。老史死得很光榮,一時間士大夫全部轉變了語氣,差一點將他塑造成大宋的周處。

最先回來的是符昭壽。

他還帶着一個使命,履行承諾。

先將信帶到宋家,那時潘憐兒已得知丈夫逃出生天,全當是報答上天吧,從家裡面拿出無數錢帛,換成銅錢,棉布,暗中送給了符昭壽。畢竟丈夫與符昭壽不同的,弄不好會落得一個收買軍心的嫌疑。

這個道理符昭壽也明白,因此打着的旗號,便是他自己的。

然而哪裡瞞得過趙匡義,便將符昭壽喊來詢問,符昭壽不敢隱瞞,一五一十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

趙匡義終於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但就是符昭壽也不知道宋九寫的那篇奏摺內容,也沒有聽符昭壽說宋九提起自己戰略的失誤。

趙匡義一邊心中有愧,一邊鬆了一口氣,唾罵道:“那個刁婦想得美,宋卿僅值萬兩黃金?”

符昭壽心想,後面還有一個王爵呢。

趙匡義又說道:“你與宋卿是好友,可是不學無術,遠不及你父親。兄長,兩個姐姐,好好向他學一學。”

“是。”

今天趙匡義於宮中設宴,又將二十幾員立功將校召入皇宮。

看到楊業,趙匡義欣喜地說道:“卿報朕何如此之隆。”

原先是報朕如此之速,現在變成如此之隆。

楊業對趙匡義那是死忠,然而許多大臣無語啊。人家當然對你回報如此之隆了,一個降將,僅立了一些功勞,眨眼之間就讓你升起了河東軍區二號人物,換我,也拼命回報你啊。

楊業以頭叩地。悲痛地說道:“臣那敢當隆,三軍崩敗,傷亡無數,天子受辱,百姓妻離子散,臣當死啊。”

“楊卿,揭開袍甲。讓朕看看你的傷勢。”

楊業將袍甲揭開,又說道:“陛下,我們人人帶傷,非是臣一人。”

“好,你們揭開袍甲,讓朕看,讓朕之近臣看。”

二十幾個大將將盔甲脫開,露出上身。實際這些人都有機會逃走的。然而沒有一個逃跑,個個都在拼命,因此個個都捱了很多次刀箭。

趙匡義唏噓不止,道:“卿等,皆朕之忠臣,國家棟梁也。”

不知道他是真的動情,還是在作秀。反正這幾十名大將一起感謝零涕。

趙匡義又問道:“楊卿,劉卿,你們二部一在前行一在中軍,宋卿如何將你們攏在一起?”

實際這時候趙匡義差不多猜了出來。儘管符昭壽說得不清不楚。楊業悲憤地說道:“陛下,曹將軍誤國啊。”

他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出發時就宋九就感到不好,然後問楊業,楊業也感到不好,一是三路離得遠,又隔着萬重山,不便聯繫,二就是曹彬的能力可能欠缺。隨後宋九就想到了糧草,問曹彬,曹彬利用老資格將宋九搪塞過去。到了涿州,宋九仍不放心,到處看,只看到軍中有少量糧食,這才着急起來。然後不顧曹彬看法,越職授權楊業領兵前去固安護糧,結果糧草一起被耶律休哥劫了。

回到雄州就食,再等後方將糧草籌集,趙匡義詔書到了,宋九是贊成趙匡義詔書的,新城離邊境近,運輸糧草方便,二軍合一,也有威懾力。即便不利,也利於撤退。

然而曹彬態度不堅決,崔彥進看到中西二路立功,貪功心切,最終從白溝道赴岐溝關。宋九感到不妙,便將幾將聚在一起,爲什麼是劉知信符昭壽與楊業,這個不用解釋,大家都清楚。

但楊業也沒有說宋九籌資獎勵兵士,輔助兵士加強軍紀的事,只是說了讓他們加強軍紀,以防萬一。隨後自涿州城撤向岐溝關。宋九隱隱感到不妙,便有意讓幾部靠擾,看護好武器,以備不測。果然遼軍撲來了,宋軍無路可逃,一起穿着盔甲就往拒馬河中跳,本來大多數就不善水性,這一跳那能上來?

宋九無奈,開始拼命。

前面的大家不知道,後面的幾乎快家喻戶曉,楊業沒有再說。

但楊業同樣不知道宋九的那份奏摺。

大家聽得義憤填膺。

不是皇上錯啊,皇上多英明哪,錯就是曹彬,必須要嚴懲曹彬。

這是宮宴,不是菜市場,趙匡義制止了大家的討伐,然後回顧過去,有悲的一面,也有喜的一面。再展望未來,感慨萬千,賦詩一首,傳閱近臣。

李昉更是感謝萬千。

當初是當初,現在他心境又不同了。宋琪下去了,這次北伐悲催了,再也上不來。宋九下去了,要回來,可是大病一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理政。西府還有一個王顯,但王顯是打醬油的。因此李昉幾乎是獨相,嚐到權利滋味後,他也不想給趙普挪窩了。

因此說道:“這次陛下出兵是對的,只是錯在將帥無能。”

在這裡比趙普更明確,趙普說連出兵都是錯誤的,那麼趙匡義還多少有些錯誤,你是皇帝唉,爲什麼耳朵邊子軟?現在連趙匡義最後一點責任都沒有了!

諸臣深以爲然,紛紛附和。

那麼正式審問曹彬吧。

曹國華,是不是這樣?

是。

是你錯誤吧。

是。

是你害了國家,害了百姓吧。

是。罪臣當死……

曹彬慫了,其他幾名大將也無輒了,都懂的,於是乾脆的承認錯誤。

賈黃中於是上書,曹彬、傅潛具伏違詔失律,士多死亡;米信、崔彥進、董願、張紹勍違部署節制,別道回軍。爲敵所敗;杜彥圭不容士晡食,設陣不整,軍多散失;蔡玉遇敵畏懦不擊,易服潛遁;陳廷山涿州會戰失期;薛繼昭臨陣先謀引退,軍情撓惑:法皆當斬。

“斬啊……?”趙匡義喃喃道:“斬就不必了,諸將也爲我朝立下大功。朕就免其死罪吧,但活罪難饒。”

貶曹彬爲右驍衛上將軍,崔彥進爲右武衛上將軍,米信爲右屯衛上將軍,攻張二人爲右屯衛大將軍,傅潛爲右領軍衛大將軍,好養老去了。杜彥圭爲歸州團使副使。陳延山爲復州團練副使,蔡玉帶頭逃的,性質最惡劣,除名配商州管制,薛繼昭罷文思使爲供奉官。

然後再詔,若郡臣列校,有沒于軍陣或陷於戎寇者,宜加撫卹。錄其子孫。百姓有運糧不還者,免稅二年,家賜粟三碩。

再到賞賜。

楊業等將校皆有厚賞,史珪甚至追贈爲褒國公,這個不意外,中原王朝制度向來是封死不封活,象宋九。若沒有犯重大錯誤,死後甚至可以追贈郡王。

各將士犧牲者加輩撫卹,不過有的士兵就悲催了,大部分士兵都有戰友存活下來。後來讓宋九派人通過他們的嘴巴,將犧牲者姓名籍貫一一記錄,到雄州後,上報朝廷。然而當時三軍混亂,包括楊業與符劉部下都有一半以上人逃走了,難以分辨,特別是後來主動衝上去參戰的各部,甚至許多兵士都不成編制了,這些士兵無法甄別了,只好享有普通兵士的待遇。

還有各鄉兵、義勇、壯丁、弓箭手的賞賜。此戰過後,禁兵元氣大傷,因爲這些民兵,或鄉兵在這一戰中表現出色,特別是鄉兵,經過十天持續性血戰的錘鍊,一起編入禁兵。

若是不同意加入禁兵,額外再有豐厚的賞賜。

三司官員愁腸百結,這樣一來,國庫哪裡有這麼多錢帛?

但沒有過一個人吭聲,站在蕭燕燕的角度來看,啃下宋九的軍隊以及在雄州即將到來的援兵代價太大了,又要防止潘美軍隊撲到幽州,於是下詔撤軍。可站在宋朝的角度來看,若不是宋九率領着這幾萬兵馬,死死地將遼軍拖住,那時候整個河北兵力空虛,遼軍揮旗南下,至少整個河北將會是一團糟。

不僅有宋九功勞,也有這些悍兵強將的功勞。

再賞田重進,田重進明智,跑得那個叫快,甚至有降卒後到的,田重進就要斬殺,還是袁繼忠阻止,以殺降不祥纔沒有殺。因此大踏步從蔚州撤了回來,幾乎所有主力全部保住,甚至還帶走了一部分百姓,許多蔚州飛狐的降兵降將。

因此提爲馬步軍都虞候。

就是馬步兵執法官,原先是張令鐸擔任的,後來張令鐸改任,二十五年這個官職一直未授過他人。

但田重進一撤,將潘美害苦了。

連番敗於耶律斜軫之手,若是田重進不撤,他部下有袁繼忠,荊嗣等勇將,二路合一,兵力雖劣於耶律斜軫,然而相差不會太大,最後會不會打敗遼國這頭兇狠的狐狸?或者兩人聯手,就象曹彬與崔彥進一樣,你不服氣我,我不服氣,不但沒有產生一加一等於二的作用,反而在內耗中更加虛弱,從而大敗?

這永遠是一個謎面了。相比于田重進,潘美因爲數次失敗,雖然主力也保住,最後因爲沒有很好執行趙匡義移民政策,導致耶律斜軫大軍抄到朔州,將百姓一起截回去,又將各州少量駐兵與官吏一起坑殺,於是不獎也不罰。倒是李繼隆代替了楊業的職位,在先前諸戰役中攻城撥寨,表現出色,調向河北。楊業暫時還留在京城養傷,這是朕賞識的人,讓你們看看他是如何的忠心!

面子工程是必須要的。

但最慘的還是經濟。

國庫這一戰打得空空如也,內庫一毛也不剩了。

那麼怎麼辦?只好加稅!

宋九就快到京城。

趙匡義很感謝,宋九挽求了宋朝的命運,並且做事很謹慎,就連那封奏摺,至今都沒有第二人知道,這讓趙匡義很滿意。因此隆重地讓二子元佑與三子元休前去滑州迎接宋九。

待遇雖隆重,不過也當受之。

如果沒有宋九在拼命,現在北方會是什麼樣子,都沒有人敢想像。

當初興兵時,趙匡義只召樞密院計議,甚至一天六召,中書不預聞,若勝了,當然沒有人說話,趙匡義召西府數相是幹什麼的,那是補漏拾遺,主要計劃四個西府宰相誰敢更改?

但敗了,話題也就出來了,皇上想出好的策略,本來是大勝的,然而各個細節上出現了失誤,不能怪皇上,難道皇上每件事都要管嗎?這個軍政是西府的責任。

前線諸將做得不好,西府更有失職之過。(未完待續。。。)

第537章 大結局(四)第397章 盧宋會(下)第308章 碩麥(上)第288章 春行(下)第153章 燒酒會(下)第344章 矯正(下)第515章 捉貓貓第397章 自作聰明(上)第360章 小把戲第217章 夜宴(二)第198章 插釵第152章 燒酒會(上)第75章 卷(上)第358章 想家的人(下)第307章 不殺人(下)第318章 搖擺第44章 燙手的承務郎(下)第269章 謀劃第183章 求實(上)第437章 神的黃昏(六)第364章 棄子(下)第395章 梟雄末落(上)第200章 父親(上)第100章 大舟第119章 變化(上)第237章 宋無敵(上)第439章 神的黃昏(八)第447章 野望(下)第471章 驅(上)第142章 又是豪賭(下)第201章 父親(下)第11章 師規第99章 加碼第278章 公主(下)第124章 兩重天(下)第239章 太監國度第427章 上位(下)第242章 撫桑第392章 打臉(下)第61章 愛因斯坦第27章 宋九趙匡胤的豪賭(中)第52章 比較(上)第198章 插釵第36章 果子(上)第5章 損人不利己第319章 五字第123章 兩重天(上)第87章 巡察(下)第453章 山後第486章 南方(下)第260章 保護(上)第443章 高處不勝寒(上)第271章 前兆第82章 誘、惑(下)第457章 我非張說,彼非姚崇第241章 金貴第397章 自作聰明(上)第53章 大笑第192章 上朝第481章 等的人第149章 背後(下)第174章 嘉禾第164章 新知州第328章 憐奴第371章 那一年第60章 關健第525章 選擇題(下)第324章 棋子第522章 第三十七計(上)第373章 原因第37章 果子(下)第446章 野望(上)第120章 變化(中)第227章 雙子星第135章 夜戰第255章 兩知州(上)第347章 必死(上)第283章 春闈(上)第202章 停修第142章 又是豪賭(下)第110章 新任務(下)第28章 宋九趙匡胤的豪賭(下)第457章 我非張說,彼非姚崇第532章 軍事家(下)第303章 打獵(上)第230章 王者之城(上)第464章 前戲(下)第220章 夜宴(五)第138章 草芥二百四十九章 暖冬上第521章 無恥第356章 無敵第217章 夜宴(二)第227章 雙子星第425章 上位(上)第102章 好東西第32章 刁難外國去第520章 從娃娃抓起第242章 撫桑第505章 歷史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