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梟雄末落(上)

宋九隱忍了一年多時間,正是爲的這一刻!

其實不能全怪宋琪,當然宋琪也有部分責任。

如果宋九隻是普通地說說,也不管用,但說了另一個真相,那就是李繼遷越敗越強,讓大家不得不重視。

然而此刻所有人不是想着李繼遷,而是看着宋琪與李昉的臉色,這是大朝會,雖然兩府九名宰相,可那個不知道宋九所說的兩庸相是誰?這個耳光打得太狠了。

“卿……”

“陛下,烽火漸成燎原之勢,陛下難道不着急嗎?”

趙匡義猶豫着。

“陛下不見渤海國乎?”

趙匡義終於醒悟。

宋九初去烏舍國,烏玄明屬下將士真的很可憐,連一萬人也不足,現在雖然重新打回到遼東深處,可今非昔比,連遼國名將耶律斜軫都感到忌憚。在宋九指導下,烏玄明讓他屬下發起游擊戰,耶律斜軫也沒閒着,派出密使誘惑烏玄明的屬下各部族,但不敢強行用兵遼東。

這還是烏玄明不聽宋九的話,否則當時耶律休哥僞退時,他不追擊,固守鹹州城,再加上高麗人策應,可能都真的動搖遼國的遼東。

趙匡義便道:“宋李二卿家不知兵事,卿勿要指責,以失朝儀。”

但有許多大臣心裡想,這是宋琪與李昉自找的。

不比歲數,只比資歷政績能力,宋九遠勝於李宋二人,但這段時間中書,特別是宋琪不斷地給西府下絆子,就是泥菩薩,也有三分火氣。

況且宋九與曹光實關係一向不錯。

宋九暴怒雖失了朝儀,也情在合理之中。

趙匡義又道:“以卿何計?”

“陛下,國家將來必用兵於北方,若西方有變,後方受到嚴重牽制。臣以爲十分不妥,然南河套地域廣大,兵力少,李繼遷東竄西逃,不易擒拿。固臣以爲當派六七萬精兵,再詔府豐二州出兵相助,那麼就能一舉掃蕩西北各部叛亂,讓西北永安,國家可以專心用兵於北方了, 此乃百年之計也。”

“不妥。夏收在即……”李昉說着說着。聲音弱了下去。

如今宋朝禁兵並沒有擴張。依然是三十三四萬人左右,前些年陸續地有些戰鬥,死了一些兵士,還有一些兵士自開國以來就加入禁兵。漸漸年老,陸續退役。

朝廷按照宋九制訂的制度,於廂兵裡挑選身強力壯者,或者從河北河東陝西的一些壯丁弓箭手中挑選一些兵源,繼續補充。

總體兵力上下波動不大。

有人會可能拿北宋最高峰時八十萬禁兵與之比較,但還是不同的,那時北宋人口達到一千多萬戶,幾乎是現在的三倍有餘,因此這時若再添加禁兵。朝廷負擔必然變得很沉重。

所以宋九增加鄉兵,還有一些大臣反對,他們不算是胡攪亂纏,國家承受能力比較有限的。

這三十多萬禁兵,河東河北駐紮了十來萬禁兵。另外還有西北從渭州到靈州到延州一線,也駐紮了近四萬兵馬,若無宋九提議,僅是勉強三萬兵馬。以及南方少量禁兵,主要是在荊湖地區,還有餘下的近半兵馬散於京畿附近各地區。

對此,宋九那次兵制改革也做了調整,陸續從南方補充了一些新兵,南兵輪戍南方,北兵輪戍於北方,以防水土不服,無辜死了許多士兵。這也是一次具體積極意義的改革。

史上稱禁兵去荊湖輪戍,死者過半,雖誇大其詞,確實因水土不服,天氣炎熱,導致了一些兵士死於輪戍。

後方的近半兵士也不全部在鄉下屯田,京城還駐紮着數萬禁兵,大約十一二萬禁兵散於各地屯田。

一旦用兵於西北,馬上夏收到了,收割的人力會變得很緊張。

不過這個理由不充分。

還有辦法解決,如讓家屬代爲搶收,或者僱民收割。畢竟兵士屯田僅是爲了節約開支,上戰場打仗纔是他們正業。

並且宋九挑明瞭,你們兩個庸相……

李昉心中苦笑,這個樑子看來是化解不開了。

宋九果然冷笑一聲,道:“陛下,此次用兵,臣還有一個想法。國家這幾年承平了,裡面有近半新兵,他們根本就沒有上過戰場。西北就是最好的訓練場所,若不練,這些新兵到了戰場,會很不適應。西北派駐這麼多兵馬,大約能解決了,可國家頭號敵人,不是西北,而是北邊……因此臣建議用兵於西北,一爲後方安寧,二爲練兵。請陛下三思。”

可是趙匡義仍猶豫不決。

若如宋九提議,向西北增派六七萬兵馬,西北本身大約可以抽出來兩萬兵馬可以參戰,再加上折王二家的兵力,那將會達到十萬大軍。一會用很多帛,二是用關雲長青龍偃月刀去宰雞了。可是將兵力克扣,可能又如宋九所說的那樣,兵力少了,縱然將李繼遷打敗,但李繼遷仗持着南河套地形的複雜與廣大,到處逃竄,大軍一退,又能死灰復燃。

甚至張齊賢在西府開了一個玩笑:“宋公,你說的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烏玄明沒有執行好,李繼遷卻很好地執行,難道他在西北也聽到你這八字方策?”

爭議並沒有多久。

西北又傳來一個糟糕的消息。

李繼遷得到銀州,等於將宋九這張網生生撕開一個口子。再加上各個堡砦並沒有全部築修成功,就是築修成功,要商議屯兵與屯田,實際宋九也是有意地將屯兵屯田推遲。

所以各堡砦就是築成了,還沒有完全派兵士入駐。

還有一個原因,雖然在築堡砦,修路,構成一張鏈狀防禦網絡,朝廷仍以宋琪思路爲主,招安爲主,殲滅爲輔。宋九開始發威,李繼遷不知道的。

因此他帶着一支輕騎自銀州南下,跨過橫山防線,並且催毀了兩個堡砦,擄走數百民夫,又迅速南下,撕開環慶二州防線,跨過葫蘆川,直抵會州。僅是眨眼功夫,便將不設防的會州拿下。後來秦州宋軍迅速趕來營救,李繼遷考慮到離銀州與地斤澤太遠,於是一把火將會州城燒得一乾二淨,城中數千吏民未來得及逃走,全部活活燒死。

趙匡義大怒,將幾個宰相全部召集。

宋九說道:“陛下想制傢俱,是用臣來制,還是有木工來制?東府兩相如果寫詩作賦,縱是臣也遠遠不及。但軍事,非他們所長也。臣也不行,然而自信比他們更有遠見。”

又打臉了。

李宋二人是首相唉,善長是寫詩作賦,難道首相只會寫詩作賦?

不但打臉了,說得還十分地粗暴,術有專攻, 你們不懂軍事,整天亂叫什麼?

呂蒙正問道:“宋公,會州離銀州那麼遠,爲何李賊用兵會州?”

“靈州也。”

“靈州?”連趙匡義也是不大明白了。

“去向靈州,慶州道,環州道,延州道,可必須翻越橫山。拓跋李家在定難經營一百多年,不僅是四州八縣,包括周邊地區皆有威信,東北到地斤澤,東南到白馬川、樂山, 甚至在靈州也有一定威信。若李繼遷再連連獲勝,諸羌會紛附其帳下。還有李繼捧看到朝廷態度偏軟,也變節了,李繼遷叛變,殺官兵,佔銀州,李繼捧卻不顧事實,上書要求朝廷繼續招安。招安?招到何時?難不成招到李繼遷佔據整個西北,尾大不掉時,朝廷不得不封一個西北王才爲止?”

這句話趙匡義懂的。

國家無論是內政,或者是軍事,必須要軟硬兼施,恩威並用。

“因此李繼遷用兵於會州,如讓他得逞,慶環延三道皆被封鎖,朝廷想援救靈州,只有兩道,一是渭州葫蘆川道,二是會州屈吳山道。不過這次用兵,可是李繼遷過於倉促,拿下會州後感到不好,於是焚燒城池,返回銀州。”

趙匡義臉色陰沉得怕人。

若是宋九所說的是正確的話,那麼正在構畫一幅很不好的圖畫。

不用佔據鹽州、靈州與屈吳山,那怕李繼遷重新擁有定難四州,也讓朝廷頭痛了。

……

翻看《楊家將》,有英雄,有奸臣。

奸臣是潘仁美,這就有些囧了。

還有一個人,王侁。

其實宋九也在注意着這個人,但結果讓他很困惑。

不說平江南時的宣州之功,就說以後吧,因其人文武皆有才幹,朝廷曾經準備讓他討伐梅山蠻,後來到了西北,立即向朝廷奏了一件事。朝廷在西北設置了諸將,節管各族。

但不可能大小事務皆由各將負責。

實際有的主將戰功赫赫,可治理能力卻不行。

因此各將用身邊的牙兵協助,但時間長了,這些牙兵與邊人交結,桀黠難制。王侁請求朝廷對這些牙兵同樣要進行輪換。

趙匡義同意,可這些牙兵不樂意了,王侁挑選其中幾個帶頭鬧事的人,斬首示衆。

這是在西北,真正的拳頭爲大,王侁這樣做需要何等的魄力?

所以宋九產生一個懷疑,難道這個王侁也是一個好人,也是被冤枉了。

但宋九卻忽視了一件事,所謂的奸臣,那一個不是能臣?

王侁坑人了。

第322章 好深的水第149章 背後(下)第245章 獻酒(下)第151章 花蕊夫人(下)第1章 狗血的劇情第128章 雪話(上)第474章 背嵬第129章 雪話(下)第340章 官家的妙算(下)第260章 保護(上)第522章 第三十七計(上)第343章 矯正(上)第294章 小魚(下)第232章 王者之城(下)第324章 棋子第170章 巫蠱第193章 朝會第383章 中策(下)第458章 朔州之戰第152章 燒酒會(上)第381章 鬥吧第374章 交鋒(上)第101章 宇文愷第269章 謀劃第219章 夜宴(四)第181章 功名(上)第122章 吃肉第429章 烏鴉嘴(下)第349章 王氣第128章 雪話(上)第408章 鐵血之路(八)第388章 新人第363章 棄子(上)第523章 第三十七計(下)第88章 神靈第411章 鐵血之路(十一)第396章 梟雄的末落(下)第184章 求實(下)第365章 唯快不破第204章 老韓第401章 鐵血之路(一)一百零七章 種花養草第462章 前戲(上)第276章 良臣第45章 摺紙第235章 比較第114章 教材(下)第146章 桃花第272章 伐第134章 荒野(下)第296章 盧宋會(上)第102章 好東西第53章 大笑第346章 輕敵第330章 青蛙的死法(上)第465章 很短的飆風(上)第426章 上位(中)第5章 損人不利己第121章 變化(下)第352章 安定第277章 公主(上)第480章 不殺第475章 一(上)第65章 溫度第282章 可怕的誤會(下)第458章 朔州之戰第174章 嘉禾第468章 均貧富(上)第531章 軍事家(中)第304章 打獵(下)第356章 無敵第228章 猛人哥第340章 遙遠的地方(下)第53章 比較(下)第188章 立必行第506章 殘忍的計劃第190章 深山的貴人第104章 太不現實了第332章 入相(上)第169章 寒瓜第166章 鏡子(上)第250章 暖冬(中)第11章 師規第160章 提親(上)第514章 三憂第146章 桃花第307章 不殺人(下)第431章 四人幫(下)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437章 神的黃昏(六)第528章 黑土地第75章 卷(上)第410章 鐵血之路(十)第318章 搖擺第187章 用(下)第462章 前戲(上)第131章 詰問(下)第235章 比較第30章 這世界太危險(下)第111章 送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