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心靈環保1

空淨法師靈示:每一種幸福的獲得,都與心靈淨化或說心靈環保有關。

我們更需要心靈環保。

環保可以分外環保和內環保兩種,外環保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而內環保,則是對心靈環境的保護。

和之前的時代相比,今天的人們有了更多的環保意識,城市綠化也有了相當改善,不論在人們的生活區也好,在校園內外也好,都會有一種舒心悅意的感覺。由此人們開始瞭解,人居住在自然界中,就應該重視環保和綠化;而我們把綠化做好了,想破壞環境的人也會有所顧忌。

《阿凡達》是卡梅隆最成功的兩部電影之一。這部片子好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也倡導環保理念,認爲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它甚至警告我們,如果再爲某種利益肆無忌憚破壞自然,人類也終將進入一種悲慘的境地。

我不知道人類何時會面臨這種外界的困境,但是我注意到,在心靈方面,我們已經陷入了更爲艱難的處境。所以我認爲:和外環保相比,我們更需要心靈環保。

現在許多年輕人畢業後,不論本科生、研究生或是博士生,當他們穿過優雅的環境,步入整潔氣派的辦公單位時,卻發現自己和這裡格格不入。什麼原因呢?缺乏這方面的教育。怎樣學知識、怎樣掌握科技,這些哪裡都不缺,但怎樣爲人處世、怎樣做個品性善良的人,卻是缺失的。

瞭解到這些以後,不論我走進哪所學校、走進什麼樣的知識分子羣體中,都會介紹佛教裡的慈悲與智慧,以及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與仁愛。我認爲這些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對今天的學生來講,比什麼知識都重要。

慣性讓我們的心永不滿足

貪、嗔、癡、慢、嫉是五毒,是心靈垃圾。清除了這些,再植入善心和美德,或許就是“心靈綠化”的意義了。

五毒的核心是貪慾,也就是。一個有着太多的人,是很難過得開心的。

當在心裡涌動時,我們會覺得必須要些什麼。“我必須要買個手機”、“我必須要買部車”、“我必須要買棟房子”、“我必須要找個對象”、“我必須要有個美好家庭”、“我必須要什麼什麼”……有了一樣還要一樣,別人有的我們也要有,就這樣,慣性讓我們的心永不滿足。

仔細想想,我們真的需要這些嗎?不一定。即使所有人都沿着這條之路匆忙走着,有智慧的人也應觀察一下心態,問問自己:我一定要這麼走嗎?這個方向對嗎?

一個人生存於世,基本的衣食住行是要有的。缺了這些不行。但事實上,我們要的卻不止這些,我們大多數的需要是一種攀比,“同事買房了,我也要買;同學買車了。我也要買……我們是一樣的,他們有我沒有,怎麼行?這不就趕不上他們了嗎?”

今天的大學生也在攀比。和過去不同,過去的大學生比讀書,爲吃飯穿衣發愁,但現在比名牌,“別人有名牌。我也要有;別人有兩套,我要三套……”老師們肯定注意到這些了,但老師們想的也是賺錢、求高位,哪有時間引導學生?

當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成了整個社會解不開的心結,每個人就只有不停地尋找。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到進入社會。在人生的每個階段裡不停尋找;從小人物到大人物,人人都有自己想要尋找的東西。

我們到底在尋找什麼?很多人說:“我想要滿足自己的。”但是大家看看:到死爲止,有誰真正滿足了?

因此,儘管這是潮流,我們不得不追隨。但在你追隨的過程中,如果能適時反觀自己,也看看身邊人的狀態,或許你會有所醒悟:原來這些真不是我需要的,只是別人追求,我也跟着追求而已。現在是放下的時候了。

痛苦伴隨每一種生活方式

假如我們執迷不悟,在習慣性的追逐中,可能品嚐最多的就是痛苦。因爲你即使得到了,也不滿足,會讓你一再抱怨:“爲什麼別人命好,我卻這麼不幸?”

其實,你也不是不幸,因爲痛苦伴隨每一種生活方式。

有一位剛出家的比丘,每日坐在硬墊上,以苦行方式學習佛法和禪修。這時候他看到方丈和尚坐着舒適的坐墊,有地位有權力,做什麼都能自行安排,非常羨慕,“能當上方丈多好,不用像現在這樣受苦。”

等他真的坐上方丈位子,成了大和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來了,管寺院、帶徒弟、弘揚佛法……太多的壓力和責任又讓他羨慕起小沙彌,“他們的日子多幸福啊,自由自在,哪裡像我,這麼多束縛!”

此時他明白了,一個人如果不會自得其樂,在這個位置上痛苦,換個位置也一樣痛苦。

有些同學可能也羨慕老師的生活,“他們有工資、有待遇,有家、有車、有房,多享受,而我卻要天天在這裡苦讀書,學習壓力大不說,還要花家裡的錢。”

但等你當了老師、成了家,要照顧上面的人、要照顧下面的人,要做好工作、要看人臉色,同時還要處理家裡家外的瑣事,那時候,你肯定會羨慕自己的學生,“他們多單純、多開心、多自由啊,我再也不會有這種生活了。”

如果我們不喜歡眼前的處境,能逃避得了嗎?逃避不了。到哪兒都一樣。即使你出了家,像在我們學院,出家人也要自己做飯、洗衣、料理生活,而且要從早到晚聞思經論,比你們還忙。也有好吃懶做的,覺得在家生活苦,到那裡出家,原本想的是過清閒生活,結果比以前還苦。

再說壓力,出家人的壓力不比你們小。真正的出家人不是要求什麼、爭什麼,他是要看破、放下。但這個很不簡單;而且他要肩負起弘揚佛法的重任,這個更不簡單。因此,沒有一股心力撐着,沒有一定的修行力量。是走不下去的。

前後想想這些道理,其實快樂什麼時候都是有的,只不過,你需要用知足的心態,才能體會到它。

舒展你的心靈

怎麼才能知足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心靈教育。

心靈教育可以讓我們的心態變得溫和、調柔,甚至時常處於一種開心的狀態。佛教認爲,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爲對自我太執著了,而要化解這種執著。就要學習慈悲的觀念,瞭解因果的道理,進而以前世後世的格局認識生命的真相,這樣慢慢地,你的心靈就被舒展開了。

沒什麼想不開的。也沒什麼可抱怨的。

我們的心靈有很多面向,學習理論或技術技能,可以讓你對生存有把握,但如果缺失心靈教育,不論在學校讀書還是到社會闖蕩,都很難真正開心起來。一旦碰壁碰多了,說不定會越來越缺乏自信。以致內心失去韌性,走向絕路。很多學生自殺,就是因爲少了這方面的教育,太脆弱。

“我找不到人生的答案”,這是一個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其實你把心態放開,多一些包容。也不至於那麼想不開。

當然,逆境來了,誰都不好調整,所以提前有個準備是明智的。怎麼準備呢?我們可以這樣觀察和思考:

如果你喜歡攀比,我建議你不要往上比。往上比。別人有房,你要有車;別人有奔馳,你要有寶馬……這麼比,你總有比不上的,總會痛苦。要經常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很多同學看過《1942》,看了以後,都覺得現在太幸福了,把自己扔進那樣的場景裡,可能連活的力氣都沒有。

如果你只在意眼前,我建議你看得遠一點,不僅是物質層面,還有精神:要懂因果道理,要爲心靈在這一世乃至來世的成長作些思考。

如果你只顧自己,我建議你多關愛他人。你可以學學儒家文化,孝順父母,約束自己,學着與別人相處。你也可以學學基督教思想,以博愛胸懷爲人類着想。我覺得,西方好多思想家及諾貝爾獎得主的影響力,就與這種信仰有關。畢竟,站得高才看得遠。

當然,更廣大的愛在佛教。在這裡,你將被引導關愛包括動物在內的一切生命,有了這種慈悲境界,怨敵都可以成爲最親密的朋友,還有什麼仇恨或看不慣的呢?

因此我認爲,學校教育裡最需要的就是愛和慈悲的課程。只有通過這種訓練,我們纔可以培養學生具有良好人品,讓他們懂得如何爲人處世、待人接物,如何在將來工作時與他人合作等等,利益非常大。

人性本善

我們的心是可以訓練的。

很多好運動員不是天生就完美,之前也有缺陷,他們的身體是在經歷上千次、上萬次的訓練後,才變得柔韌有力、運用自如的。同樣,當我們被慣壞的心態,經由愛和慈悲的訓練,研究教理並進行禪修後,也可以進入一種善的、寬廣的狀態。長遠看,這種心態的利益遠勝於文憑的意義。

那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進入這種狀態?

是,因爲人性本善。自從荀子提出“人性本惡”以來,至今有很多人認同這種說法,並對人性感到失望。不過,最近西方科學家卻用實驗證明了孔孟的說法:人性本善。

他們設計了這樣的實驗:一個“不幸的成年人”在一羣十八個月大的幼兒面前試圖完成各種任務,卻不能成功。比如,他“不小心”掉落一頂帽子或什麼東西,想撿起來卻做不到,諸如此類。這時科學家看到,“幼兒們都伸出援手,幫助成年人完成了任務。”多次實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由於實驗對象只有18個月大,科學家認爲,“孩子們幫助他人的行爲是天生的,而不是被教育或模仿得來的。”

這就是人性本善。如果進一步探究,佛教所謂“一切衆生本具如來藏佛性”的理念,應該更有說服力。佛性就是我們的善良本性,每一個衆生都有,它猶如虛空一般清淨無垢,並恆時散發善的光輝,有無窮功德。而一般人不能體現這種力用,是因爲我們這個佛性,被無明障垢遮蔽了。

不過,障垢是暫時的、不真實的,可以去除。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明白所謂修行或說心理訓練的意義了。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當我們接受了一定的訓練後,首先會明白一點,就是的過患。毀壞了太多人的正常生活,一旦正常的心態被它扭曲,人會變得躁動不寧,進而在無盡的推動下,不斷追求、攀比,陷入種種痛苦。

正因爲如此,佛教會根據一個人知足與否,分判他是貧是富,而非簡單依據他有多少財富。誠如《佛遺教經》裡所說:“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第42章 心理諮詢師心中的道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4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2)第23章 五奶奶第13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3第三 卷前言空靈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10章 星雲第27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第105章 分清三件事第14章 靈魂伴侶2第83章 四梵行2第60章 星光體第4章 選擇第24章 學會愛自己 贊同自己第21章 輪迴5第40章 合一第47章 微笑 感恩和遊戲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8章 新任務第32章 家有網癮孩子第118章 愛的控制2第71章 慈悲喜捨(4)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121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2第27章 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第14章 渡7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91章 讓教育離人更近點,離功利更遠點第19章 輪迴3第二 卷大隱隱於市前言第43章 學心理的人怎麼養育孩子第26章 相由心生第1章 迴歸自性的圓滿第62章 童年創傷療愈第110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2)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37章 處罰你的不是神,是你自己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8章 渡1第14章 兒子的夢第31章 新年大聚會第19章 輪迴3第6章 尊重一份獨立的生命第3章 佛陀3第51章 超渡自己第25章 自性本空第7章 渡第70章 找回自我第2章 悟後纔是真修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9章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第96章 與父母和解第49章 理想國第8章 新任務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1章 迴歸自性的圓滿第6章 尊重一份獨立的生命第81章 愛是內在的花開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75章 心靈環保2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8章 自我探索之旅之前世今生第1章 文戰精靈女兒第27章 處理情緒之痛3第1章 文戰精靈女兒第23章 幸福無需外求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5章 活在當下2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101章 佛眼看愛情第46章 父母是禍害?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20章 輪迴4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22章 讓孩子學會覺察內在的感受第105章 分清三件事第40章 親子之爭戰可以優雅地進行第5章 牌坊林的秘密1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第8章 出於愛去做事2第102章 重生訓練之接納父母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12章 幸福之旅3第32章 家有網癮孩子第71章 慈悲喜捨(4)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58章 內在的豐盛第36章 布財陣3第40章 親子之爭戰可以優雅地進行第17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2